首页 > 学术论文

青藏高原清洁地区近地面层臭氧的特征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41:25
热度:

青藏高原清洁地区近地面层臭氧的特征分析【摘要】:利用瓦里关1994年8月~2001年12月地面臭氧资料,分析了地面O3年季变化,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洁

【摘要】:利用瓦里关1994年8月~2001年12月地面臭氧资料,分析了地面O3年季变化,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洁净地区地面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春季浓度明显高于冬季,最高值出现在每年夏初,而最低值在12月左右。与低纬的Izana站相比,瓦里关地区地面O3浓度变化趋势与之比较相近,而且,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天气条件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地面O3浓度变化不尽相同,晴天和多云天,春、夏、秋季的地面O3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春秋季,晴天O3值高于多云天和降雨天,而冬季和夏季则不明显,说明晴空天气虽然有利于O3浓度的增加,但并不是重要因子之一。各季节降雨、雪天O3浓度的变化情况来看,地面O3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变化不大,而夏季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变化幅度很大,日较差在四个季节中为最大,这与雨、雪的冲刷关系很大,并且可能存在雨、雪以及降雨强度的差异。 【作者单位】: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气象学院 青海省气象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青海省气象局
【关键词】地面臭氧 天气条件 特征
【分类号】:P421.3
【正文快照】: 引 言大气O3在全球气候和生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人类活动已经引起全球大气O3含量和分布的变化[1]。近十几年的观测表明[2],中高纬度地区大气平流层O3浓度逐渐减少,对流层臭氧反而增加,较清洁地区O3浓度也有普遍增加的趋势。目前,国内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东莞市近地层的臭氧污染预警    夏冬;莫伟强;

青海省瓦里关地区近十年来大气本底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    德力格尔;赵玉成;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大气痕量活性气体的变化规律    刘洁;张小玲;谢璞;董璠;欧阳俊;王振发;

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洁;张小玲;张晓春;汤洁;

泰山春季臭氧污染特征    边智;李杰;王喜全;POCHANART Pakpong;王自发;

南京北郊冬季大气SO_2、NO_2和O_3的变化特征    张敏;朱彬;王东东;周毓荃;

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在线观测    林伟立;徐晓斌;王力福;杨森;林永波;赵正波;李建丽;陈巧华;

长江源区五道梁的大气质量状况    李韧;赵林;丁永建;杨文;季国良;

利用温度及水汽压距平计算五道梁地区的紫外辐射    李韧;季国良;杨文;赵林;李述训;丁永建;

利用探空资料验证GOME卫星臭氧数据    蔡兆男;王永;郑向东;Kelly Chance;刘毅;

上甸子本底站不同天气条件下微量反应性气体的变化规律研究    刘洁;张小玲;谢璞;董璠;欧阳俊;王振发;

泰山春季臭氧污染特征    边智;李杰;王喜全;POCHANART Pakpong;王自发;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主要污染气体的数值模拟    康汉青;朱彬;

平流层微量气体变化趋势及其化学过程的研究    施春华

北半球地面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    张倩

瓦里关地面臭氧与一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金赛花

临安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关盈

应用全球大气化学模式模拟研究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    侯雪伟

太阳辐射减弱条件下冬小麦主产区O_3胁迫效应的评估研究    徐静馨

近地面O_3变化化学反应机理的数值研究    杨昕,李兴生

龙凤山大气近地层O_3浓度变化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徐晓斌,丁国安,李兴生,向荣彪

瓦里关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地表排放影响的研究    温玉璞,汤洁,邵志清,张晓春,赵玉成

水稻根系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

河西走廊中部沙漠植物δ~(13)C值的特点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    苏培玺,陈怀顺,李启森

慕士塔格夏季近地表大气CO2浓度变化特征    郑伟,姚檀栋,徐柏青

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表层雪化学组成    武小波;王宁练;李全莲;陈亮;蒋熹;

2001年春季临安、昆明和香港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郑永光,陈鲁言,陈尊裕,崔宏,郑向东,秦瑜

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元素特征分析    胡克;陈兵;Hiroyuki Kitagawa;介冬梅;赵奎涛;

放牧强度对高寒灌丛草甸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影响    张金霞,曹广民,周党卫,赵新全

天津初夏大气气溶胶粒度谱分布特征    张金娜;董海燕;白志鹏;张裕芬;解以扬;

南京市大气中PM_(10)、PM_(2.5)日污染特征    王荟,王格慧,黄鹂鸣,高士祥,王连生

天津秋季地面 O_3和NO_x的浓度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姚青;刘爱霞;张小玲;孙玫玲;张长春;穆怀斌;

昆明城市大气臭氧(O_3)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杨树平;高安生;杨健;

夏季三类天气过程中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组成和来源的单颗粒分析    李金香;董树平;虞统;李海军;冯鹏;

长江三角洲对流层和地面臭氧的长期变化    徐晓斌;林伟立;王韬;颜鹏;汤洁;孟昭阳;王瑛;

上甸子本底站不同天气条件下微量反应性气体的变化规律研究    刘洁;张小玲;谢璞;董璠;欧阳俊;王振发;

大气本底台站反应性气体观测质量控制措施——以龙凤山站的实践经验为例    林伟立;徐晓斌;于大江;代鑫;张忠华;

Models-3在沈阳市空气质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扬锋;左洪超;马雁军;陆忠艳;任万辉;刘宁微;张云海;

天津秋季地面O_3和NO_X的浓度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姚青;刘爱霞;张小玲;孙玫玲;张长春;韩素芹;朱玉强;

2006-2008年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SO_2浓度变化特征    俞向明;

福州近地层臭氧分布及与天气条件关系的研究    王宏;陈晓秋;林长城;白亮;余永江;

我国典型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数值模拟    刘晓环

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    马忠海

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及其中微量金属的形态表征和干沉降通量的研究    祁建华

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牛生杰

氮氧化物电子态光谱研究及光学检测    张贵银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释放研究    张晋华

基于MODIS数据气溶胶反演建模与网格计算中间件研究    唐家奎

大气化学中几种重要自由基反应的理论研究    孙昊

利用CB-IV机理在复杂地势下对O_3时空分布的数值计算研究    万显烈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时空格局    李轶冰

高活性吸收剂联合脱硫脱氮技术的研究    赵建海

北京城市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安俊琳

北京城区单点气溶胶细粒子(PM2.5)观测分析与研究    徐敬

用卫星资料反演臭氧总量的研究    李辉

青藏高原清洁地区近地面层臭氧/二氧化碳特征分析    乜虹

广州地区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模拟研究    任万辉

北京市夏季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吴瑞霞

青海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张国胜

近地层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冬小麦影响的数值模拟初步研究    郑昌玲

东亚酸沉降及其长距离输送模式比较研究    叶小峰

2001年春季临安、昆明和香港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郑永光,陈鲁言,陈尊裕,崔宏,郑向东,秦瑜

成都市大气中臭氧的分布及污染水平    袁野,范莉,邹玉林,刘晓

北京市O_3污染的区域特征分析    王淑兰,柴发合

青藏高原地区的大气浑浊度特征    文军,季国良,张万程

What Causes the Springtime Tropospheric Ozone Maximum over Northeast Asia?    Jae H.KIM;Hyunjin LEE;

紫外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与实际测量的比较    王普才,吴北婴,章文星

近地面O_3变化化学反应机理的数值研究    杨昕,李兴生

南极臭氧洞与南极涡旋的变化——IAP模式的试验结果    陈月娟,张弘,毕训强

冷锋天气大气边界层内臭氧及氮氧化物的观测研究    刘毅,刘小红,李家伦,洪钟祥

卫星遥感地面紫外辐射的参数化方法    王普才,吕达仁,李占清

东亚近地层臭氧季节和年际变化:观测和模式的结果    朱彬;

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研究及应用    刘茜霞

北京夏、秋季近地面O3特征观测研究    刘玉彻

WRF模式在人工影响暴雨强度中的应用    李宏江

长江三角洲臭氧和气溶胶数值模拟研究    朱帅

大气臭氧浓度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单文坡

中尺度模式中不同微物理方案对强降水预报的影响    牛俊丽

杭州市二次形成PM_(2.5)的研究    王刚

不同光照条件对超高产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郭峰

大气辐射在臭氧反演中的应用    杨春燕;陈圣波;汪自军;

环境样品分析    但德忠;姚玉玲;蒋雯菁;

东莞市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陈玲;夏冬;贾志宏;李菲;邓雪娇;谭浩波;

乌鲁木齐市夏季O_3及其前体物变化规律浅析    胡晏玲;

秋季南疆沙漠塔中边界层O_3浓度及影响因子分析    何清;金莉莉;杨兴华;刘新春;李振杰;刘强;刘佳;

用逐步回归法预报地面臭氧浓度    夏冬;谭浩波;陈玲;莫伟强;鄢俊一;

2008年广州夏季臭氧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相关性研究    张涛;陶俊;张展毅;冯志诚;

大连市中心区O_3污染特征分析    韩立达;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大气痕量活性气体的变化规律    刘洁;张小玲;谢璞;董璠;欧阳俊;王振发;

长三角区域背景地区SO_2和NO_x本底特征    牛彧文;顾骏强;浦静姣;俞向明;马千里;

天津秋季地面 O_3和NO_x的浓度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姚青;刘爱霞;张小玲;孙玫玲;张长春;穆怀斌;

天津秋季地面O_3和NO_X的浓度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姚青;刘爱霞;张小玲;孙玫玲;张长春;韩素芹;朱玉强;

东莞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初探    陈玲;夏冬;贾志宏;李菲;邓雪娇;谭浩波;

2006-2008年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SO_2浓度变化特征    俞向明;

Air Quality Assessment of Dongzhi Country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北京地区SO_2、NO、O_3及CO变化特征的城郊对比    冯涛;李迅;丁德平;

南京市春季一次臭氧污染过程的模拟分析    田军;王体健;

北京地区大气有机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    徐敬

瓦里关地面臭氧与一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金赛花

北京市地面臭氧和前体物浓度变化规律及气象因子影响机制分析    叶芳

临安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关盈

上甸子本底站挥发性有机物与臭氧生成效率关系的研究    葛宝珠

南极中山站近地面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本底特征研究    王玉婷

北京及太行山东麓河北三城市大气污染联合观测与比对分析研究    吴莹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中国区域2003-2005年间CO时空动态分析    王可

西安市大气CO_2时空分布研究    郭毅

北京及周边地区气态污染物区域特征及输送研究    刘希文

UV-B辐射增强与O_3胁迫单因子及其复合作用下冬小麦光合能力变化研究    张金恩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臭氧污染影响的研究    徐家骝,朱毓秀

中国东部地区大气臭氧及前体物本底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周秀骥,罗超,丁国安,汤洁,刘奇俊

我国南方清洁地区春季地面O_3的某些特点    丁国安,汤洁,房秀梅,吴凡,符基萌,刘奇俊,俞香仁,苏维瀚,宋文质

试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王巍;

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变迁及其特征    周远方;

国外创业政策的主要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傅晋华;郑风田;刘旭东;

对圆弧曲线和球面曲线特征的探讨    张满利;

基于智商—情商—逆商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    盛晓娟;张秋月;佘元冠;王道平;

湖北省旅游文化资源特征及其开发探析    吴春梅;

广西固定型观赏石特征及成因机理探讨    傅中平;刘玲玲;黄春源;陈根柱;

浅议当代汽车维修技术的特征    王光宗;

新民市云状的特征及演变规律    孟微;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响应与评价方法综述    范宜仁;朱学娟;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李政科;

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    孙红霞;

黄河上游水资源量计算评价    兰云龙;王海龙;刘睿;

水乡绍兴的水生态环境特征和保护对策初探    张建南;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探索    张繁荣;

华北中部沙尘暴的特征分析    周贺玲;田晓飞;

论生态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严立冬;崔元锋;孟慧君;

现代学报系统的构成与特性    滕怡群;

2005-2008年江苏省大风事实分析    胡玉玲;顾晶;康建鹏;何玉娟;

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    岳东阳;

关注新凸现的环境问题    嘉言

上海臭氧浓度超标将预警    陈韶旭

陆龙骅:首航东南极遇冰崩    丁继武

院士为北京发展献计献策    

臭氧 宁做“远亲”不当“近邻”    杜长明

数据和感觉差距咋就那么大?    本报记者 杨安丽 通讯员 赵冬梅

向地面臭氧污染开战    颜桑

探寻极地气象    潘俊杰 陆龙骅

“熊猫”气象站落户南极    杨健

盛赞世界气象馆和世博服务    记者 赵朔 郭起豪 周皛

日本天皇制研究    解晓东

重庆市畜禽粪便的土壤适宜负荷量及排放时空分布研究    彭里

集贸市场摊贩性病/艾滋病KAB特征与干预试验研究    胡志

反垃圾邮件技术的研究    詹川

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    侯阿冰

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闫国生

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    买琳燕

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实证研究    赵一夫

中西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    陈世宁

唐代幽默文学研究    李锦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    康长春

浦江“义门郑氏”家庭教育论稿    李明

《列子》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苗守艳

论俄语报刊政论语体中的数量隐喻    李冬梅

试论元杂剧的语体特征    谢智香

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特征及其保护研究    方波

论书院的大学特征与大学精神    张劲松

我国上市公司MBO主要特征及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何江淮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黄东海

基于特征的整体叶盘CAD造型系统研究    姚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