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旱地棕壤CO_2排放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26:26
热度: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旱地棕壤CO_2排放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摘要】:通过玉米种植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旱地棕壤CO2排放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摘要】:通过玉米种植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旱地棕壤CO2排放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炭化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O2的累积排放量,分别高于对照132%和76%;在同等化肥施用条件下,秸秆炭化还田比直接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CO2的累积排放量,降幅为24%。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生物炭的施入起到了良好的CO2减排效果。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秸秆炭化还田相比,秸秆直接还田的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秸秆还田 生物炭 CO排放 碳库管理指数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95)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01) 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建设计划项目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土壤培肥方式,能够提升土壤有机质(慕平等,2012)、土壤酶活性(兰宇等,2013)和土壤微生物量(Li et al.,2008),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徐文强等,2013)。近年来,随着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秸秆还田又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联系到了一起,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施氮水平对黄土旱塬区麦田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

污染物肥料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李冬;胡华望;张杰;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刘诗晴;夏起昕;

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无水层节水灌溉丰产沟秸秆还田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有机肥的培肥效应及在烤烟上的作用    张联合;郁飞燕;苗艳芳;

四川凉山盐中灌区高产稳产农田土壤培肥研究    彭世逞;吉牛拉惹;

油菜秸秆还田及肥料运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武际;王静;胡鹏;李立胜;桑亚松;李红梅;

不同水分条件下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王静;郭熙盛;武际;

稻田麦秸全量还田及不同施氮水平试验    梁明华;赵明海;鲁荣;陈娟;

农田耕作模式生态经济学研究    李建安;黄璜;王锦;沈建凯;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氮素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常江;蒋丽娜;徐姗;

不同有机肥料对日光温室土壤营养和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武春成;毛秀杰;曹霞;陈秀丽;班淑菊;陈余波;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交替灌溉施肥对夏玉米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韩坤;张继涛;上官宇先;师日鹏;马巧荣;徐猛;王林权;

规模化猪场甲烷排放通量测量与分析    高新星;赵立欣;

长期施肥对湖南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秦晓波;李玉娥;刘克樱;

稻秆还田配伍不同促腐剂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杨少海;张发宝;唐拴虎;黄旭;顾文杰;

稻草还田对油菜生长、土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苏伟;鲁剑巍;周广生;李小坤;李云春;刘晓伟;

不同菌种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日光温室生产的影响    岳玲;卫向东;靳玉荣;郭俊秀;孙薇薇;李春风;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3414”肥料效应研究    龙学凤;王世军;戴维;王静;王华;戴自荣;杨娟;王丽萍;陈小明;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土壤水分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郑成岩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陈先江

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温和

中国主要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与污染治理策略研究    罗钰翔

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研究    张鸽香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临沂烟区绿肥还田配套技术的研究    庞敏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大量施灌沼液稻田氮素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李松林

采用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研究    宋俊芬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鄂焱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碳氮含量及质量评价    洪瑜

适应秸秆还田的多功能菌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及还田效应    李珊

包膜复合肥料对盆栽大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朝辉;韩晓日;刘岱松;高鸣;隋小慧;

平衡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吕军峰;郭天文;侯慧芝;谭雪莲;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_2释放影响的研究    花莉;金素素;唐志刚;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王国兵;郝岩松;王兵;阮宏华;

免耕及覆盖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影响    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草原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其与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    耿远波,章申,董云社,孟维奇,齐玉春,陈佐忠,王艳芬

温带森林土壤排放CO_2、CH_4、N_2O时空特征    董云社,彭公炳,李俊

Comparison of Manual and Automatic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y Fields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李晶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魏朝富,谢德体,李保国

土壤碳转移动力学及其环境意义    周运超

土壤碳库分布与储量研究进展    贾宇平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及发展趋势——第236次香山科学会议侧记    赵生才

土壤碳作为湿润亚热带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系统碳库及碳转移特征    潘根兴,曹建华,何师意,陶于祥,孙玉华,滕永忠

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盛婧;赵德华;陈留根;

侵蚀—沉积连续地形中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异    刘兆云;章明奎;

关于开发土壤碳库固碳减排潜力的几点思考    黄鸿翔;

土壤碳库及其变化研究进展    许乃政;刘红樱;魏峰;

内蒙古中北部土壤碳库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杨忠芳;夏学齐;余涛;侯青叶;冯海艳;

长三角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对城市和农田土壤碳的影响分析    袁旭音;李天元;李继洲;季峻峰;王成;

辽宁省农田土壤碳库分布及其变化的模拟分析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曹志强;邹德乙;

以旧数据库与数字土壤图估算农地土壤碳存量    崔君至;郭鸿裕;陈尊贤;

中国半干旱区土壤碳库分布    傅野思;杨忠芳;夏学齐;

猪粪沼液施用对稻麦轮作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孙国峰;何加骏;郑建初;陈留根;朱普平;周炜;

稻草全量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石庆华;李涛;王苏影;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    吴建富;曾研华;丁奇;潘晓华;石庆华;

推動有機農業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張紀兵;肖興基;

筑起土壤碳库 减排二氧化碳    赖敏

土壤碳库 岩溶碳汇 地热减碳    王立彬

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碳库家底基本摸清    郑存江

让耕地变“黑”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蒋高明

1890~2029年白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碳库研究    毛子龙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徐小明

天鹅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及其稳定性研究    李丽君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碳、氮转化影响的研究    国秀丽

营养调控和淹水深度对湿地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    张洪伟

黄土高原塬区多年生栽培草地表层土壤碳库组成及其特征    陈露

三江湿地土壤碳库分布规律研究    刘国栋

高寒草地利用和管理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马丽娜

不同经营模式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库特征初步研究    王万江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林下养鸡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钟林茂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黑土肥力的影响    赵金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