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核能与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18:31
热度:

核能与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摘要】:未来20年将是核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2035年左右,快堆有望投入商用;磁约束聚变、激光聚变、Z箍缩聚变也都有演示堆计划.聚变演示堆存在纯聚变与聚

【摘要】:未来20年将是核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2035年左右,快堆有望投入商用;磁约束聚变、激光聚变、Z箍缩聚变也都有演示堆计划.聚变演示堆存在纯聚变与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两种可能,而后者可降低聚变功率,缓解高能中子对材料的辐照损伤.另外,氘氚聚变供能时间有限.文章介绍了混合能源堆的概念.能源堆可充分利用铀资源,且后处理不涉及铀钚分离,有很好的防扩散性能.裂变堆、聚变堆、能源堆共同发展,可望使核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大规模应用,并可为人类提供千年以上的能源供应. 【作者单位】: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计算物理实验室;
【关键词】快堆 聚变 裂变 演示堆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
【分类号】:TL46
【正文快照】: 1引言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裂变能以铀或者钍为燃料,聚变能以氘氚或氘氘为燃料.现在的商用反应堆都是以铀为燃料的热中子反应堆,它只能利用1%—2%的铀资源,其供能时间远少于化石燃料.如果能充分利用铀资源,并适时开发钍资源,则裂变能可以供人类使用几千年[1].聚变能的开发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聚变-裂变增殖堆包层的初步中子学设计    赵奉超;栗再新;

次临界能源堆用多群截面库的研制与校验    马纪敏;刘永康;李茂生;

Z-Pinch驱动的次临界包层的初步热工分析    郭海兵;刘永康;李茂生;

次临界能源堆物理性能初步分析    马纪敏;刘永康;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一维计算模型燃耗分析    李茂生;师学明;伊炜伟;

磁质子反冲谱仪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祁建敏

核爆聚变电站──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    彭先觉;刘成安;陈银亮;郭勤;尹文华;白云;陈小伟;屈明;

我国快堆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徐銤;

托卡马克商用混合堆堆内燃料循环优化设计    冯开明,黄锦华,盛光昭

可控核聚变与ITER计划    冯开明;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必须深层次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

聚变-裂变能源混合堆可行性及在我国核能发展中作用的分析    刘成安;师学明;

核爆聚变电站发电时的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    陶俊林;黎泽朋;陈小伟;

混合能源堆包层中子学初步概念设计    师学明;彭先觉;

多功能聚变裂变混合实验堆FDS-MFX氦冷包层三维中子学初步设计与分析    刘金超;金鸣;王明煌;蒋洁琼;王国忠;邱岳峰;宋婧;邹俊;吴宜灿;FDS团队;

中国实验快堆典型钠阀温度分布研究    李生;张东辉;刘云焰;

核能推进航天器新方法    陈国云;魏志勇;方美华;张紫霞;

聚变-裂变增殖堆包层的初步中子学设计    赵奉超;栗再新;

Measurement of tritium production rate distribution for a fusion-fission hybrid conceptual reactor    王新华;郭海萍;牟云峰;郑普;刘荣;杨小飞;阳剑;

钠冷快速中子增殖反应堆钠火研究综述    陈帅;董希琳;

Neutronics Analysis of Water-Cooled Energy Production Blanket for a Fusion-Fission Hybrid Reactor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必须深层次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

关于BISONC程序的交互式数据处理及科学计算的可视化    陈卓;刘晓平;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层中子学概念研究    师学明

多层界面制备、表征及其对SiC_f/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于海蛟

CLAM钢TIG焊接接头性能及其在液态锂铅中腐蚀行为研究    朱强

J-TEXT托卡马克主机安装及磁测量系统的建立    丁永华

ITER纵向场超导磁体系统降温过程热力学分析    彭楠

聚变—裂变混合堆和压水堆联合循环系统物理特性研究    马续波

磁质子反冲谱仪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祁建敏

ITER屏蔽块的热流体和热应力计算    程超

ITER GIS实验测试平台控制系统设计    董娜娜

多功能聚变裂变混合实验堆氦冷包层三维中子学初步设计与分析    刘金超

新型低活化马氏体钢的研究    姚军

防氚渗透涂层用包裹粉料的制备及表征    张丹

Er_2O_3防氚渗透涂层的制备及组织结构研究    陈辉

托卡马克中密度空间分布反演研究    张海花

CLAM钢焊接温度场与应力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张玲

CLAM钢TIG焊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顾康家

基于粒子法的快堆热工水力学现象的数值模拟    卫媛媛

快Z-箍缩——有前景的聚变能源新途径    彭先觉;华欣生;

脉冲辐射探测技术    欧阳晓平;

聚变-裂变能源混合堆可行性及在我国核能发展中作用的分析    刘成安;师学明;

输运与燃耗耦合程序MCORGS的开发    师学明;张本爱;

混合能源堆包层中子学初步概念设计    师学明;彭先觉;

激光直接驱动内爆中子产额实验诊断    陈铭,陈家斌,李朝光

聚变脉冲中子源特性的近距离测量方法    杨洪琼,唐正元,潘文明,温树槐,赵毓武,马弛,吴兴春,杨建伦

球形托卡马克堆嬗变中子学计算的比较研究    邓梅根,冯开明

HT-7U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装配方案概述    赵庆荣,武松涛

NE213闪烁体的n-γ分辨    叶邦角,Nanjyo H,Kobayashi T,Tsuno S,Hasuko K

磁质子反冲谱仪磁分析系统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周林

次临界能源堆瞬态安全分析    马纪敏;刘永康;李茂生;

贫铀球壳中D-T中子诱发的铀反应率的测量与分析    羊奕伟;严小松;刘荣;鹿心鑫;蒋励;王玫;林菊芳;

ITER实验包层计划综述    冯开明;

核爆聚变电站概念设想    彭先觉,朱建士,张信威,陈银亮

日美取消一体化快堆联合研究计划    微亮

一体化快堆与干法后处理    叶玉星

核放消息    

浅谈快中子反应堆    施建忠

中国实验快堆    徐铢

1.27 快堆用碳化硼材料的热膨胀测量    张莉丽,黄英

法国“超凤凰”快堆以90%的功率运行    

法核工业界对关闭超凤凰快堆决定的反应    闫淑敏

法国超凤凰快堆将重新启动    刘云娇

发展新的核电技术 拓宽核能应用领域    赵仁恺,冯运昌

国外钠冷快堆退役后废钠处置情况介绍    张天宝;

核反应堆中高能中子份额的测量    毛国淑;张生栋;丁有钱;赵雅平;梁小虎;杨磊;孙宏清;

高能中子消失法的检验    牟云峰;陈渊;郭海萍;

核燃料循环策略优化及我国未来核能发展的核燃料资源保障    张少泓;周培德;

快堆中子辐射损伤数值计算    邹德慧;邱东;

ERANOS程序系统在我国快堆设计中的应用    赵金坤;周科源;

快堆堆本体结构在多点输入下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钱江;赵广叶;鲁亮;吴晓涵;

高功率密度超临界水冷快堆堆芯概念设计    曹良志;吴宏春;

600MWe快堆转换钍的堆芯方案分析    陈仪煜;刚直;赵金坤;喻宏;

核废料核素MA的铀资源当量模拟计算    罗璋琳;

中国首座实施快堆4年后发电    记者 李薇

用快堆为共和国增速    记者 程瑛

到2020年我国需新建30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    唐学鹏

“地球上的太阳”二〇一〇年发电    记者 廖文根

我国核能开发全面提速    俞铮;仇逸

罗曼变功率型电感镇流器通过鉴定    鲁人

前景广阔的新一代照明节电产品    安岚坡

能源领域混合堆国际合作    

多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冷聚变中的高能中子    记者 刘霞

中国混合堆设计:走在国际前列    王力

快堆钠火分析研究    喻宏

快堆堆芯燃料管理优化研究    杨晓燕

中国实验快堆堆芯单方向水平抗震分析研究    文静

小波分析在声学泄漏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刘占辉

中国实验快堆设计阶段内部事件一级概率安全评价    杨红义

混合堆背景下铀钼合金燃料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贾建平

MOX燃料模块快堆嬗变研究    周培德

中国实验快堆钠泵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研究    冯俊婷

新型核动力推进装置堆芯系统研究    刘涛

中国散裂中子源靶—反射体—慢化器系统的模拟和优化研究    殷雯

快堆水锤程序开发与计算    文静

实验快堆换料过程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    张彩红

快堆燃料棒寿命分析程序    黄晨

超临界快堆电站系统安全分析程序    王晗丁

快堆蒸汽发生器大钠水反应事故研究    翁方检

快堆燃料组件抗震分析新的流体附加质量计算方法研究    王万惠

快堆堆芯抗震模型的研究    李海龙

快堆单盒燃料组件内冷却剂流场温度场计算研究    刘一哲

基于粒子法的快堆热工水力学现象的数值模拟    卫媛媛

一回路钠净化系统大破口事故数值模拟研究    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