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晚稻秸秆腐熟还田、减量施肥效果初报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29:24
热度:

晚稻秸秆腐熟还田、减量施肥效果初报【摘要】:在晚稻上进行秸秆腐熟还田、减量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早稻秸秆还田量350kg、施肥量降低10%处理的晚稻产量增加39.2 k

【摘要】:在晚稻上进行秸秆腐熟还田、减量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早稻秸秆还田量350kg、施肥量降低10%处理的晚稻产量增加39.2 kg,增产率8.87%,增产极显著,节本增收113.03元。 【作者单位】: 福建省长乐市土肥站;
【关键词】秸秆腐熟还田 晚稻 减量施肥 效果
【分类号】:S511.33
【正文快照】: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在水稻收割后就地焚烧稻草,然后进行后季作物耕种,既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交通安全,又浪费秸秆资源。另一方面稻田长期缺少有机肥投入,造成土壤板结。长乐市2010年开始组织稻田秸秆还田腐熟项目,3年累计实施面积1.7万hm2,取得明显成效。为了对项目实施提供技术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烯效唑对晚稻的主要生物学效应及其增产效果分析    黄熙志,孔德虞,柳长泽,李晗

水稻专用肥的应用效果初报    王美琴

硅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    巫世芬;赖育斌;罗国君;刘开发;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潘团胜;

富滋植物助长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张新全,赵建军

绩溪县稻田施钾效果及需用量的试验研究    王华良,章毓义,洪惠煌,程春

冬季拔节小麦不同应变措施的效果    李成,仇方贵,顾万海,何高,顾金銮,周大川

京尼平甙对棉花增产效果的研究    张伯熙,刘金定,单永年,叶武威,刁玉鹏,张吉力

棉花蕾铃期喷施旱地龙试验小结    李举文

含稀土长效全元复混肥的研制及其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    万强

腐植酸液肥在芝麻上的试验初报    谷光辉;孙静;

水稻长效专用肥试验示范效果    赵建华;王应;贺存;罗效良;

热处理法解除棉花种子休眠的效果简析    周大云;许红霞;杨伟华;王延琴;冯新爱;

马铃薯杂交实生籽及一代种薯引种试验    黄振霖;张永明;陈化南;

嘉祥县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张海涛;

丘陵晚稻机械化种植品种筛选研究    舒时富;叶厚专;沈显华;申琪凤;李艳大;药林桃;古新序;万鹏;

早、中、晚稻施磷增产效应及磷肥利用率研究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李小坤;李云春;李慧;

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李小坤;李云春;李慧;

秧龄对晚稻机插质量及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曹依静;胡水秀;

大棚番茄—晚稻粮经高效栽培模式    陈松光;

洞口县晚稻当家品种——玉香88    许新

晚稻播种育秧技术    鼎城区农业局办公室 许光

值得种植的超级晚稻品种——丰源优299    衡阳县金兰镇农技站 刘亚军

晚稻获高产 后期抓关键    曹涤环

防止晚稻僵苗的措施    孙新华

晚稻新品种“明珠一号”    新华

农业专家为晚稻生产献出四招    记者 唐广生实习生 李静

防止晚稻僵苗的措施    孙新华

早稻抢收与晚稻抢栽技术建议    水轩

晚稻出现“野鸡毛” 科学栽培可预防    王政卿

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    李小勇

杂交稻与常规稻对钾的需求和利用效率研究    胡泓

水稻植株和土壤对CH_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研究    傅志强

不同水稻碳氮代谢特征及水稻高蛋白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彭建伟

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及调控对策研究    曾勇军

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    秦晓波

覆草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碳氮动态及水稻生产力特征研究    王栋

免耕和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排放及甲烷产生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特征    李大明

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对水稻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研究    谢桂先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    朱咏莉

杂交水稻新组合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    黄琳

育秧方式及化学调控对晚稻秧龄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汤雷雷

孝感市鄂香1号无公害栽培试验示范调查    郑明

稻田复种轮作系统下作物生产力及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与综合评价    林青

双季水稻对夜温升高的响应及其生理生化机理    时红

双季稻群体生长与氮吸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及其NDVI诊断    覃夏

高产稻田土壤肥力特征及其退化研究    杨曾平

高产冬小麦—夏玉米氮肥精准施用研究    曲日涛

外源物质对烤烟成熟期黑暴促黄效果的研究    郭传滨

建阳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与应用    陈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