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44:03
热度:

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摘要】:以花优14为材料,研究了秸秆与缓释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有

【摘要】:以花优14为材料,研究了秸秆与缓释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到13.4%~17.8%。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明显提高秸秆生物量、籽粒及秸秆含氮量,将氮素吸收利用率从28.7%~40.2%(常规施肥处理)提高到71.6%~77.6%。缓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可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减少人力成本,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水稻 秸秆还田 缓释肥料 氮素吸收利用率 产量
【基金】: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推广项目[沪农科推字(2013)第1-1号]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2JC1407900)
【分类号】:S511.22
【正文快照】: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目前秸秆年均生产量高达6亿t,大量的秸秆未被有效利用,而是被直接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大气环境污染[1]。秸秆还田是消纳庞大秸秆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2]。秸秆还田对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曾木祥,张玉洁

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朱利群;张大伟;卞新民;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郝艳如,张昌爱

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汪军;王德建;张刚;

秸秆类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袁大伟;郑宪清;李双喜;张翰林;吕卫光;何七勇;张娟琴;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杨滨娟;黄国勤;徐宁;钱海燕;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顾华详

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    付飞;李异;张健;

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    张洪波;徐苏宁;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    崔木花;

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    汪少波

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黄晓霓;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    王守敬;

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孟祥健;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胡建一;

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常慧娟;

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    李毅;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    王娜;邱琦;

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

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

广西农林废弃物热解汽化技术现状及展望    陈伟强;冼萍;黄世钊;周航;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黄璜;

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    汪清蓉;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杜熙茹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    胡雪梅

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汪慧玲

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陈春常

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    董国强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    李玉凤

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刘林

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    罗力

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高晓辉

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    闫恒超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旭

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    刘鹏

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谭啸

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    史玉岩

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    毕圣洁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    陈伟

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    商鹏鹏

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    瞿逸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探讨    刘洪鹄;赵玉明;王秀颖;冯艳杰;杨威;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文平;王春虎;茹振钢;

美国大豆育种的进展和动向    盖钧镒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曲建升,孙成权,张志强,高峰

福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处理发展趋势    余臻

溶解性有机质对水稻生长及元素吸收的影响    高树芳,王果,方玲

超高产水稻根系发育形态学研究    郑景生,林文,姜照伟,李义珍

水稻控释肥一次性施肥技术示范应用效果    游奕来;周柏权;李伯欣;甘道建;唐拴虎;徐培智;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秧龄及旱育秧临界移栽秧龄研究    郭翔

作物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动态模拟    庄恒扬,曹卫星,蒋思霞,王志刚

水稻叶色变化与氮素吸收的关系    赵全志;丁艳锋;王强盛;黄丕生;凌启鸿;

不同滴灌施肥方式对盐渍土棉花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肖丽;侯振安;龚江;林秀;陈军;马丽;

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    殷春渊;张庆;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马群;杭杰;张胜飞;

不同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发明;毛昆明;刘宏斌;雷宝坤;李海坤;王蓉;续勇波;

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刘强;孟凡玺;刘树堂;宋希云;

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胡鹏;

麦棉套作条件下棉麦对氮素吸收规律的研究    曹鸿鸣,贺明荣,王明友,王振林

增硝营养对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段英华,张亚丽,沈其荣,陈红云,张勇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比较    张耀鸿;张亚丽;黄启为;徐阳春;沈其荣;

不同棉花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存在类型    张祥;王桂霞;韩勇;许映飞;顾超;陈源;陈德华;

水稻根形态解剖与氮素吸收特性的研究    程建峰;

氮肥运筹对棉花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胡国智;张炎;李青军;胡伟;孟凤轩;冯广平;

限制根系生长对玉米植株生长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许良政;

不同氮素水平对玉米苗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宗学凤;王三根;

甘蔗-大豆间作和施氮对作物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杨文亭;李志贤;章莹;王建武;

怎样给甘薯施肥    无极县农技中心 郄敏茹

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调控研究    江立庚

“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    雍太文

氮肥处理对不同氮素吸收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根系性状的影响    袁秋梅

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差异及生理基础    郭立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居静

淮北麦茬田地力水平与施氮量对超级稻徐稻3号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军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遗传分析    阮新民

寒地稻田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    宋文博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徐正伟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朱冰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与土壤氮转化和利用关系研究    王严峰

水稻穗肥施用期对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朱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