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10:22
热度: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摘要】:利用河南省2006-2010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可利用量、能量密度等进行了定量

【摘要】:利用河南省2006-2010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可利用量、能量密度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对其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河南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秸秆实物蕴藏量为8.97×1011t,秸秆生物质能实物总蕴藏潜力为1.34×1018J,理论可利用的量为1.14×1018J,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和信阳;(2)依据各地区秸秆分布及其资源条件等具体情况,划分了重点开发利用区(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和信阳)、适度开发利用区(新乡、安阳、开封、许昌、洛阳、濮阳、平顶山、焦作、郑州、漯河)、不宜开发利用区(鹤壁、三门峡、济源),并对各区提出了不同的开发利用措施。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秸秆 生物质能 资源评价 地理分布
【基金】: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策略研究”(编号:122400450542)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模式研究”(编号:2012B479)
【分类号】:S38
【正文快照】: 农作物秸秆是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以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是实现非粮替代、环保低碳、循环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以绿色生物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产业[1]。中原经济区是河南谋求经济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规划,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    李京京,任东明,庄幸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    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刘刚;沈镭;

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与应用(Ⅰ)    蒋剑春;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童成立;吴金水;黄伟生;朱奇宏;

膜生物反应器在汽爆稻草秸秆酶解中应用研究    杨森,丁文勇,陈洪章

改性麦草秸秆对水中磷酸根吸附效果的研究    岳文文;王宇;高宝玉;徐秀明;许醒;

生物质秸秆收集成本研究及实证分析    刘岗;郝德海;董玉平;

洞庭湖区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黄伟生;彭佩钦;苏以荣;黄道友;朱奇宏;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及投资决策    余有芳;盛奎川;

玉米秸在亚/超临界乙醇-水中液化的初步研究    刘孝碧;曲敬序;李栋;毛志怀;

红壤丘陵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    朱奇宏;黄道友;刘守龙;张文菊;苏以荣;吴金水;

稻季施肥管理措施对后续麦季N_2O排放的影响    马静;徐华;蔡祖聪;八木一行;

改性麦草除磷效果的研究    岳文文;王宇;高宝玉;徐秀明;许醒;

亚/超临界乙醇-水中生物质的液化研究    刘孝碧;毛志怀;

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    李茂松;汪亚峰;

理想状态下农作物秸秆的收集成本数学模型探析    郝德海;董玉平;刘岗;

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其环境效应    宋乃平

影响秸秆营养价值的作物学因素及复合化学处理的效果研究    闫贵龙

稻草预处理后超微结构及其理化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王佳堃

可降解有机物湿解处理及产物干燥利用的研究    郭淑青

三种重要盆栽花卉的有机代用基质研究    刘庆超

酶活性及微生物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的研究    谷洁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及日光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肥水管理技术    高新昊

小水电代燃料的综合评价理论与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孙廷容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郑建瑜

区域农村生活能源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李国柱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裴郁

白腐菌木质纤维素降解次序研究    杜甫佑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分异与控制    王莉玮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电价及综合评价研究    刘涛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的改进设计与试验    李荫

干湿交替强度对旱地土壤结构形成及水稻秸秆分解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尧水红

林木生物质能资源量及资源收集半径的计量研究    徐剑琦

生物质发电技术产业化研究    郝德海

能源发展与经济、环境关系研究    焦艳军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综合评价与系统模拟研究    李鸿

生物质能利用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分析    王许涛;李刚;张百良;

关于加速发展我国生物质能源的思考    方升佐

发挥灌木优势 推动我国能源林业的发展    陈晓阳;

我国的淀粉、糖类和纤维植物资源及其用于乙醇发酵的探讨    徐芬芬;叶利民;王爱斌;

我国畜禽粪便中氮素养分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刘晓利,许俊香,王方浩,张福锁,马文奇

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风险与控制策略    高定;陈同斌;刘斌;郑袁明;郑国砥;李艳霞;

关于生物质基本性质分析的问题    范志林,张军,林晓芬,徐益谦

生物质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吴祖林,刘静

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袁春,姚林君

对用生物质原料生产燃料用乙醇之我见    倪维斗,李政,靳晖

生物质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    孙军;

气候变化对中国生物质能的影响研究综述    马占云;林而达;李怒云;

农作物废弃物液化的实验研究    于树峰

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张海清

以循环灰为热载体的垃圾热解焚烧技术研究    刘晓峰

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    丁灵

秸秆能源利用模式分析及进展    李欢;杨仁斌;陈亮;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机理及其调制方法    刘伟峰

向农民朋友介绍秸秆快速堆腐三项新技术    刘薇

秸秆单施或配施氮、磷化肥对潮土供应氮磷特性的影响    娄运生,徐本生,杨建堂,任丽轩

利用生物菌种快速沤制优质有机肥    徐瑞英,于文涛,修翠波

乡村采风    

秸秆连年直接还田的方法和效果    张广才

新型实用的微生物处理秸秆技术    安继忠

秸秆配施氮磷化肥对潮土氮磷含量变化的影响    娄运生,杨玉爱,徐本生,杨建堂

秸秆还田并非轻松的话题    于士杰

秸秆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温明霞;林德枝;易时来;李学平;孟涛;石孝均;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影响    金海洋;姚政;杨建军;蒋小华;查健生;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综述    李秀荣;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赵建波;王春平;仇祝臣;王忠太;

秸杆生物肥的研制与试验    巩庆平;周波;张杰云;万广华;

秸杆固化成型燃料开发利用初探    李泉临;秦大东;

秸秆生物肥的研制与试验    巩庆平;周波;万广华;张杰云;

秸秆制取氧化腐植酸研究    孙明强;姜剑平;王志进;郭玉荣;周骏;

平顶山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措施    杨根华;王万宾;杨连生;

发展中的成都平原生态蔬菜业    屈小江;

我省“秸秆法规”正式出台    

6月1日起露天焚烧秸秆将受罚    记者 许兵 通讯员 杨丽

湛河区“秸秆储蓄”创造绿色效益    徐光亚

全国首家秸秆生产人工土壤基地落户济南    李剑桥 王道玉

靖远大力引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王开虎

市民革大力引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    记者石柳萍

秸秆粪便均可制肥    记者 刘林 特约记者 蔡金保

秸秆喂牛 变废为宝    记者 王亚楼 通讯员 赵红光 冯淮梁

我省120万吨秸秆变废为肥    农村新报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王巍 杨文兵

秸秆循环利用创新路    刘畅 王盛

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土壤氮、磷的影响    王霞

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研究    于建光

酶活性及微生物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的研究    谷洁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及日光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肥水管理技术    高新昊

玉米秸皮粘胶纤维浆粕仿生预处理工艺和蠕动发酵罐研究    侯哲生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不同处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赵勇

氮素施用技术和不同保墒耕作施肥对土壤水肥因子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徐福利

一年两熟地区全程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效应研究    刘立晶

东北垄作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联合少耕机具研究    贾洪雷

不同处理条件下转Bt基因大豆秸秆中毒蛋白降解的研究    郜李彬

施用处理秸秆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娟

秸秆原位降解菌选育与应用及其土壤菌群分子多态性变化    卜元卿

实芯植物秸秆的力学模型及受压缩状态应力分析研究    崔英

秸秆移动蒸发前沿干燥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黄浩

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在作物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    孙利宁

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调控效应    徐军

麦秸和稻草高效中温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朱保宁

不同温度、pH、底物下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酶活性及酶解率的影响    李飒

稻秸机械热力脱水过程研究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