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稻麦生产的碳效率及收益评估
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稻麦生产的碳效率及收益评估【摘要】:为探明江苏稻麦轮作农业的固碳减排效应,以江苏沿江地区稻麦两熟田块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保护性耕作 碳效率 经济收益
【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稻田条带耕作低碳生产及周年高产关键技术研究”[CX(12)3040]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12) 南通市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稻草还田腐解过程中化感物质鉴定及其对小麦化感效应的研究”(BK2014021)
【分类号】:S511;S512.1;F326.11
【正文快照】: 0引言稻田是中国最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在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稻田总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却生产了全国48.2%的粮食[1]。江苏省常年麦稻轮作制集约化稻田约160万hm2左右,占全省水稻面积70%以上,是江苏确保粮食安全的主体农作制[2]。随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稻田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创制 杨美英;刘建;魏亚凤;李波;
江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汪翔;
城市绿化树木碳氧平衡效应研究 杨士弘
稻田经济绿肥玉米稻、麦玉米稻和麦稻种植方式的生态经济评价 赵强基,郑建初,赵剑宏,刘华周,袁从祎,印继勤,孙蕴翠
中国稻田节能减排的技术模式及其配套政策探讨 谭淑豪;张卫建;
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趋势 张智峰;张卫峰;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赵荣钦;秦明周;
红壤丘陵双季稻稻田农田生态系统不同施肥下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李洁静;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刘诗晴;夏起昕;
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及其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刘建;魏亚凤;杨美英;徐少安;顾锦红;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经济绿肥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夏海鳌,黄道友,杨琳,盛良学,陈桂秋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安全的互动机理 黄春雷;张俊飚;
我国水土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张正良;刘展鹏;
我国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孙进群;雷娜;
南方稻田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创制 杨美英;刘建;魏亚凤;李波;
哈尔滨市县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张克新;杨凤海;任大光;薛思学;
植物固碳释氧研究进展 张一弓;张荟荟;付爱良;杨刚;郑晓红;沙吾列;
贵池市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葆华
农田耕作模式生态经济学研究 李建安;黄璜;王锦;沈建凯;
气候变暖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刘晓迎;杨娜娜;卢学锋;王长坤;罗长青;
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
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胡初枝;黄贤金;
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与合理配置问题浅析 王芳;吴普特;范兴科;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科学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农业 潘志华;郑大玮;
果园生草模式土壤固碳潜力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王义祥;王峰;翁伯琦;罗旭辉;黄毅斌;
稻田CH_4和N_2O减排的农艺途径探讨 刘正辉;乔江方;李刚华;王强盛;王绍华;丁艳锋;
江苏省两种有机物料的稻田土壤固碳有效性评价 张玉华;宋成军;刘东生;张艳丽;徐哲;李想;王延昌;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动态研究 梁涛;李荣平;刘景利;史奎桥;张兵兵;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信息监控系统设计与数据融合研究 蒋鼎国
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 王宏
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 路婕
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构建 谢蓉
北京城市绿地系统功能评价与发展策略 郑西平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研究 陈霞
基于气候变化的水稻旱灾风险及其保险研究 赵建军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城镇住宅小区规划管理研究 王红娜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夏玉米—冬小麦“双晚”种植方式对周年光温资源利用研究 朱元刚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基于3S的小尺度农业资源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秦元伟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研究 马辉
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 李秀花
株洲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唐碧云
湖湘生态人居植物配置的探讨 连艳芳
适应秸秆还田的多功能菌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及还田效应 李珊
淮北地区玉米夏播制种的灌浆速度和最适收获期 陈现平,李运民,戚尚恩
河北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刘滨;王建中;刘峰;
中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高春雨;李铁林;王亚静;毕于运;
南方稻田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创制 杨美英;刘建;魏亚凤;李波;
黄潮土长期轮作施肥土壤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张爱君,张明普
小麦玉米两作吨粮综合技术研究 佟屏亚;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发展态势与研究重点 高超,朱建国,窦贻俭
吨粮田外部环境特征及相应参数指标研究 李东树,吴晓华,杨祥田
水稻宽窄行超稀插增产技术 唐德富,吕志友,佟立杰,刘君阁,井力,唐志杰
高沙土地区水稻麦秸覆盖宽行机直播优势及配套技术 王宝金,肖跃成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徐小明
锋陵4LL—1.8型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
浙江三联4LZ—2.0型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
新疆-3.0型稻麦联合收割机
灌南县稻麦周年生产力品种组合筛选试验 徐士清;曾凡华;徐海洋;孙妍;叶世超;
对新沂市发展优质稻麦产业的思考 盛焕银;
稻麦连作大有希望 李庆文;
解决稻麦长期连作产量徘徊的途径 徐焕斗;
桂林—2号稻麦两用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维护 王锦威;
搞好常规稻麦提纯与繁供体系建设 陈应栽;
氮磷氯配比对稻麦效应的研究 黄云;
稻麦双免双套连作方式及其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张礼康;唐宝国;
稻麦诱变育种的实践与体会 何震天;陈秀兰;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稻麦生长状况及产量品质监测 田永超;朱艳;曹卫星;戴廷波;薛利红;
稻麦收割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马云霞;张天骄;
我市引进第一台稻麦联合收割机 本报记者 刘黎明
平明成立稻麦产业化协会 记者 杨怀周 通讯员 王运清 李凤之
跃进农业力争成为沪郊稻麦良种储备库 记者 黄粉扣
“粮丰”工程去年增收稻麦逾50万吨 记者 汪永安
常林农装:新式稻麦收割打捆机推向市场 窦庆林
江苏开创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新模式 记者 陈兵 李文博
稻麦倒伏原因及其预防对策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 吴传万
创新技术实现稻麦抗倒又增产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 吴传万
劲丰:稻麦抗倒增产创新技术
我省开创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新模式 陈兵 李文博
稻麦主要调优栽培指标的遥感监测研究 谭昌伟
适度土壤干旱对稻麦碳氮营养运转的调节作用及其机理 王维
黄淮地区稻麦周年超高产群体特征与调控技术的研究 杜永
高邮农民采用稻麦新品种影响因素分析 何震天
淮安稻麦生产养分投入与产出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张涛
基于高光谱的稻麦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王薇
重金属在不同基因型稻麦籽粒中的富集 王宇鹏
温度和二氧化碳升高对稻麦产量及生物量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 陈楠楠
梳脱式稻麦联合收割机总体设计及其研究 石磊
稻麦耐1,2,4-三氯苯胁迫基因型的苗期筛选及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陈文军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稻麦收割开沟埋草一体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 杨宏图
稻麦作物镉积累模型初步研究 刘影
上一篇:垃圾沼气发电 一个多赢的理想选择
-
玉米-大豆免耕轮作体系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2024-08-18
-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麦玉两熟制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2024-08-18
-
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24-08-18
-
水控下大豆秸秆还田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024-08-18
-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砂姜黑土固碳细菌的影响2024-08-18
-
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与肥料配施对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2024-08-18
-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与效应研究进展2024-08-18
-
农作物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2024-08-18
-
填闲大豆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化学指标的影响2024-08-18
-
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能值分析2024-08-18
-
Bt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2024-08-18
-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初烤烟叶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24-08-18
-
玉米苗带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2024-08-18
-
秸秆还田下土壤磷、钾变化与产量效应2024-08-18
-
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小麦产量及土壤不同形态钾的影响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