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猪粪与秸秆协同发酵产热及溶解性有机质的转化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10:47
热度:

猪粪与秸秆协同发酵产热及溶解性有机质的转化特征【摘要】:采用量热计法和三维荧光光谱,分别对猪粪发酵产热不同阶段温度、热值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转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

【摘要】:采用量热计法和三维荧光光谱,分别对猪粪发酵产热不同阶段温度、热值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转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C/N(猪糞与芦苇秸秆物料配比)的4组发酵产热试验中,纯猪粪发酵产热温度高于室温时间达到60 d,累积热量损失最多达8.862 kJ/g,是增温技术最为理想的配比;随着发酵产热的进行,纯猪粪发酵产热样品中类蛋白化合物荧光比值(P1,n+P2,n,0.625~0.546)逐渐减少,类富里酸物质荧光比值(P3,n,0.140~0.173)与类胡敏酸物质荧光比值(P5,n,0.051~0.097)逐渐增多,腐殖化程度逐渐加强,但是与其他各组相比其腐殖酸类物质增加最少,腐殖化程度最低;不同C/N物料产热过程中,尽管不同区域的荧光强度与热值的相关性不同,但不同C/N物料释放的热量均来源于微生物对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浩蓝环保水污染治理院士工作站;
【关键词】猪粪产热 增温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区域体积积分(FRI)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48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1B06,2012BAJ21B04)
【分类号】:X71
【正文快照】: 人工湿地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TSS、BOD5、N、P等[1],但该系统在运行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在北方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越冬问题.研究[2-6]表明,在冬季低温气候条件下,人工湿地易冻结、堵塞,大肠杆菌的去除率明显低于夏季,温度急剧降低给微生物带来明显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潜流式人工湿地冬季运行的强化措施研究    申欢;胡洪营;潘永宝;

人工湿地在冬季低温地区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翔峰;谢良林;陆丽君;刘佳;

人工湿地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应用的研究    刘学燕,代明利,刘培斌

畜禽粪便热化学转换特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    涂德浴;董红敏;丁为民;尚斌;

挤出机双流道筒体的设计及换热能力的计算与分析    潘宝霞;贾朝阳;

复合墙体室内温度响应研究    许建柳;

地源热泵竖埋U形换热器一维数值模型    李茜;苏华;李晓虹;张燕;

CSP连轧过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李传瑞;王立涛;葛仁余;余小鲁;陈志浩;

北方地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评述    谢良林;黄翔峰;刘佳;陆丽君;关炜;

农产品加工的供热管道在传输过程中的热损耗分析    宋如敏;王恒青;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胡恒祥;吕伟娅;梁磊;王晓玲;

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发酵产沼气的研究进展    高星爱;李楠;黄枭;赵新颖;张永峰;

大气与真空下功率VDMOS散热特性研究    丁凯凯;冯士维;郭春生;刘静;

提高潜流式人工湿地氮去除率的方法研究进展    张春艳;韩宝平;王晓;

圆柱形烟花热自燃数学模型研究    季玲玲;周光魏;寇智慧;赵保国;杜志明;郭泽荣;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魏琪;赵俊;

能耗统计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应用    介鹏飞;李德英;

电解槽保温技术的应用与探讨    贺建忠;幸利;马康康;

斯特林热机逆流换热式回热器    孔令斌;

水下湿法焊接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赵博;武传松;

双辊带材铸轧侧封技术中熔融钢液液面宽度对侧封板所受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    宋小伟;孙斌煜;

结构构件耐火隔热性计算模型    张靖岩;史毅;吕振纲;仝玉;王礼;

基于性能化的大空间建筑钢结构防火设计    田立柱;朱国庆;张国维;

基于采暖工况的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热工性能分析    王婷婷;李永安;

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    高晓阳

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    左远志

汽油机燃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空燃比控制技术研究    姚栋伟

槽形竖壁冷凝强化规律研究与结构优化    朱登亮

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    李国富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阎秦

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    李先春

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    谭晓倩

温室环境因子时空分布CFD模型构建及预测分析研究    程秀花

面向环保的高速全自动冷镦机优化研究与系统实现    徐高春

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    侯建军

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    亓玉栋

井下工具油浸试验装置温度控制系统分析    赵达

纤维混凝土夹心秸秆压缩块砌块墙的研究与开发    刘永

钢管组对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王建秋

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    徐义洪

CPU热柱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及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李艳红

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管子与管板胀/焊过程模拟与接头性能研究    闫宗宝

城市居民小区内微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包毅

逆温霜冻条件下植物冠层数值模拟分析    龙志云

提高潜流式人工湿地氮去除率的方法研究进展    张春艳;韩宝平;王晓;

应用耐冷菌株改善寒冷地区冬季人工湿地系统生物脱氮效果    邢奕;钱大益;应高祥;

关于生物质基本性质分析的问题    范志林,张军,林晓芬,徐益谦

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Ⅰ.净化污水的效果    成水平,况琪军,夏宜琤

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Ⅱ.净化污水的空间    成水平,夏宜琤

潜流式人工湿地的运行特性研究    王世和,王薇,俞燕

不同湿地组合工艺净化污水效果的比较    陈德强,吴振斌,成水平,付贵萍,贺锋

东营的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    曹蓉,王宝贞,王琳,何圣兵,彭剑锋

潜流型人工湿地低温域脱氮效果研究    雒维国,王世和,黄娟,钱卫一

潜流式人工湿地冬季运行的强化措施研究    申欢;胡洪营;潘永宝;

基于Savizky-Golay多项式的三维荧光光谱的曲面平滑方法    杜树新;杜阳锋;武晓莉;

腐殖酸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傅平青,刘丛强,尹祚莹,吴丰昌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水监测中的应用    李宏斌;刘文清;张玉钧;丁志群;赵南京;陈东;刘建国;

石化废水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吴静;曹知平;谢超波;孙亚楠;戴春燕;向熙;

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    傅平青;刘丛强;吴丰昌;

菲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金丹;张玉钧;李国刚;肖雪;王志刚;殷高方;刘文清;

三峡回水区DOM的F-7000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方芳;杨艳;翟端端;郭劲松;李哲;周红;

三维荧光光谱用于成都沙河溶解性有机物来源的研究    黄勇;庞小峰;曹郁;和从军;杨野乔;

基于三维荧光导数光谱的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检测    杜树新;杜阳锋;武晓莉;

微生物接种堆肥胡敏酸三维荧光特性研究    魏自民;席北斗;李鸣晓;王世平;赵越;姜永海;苏婧;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同时测定苯酚、间甲酚和百里酚    王欢博;张玉钧;肖雪;于绍慧;段静波;

溶解性有机质分组组分对土壤吸附芘的影响    陈华林;周江敏;Weilin Huang;潘叶敏;钟春节;

水溶液中腐殖酸对菲荧光测量的影响研究    金丹;李国刚;张玉钧;

农家乐污水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特性初步研究    谢志刚;吉芳英;

用平行因子-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赤潮藻滤液的有色溶解有机物    闫丽红;苏荣国;王良;

溶解性有机质对黑碳吸附敌稗的抑制作用    肖小雨;邱宇平;盛光遥;

城市垃圾填埋初期物质转化的光谱学特性研究    何小松;席北斗;刘学建;王进安;

黄腐酸和湖泊微孔水对Fe(Ⅱ)还原Cr(Ⅵ)为Cr(Ⅲ)的影响    Sheela G.Agrawal;Ryan L.Fimmen;Yuping Chin;马丽颖;

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性影响的化学机制    吴耀国;惠林;

小波分析在淡水浮游藻识别测定技术中的应用    张翠;苏荣国;张珊珊;

我国不同生态型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赋存形态及其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研究    赵萱

基于小波分析的东海浮游植物种类荧光光谱识别技术研究    张芳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和小波分析的油品种类识别技术研究    尹晓楠

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的石油类污染物识别测量方法及其实验研究    潘钊

渤海和胶州湾海域溶解有机物荧光及其在环境溯源中的应用    蒋凤华

微囊藻抑制—AgBiO_3应急处置与酵母菌生态抑制法的研究    于晓娟

常规生化处理对石化废水生物毒性及组分影响规律的研究    张晶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检测方法    吴元清

基于荧光机理的水中矿物油检测识别技术的研究    赵金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的水中矿物油检测的研究    杨忠慧

基于三维荧光谱的油类鉴别方法研究    路雪峰

酸性嫩黄G和柠檬黄对血清白蛋白毒性作用机理及相关问题研究    潘星任

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与有机氮特征研究    闫彩虹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技术的黄东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特征研究    闫丽红

溶解性有机质对砷形态及藻类有效性的影响    董丽娴

DOM和UV对水—气界面汞释放的影响    陈曦

DOM对汞在土壤—水—气界面释放的影响    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