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六安瓜片”茶清洁化加工机械及其工艺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38:03
热度:

“六安瓜片”茶清洁化加工机械及其工艺研究【摘要】: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与龙井等不同的是六安瓜片属无梗无芽扁平型绿茶,长期以来,“六安瓜片”多沿用手工方式加工,劳动生产率低

【摘要】: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与龙井等不同的是六安瓜片属无梗无芽扁平型绿茶,长期以来,“六安瓜片”多沿用手工方式加工,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已成为“六安瓜片”产业发展的瓶颈,尽快研制出“六安瓜片”机械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及其生产工艺,对“六安瓜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对“六安瓜片”在制品的物理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以自动化装备与传统制茶工艺相结合的原则,对杀青、做形和烘焙等相关性工序的机器进行理论研究,并设计开发用于相应工序的新型专用装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 1.测定“六安瓜片”在制品物料的物理特性 (1)鲜叶、杀青叶、揉捻叶、理条叶、毛火叶、小火叶、老火叶在制品的含水率依次为73.9%,59.4%,58.9%,28.3%,19.9%,10.1%,5.5%。 (2)鲜叶、杀青叶、揉捻叶、毛火叶、小火叶、老火叶在制品的容重依次为60.7kg/m3,86.3kg/m3,209.8kg/m3,133.6kg/m3,141.6kg/m3,189.9kg/m3。 (3)鲜叶、杀青叶、揉捻叶、毛火叶、小火叶、老火叶在制品的休止角依次为52.5o,50.7o,59.6o,57.2o,40.6o,35.8o。 (4)鲜叶、杀青叶、揉捻叶、毛火叶、小火叶、老火叶在制品与不锈钢的外摩擦角依次为37.6o,38.0o,43.6o,35.8o,30.2o,30.2o。 (5)鲜叶、杀青叶、揉捻、毛火叶、小火叶、老火叶在制品与不锈钢的动摩擦系数依次为0.77,0.78,0.95,0.72,0.58,0.57。 (6)鲜叶、杀青叶、毛火叶、小火叶、老火叶在制品继续比热依次为3.51kJ/kg·K,3.12kJ/kg·K,2.02kJ/kg·K,1.77kJ/kg·K,1.64kJ/kg·K,干物质比热为1.50kJ/kg·K。 2.优化设计“六安瓜片”杀青机 (1)以双主动摩擦轮对称驱动的方式,减少了摩擦轮的滑转率,提高传动效率。驱动电机由功率原来的0.75kW降为0.5kW,推导了滚筒式杀青机主动摩擦轮接触应力数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摩擦轮进行了强度校核。 (2)对用于六安瓜片杀青滚筒进行了优化设计,杀青滚筒的直径为500mm,极限转速59.8rpm。滚筒转速还会影响鲜叶在滚筒内的分布状态及抛落角度,试验表明:为适应不同采摘时期、鲜叶嫩度的杀青工艺,要求杀青时鲜叶应覆盖滚筒内表面的60-65%,鲜叶开始抛落点与水平方向夹角应为45-60°,以利于鲜叶迅速升温及较快排湿,提高杀青质量。所设计的杀青滚筒转速为20~40rpm无级调节,可以满足以上要求。 (3)改变传统式滚筒式杀青机主要热辐射或线接触式热传导方式传热,本机采用面接触式热传导方式进行传热,并加厚了保温层厚度,传热效率由原35%提高到57%。 3.研发“六安瓜片”做形机 (1)对六安瓜片做形机进行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分别运用失量法、图解法、解析法并建立了曲柄、连杆、槽锅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精确数学模型,同时推导了基于Maclaurin公式的用于工程运用的近似数学模型,以简化运算,并运用Matlab绘制了相关曲线同时证明近似公式的可行性。 (2)在分析六安瓜片做形机进行运动学及动力学基础上,对连杆及槽锅的惯性力进行计算,其结论为:槽锅的最大惯性力Fqm为73.7Kgf,连杆的最大法向惯性力Fqnm为7.23Kgf,连杆的最大切向惯性力Fqtm为41.9Kgf,以上惯性力均随曲柄的转角的变化而变化,理条机的实际惯性力是以上交变的空间力系的失量和。并运用过量平衡法在连杆铰链点与曲柄回转中心反向延长线上,且距曲柄回转中心60mm处设置15kg配重时,水平与垂直方向振动分别由未加配重前的1.1mm与0.88mm减小为0.51mm与0.45mm。 (3)以最小传动角的最大值为目标函数,结合六安瓜片制茶工艺要求建立了以曲柄长度、连杆长度、偏心距、滑块行程、辅助角等为主要参数的约束方程,并运用蚁群算法对该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为:当曲柄长度a为59.1mm,连杆长度b为341.5mm,偏心距e为57.5mm,滑块行程H为120mm,辅助角β为8.26°,极位夹角θ为3.5°时,茶叶理条幅机的最小传动角γmin从原来的50°增大到70.1°,有效地改善了做形机的传动性能,使传动更加平稳,振动减轻,噪音降低;槽锅的卡滞现象消失,做形机的成条率也有增加6%。 4.研制“六安瓜片”烘焙机 (1)根据六安瓜片传统拉老火工艺要求,研制转盘式六安瓜片烘焙机,机器充分利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变频技术及温度控制技术,具有烘焙温度、连续烘焙时间、两次烘焙间隔时间及转盘转速等参数可人工设定,以满足不同的制茶工艺要求。 (2)为了实现六安瓜片高温间歇烘焙的工艺要求,设计了基于光电开关、时间继电器及交流接触器的控制系统,与普通行程开关定位相比较,具有烘焙时间可调、定位可靠及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3)红外辐射波长为2-16um的板状红外辐射器用于六安瓜片茶叶烘焙,有利于水、糖类、氨基酸、果胶质等物质对红外线的吸收,与微波烘干机相比,具有非选择性烘焙特点,有利于茶叶烘焙过程中各种有益香气的析出,提高焙香效果。 (4)基于模糊PID控制原理设计的温度控制器具有较好的动态及静态性能,温度控制精度高、超调小、鲁棒性好等特点,当用于六安瓜片叶温设置为80°C时,能得到较好的烘焙品质,碎茶率由人工烘焙的15%降低到5%。 5.设计“六安瓜片”清洁化加工工艺 (1)在六安瓜片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所研制的关键装备,设计了六安瓜片清洁化加工工艺,质量检测表明:各项理化指标达到相关国家标准要求。 (2)感观审评表明:同一批次的机械茶与手工茶相比,机械茶的匀整度、均一性前者较好,机械茶滋味比手工茶鲜醇,但手工茶的香气、爽度要好于机械茶。 【关键词】:六安瓜片茶 物理特性 杀青机 做形机 烘焙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S272.4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9
  • 图目录9-11
  • 表目录11-12
  • 目录12-16
  • 第1章 绪论16-24
  • 1.1 研究背影、目的和意义16-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1
  • 1.2.1 杀青技术及装备的研究18
  • 1.2.2 做形技术及装备的研究18-20
  • 1.2.3 烘焙技术及装备的研究20-21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21-23
  • 1.3.1 主要内容21-22
  • 1.3.2 研究方法22-23
  • 1.4 本章小结23-24
  • 第2章 六安瓜片在制品的物理特性研究24-36
  • 2.1 六安瓜片在制品含水率24-25
  • 2.2 六安瓜片在制品容重25
  • 2.3 六安瓜片在制品内摩擦角25-27
  • 2.4 六安瓜片在制品外摩擦角27-29
  • 2.5 六安瓜片在制品动摩擦系数29-31
  • 2.6 六安瓜片在制品比热测定31-34
  • 2.7 本章小结34-36
  • 第3章 六安瓜片杀青机的研究36-55
  • 3.1 滚筒式杀青机总体方案37-39
  • 3.2 杀青机传动设计39-47
  • 3.2.1 摩擦轮安装角39-40
  • 3.2.2 杀青滚筒驱动电机功率40-41
  • 3.2.3 摩擦轮强度校核41-42
  • 3.2.4 链传动设计42-44
  • 3.2.5 带传动设计44-47
  • 3.3 杀青滚筒设计47-52
  • 3.3.1 滚筒直径、长度及导叶板参数47-50
  • 3.3.2 杀青滚筒极限转速50-51
  • 3.3.3 电热管功率51-52
  • 3.4 样机对比试验52-53
  • 3.5 本章小结53-55
  • 第4章 六安瓜片做形机的研究55-94
  • 4.1 做形机的总体方案设计55-57
  • 4.2 带传动设计57-62
  • 4.2.1 第一级带传动设计57-60
  • 4.2.2 第二级带传动设计60-62
  • 4.3 做形机运动学研究62-73
  • 4.3.1 曲柄滑块机构在做形机中的应用62-65
  • 4.3.2 做形机运动学的矢量法分析65-67
  • 4.3.3 做形机运动学的图解法分析67-69
  • 4.3.4 做形机运动学的解析法分析69-73
  • 4.4 做形机的动力学研究73-84
  • 4.4.1 槽锅的位移与行程73-76
  • 4.4.2 槽锅的加速度及惯性力76-79
  • 4.4.3 连杆角速度及法向惯性力79-81
  • 4.4.4 连杆角加速度及切向惯性力81-84
  • 4.5 做形机惯性力的平衡84-87
  • 4.6 做形机传动机构优化设计87-93
  • 4.6.1 蚁群算法原理87-89
  • 4.6.2 做形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89-92
  • 4.6.3 仿真计算及验证实验92-93
  • 4.7 本章小结93-94
  • 第5章 六安瓜片烘焙机的研究94-122
  • 5.1 转盘式烘焙机总体方案95-98
  • 5.2 远红外辐射板电功率的确定98-99
  • 5.3 烘焙机传动设计99-105
  • 5.3.1 驱动电机功率计算99
  • 5.3.2 齿轮传动设计99-102
  • 5.3.3 主轴设计及强度校核102-105
  • 5.4 间歇运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105-114
  • 5.4.1 红外线光控发射电路设计106-110
  • 5.4.2 红外线光控接收电路设计110-113
  • 5.4.3 电机主控电路设计113-114
  • 5.5 远红外辐射烘焙单元设计114-120
  • 5.5.1 烘焙单元结构设计114-115
  • 5.5.2 模糊 PID 茶叶烘焙温度控制器设计115-120
  • 5.6 烘焙试验及茶叶审评120-121
  • 5.7 本章小结121-122
  • 第6章 六安瓜片机制茶品质检测及经济效益分析122-128
  • 6.1 六安瓜片生产线及工艺流程122-123
  • 6.2 六安瓜片机制茶质量检测123-124
  • 6.3 六安瓜片机制茶与手工茶感官审评124-126
  • 6.4 六安瓜片机制茶与手工茶关键工序加工成本对比126-127
  • 6.5 本章小结127-128
  • 第7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128-131
  • 7.1 全文总结128-130
  • 7.2 研究展望130-131
  • 参考文献131-138
  • 致谢138-139
  • 个人简介139-14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140-141
  • 一、发表论文140
  • 二、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140-141
  • 三、主持和参加课题及成果14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电热管往返式茶叶理条机    谢昌瑜;吴卫国;

提高“六安瓜片”品质的技术措施    滕德文,毕玉昌,张道升

绿茶杀青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技术    冯小兵;邓怀志;

茶叶干燥过程叶温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董士林;殷鸿范;

微波炉处理茶叶试验初报    刘新;殷鸿范;

几种新形式的龙井茶炒制机    权启爱

两种常用扁形茶炒制机的性能与优化应用    权启爱

日本茶叶加工机械    李尚庆;

茶叶现代化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推广    张正竹;李尚庆;吴卫国;夏涛;宛晓春;

微波杀青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周天山;余有本;李冬花;伍丽;李小霞;

复方袋泡茶泡制工艺的研究    高晗;

茶叶压扁机的整机研究与设计    孟亚婷;江家伍;

普洱茶加工装备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    刘红波;黄云战;

传统硫熏加工与现代微波加工滁菊质量比较    张玲;王德群;王晴晴;

固样方法对茶叶化学成份及品质的影响    李立祥,童梅英

往复式灌木切割器滑切角对灌木切割的影响    陈诚;俞国胜;

塑胶瓶装凉茶饮料生产技术    王长军;边玉鸾;梦福祥;

亚高温PET瓶的制造以及在茶饮料热灌装生产工艺中的使用    王长军;林泽梅;

菊花微波干燥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徐凯;易克传;曾其良;徐淑亮;

背包问题的差分进化算法    荆源;

不同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体外酶促合成茶黄素研究    龚志华;朱盛尧;陈朵;李徐;肖文军;

乌龙茶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陈岱卉;

联合收割机切割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李杰;张书明;阎楚良;

基于改进型蚁群算法求解0/1背包问题    施寒潇;

基于Metropolis准则的改进鱼群算法    罗景峰;

茶叶和茉莉花中八氯二丙醚残留动态及降解的研究    孙威江;叶秋萍;张孔禄;李玲琴;

远红外萎凋与遮阳萎凋对铁观音品质的影响    金心怡;柯国良;郝志龙;张艳丽;刘素惠;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金华强;黄跃进;彭群华;邵青;沈希;林智;

宜红早多酚氧化酶成熟蛋白的原核表达    刘敬卫;黄友谊;丁建;刘聪;肖秀丹;倪德江;

联合收割机切割机构的分析与仿真    李杰;阎楚良;杨方飞;

蚁群算法在飞行模拟器平台中若干应用问题的研究    袁东辉

某战车炮自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赵瑞学

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研究    姚文

低噪声柴油机组合结构及连接部件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王姗

永磁同步电机工程伺服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鲁文其

无人机航路规划方法研究    柳长安

蚁群优化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胡小兵

基于状态转移的组合优化方法研究    王正元

元宝枫繁育技术与应用研究    李艳菊

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及其在虚拟环境下的投射式实现研究    罗熊

立式刨切机机构设计优化    于张喜

自动杀青理条机传动机构的创新设计与动态仿真    李国一

智能优化算法对比研究及其在船体双底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石丽丽

应用层多播与Steiner算法的研究    杨宁

节能型自动化控制茶叶滚筒杀青机的研究    宋志禹

闽台乌龙茶生产机械化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沈立

改进遗传算法及其在求解背包问题中的应用    郭小花

基于QFD/TRIZ/FCE理论的微波干燥设备的设计与研究    储文姬

鸡蛋分级包装设备主要结构设计和运动仿真    王鹏云

夏秋绿茶色泽提升技术研究    刘跃云

六安瓜片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卢兴坤

“公司+农户+商标”成为农民增收新模式    商综

提高“六安瓜片”品质的技术措施    滕德文,毕玉昌,张道升

固样方法对茶叶化学成份及品质的影响    李立祥,童梅英

再现连杆角位移机构的稳健优化设计    谭晓兰;韩建友;何广平;

茶色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症    楼福庆;

茶叶干燥过程叶温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董士林;殷鸿范;

微波炉处理茶叶试验初报    刘新;殷鸿范;

茶色素的药理及其应用    杜琪珍,江和源

茶叶微波加工设备研究初报    刘新

基于几种新型材料的电阻型湿敏元件的特性研究    王蕊

六安瓜片抢市场    李霞;

六安瓜片成茶年代——兼与庄维之同志商榷    李传轼;杨启见;

六安瓜片:关于青春的记忆    徐静;

“六安瓜片”的鉴别    杨建远;杨成;

“生态六安、魅力茶都”六安瓜片推介会举行    梅宇;占万宝;

六安瓜片    唐家模

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安徽名茶六安瓜片    吴海云;

提高“六安瓜片”品质制作技术的研究    程自强

在皖之茶    崔国发;

安徽省欲加快茶业转变过程    

喝茶,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    欧阳勋;

蜈蚣的酶解工艺研究    林超;王玉蓉;吴清;

CAT,SOD和凝血酶的联产工艺研究    顾含真;袁勤生;

用废弃香蕉树制取活性炭的工艺研究    彭绍洪;李春娟;朱秀莲;王连彬;倪晓连;

脉冲等离子弧焊接工艺研究    朱轶峰;张慧;邵亦陈;董春林;

铝及铝合金镀(黑色)硫化镍工艺研究    张晓明;

4cr5mosiv1钢挤压模具真空热处理工艺研究    刘静安;

柱腔充气靶工艺研究    张占文;余斌;吴卫东;魏胜;许华;黄勇;陈志梅;

质谱分析多系统航天器检漏工艺研究(摘 要)    闫荣鑫;刘平;冯琪;洪晓鹏;李睿;黄锡宁;

焦磷酸质子交换波导工艺研究    唐杰;梁东波;矶守;陈林;袁一方;陈抱雪;

六安瓜片:茶韵馨香传百年    本报记者 陆敏 白海星

六安瓜片进京寻求加盟应对经济“寒冬”    记者 宁启文

安徽六安瓜片大力拓展全国市场    记者杜超 特约通讯员陈顺发

六安瓜片“炒”进世博园    记者 张大鹏

文化加品牌 “瓜片”变“名片”    李辉 本报记者 郭明

安徽六安瓜片“保护”起来更精神    边静林

六安瓜片再现辉煌    胡存云 乔一凡

“六安瓜片”香飘韩国    本刊记者

“花香型六安瓜片”通过鉴定    记者 陆列嘉

用心血浇灌品牌    本报通讯员 淮君

“六安瓜片”茶清洁化加工机械及其工艺研究    李兵

清洁化皮革真空鞣制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文怀兴

高品质a-Si:H TFT-LCD阵列设计与工艺研究    王刚

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基础理论及工艺研究    闵小波

憎水催化剂的研制及氢—水液相催化交换工艺研究    李俊华

硫化矿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机理及工艺研究    李宏煦

铝土矿浮选脱硅基础理论及工艺研究    张国范

激光直写光刻技术研究    李凤有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付玉杰

熔喷非织造气流拉伸工艺研究    陈廷

六安瓜片加工工艺研究    陈习村

安徽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张琴

简化制革新技术的研究    赵宇

纯棉平绒织物湿蒸短流程工艺的研究    李连颖

茶叶不同产地特性的ICP光谱分析    涂开光

高频离子氮化的工艺研究    何欢

基团保护法1,3-二氯丙烯制备1,3-丙二醇工艺研究    贺鑫平

9Cr2Mo钢冷轧中间辊堆焊修复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    邹宏军

八钢小型厂热装热送工艺研究    杨运增

自身返碱蒸汽煅烧炉的工艺研究与改进    郭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