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稻麦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5:32:27
热度:

稻麦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都有着积极影响,它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标志,秸秆还田是恢复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基本途径。阐述了我国稻麦

【摘要】: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都有着积极影响,它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标志,秸秆还田是恢复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基本途径。阐述了我国稻麦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并按照秸秆还田的深度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分析,从中梳理出秸秆还田作业机的发展历程和方向,并对今后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者单位】: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关键词】秸秆还田 稻麦 有机质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土壤肥力培育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3BAD08B04) 农业部2014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专项经费(农机)项目“稻麦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研究与试验示范”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0引言农作物秸秆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而且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钙及农田土壤所需要的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水稻和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麦秸秆的产量逐年增加。据初步估算,2011年我国稻麦秸秆产量达到3.1亿t,实行秸秆还田能够把作物吸收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归还到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暗管治暗渍 稻麦齐增产    

《福建稻麦科技》征订启事    

稻麦所对外辐射加工近况及前景    陈仰文,陈文捷,董智挺

苏南稻麦两熟制下土壤养分平衡与培肥的长期试验    曹志洪,朱永官,廖海秋,吴留松

稻麦双免耕栽培对土壤的影响及对策    武秀凤,吴金书,陈正龙

江苏太湖稻麦两熟地区生态、经济施氮量的初步研究    李荣刚,戴其根,皮家欢

“电脑种田”软件问世    李艳

“稻麦品质遥感技术”进入应用阶段    

新型无公害稻麦增产抗倒营养剂——劲丰    

施肥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田秀英

循环开沟埋草仿生利用秸秆技术的研究    蒋植宝;段增强;

基于一种稻田新型耕作制度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应分析    刘建;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研究    王志勇;武继承;姚健;

秸秆整株还田机功率的参数优化试验    赵铁军;王金武;李世伟;张明秋;陈振歆;葛宜元;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及其地上地下互作机制研究    张卫建;邓艾兴;郑建初;朱建国;卞新民;

钾素肥源的施用效果研究    宋永斌;陈其道;房爱红;刘静;

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探讨与研究    张天骄;杨戈;

武进农业节科技唱主角    张晔 通讯员 李德新

为耕地养颜 促粮食增收    孙薇

江苏农垦提高化肥利用率10个百分点    凌励

给庄稼吃营养套餐    徐泽余

扬州市农科院探寻低碳农业之路    周振丰

测土配方施肥助兴化农民增收八千万元    记者 仲明 通讯员 刘盛炀

兴化:秸秆腐熟全量还田    记者 钱建虎 特约记者 袁开建 仇党玉

吃进废弃秸秆 吐出固体燃料    驻太仓首席记者 徐允上

涪城推广免耕秸秆覆盖技术    实习生 刘庆 本报记者 魏星奎

江淮地区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及稻麦生产响应特征研究    黄爱军

稻渔共作生态特征与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杨勇

水旱轮作体系中的养分循环特征    石孝均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肥力及环境效应的研究    高明

太湖地区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及控制技术研究    夏小江

稻麦农田氮素供应动态模型研究    姜军

土壤管理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研究    张萍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    李白鸽

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以稻麦作物为例    杨兆芳

基于高光谱的稻麦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王薇

稻麦主要病虫的CBR预测模型参数优化及知识库构建    张沙沙

定位施肥对稻麦产量和紫色土肥力的影响研究    田秀英

陕南农业开发史研究    吴宾

稻麦收割开沟埋草一体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    杨宏图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主要农作物的嬗变与分布研究    钟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