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27:52
热度:

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摘要】:[目的]为了增加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深松和深松结合秸秆还田耕

【摘要】:[目的]为了增加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深松和深松结合秸秆还田耕作技术对晋中北部地区两种主要类型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深松可以打破土壤犁底层,显著降低黏土和壤土10—30cm土层范围内的土壤容重;调节土壤孔隙度,增加了黏土10—30cm土层范围内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同时增加壤土10—3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20—30cm土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改善黏土和壤土20—30cm土层土壤固、液、气3相状况;深松结合连年秸秆还田进一步优化了壤土耕层环境,同时显著降低了玉米拔节期土壤地表结皮的厚度和紧实度。[结论]深松结合连年秸秆还田和深松耕作技术可以缓解土壤板结状况,增加降雨入渗。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山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关键词】玉米 深松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性状
【基金】:国家“十二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项目“主要农作物抗御季节性干旱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03031)
【分类号】:S152
【正文快照】: 在目前的耕作方式下,耕层变浅,土壤容重增加,犁底层加厚是造成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重要因素[1]。犁地层的存在阻隔了降水的渗入,使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弱,易形成地表积水或径流,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也阻隔了地下水上升,使作物根系集中分布在浅层,导致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变差[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罗珠珠,黄高宝,张国盛

黄土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王翠萍;廖超英;孙长忠;田小雄;吕建亮;

寿阳旱农试区保护耕作体系研究    蔡典雄,王小彬,张志田,高绪科,张镜清

玉米秸秆深层还田技术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    王喜艳;张亚文;冯燕;周兴本;刘洋;周剑;黄毅;

深松土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宋日,吴春胜,牟金明,徐克章

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    王振忠,吴敬民,陈留根,朱普平

农田黑土机械压实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兴义,隋跃宇,孟凯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丁昆仑,M.J.Hann

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    齐华;刘明;张卫建;张振平;李雪霏;宋振伟;于吉琳;吴亚男;

焚烧秸秆对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影响    董水丽;王海仓;

旱地有机培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王晓娟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司纪升;王法宏;李升东;孔令安;冯波;张宾;

不同耕作方式对盐碱化土壤改良效果试验    孙建敏;

稻麦轮作体系下氮素的优化管理    王璐;肖健;

滇西北亚高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与根系生物量的比较研究    徐宁;吴兆录;李正玲;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李登航;王立;黄高宝;郭鹏丽;

微咸水淋洗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吴乐知;

粉垄整地与传统整地方式种植玉米和花生效果比较    韦本辉;甘秀芹;陈保善;申章佑;俞建;宁秀呈;陆柳英;韦广泼;胡泊;莫润秀;李艳英;吴延勇;

四川雅安雨城区不同果园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文毅;柴先琳;陈俊松;韩彦军;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几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研究    胡天均;周启文;周义贵;冯毅;宋鹏;

两种入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任运刚;

侵蚀影响下土壤碳和养分空间变化及其过程模拟    朱远达;张光远;蔡强国;丁树文;

成熟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态环境分析    朱延林;贠超;

秸秆覆盖免耕储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金霞;施坰林;

吉林玉米带黑土剖面构型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    王鸿斌;赵兰坡;薛泽中;

秸秆堆肥对砂姜黑土小麦产量、养分利用率的影响及培肥效果研究    何传龙;曹承富;郭志彬;张耀兰;赵竹;张文凯;胡春华;

南方丘陵区农田秸秆—菌业开发耦合体系构建与实践    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王义祥;王煌平;黄秀声;钟珍梅;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    文仕知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    郝文芳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铵态氮在包气带介质中的吸附机制及转化去除研究    陈坚

土壤水分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郑成岩

湘北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孔飞

矿区复垦土壤压实特征及蘑菇料施用改良效果研究    刘雪冉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燕永新

富营养化污水灌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蓝明菊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抗蚀性的影响    马书国

适应秸秆还田的多功能菌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及还田效应    李珊

S233公路项目水土保持效果评价    刘德虎

钾对水培大蒜生理生化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陈昆

露天矿区复垦土壤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韩建军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付荣恕;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有机磷形态及转化的影响    马玲玲;韩晓日;刘骏;王晔青;王玲莉;李鑫;

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毛竹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周航;黎青;杨文叶;李丹;

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丁思年;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松龄;

深耕及增施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马俊艳;左强;王世梅;谷佳林;吴建新;邹国元;

长期定位培肥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影响    程东娟,刘树庆,王殿武,任振江,薛宝民,张笑归

绿营高~(TM)有机生态肥对水稻生育和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禹盛苗;金千瑜;朱练峰;欧阳由男;许德海;

不同施肥对日光温室西红柿菜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杜社妮,张成娥,徐福利,梁银丽,陈志杰

植物水分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梁宗锁,康绍忠

樟树生理生态特性及其林分生物产量的研究    闫文德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机械深松项目的经济效益    黄治岩;杨玉辉;张凤羽;

机械深松四看 四结合 一选择    董立柱;刘科;马根众;

农机深松在春耕生产中的应用    张彦军;

土壤旋转深松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    张坚;曾德超;

深松铲    阎作新;

对深松的适宜深度与其有关措施的看法    杨有志;

垄沟深松试验    

深松和深松机具    周魁元;

中耕深松    

深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董丰年

全方位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张林田;郭新荣;

辽宁西部振动深松工艺原理的研究    王瑞丽;

深松截流对干旱牧区柠条生长的影响    李鑫;江培福;武阳;

全方位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张林田;郭新荣;

基于SPH/FEM法的深松铲切削土壤ANSYS/LS_DYNA仿真    王景立;袁军;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吕贻忠;廉晓娟;刘武仁;

吉林机械深松抗旱效果突出    通讯员 刘玉梅

补贴带动 吉林深松作业进展良好    麦子

山东加快深松推广速度 深松机械达到7800台    通讯员 李清明

“深松一寸等于上一茬粪”    本报记者 黄朝武 郝凌峰

山东五莲:农机深松闹春耕    本报通讯员 徐健 李宜田

广饶利津被确定为农机深松项目补贴县    徐千祥

全省完成深松作业面积50万亩    段伟华 赵忠伟

定州:增产得益土壤深松    本报记者 王景山

推进全省机械深松成为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选择    李佑民

河北3600万亩麦田三年深松一遍    倪景仓 刘军霞

秸秆覆盖深松对土壤肥力及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郭书亚

深松铲尖表面等离子弧堆焊试验研究    张新洋

深松深度对高产春玉米花粒期根冠特性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    尹斌

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制保护性耕作与轮耕效应研究    柏炜霞

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效应研究    张丽华

黑土坡耕地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用研究    胡婷婷

保护性轮耕对渭北旱作麦田土壤理化性状与作物生产的影响    程科

深松镇压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桑晓光

保护性耕作与轮耕对渭北旱作麦田土壤水肥动态、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毛红玲

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蔡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