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评估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01:05
热度: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评估【摘要】: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问题日益突出,如不恰当处理将会使其行驶安全性乃至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动力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

【摘要】: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问题日益突出,如不恰当处理将会使其行驶安全性乃至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动力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其电磁兼容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分析和评估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以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电磁干扰源的电磁干扰进行了建模和分析,探讨了改善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并且对动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评估。具体研究内容归纳如下: (1)对动力系统的电磁环境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动力系统电磁环境中潜在的电磁干扰源分析,电磁干扰的产生以及传播耦合路径分析,电磁干扰解决措施的探讨,从而明确了电机、功率变换器以及线束是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关键所在。 (2)以动力系统关键设备中的电机及功率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两者的电磁干扰仿真模型,对电机及功率变换器的电磁干扰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动力系统的电磁干扰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对电机的辐射电磁干扰采取了壳体屏蔽抗干扰措施并且对功率变换器的传导电磁干扰采取了滤波器设计抗干扰措施,通过对电机的壳体屏蔽效能以及功率变换器滤波器插入损耗的分析,可以得出电机和功率变换器的电磁干扰有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动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3)基于传输线理论,针对线束这一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关键因素,建立了线束的电磁干扰仿真模型,通过对发射线为裸线和发射线屏蔽时的电磁干扰强度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线束的串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线束不同布置情况以及不同屏蔽层时接收导线的近端电压和远端电压的频响特性,为工程中改善线束串扰问题提供了参考,也为提高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提供了依据。 (4)通过将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的总体性能要求分配到部件和设备等局部,对动力系统中电机、功率变换器和线束的电磁兼容性指标进行了研究,从而确立了较为全面的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评估指标。针对评估指标的不同类型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并且引入序关系方法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不同布局方案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了各布局方案的电磁兼容性优劣排序,从而对其电磁兼容性能做出了评价。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研究影响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关键因素,综合不同影响因素的性能评价指标,提出了动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综合评估方法,该综合评估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动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的评价,同时也为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可作为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磁兼容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的参考。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 动力系统 电磁兼容 建模 评估指标 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U469.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注释表12-13
  • 缩略词13-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14-16
  • 1.1.1 纯电动汽车电磁环境14-15
  • 1.1.2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的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6-18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8-20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20-22
  •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电磁环境分析22-34
  • 2.1 电磁干扰源22-24
  • 2.1.1 自然干扰源22-23
  • 2.1.2 人为干扰源23-24
  • 2.2 电磁干扰的传播耦合特性24-25
  • 2.2.1 辐射耦合24-25
  • 2.2.2 传导耦合25
  • 2.3 电磁干扰解决措施25-29
  • 2.3.1 屏蔽26-27
  • 2.3.2 滤波27-28
  • 2.3.3 接地28-29
  • 2.4 动力系统的电磁干扰问题29-32
  • 2.4.1 电磁干扰源29-32
  • 2.4.2 敏感设备32
  • 2.5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设备电磁兼容性建模与分析34-47
  • 3.1 动力系统关键设备电磁干扰34-37
  • 3.1.1 电机电磁干扰源34-35
  • 3.1.2 功率变换器电磁干扰源35-37
  • 3.2 电机电磁兼容性建模与分析37-39
  • 3.2.1 电机电磁干扰建模与仿真37-38
  • 3.2.2 电机抗干扰措施分析38-39
  • 3.3 功率变换器电磁兼容性建模与分析39-46
  • 3.3.1 功率变换器电磁干扰建模与仿真40-42
  • 3.3.2 功率变换器抗干扰措施分析42-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线束电磁兼容建模与分析47-63
  • 4.1 传输线理论47-52
  • 4.1.1 双导体传输线模型47-49
  • 4.1.2 多导体传输线模型49-51
  • 4.1.3 传输线方程求解51-52
  • 4.2 动力系统线束电磁干扰52-55
  • 4.2.1 线束电磁干扰问题分析52-53
  • 4.2.2 线束裸线与屏蔽电磁干扰对比分析53-55
  • 4.3 屏蔽线束串扰建模与分析55-61
  • 4.3.1 线束不同屏蔽层串扰建模与分析55-58
  • 4.3.2 线束不同布置串扰建模与分析58-61
  • 4.4 本章小结61-63
  • 第五章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评估63-80
  • 5.1 系统评估的基本理论63-66
  • 5.1.1 多属性决策理论63-64
  • 5.1.2 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评估流程64-66
  • 5.2 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66-72
  • 5.2.1 电机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67-68
  • 5.2.2 功率变换器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68-70
  • 5.2.3 线束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70-72
  • 5.3 评估指标的量化72-74
  • 5.3.1 专家打分量化方法72-73
  • 5.3.2 模糊聚类量化方法73-74
  • 5.4 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评估74-78
  • 5.4.1 评估方法74-77
  • 5.4.2 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综合评估77-78
  • 5.5 本章小结78-8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0-83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80-81
  • 6.1.1 主要研究成果80-81
  • 6.1.2 创新点81
  • 6.2 展望81-83
  • 参考文献83-87
  • 致谢87-8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电动汽车动力电力电子装置的电磁兼容性研究现状    朱学军;张逸成;

电动车辆电磁兼容性整车测量与分析    孙铁雷;林程;孙逢春;

屏蔽材料在汽车电子EMC中的应用    刘伟德;

EMI自动测试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陈京平;刘建平;田军生;

电动汽车共模电流传导特性的研究    黄勇;曾帆;陈全世;周强;陈伏虎;

车用电机驱动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段瑞昌;徐国卿;吴志红;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EMC问题研究现状    王洪武;张戟;杨腾飞;

汽车线束的电磁干扰问题研究    刘晴;赵又群;颜俊平;

国外电磁兼容仿真软件发展概述    肖卫东;潘涵;

人—车闭环操纵稳定性综合评价及其虚拟样机实现    黄建兴;赵又群;

汽车线束寄生参数和串扰预测研究    王瑞宝

汽车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的研究    吴定超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电机及驱动控制器的电磁兼容设计    韩利;温旭辉;曾莉莉;

抑制共模电磁干扰的并联有源补偿电路设计    章勇高;高彦丽;张凯;

PCB导体电感的简化计算方法    陈名;孙旭东;黄立培;

带有屏蔽线缆的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共模模型与预测    孙铁雷;林程;曹万科;

低压永磁直流电机的传导电磁干扰模型    汪泉弟;秦传明;郑亚利;张淮清;杨永明;

汽车ABS控制器传导抗扰性设计    郑太雄;姜鑫杜;黄智宇;熊壮;

串联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整车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储著林;石春;窦曼莉;吴刚;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标准体系与应用研究    李铁华;

汽车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探讨    李彬;刘青松;许响林;

汽车火花点火系统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    汪泉弟;刘春艳;俞集辉;刘青松;李彬;

变频器的电磁兼容及对策    郭亚红;

汽车的整车建模及其电磁兼容仿真    祝言菊;李永明;俞集辉;汪泉弟;

FDTD算法在无线通信电磁兼容中的应用    孙衢;周辉;孙斌;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    李旭;

混合动力汽车DC/DC变换器电磁干扰和抑制    覃延明;刘青松;许响林;李彬;

电动汽车用直流变换器电磁骚扰特性测试与优化    吴仁钢;牟丽莎;郭迪军;吴存学;陈渝;

混合动力汽车DC/DC变换器电磁千扰和抑制    覃延明;刘青松;许响林;李彬;

电动汽车电磁兼容研究概述    张晓林;路高磊;

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电磁干扰研究    何文;

轿车发动机点火系统电磁辐射研究    樊宽刚

汽车线束寄生参数和串扰预测研究    王瑞宝

汽车线束等效模型分析及其在电磁兼容仿真中的应用    郑亚利

叉车用直流电机高效驱动系统及传导干扰的分析与抑制    刘金凤

基于操纵稳定性的混合动力客车平顺性评价与优化    孙丽

基于PLCC技术的汽车内数据传输应用研究    潘远亮

汽车电磁兼容性预估计的研究    马喜来

汽车点火系统电磁干扰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李旭

汽车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的研究    吴定超

客车操纵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张浩

矿用大功率变频控制系统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程熠彪

重型车辆多轴转向控制方法及仿真    刘芹芹

移动用户终端的电磁辐射发射测试软件开发    韩磊

纯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宋炳雨

转台的电磁兼容设计与实践    王宝安

民航客机客舱内无线通信设备天线辐射干扰危害研究    孙京陵

汽车雨刮电机辐射干扰建模与仿真研究    尹华平

汽车发电机电磁干扰测试技术研究    蔡恒

串联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整车控制器研制与应用    储著林

基于混合左右手传输线及铁电材料的可调相移器研究    蔚亮

EMI衬垫的转移阻抗与屏蔽质量    蒋全兴

国内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简介    许士玉

我国汽车电磁兼容技术发展状况    徐立

电磁兼容设计中通信车辆天线布局设计    袁军,邱扬,田锦

缝隙对金属网屏蔽效能的影响    段玉平,刘顺华,管洪涛,郭辉进,刘军民

电磁兼容自动测试软件开发平台及其应用    汤仕平 ,吕云熙

PCB板EMC问题的PEEC仿真分析    李富同;梁志成;傅静波;余海涛;

训练场区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的设计    陈国栋;余志勇;钞锋;

机载天线电磁兼容性分析    苏东林,王东方,王明皓,孙聪

电子战特种飞机电磁兼容预设计技术    苏东林;王冰切;金德琨;欧阳绍修;

    罗清岳

汽车线束寄生参数和串扰预测研究    王瑞宝

低频磁屏蔽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袁岩兴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何秋仙

汽车布线对汽车电磁兼容的影响研究    邹志星

基于矢量有限元法的结构电磁兼容特性数值仿真研究    石峥

什么叫家用电器的电磁兼容性    周德林

电磁兼容性与电磁无意干扰    

通信领域电磁兼容性标准概述    王南,陆冰松

国产微机电磁兼容性研究    顾宣安

欧洲关注机电产品的电磁兼容性    凌善康

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辛东升,叶洪波

接地处理对系统、设备电磁兼容性的作用    欧阳肃利,李德远,王海声

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二)    张民

通信装备电磁兼容性工作现状和对策    吴东海 ,李渝榆

舰船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要求    侯冬云,孟凡民

工程中的几个电磁兼容性问题    王宁;

电磁兼容性的滤波设计    刘镇海;米西来;

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试验    孙红鹏;

电磁兼容性检测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    赵金奎;孔繁斌;李伟民;

直升机加装摄像系统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    徐平;万海军;蔡明娟;冯婷婷;李建轩;

野战综合电台车电磁兼容性模拟研究    周铁仿;娄人杰;

工程中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的方法    朱宜生;

电磁兼容概念与基本知识    蒋全兴;吕仁清;

设备间信号接口电磁兼容性分析实例    陆春玲;陈淑凤;

选电脑应关注电磁兼容性    梅子

联想引导环保电脑新潮流    宋炀 赵靖

液晶PC徘徊在低价与健康之间    刀刀棋

浅谈产品电磁兼容性整改措施    曾安安

了解身边潜在杀手防范PC的三大危害(二)    IT168

微型计算机(含服务器) 电磁兼容性 仍有问题    

出口机械产品须关注欧盟EMC指令    万国鸿

什么是家用电器的电磁兼容性    成都 张成波

电路板级的电磁兼容设计(1)    摩托罗拉公司提供

中兴CDMA 1X基站通过EMC测试    张亮

高速动车组电磁兼容性关键技术研究    单秦

多导体互连结构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徐军

电磁兼容性研究与应用    刘宝忠

舰船电磁兼容性评估仿真系统研究    王征

瞬变电磁法发射机的电磁兼容性改善    李楠

家用治疗仪的开发及其电磁兼容性研究    梁伟中

机舱内电子设备与通信导航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研究    缪星星

车载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    兰增奇

系统电磁兼容性试验与整改技术研究    赖梦勤

智能预处理测试系统结构的电磁兼容性研究    杨丽君

优化算法在汽车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    周婧

车载电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    何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