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36:18
热度:

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摘要】: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小麦(内麦863)和水稻(F优498)为试验

【摘要】: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小麦(内麦863)和水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麦-稻轮作体系作物氮肥利用效率低的成都平原,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和1.5倍量还田等处理模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和水稻产量,小麦增产8.4%~19.6%,增产幅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增产4.3%~17.1%,增产幅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秸秆还田促进小麦和水稻的生长,增加小麦和水稻氮素吸收和籽粒氮素累积;小麦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抑制了水稻前期(拔节期)生长和氮素累积,促进后期生长和氮素累积,水稻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减少。相较对照,麦-稻轮作体系的产量、氮素表观利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0%~13.8%、19.5%~26.7%、6.71~8.21 kg·kg-1,其中半量还田最有利于提高稻麦轮作体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但半量秸秆和全量秸秆还田相比,产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秸秆资源存量情况、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秸秆全量还田较适宜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有利于实现作物高产,氮素高效利用。该研究将为避免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而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秸秆还田 麦-稻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8-02)
【分类号】:S512.1;S511
【正文快照】: 麦-稻轮作是长江流域上的一种典型农业种植制度,具有作物氮肥利用率偏低[1],秸秆产出量大而还田比例低等特征[2]。成都平原作为长江上游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每年约有361.61万t秸秆产生,其主要的种植体系即麦-稻轮作体系,产生秸秆量达秸秆总量的60%[3],但由于秸秆处理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朱彩云;张炜;颜培敏;

长期施肥及不同施肥条件下秸秆覆盖、灌水对土壤酶和养分的影响    王改玲;李立科;郝明德;洪坚平;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速效氮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李勇;曹红娣;邓九胜;朱荣松;白洁瑞;周航;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韩新忠;朱利群;杨敏芳;俞琦;卞新民;

麦秸全量还田下太湖地区两种典型水稻土稻季氨挥发特性比较    汪军;王德建;张刚;王远;

成都城区PM_(2.5)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张智胜;陶俊;谢绍东;周来东;宋丹林;张普;曹军骥;罗磊;

不同覆盖时期和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条件和产量的影响    夏芳琴;姜小凤;董博;郭天文;

保护性耕作下麦稻轮作水稻田土壤的氮素动态变化    杨谢;赵燮京;王昌全;王昌桃;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崔振岭;马文奇;陈新平;江荣风;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温度、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滨娟;黄国勤;钱海燕;

成都市种养废弃物资源量调查及利用途径研究    曾锐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周海燕;吴德敏;李彦;张英鹏;刘兆辉;江丽华;

水稻缓释肥料肥效试验    谢中平;束维正;

武汉市郊晚稻氮磷钾肥效果及推荐用量研究    徐华丽;卜容燕;朱德雄;刘学军;李培根;刘威;李小坤;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与耕作栽培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小玲;贾良良;韩宝文;李春杰;刘文菊;刘孟朝;

施用缓释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敏;叶舒娅;刘枫;袁嫚嫚;郭熙盛;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因素与对策    房杰;邱萍;岳惠玲;张先庚;孟宪忠;

稻麦双免双套连作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张剑华;赵春花;王震;

玻璃基质缓释肥料的养分淋溶特性研究    郑祥洲;张玉树;丁洪;秦胜金;

水稻分蘖期僵苗不发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李侠;韩兴华;

叶菜类蔬菜氮磷钾肥料效应及其化肥利用率研究    李娟;章明清;孔庆波;林秋月;姚宝全;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具与农艺相结合的探讨    王在满;罗锡文;唐湘如;马国辉;张国忠;曾山;

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方法的改进    田昌玉;左余宝;赵秉强;唐继伟;林治安;

有机肥中养分潜量及其再用的意义研究——以白银市兴电灌区北滩乡为例    杨思存;霍琳;王建成;芦满济;

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李小坤;李云春;李慧;

早、中、晚稻施磷增产效应及磷肥利用率研究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李小坤;李云春;李慧;

江油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探索    陈荣树;

不同小麦品种磷吸收利用差异    陈跃均;李廷梅;杜仲;朱精见;

云南省玉米施肥量与化肥偏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刘润梅;范茂攀;汤利;郑毅;敖国选;陆龙平;

合江县玉米施肥指标体系与配方分区研究    孙先明;李为民;林良福;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秸秆带膜还田时的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卢秉林;车宗贤;包兴国;胡志桥;张久东;杨文玉;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小麦不同矿质营养处理下苗期、产量和籽粒性状的QTL分析    郭营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石玉华

不同氮效率类型小麦氮代谢差异及其机理分析    王平

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王成雨

控释肥硫膜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机理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隋常玲

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    秦晓波

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    杜君

内蒙古河套灌区小麦和玉米推荐施肥研究    李文彪

华北春玉米土壤N_2O减排措施研究    刘运通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水肥优化管理降低氮素淋溶损失与提高双季稻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王先挺

不同施肥与种植模式对白洋淀周边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研究    赵姗姗

施肥对土壤养分转化及利用规律的影响    沙晓晴

区域粮食作物产量、养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及调控途径研究    徐振华

干旱山区杏树肥水调控效应研究    王伟军

氮素运筹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相关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吕鹏

水氮耦合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根系特性和氮、水利用的影响    王敬锋

马铃薯玉米套作下的控释肥应用与效应研究    刘飞

有机物料覆盖对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桃生长结果的影响    王中堂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我国畜禽粪便污染和利用现状分析    朱凤连;马友华;周静;关静;梁家妮;赵艳萍;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胡明秀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稻秆与鸡粪制作堆肥的可行性研究    卢声;

2006年陕西省农业废弃物存量估算    贾玉;陆迁;张德荣;赵艳;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高利伟;王方浩;马林;张卫峰;马文奇;张福锁;

北京市秸秆资源潜力及利用状况分析    张东菊;刘俊伟;田秉晖;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    崔振岭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    刘立军

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    曹宁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    陈琳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郑州市农业废弃物资源量调查及利用策略研究    安可栋

成都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研究    李安萍

浙江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调查与生态管理研究    陈蓉

作物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动态模拟    庄恒扬,曹卫星,蒋思霞,王志刚

水稻叶色变化与氮素吸收的关系    赵全志;丁艳锋;王强盛;黄丕生;凌启鸿;

不同滴灌施肥方式对盐渍土棉花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肖丽;侯振安;龚江;林秀;陈军;马丽;

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    殷春渊;张庆;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马群;杭杰;张胜飞;

不同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发明;毛昆明;刘宏斌;雷宝坤;李海坤;王蓉;续勇波;

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刘强;孟凡玺;刘树堂;宋希云;

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胡鹏;

桑树氮素吸收利用研究:——Ⅴ.春期~(15)N-硫铵施用时期与氮素吸收利用    沈增学;陆小平;郑小坚;

麦棉套作条件下棉麦对氮素吸收规律的研究    曹鸿鸣,贺明荣,王明友,王振林

春萝1号氮素吸收规律的研究    程绍义,袁文仲,隋方功,刘建萍

不同棉花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存在类型    张祥;王桂霞;韩勇;许映飞;顾超;陈源;陈德华;

水稻根形态解剖与氮素吸收特性的研究    程建峰;

氮肥运筹对棉花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胡国智;张炎;李青军;胡伟;孟凤轩;冯广平;

限制根系生长对玉米植株生长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许良政;

施氮空间与苹果植株的氮素吸收及分配特性    侯立群;束怀瑞;邢尚军;韩传明;

不同氮素水平对玉米苗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宗学凤;王三根;

甘蔗-大豆间作和施氮对作物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杨文亭;李志贤;章莹;王建武;

无机氮和氨基酸态氮对甜瓜幼苗氮素吸收及生长生理的影响    宋世威;季凯莉;葛体达;黄丹枫;

有机和常规生产系统中甜瓜植株生长、品质和氮素吸收对不同施肥水平的响应    宋世威;Philipp Lehne;乐建刚;葛体达;黄丹枫;

怎样给甘薯施肥    无极县农技中心 郄敏茹

京郊地区集约化蔬菜生产中氮素综合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张晓晟

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调控研究    江立庚

“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    雍太文

氮肥处理对不同氮素吸收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根系性状的影响    袁秋梅

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差异及生理基础    郭立

番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相关机理的研究    张传伟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居静

淮北麦茬田地力水平与施氮量对超级稻徐稻3号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军

不同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油菜品种产量及氮素分配的差异    殷璀艳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遗传分析    阮新民

寒地稻田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    宋文博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徐正伟

不同菠菜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及机理研究    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