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好气和厌氧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腐解特征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34:56
热度:

好气和厌氧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腐解特征研究【摘要】:采用网袋培养法,研究在好气和厌氧条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

【摘要】:采用网袋培养法,研究在好气和厌氧条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碳和氮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呈前期(0~3个月)降解较快,而后(3~12个月)逐渐减缓的趋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对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7),质量腐解半衰期分别为72.8和121.9d,腐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2 0和0.014 0/d。在好气条件,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释放速率常数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1.79和1.67倍,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的释放率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4.39和1.40倍,且在培养至1个月时处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小麦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好气条件更有利于小麦秸秆碳氮元素的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从而更有利于小麦秸秆的降解。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小麦秸秆 好气 厌氧 腐解特征 拟合方程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08,2012BAD20B05,2012BAD04B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28020)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产高达亿吨以上,若将这些作物秸秆直接或间接施入农田,可使秸秆中丰富的碳、氮等营养元素归还于土壤[1]。作物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有利于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贮存,同时可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板结状况,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李涵;张鹏;贾志宽;孙红霞;韩丽娜;杨保平;聂俊峰;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及其对陆源有机碳指示作用的影响    兰海青;李先国;张婷;孙书文;

玉米植株残体腐解过程的化学分析    吴景贵,陈丽荣,王明辉,姜亦梅,耿玉晖

小麦秸秆添加量对羊粪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    卢秉林;王文丽;李娟;马忠明;

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对玉米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沈学善;李金才;屈会娟;魏凤珍;张一;

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    王旭东;陈鲜妮;王彩霞;田霄鸿;吴发启;

辽河平原地区长期施肥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模拟的研究    张玉玲;党秀丽;虞娜;姬景红;张玉龙;

森林枯枝落叶分解及其影响因素    杨曾奖;曾杰;徐大平;李尚均;卢建;

玉米秸秆改土对越橘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唐雪东;窦森;李亚东;吴林;张志东;

苏南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    郝瑞军;李忠佩;车玉萍;

纳米银对秸秆腐解过程中元素和成分含量的影响    李涛;王宏燕;郑国香;李文哲;孟杰;

不同还田方式下大豆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匡恩俊;

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家军;刘杰;张瑞萍;于佰双;李进荣;王粟;孙彬;

烟草水肥耦合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万军;典瑞丽;赵献章;孙玉晓;龙明海;李开晏;罗兵;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郭晓霞;刘景辉;张星杰;李立军;陈勤;Surya N.ACHARYA;

椪柑果园种植夏季绿肥的效应    温明霞;石孝均;聂振朋;刘文峰;周鑫斌;

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研究进展    曹富强;刘朝晖;刘敏;崔俊峰;

亚热带单季稻区紫云英不同翻压量下有机碳和养分释放特征    王飞;林诚;李清华;何春梅;林新坚;李昱;

不同还田条件下稻田紫云英氮素释放及效应研究    唐杉;

三种不同绿肥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潘福霞;鲁剑巍;刘威;耿明建;李小坤;曹卫东;

不同施氮处理玉米根茬在土壤中矿化分解特性    蔡苗;董燕婕;李佰军;周建斌;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秸秆带膜还田时的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卢秉林;车宗贤;包兴国;胡志桥;张久东;杨文玉;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    王春阳

秸秆培肥土壤对大孔隙流中养分淋失的影响    耿玉辉

长期轮作施肥对棕壤氮素形态转化及其供氮特征的影响    高晓宁

南方典型稻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周萍

不同杨树—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下凋落物分解的研究    王意锟

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协调土壤供氮的效应及机理    梁斌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多年免耕轮作对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    郭晓霞

亚高山森林植物层次去除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    黄玉梅

中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凋落枯枝暗色丝孢真菌分类研究Ⅰ    马建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氮、凋落物及其次生代谢物质添加对土壤有效性氮的影响    王杰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凋落量动态及冰雪灾害的影响    张磊

秸秆直填槽式栽培环境效应及其对甜椒、番茄生长的影响    冯连杰

缙云山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严海元

天童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靳亚丽

8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土壤碳固定的影响    王明明

不同绿豆品种用作绿肥的筛选评价研究    王营营

荒漠区优势木本植物凋落物特性研究    杨敏

秸杆还田改良砂姜黑土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詹其厚,张效朴,袁朝良

沙地人工林凋落物、腐殖质及微生物的研究    焦树仁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麦秸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根系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高茂盛;廖允成;尹振燕;于稀水;吴清丽;

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    李长生

耕作措施对陕西耕作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模拟    张凡;李长生;王政;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孙成权,曲建升

古海洋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新指标    陈建芳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玉米叶片残体腐解过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吴景贵,曾广赋,汪冬梅,席时权,姜岩,王明辉,耿玉晖

白腐菌对氮杂环化合物的降解及机理研究    任大军

沉积物中的木质素在物源示踪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杨丽阳

小麦秸秆不同还土方式效果研究    罗光琼

小麦秸秆不同压埋还土量试验初报    罗光琼,赵仁全,冯其伟

枣庄市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技术推广情况的调研报告    刘旭;李进京;郭爱先;

不同稻作方式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初探    李育娟;徐金益;李燕;黄建明;王建良;丁小良;

黄淮平原区小麦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与配套技术规程    袁奎明;隋学艳;贾春林;杨秋玲;

一株降解小麦秸秆丝状真菌的筛选、鉴定及初步研究    王淼;王俊芳;贺洁;杨圆圆;张二芳;

小麦秸秆切抛覆盖还田技术推广项目设计    韩淑芬;朱建民;

小麦秸秆的抗拉特性试验研究    杨北方;刘进方;邵长松;李祥付;李保谦;

不同方式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    肖旭,胡德平,王凤文

毕节地区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试验研究初报    郑元红,胡娟,谢文,申玲

小麦秸秆自然高效还田利用技术研究    顾志权;

小麦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对水稻的化感效应    于建光;顾元;常志州;

麦秸处理后施入棚室佳    刘家新

克山农场小麦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迟玉梅 李洪林

杜绝焚烧须转种植观念    本报记者 刘丽娜

小麦秸秆勿焚烧直接切碎还田好    

多项新肥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完成    记者 邢定生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潘少军 房亚东

从农业废弃物到“软黄金”的嬗变    记者 苏建威

切碎 保墒 增肥    记者 赵晓晓

麦秆全量还田技术要点有哪些?    本期专家为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伦寿

陕西 建设20万亩示范田 秸秆还田不再难    记者 王洪伟

几种农业废弃物堆腐基质理化特性及在园林覆盖和栽培上的应用    时连辉

小麦秸秆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潘刚伟

链霉菌接种对小麦秸秆腐解过程影响的研究    吴艳萍

小麦秸秆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应用效果研究    刘海静

小麦秸秆堆肥接种白腐菌的效果及作用条件探讨    赵玉杰

白耙齿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与降解秸秆条件的优化    别春雨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功能研究    蒋碧

水解酶活性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变化的研究    陈胜男

关中平原田块尺度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及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南雄雄

生物质炭基肥料的试制及其在蔬菜地的应用探讨    付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