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牛粪秸秆混合产沼气的菌种鉴定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40:48
热度:

牛粪秸秆混合产沼气的菌种鉴定及发酵条件的研究【摘要】: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产品种类多,产量高,为社会提供大量食物补给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农业废弃物,给国家带来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

【摘要】: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产品种类多,产量高,为社会提供大量食物补给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农业废弃物,给国家带来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沼气生产,不但可以使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创造可再生能源,将这一生物质资源转化成化石能源,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妥善的处理,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以牛粪、秸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厌氧发酵产甲烷气体,对沼液中的产甲烷相关菌种进行筛分。以沼液作为筛分产甲烷相关菌种的来源,根据产甲烷菌特有的辅酶FM420在波长为420 nm的光下,可见蓝绿色荧光,进行产甲烷相关菌种的筛分。利用Hungate厌氧技术,对发酵沼液中的产甲烷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纯化培养,最终获得2株产甲烷菌Lin1和Lin3。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及遗传学特性研究对分离出的产甲烷菌Lin1和Lin3进行分类地位的确定。本研究的试验结果是,分离到的产甲烷菌Lin1为球状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2~15 d可见边缘整齐,透明的单菌落。可耐受的盐度范围为0~5%Na Cl(w/v)(最适Na Cl浓度为0%);生长温度范围为20~40°C(最适35°C);生长p H范围6.0~9.0(最适p H 8.0);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in1与荧光甲烷球菌(Methanomassiliicoccus luminyensis)在进化关系上属于同一分支内。产甲烷菌Lin3是杆状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2~15 d可见边缘整齐,透明的单菌落,可耐受的盐度范围为0%~5%Na Cl(w/v)(最适Na Cl浓度为0%);生长温度范围为20~40°C(最适35°C),生长p H范围6.0~9.0(最适p H 7.5),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Lin3与弯曲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curvum)在进化关系上属于同一分支内。以两相厌氧反应器作为本试验的发酵装置,牛粪、秸秆为混合发酵底物,在中温37°C下,进行沼气发酵。对发酵的一系列理化条件进行优化,包括原料预处理方式,发酵起始p H值,底物浓度,底物的原料混合比例,添加产甲烷菌菌液等发酵条件,通过比较厌氧发酵体系所产生的甲烷含量,确定最优的发酵条件。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37°C的发酵温度下,将起始p H值设为7.0,原料以微生物降解为预处理方式,底物浓度设为15%、底物中牛粪和秸秆的混合比例设为1.5:1,为本试验的最优发酵条件。分别将分离得到的荧光甲烷球菌(M.luminyensis)菌液和弯曲甲烷杆菌(M.curvum)菌液作为接种物,添加到以牛粪、秸秆为发酵原料的沼气发酵体系内,结果为发酵体系内添加产甲烷菌菌液的产甲烷量明显高于发酵体系内不添加接种物的产甲烷量。 【关键词】:牛粪 秸秆 厌氧发酵 产甲烷菌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216.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7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26
  • 1.2.1 生物质能源11-14
  • 1.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14-20
  • 1.2.3 牛粪20-21
  • 1.2.4 秸秆21
  • 1.2.5 沼气发酵21-26
  • 1.3 存在的问题26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26-27
  • 1.4.1 课题来源26
  • 1.4.2 主要研究内容26-27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7-35
  • 2.1 实验材料27-29
  • 2.1.1 沼气发酵原料来源27
  • 2.1.2 培养基27
  • 2.1.3 试剂27-28
  • 2.1.4 试剂配制28
  • 2.1.5 实验主要仪器28-29
  • 2.2 实验方法29-35
  • 2.2.1 沼气发酵条件29-31
  • 2.2.2 沼液中产甲烷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31-33
  • 2.2.3 形成实验室沼气发酵技术33-35
  • 第3章 沼气发酵过程中产甲烷菌的分离与鉴定35-47
  • 3.1 引言35
  • 3.2 沼气发酵中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35-37
  • 3.3 沼气发酵中产甲烷菌的分离培养37
  • 3.4 沼气发酵中产甲烷菌的纯化培养37-39
  • 3.5 产甲烷菌Lin1、Lin3 的 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39-43
  • 3.6 构建系统发育树43-44
  • 3.7 产甲烷菌Lin1、Lin3 的生理生化特征研究44-46
  • 3.8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沼气发酵条件47-55
  • 4.1 引言47
  • 4.2 发酵装置的确定47-48
  • 4.3 发酵底物浓度的确定48-49
  • 4.4 底物中原料混合比例的确定49-51
  • 4.5 沼气发酵的起始pH值的确定51-52
  • 4.6 添加产甲烷菌菌液对沼气发酵效率的影响52-54
  • 4.7 本章总结54-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 附录63-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高温酸化两相厌氧发酵处理牛粪的试验    刘海庆;李文哲;王忠江;

低劣生物质制备生物甲烷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欧阳平凯;陈可泉;贾红华;杨蕴毅;郑涛;韦萍;

沼气发酵过程研究进展    成喜雨;庄国强;苏志国;刘春朝;

利用FISH和DGGE对产甲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研究    邢薇;左剑恶;孙寓姣;李建平;

沼泽产甲烷能力和途径差异的机制    丁维新,蔡祖聪

厌氧消化池产甲烷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金映虹;黎佳媛;王锐萍;谢秀祯;黄循吟;

起始pH对秸秆与污泥混合发酵产氢产甲烷的影响    刘頔;李茹莹;季民;梁军峰;蔡彦明;

未培养技术在瘤胃产甲烷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王兴文;王加启;赵圣国;李发弟;卜登攀;

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的研究进展    吴小武;刘荣厚;

进料浓度对猪粪批式和连续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丁福贵;李欣;张炳宏;陈凯;陈大兴;

产甲烷细菌的分离及其生理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张万芹

日光温室番茄栽培与沼气结合使用技术研究    潘军;李化银;李利斌;刘立锋;王安艳;张永华;高建伟;王磊;

规模养牛场粪污厌氧发酵制沼气工程设计研究    杨明珍;

两相厌氧发酵中不同酸化温度处理牛粪的试验研究    刘海庆;黄英超;张波;

消化液回用对牛粪两相厌氧消化的影响    杜倩;李文哲;姜海涛;张伟;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    仝川;曾从盛;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甲烷袋状菌的分离与鉴定    马金亮;张丽萍;程辉彩;李辉;王宏伟;

低温条件下TS质量分数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赵旭;王文丽;李娟;

粗磨粉碎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牛潇;李晖;张亚兵;刘秀娟;薛金红;韦萍;

接种物对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    顾禹;

不同配比污泥对玉米秸秆产气特性的影响    刘彦珍;李安华;

花生秧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    刘亮;刘圣勇;邹会发;华磊;李勇斌;

固态物料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万小春;董保成;赵立欣;陈羚;高新星;罗娟;

预处理剩余污泥和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    谢帅;刘新媛;李茹莹;

餐厨垃圾制沼及膜法沼气提纯一体化系统设计及理论研究    尼姝丽

复合膜生物反应器地下水脱氮技术研究    张立辉

多粘类芽孢杆菌SQR-21芽孢形成、萌发特征研究    霍振华

水葫芦厌氧发酵特性及工艺技术研究    叶小梅

水稻植株和土壤对CH_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研究    傅志强

周期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运行模式及效能    刘小雷

小兴安岭沼泽甲烷排放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研究    孙晓新

城市化粪池粪便污泥微生物减量技术及机理研究    宋珍霞

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功能微生物的强化研究    周盛

免耕和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排放及甲烷产生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特征    李大明

北黄海藻类DNA病毒遗传多样性研究    王芳

闽江河口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子    陈重安

多菌种耦合厌氧发酵秸秆产沼气的特性研究    樊婷婷

利用生物气化炉为冬季沼气池加热保温的实验研究    王艳峰

低强度超声波强化SBR处理含氮污水的研究    张瑞娜

太阳能加热的恒温沼气池产气性能实验研究    柏建华

若尔盖自然湿地CH_4排放及不同利用方式下温室气体通量估算    李丽

高效厌氧纤维素降解菌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张宁

XP1菌株的脱氮特性及其强化人工湿地脱氮    侯庆杰

两个养殖海区及栉孔扇贝消化盲囊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杨彩霞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    刘伟伟;谢建;

蒸汽爆破技术的研究    闫军;冯连勋;

厌氧消化中的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公维佳;李文哲;刘建禹;

三江平原沼泽地CH_4排放规律及估算    崔保山

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风险与控制策略    高定;陈同斌;刘斌;郑袁明;郑国砥;李艳霞;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

产甲烷菌在厌氧消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林代炎;林新坚;杨菁;叶美锋;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郝鲜俊;洪坚平;高文俊;

产甲烷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其培养基对于菌株的选择作用    庞德公;杨红建;

甲酸甲烷杆菌和甲烷八叠球菌的分离和特征    马光庭

甲烷经溴氧化途径制备高碳烃催化性能及工艺研究    刘振

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处理酒精工业废水的生产性启动研究    应一梅

沼气发酵过程中产甲烷菌分子多样性研究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汪婷

沼气池中产甲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布的研究    崔晓光

低温对沼气菌群产气能力的影响以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杨光

产甲烷菌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王保玉;刘建民;韩作颖;刘健;胡斌;

沼泽产甲烷能力和途径差异的机制    丁维新,蔡祖聪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郝鲜俊;洪坚平;高文俊;

产甲烷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其培养基对于菌株的选择作用    庞德公;杨红建;

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及产甲烷规律    张云茹;周健民;张丽杰;王永忠;

一株耐冷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李军;张雅南;邓娴;张文文;杨宏宇;

一株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和鉴定    李会;马骏;崔薇薇;肇莹;王金艳;张淼;杨涛;

产甲烷菌选择性连续富集的研究——青霉素对富集和分离的影响    赵一章;

产甲烷菌遗传学研究进展    许宝孝;

水稻田中产甲烷菌数量和优势种    陈美慈,闵航,钱泽澍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

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硫酸盐对中温厌氧乙酸产甲烷的影响    杨森林;周琦颖;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江霞;

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黎霞;承磊;张辉;

糖蜜废水产氢-产甲烷耦合工艺启动特性研究    刘晓刚;丁杰;王豹;刘先树;

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

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    况叶

农业资源快速再生模式    李新明 李瑛

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    张琛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基于代谢网络的产甲烷菌的耐热性研究    陈璟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挥发酸积累对干式厌氧产甲烷发酵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李红丽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孙兴福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朱葛夫

两相乙醇型厌氧的实现途径及其启动运行研究    刘光瑞

Fe_3O_4纳米颗粒对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研究    钱风越

牛粪秸秆混合产沼气的菌种鉴定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林丽莉

大型丝状藻类影响河滨湿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    孙乔

产甲烷条件下高效烃降解菌群的人工构建    刘海昌

不同生境产甲烷古菌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仇天雷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低温产甲烷条件下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刘全全

低温对沼气菌群产气能力的影响以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杨光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产甲烷性能研究    解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