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下我国南方稻田表土固碳潜力研究——基于Meta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27:30
热度:

秸秆还田下我国南方稻田表土固碳潜力研究——基于Meta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我国南方稻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表土固碳潜力的大小。[方法]基于南方地区40个稻田长期试验点102组表

【摘要】:[目的]探究我国南方稻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表土固碳潜力的大小。[方法]基于南方地区40个稻田长期试验点102组表土有机碳数据,利用meta分析法研究了翻耕秸秆还田(CTS)、免耕秸秆还田(NTS)和旋耕秸秆还田(RTS)下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相对年变化量、固碳持续时间及固碳周期内的固碳量。[结果]CTS、NTS和RTS均能显著提高南方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其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年变化量(RM)分别为0.42、0.37和0.64 g·kg-1·a-1,三者中,RTS为最大,约为NTS的1.7倍,CTS的1.5倍。秸秆还田下两熟制和三熟制稻田RM均值分别为0.40和0.61 g·kg-1·a-1,同一秸秆还田方式下,三熟制稻田RM显著高于两熟制,其中,NTS处理下两者差距最大,达2.0倍,CTS和RTS的差距稍小,但也分别达到了1.37和1.39倍。随着时间的延长,稻田表土有机碳积累速率逐渐降低,CTS、NTS和RTS的表土固碳持续时间分别为27、44和30年,以NTS最长;整个固碳周期内所能增加的有机碳量分别为15.8%、23.3%和27.3%,其中RTS增加最多。[结论]从农田土壤固碳角度考虑,在我国南方地区稻田旋耕秸秆还田较其他两种还田方式更为适宜。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固碳 南方稻田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2) 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KCX2014001)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气以及陆地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系统中碳的主要贮存和交换库[1]。农田土壤拥有相当可观的固碳潜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2]。农田土壤碳库尤其是表层碳库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强烈,同时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进行人为调节[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技术的方式及影响    李启海;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严洁,邓良基,黄剑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余延丰;熊桂云;张继铭;万炎生;苏运河;彭红;孙爱红;

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    张永春;汪吉东;聂国书;丁汉平;孙丽;许仙菊;王志明;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田土壤碳固定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王成己;潘根兴;田有国;

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碳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何莹莹;张海林;孙国锋;汤文光;李永;陈阜;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徐尚起;崔思远;陈阜;肖小平;张海林;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高凤云;徐广辉;居立海;朱建英;贝启国;

免耕和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排放及甲烷产生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特征    李大明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榨菜叶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温明霞;聂振朋;石孝均;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稻麦轮作体系下氮素的优化管理    王璐;肖健;

宣城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    李贤胜;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现状    田浩;

高产农田土壤有机质特征研究进展    王青贺;董培博;吉凡;王开爽;

秸秆堆腐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虎,常江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上海农场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培肥措施    袁新田;焦加国;李辉信;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东北地区不同气候带落叶松林土壤呼吸比较研究    尤文忠;张慧东;邢兆凯;郭锦山;颜廷武;赵刚;魏文俊;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翟中兵;梅少华;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策略    王成己;王义祥;黄毅斌;翁伯琦;

果园生草模式土壤固碳潜力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王义祥;王峰;翁伯琦;罗旭辉;黄毅斌;

江苏省两种有机物料的稻田土壤固碳有效性评价    张玉华;宋成军;刘东生;张艳丽;徐哲;李想;王延昌;

辽河三角洲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分析    吕国红;周广胜;汲玉河;

保护性耕作对碳减排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影响    张爱芝;殷志辉;

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分及其灌水量的影响    肖国举;张强;李裕;张峰举;王润元;罗成科;

耕作土壤有机态氮内循环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    高茂盛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艳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李鑫鑫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冬闲田禾本科牧草饲草产量及对稻田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史文娟

冬闲田豆科牧草饲草产量及对稻田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连亚楠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杂交晚稻立苗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

秸秆还田技术探讨    陈芹;陈长红;李浩波;

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吴家旺;朱小梅;薛良鹏;汪南雁;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童成立;吴金水;黄伟生;朱奇宏;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    韩志卿,张电学,王介元,陈洪斌

水稻地膜覆盖增产原因及主要栽培技术    何代元

我国发展节水型稻作的若干问题探讨    金千瑜,欧阳由男

覆草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碳氮动态及水稻生产力特征研究    王栋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肥力及环境效应的研究    高明

水旱轮作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    范明生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    黄雪夏

控制灌溉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李道西

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节水效应、生产力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研究    秦江涛

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    许信旺

淹水和旱作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王英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耕作制度对南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影响的研究    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