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34:49
热度: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摘要】: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和深埋2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覆盖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和深埋2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覆盖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1、秸秆深埋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2、秸秆覆盖于米麦轮作土壤T1、秸秆深埋于米麦轮作土壤T2)对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下,T1和T2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微生物及生理类群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CT1和CT2处理。(2)在玉米长期连作土壤中,秸秆深埋更能提高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在米麦轮作土壤中,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在吉林省玉米长期连作种植区,秸秆深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吉林省辽源市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687) 吉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0140101154JC)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201404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10,2012BAD04B02)
【分类号】:S513;S154
【正文快照】: 表1不同土壤理化性状(0~20 cm)Table 1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soil(0~20 cm)处理Treatment连作土壤Continuous-cropping soil轮作土壤Alternate-cropping soil有机质Organicmatter/g·kg-114.8 18.2全氮Total N/g·kg-11.14 1.47全磷Total P/g·kg-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大豆轮作系统对土壤细菌生理菌群的影响    刘新晶;许艳丽;李春杰;孟庆杰;

转植酸酶玉米生育期及秸秆还田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和细菌菌群多样性    张林森;杨正友;孙红炜;李凡;杨淑珂;段丽君;路兴波;

秸秆还田对土壤脲酶活性·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夏强;陈晶晶;王雅楠;王伏伟;刘曼;朱林;

玉米秸秆深层还田技术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    王喜艳;张亚文;冯燕;周兴本;刘洋;周剑;黄毅;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萨如拉;高聚林;于晓芳;胡树平;

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结构及水分特征影响    邹洪涛;王胜楠;闫洪亮;马迎波;范庆锋;黄毅;张玉龙;

不同密度条件玉米根系性状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研究    赵江;张怡明;牛兴奎;刘鑫;李少昆;张凤路;

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开发状况与发展趋势    郑贵臣;李华;

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技术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文强;熊春蓉;张永祥;杨祁峰;牛芬菊;张雷;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张进良;

国内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吕品;

秸秆堆腐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虎,常江

秸秆机械全量粉碎还田与密肥调控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吴延华;黄正来;吴安昌;张长春;吴红星;

灰木莲等5种林地春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分析    王冠玉;黄宝灵;唐天;吕成群;韦立秀;王劲松;

施肥对重茬甜高粱茎秆品质性状的影响    罗峰;高建明;裴忠有;孙守钧;

植物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裴国平;雷建明;裴建文;

利用回归模型比较秸秆利用方式    韩佳慧;杨扬;张景来;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叶文培;王开峰;王凯荣;谢小立;李志国;

鹰咀豆根系分泌物的分离鉴定及典型分泌物苯甲醛的化感效应    柴强,黄高宝,黄鹏,张恩和,冯福学

秸秆常温快速腐熟生物菌剂的筛选    姜佰文;王春宏;李建林;吴立全;崔正忠;

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

山东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崔荣宗;杨果;魏建林;管力生;丁庆平;

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    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宿庆瑞;

苍术化感作用研究    陈敏;黄璐琦;郭兰萍;蒋有绪;陈保冬;朱永官;曾燕;付桂芳;付梅红;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短期影响    郭梨锦;曹凑贵;张枝盛;刘天奇;李成芳;

40%甲维盐·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唐美珍;陈峻峰;

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管理与城市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    陈银蓉;梅昀;黎孔清;

长期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杨宇虹;晋艳;黄建国;段玉琪;徐照丽;袁玲;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大棚蔬菜连作障碍机理研究    闵红

大蒜连作障碍形成机理及EM缓解效应的研究    刘素慧

大型海藻龙须菜化学成分及其对中肋骨条藻化感作用研究    卢慧明

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贾俊英

韭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黄永红

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核桃化感作用研究    李茜

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    刘金山

柳枝稷化感作用研究    税军峰

外源酚酸对欧美杨Ⅰ-107水培幼苗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杨阳

葎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析研究    刘欣

葡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孙英妮

适应秸秆还田的多功能菌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及还田效应    李珊

河北平原作物秸秆主要利用途径的效率与效益的系统研究    王士超

高架栽培及秸秆基质在草莓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彭月丽

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调控效应    李佳佳

不同耕作方式下紫色水稻土农田生态系统CO_2和N_2O的排放研究    张军科

红车轴草潜在化感物质对生长素和抗氧化酶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    徐蕊

松辽平原玉米带主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吴才武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    郭文文;李建勇;诸葛玉平;宗晓庆;

基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青县苹果再植障碍园与丰产园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张一;王凤忠;杜秉海;靳志刚;李妍;韩明渠;周波;毛志泉;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

平衡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吕军峰;郭天文;侯慧芝;谭雪莲;

秸秆还田不同处理方式对黑土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佳斌;李传宝;王宏燕;

北京低山区森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    耿玉清,孙向阳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刘臧珍,王淑敏,杨丽琳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影响    吕佩毓;柴强;李广;

不同耕作措施对西北绿洲灌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于爱忠;黄高宝;柴强;

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迟凤琴;匡恩俊;宿庆瑞;张久明;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就彩色玉米答读者    

国外玉米抗旱方法    谭静,李小林

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育种成果成绩斐然    郭庆法,汪黎明

发展玉米、小麦套种,增加复种指数    于振宝,吕相义,李继森,孙娜,丛向科,王晓临,朱立垚,颜士立,宁文金

“四单”系列玉米品种在贵州省表现初步评价    杨贤成,焦仁海,金文龙,徐艳荣

玉米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产量的影响    石小燕

“十五”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发展战略思考    苏俊

玉米越区种植问题初探    薛飞,曹雨,何平,侯殿文,白英智

选购玉米品种应遵循的原则    张忠军,孙瑞华

玉米保鲜大有市场    钟小轮

豫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王春虎;陈士林;董娜;蒋爱凤;

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    刘治先;

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    刘治先;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生产问题    孙世贤;

玉米品种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    刘翔;许志刚;

绿洲玉米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李鲁华;柳延涛;吕新;朱江;

岫岩地区玉米保全苗技术    于世举;

干旱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黄晓俊;于飞;敖芹;

玉米品种选择的依据及适时播种    白淑湘;

玉米种子质量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赵凤琴;吕端春;

从玉米现货市场看玉米期货投资价值    鲍仁

吉林围绕玉米产业做文章    记者李忠春、江山

今年玉米种植趋向及对策建议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柴兰高

以工业思路谋农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李忠春 赵永平

用玉米经济盘活东北    本报记者 方世璞

玉米新品种威玉17全省推广    记者 张红梅

祁三平想把河套糖玉米销到全国各地    记者 刘继忠

农产品季节性因素不可忽视    青马投资 于玲

玉米骄“籽”挑大梁    本报记者 刘晓春

玉米倒伏要早防    吴桥县农业局 赵风娟

玉米遗传图谱构建和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玉米的研究    张永生

玉米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王运圣

玉米种子内部机械裂纹特征与识别研究    张新伟

不同群体结构下玉米避阴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王庆燕

玉米干旱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岳桂东

转Bt基因抗虫玉米田间试验与遗传稳定性分析    王延锋

贵州中高海拔区玉米产量与品质的研究    杨恩琼

玉米基因型的硫效率差异及氮硫互作对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谢瑞芝

玉米品种更替中光合效率与产量提高的生理生态机制    丁莉

玉米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    张志军

玉米喜肥等级及其氮磷钾平衡调控技术研究    谢佳贵

豌豆过氧化氢酶基因在玉米中的转化    杨芳

不同供锌浓度下玉米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吕萌萌

干旱胁迫下玉米转录因子家族表达分析    王志东

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丁布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研究    李晓辉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王玉芳

贵州部分玉米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关琦

砷对玉米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郝玉波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形成与生理特性的研究    马贇花

黑龙江西北部玉米膜下滴灌试验研究    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