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研究进展【摘要】:文章总结了在有限的降水资源的干旱半干地区,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和当前发展形势,发掘出以秸秆深还田为代表的还田方式,对实现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着
【关键词】: 干旱 半干旱 秸秆深还田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之一,年平均降水648毫米,小于世界平均降水798毫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用水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供给,但有限的降水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只利用了降水总量的30%,大部分以径流和无效蒸发的形式浪费掉。与此同时,2011年我国秸秆量已达8.27亿吨,作为农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坡耕地中秸秆深施蓄水效果的试验研究 孔德刚;张帅;常晓慧;赵永超;翟利民;
秸秆覆盖与秸秆翻压还田效果比较 李新举,张志国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曹鸿鸣,焦念元,陈明灿
秸秆深埋蓄水抗旱耕作技术研究 张海云,王振同,路广平,王印川,杜红柳
东北风沙半干旱区雨水资源跨时调控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邹洪涛;张玉龙;黄毅;孙占祥;虞娜;左淑萍;李翠英;王耀生;
覆土厚度对冬种马铃薯还田稻草腐解进程的影响 许巧玲;曹先维;高雅丽;官利兰;张新明;娄赟;叶淑华;
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吴家旺;朱小梅;薛良鹏;汪南雁;
利用回归模型比较秸秆利用方式 韩佳慧;杨扬;张景来;
地槽贮水对春小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林茂兹;王静;周丽敏;
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孙华;钱国明;徐冬太;黄花香;刘红声;金建康;罗军元;
秸秆深施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张帅;孔德刚;常晓慧;翟利民;
坡耕地中秸秆深施蓄水效果的试验研究 孔德刚;张帅;常晓慧;赵永超;翟利民;
草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及冬青稞幼苗生长的影响 关法春;
作物残茬还田在改良土壤中的应用 杜伟明;龚文昌;曾文碧;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 李露;杨玲;廖允成;温晓霞;
循环经济背景下水资源立法的健全与完善 王明远;
地槽贮水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林茂兹;王静;雷新周;
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蔗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黄海琴;陈海波;陈凯;余长洪;胡均万;李就好;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孕穗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
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生态城规划建设实践与启示——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陈星;陈天;臧鑫宇;
旱作微垄覆膜沟播马铃薯生长发育及营养规律 张子义
生物增强活性炭优势菌群稳定及竞争特征研究 张多英
覆草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碳氮动态及水稻生产力特征研究 王栋
变量喷头喷灌均匀性及坡地喷灌模型研究 陈超
中耕分层深松技术研究及深松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王微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的研究 徐国伟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雷金银
黑龙江西部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水分转化与土壤侵蚀特征 魏永霞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及“酸化”研究 沈小华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氮磷供给与利用研究 汪佳
少耕留茬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陶志强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测算模型及应用 杨迎
攀钢轨梁厂净环水系统低磷水质稳定剂研究 郝明
饮用水中藻毒素和内分泌干扰物深度处理技术 周勤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不同地膜覆盖栽培对花生经济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张贵国;吕敬军;赵存花;唐洪杰;魏萍;姚夕敏;张谦;
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姚宝林;施炯林;
北京市水资源供需平衡趋势预测及分析 范英英;刘永;郭怀成;
秸杆对北方耕地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杨晶秋,刘金城,白成云
麦秸还田培肥土壤增产效应分析 张振江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朱自玺,方文松,赵国强,邓天宏,付祥军
残茬和秸秆覆盖对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王育红,姚宇卿,吕军杰
不同麦秸覆盖量对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和地温的影响 张俊鹏;孙景生;刘祖贵;李晓东;刘小飞;
不同覆盖材料对耕层土壤温度及玉米出苗的影响 李荣;张睿;贾志宽;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相对冷暖背景下两次干旱事件的比较——以陕西为例 李星敏;杨文峰;李红梅;袁媛;乔丽;
干旱半干旱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初步构想 刘社代
陕西省干旱评价和预警系统 景毅刚,刘安麟,张树誉,李星敏,邓风东,王钊,卓静
安定区干旱半干旱区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繁育技术 李继明;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提升试验报告 魏亚雯;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 汤洁,林年丰
适宜陇中干旱半干旱区种植的春小麦品种 李小轩;
干旱半干旱区草地灌水与施肥增产关系的研究 苏希孟;
集雨灌溉栽培技术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赵新英;刘小菊;王小平;
林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与分子响应研究综述 王丁;张丽琴;薛建辉;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 黄建平;冉津江;季明霞;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脆弱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吕昌河;
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 徐国昌;
CoLM陆面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与改进 李振朝;
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与反馈作用 付强;
前言
干旱面前要有忧患意识 李国昌 郑泳宜
创新模式 合作共赢 本报记者 张永 倪永强 通讯员 聂鑫
揭开西北干旱的神秘面纱 本报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倾继祖
天山1号冰川加速萎缩 熊聪茹
干旱半干旱过渡带雨水集流实验与微型生态集雨模式 李小雁
植被变化和地形对干旱半干旱区天气气候的影响 陈磊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 章大全
亚洲干旱/半干旱区近几十年区域气候变化 白庆梅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冉津江
中国西南地区干旱气候特征及2009~2012年干旱分析 尹晗
基于MODIS数据鄂尔多斯市干旱研究 许庆杰
利用树轮资料的EOF迭代方案重建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1500年来气温变化的初步研究 丁小俊
不同干旱指标在甘肃旱作区的适用性研究及未来干旱预估 成青燕
白羊草对增强UV-B辐射和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马丽
干旱半干旱区近地层能量闭合异常及不平衡特征分析 武建军
真桦苗木对干旱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 王晓冬
上一篇:为新能源汽车叫好
-
响应曲面法优化小麦秸秆纤维素酶水解条件2024-08-19
-
河南省力推秸秆沼气2024-08-19
-
微贮玉米秸秆饲喂考力代绵羊效果试验2024-08-18
-
秸秆腐熟剂不同品种筛选试验实践2024-08-18
-
枞阳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思考2024-08-18
-
双鸭山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之探讨2024-08-18
-
忻州市玉米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综述2024-08-18
-
伊犁州探索五种玉米秸秆机械回收模式2024-08-18
-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及机具的使用2024-08-18
-
昆山市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推广探索2024-08-18
-
邳州市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2024-08-18
-
9JYC-2000型秸秆压块成型机技术参数设计2024-08-18
-
秸秆氨化养畜要点2024-08-18
-
胜达双灯喜庆重组十周年暨秸秆高效综合利用研发中心项目启动2024-08-18
-
破解“三难” 提升“三量” 桃源县大型秸秆沼气试点工程护航农村环保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