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富里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28:42
热度:

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富里酸结构特征的影响【摘要】: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培养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及其大团聚体(2000和2000~250μm)、微团聚体

【摘要】: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培养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及其大团聚体(2000和2000~250μm)、微团聚体(250~53μm)和粉-粘粒组分(53μm)中富里酸(FA)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照(未添加玉米秸秆)土壤中,大团聚体FA分子的缩合度、氧化度和芳香性高于微团聚体和粉-粘粒组分。玉米秸秆的添加使全土FA分子的C、H、N含量增加,O含量下降,其C/H、O/C和C/N摩尔比值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8.18%、17.92%和19.17%,高温失重/中温失重的比值低于对照51.85%,脂族碳/芳香碳的特征比值比对照增加了252.47%,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FA分子的脂族碳/芳香碳特征比值比对照增加了34.86%~604.35%,表明玉米秸秆的添加使土壤FA分子的脂族性增强,缩合度、氧化度及芳香性下降。添加玉米秸秆土壤中,不同粒径团聚体相比,大团聚体FA分子的氧化度和芳香性高于微团聚体和粉-粘粒组分。与微团聚体、粉-粘粒组分相比,大团聚体FA在化学结构上芳香性较强;玉米秸秆的添加使黑土FA的结构趋于简单化。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富里酸 团聚体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 热重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88)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100503) 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基金项目(201101)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有机质保持的场所,土壤团聚过程决定了土壤有机碳被保护的程度[1],通过二者关系研究有助于揭示土壤固碳机制。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稳定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共同作用的过程,土壤有机碳能够被保护而免于分解是通过四种机制:吸附在粘土上(化学保护);进入团聚体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热重分析技术及其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    成青;

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对团聚体中胡敏酸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长期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研究    罗璐;周萍;童成立;石辉;吴金水;黄铁平;

核磁共振技术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上)    卓苏能;文启孝;

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关松;窦森;胡永哲;魏博薇;

施用玉米植株残体对土壤富里酸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影响    吴景贵;王明辉;姜亦梅;吴江;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潘根兴;周萍;李恋卿;张旭辉;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邵晨;李明敏;安丰华;

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胡敏酸的光学性质    窦森, 陈恩凤,须湘成,张继宏

基于同步辐射显微CT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土团聚体微结构特征    李文昭;周虎;陈效民;彭新华;余喜初;

盐城市低碳农业探索和实践    秦光蔚;陈爱晶;周祥;徐汉亿;孙进;

腐殖质化学的光谱研究新进展    薛童;陈华;张依然;王仁卿;戴九兰;

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草地土壤碳密度和组分的影响    邰继承;杨恒山;范富;范辰;聂立强;周祥武;

内蒙古通辽市玉米田改种紫花苜蓿的优势分析    邰继承;杨恒山;张军;

增加农田土壤碳汇效应研究进展    孙秀丽;许信旺;薛芳;

区域尺度土壤固碳量估算方法评述    常瑞英;刘国华;傅伯杰;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孙文娟;黄耀;张稳;于永强;

猪场生物有机肥的生产与应用    修金生;陈如敬;

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赵婷;王义祥;徐国忠;翁伯琦;

绿洲农田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刘燕;唐立松;李彦;

有机物料与尿素混施土壤后NH_3和CO_2的释放规律研究    吴景贵;南阳;孙晓楠;杨冉冉;吴江;

施用生物有机肥料后土壤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探讨——胡敏酸的光学性质    张雁钦;郑松志;安胜姬;

土壤腐殖物质(HS)研究进展    窦森;张晋京;

第一章 土壤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徐建明;何艳;蒋新;刘凡;

土壤有机质化学研究进展    窦森;李凯;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窦森;关松;李凯;

有机肥的不同配置对植烟土壤氮素供应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杨宇虹;杨丽萍;赵正雄;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响应关系研究展望    龙健;廖洪凯;李娟;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    李翠兰

湿地、稻田土壤酶分布与活性及生态功能指示    严金龙

施肥和耕作长期试验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统计研究    王成己

不同级分腐殖酸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对菲的吸附行为的影响    李丽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非均质性研究    宋建中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循环与C、N转化过程    周卫军

东南景天对镉的耐性生理机制及其对土壤镉的提取与修复作用的研究    熊愈辉

含腐殖酸软土的加固研究    邵玉芳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    黄绍敏

新疆营盘出土纺织纤维及其老化状况研究    郭丹华

硅系化合物/木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    卿彦

前郭灌区水田土壤固碳潜力及固碳效益研究    陈初雨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晗芝

模拟氮、硫沉降对邓恩桉幼龄林土壤酶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张江勇

取代型多金属氧酸盐/SiO_2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李娜

~(14)C连续标记下水稻同化碳向土壤有机碳库传输的定量研究    聂三安

水生植物热解生物油对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    单时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小麦产量及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史培

湖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陈仕栋

阻燃电缆绝缘材料聚氯乙烯热解特性研究    高亚萍;

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    宋长青,冷疏影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张琪,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蒋定安,黄洪光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代静玉,周运超,张平究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曲建升,孙成权,张志强,高峰

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吴金水,童成立,刘守龙

温室气体减排:过去,现在与未来——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使国际气候行动出现新转折    曲建升,孙成权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宋长青,冷疏影

陆地表层系统地理过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冷疏影,宋长青

半碳化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张素娟;陈水挟;张其坤;李培源;韦晓群;刘志平;黄伟鹏;

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

耕作方式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氮素矿化的影响    刘玮;蒋先军;

水和离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土柱中的移动    江耀宗

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性质的影响    J·S·C·Mbagwu;袁剑舫;

风蚀—团聚体磨蚀系数的预测    L.J.Hagen,E.L.Skidmore,刘正杰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侯春霞,骆东奇,谢德体,魏朝富,朱波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

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    苏永中;王芳;张智慧;杜明武;

侵蚀条件下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琪;方海兰;史志华;李朝霞;蔡崇法;

不同施肥处理下棕壤有机碳库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汪景宽;冷延慧;于树;李双异;陈丽芳;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窦森;郝翔翔;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史奕;鲁彩艳;陈欣;

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    刘彩霞;黄为一;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

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红壤团聚体中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的协同分布及其对土壤呼吸熵的影响    蒋瑀霁;金辰;江春;孙波;

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冷延慧

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    柴彦君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闫峰陵

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    王军光

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    杨伟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    苑亚茹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范如芹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    宋国菡

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腐殖质特征及其团聚体有机碳保护机制    唐晓红

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特点    李朝霞

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冬

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许晨阳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    李婕

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    杜介方

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    郑晓萍

东北黑土团聚体的结构特征研究    陈晓侠

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在盐碱土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    刘彩霞

耕作和有机物质投入对土壤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王胜涛

冻融作用对黑土、棕壤团聚体水稳性影响对比研究    李贵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