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初期对黑土CO_2排放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26:17
热度:

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初期对黑土CO_2排放的影响【摘要】:通过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的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与秸秆C、N含量的关系,以明晰黑土区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的分

【摘要】:通过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的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与秸秆C、N含量的关系,以明晰黑土区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的分解特征,探明还田秸秆的C、N含量对固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1 d的培养试验中,土壤CO2排放速率随时间呈现出"下降-稳定-增大(出现‘较高值’)-下降"的过程.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土壤CO2排放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较高值"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不同.秸秆类型对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前21 d和前61 d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对秸秆添加的响应不同.在前21 d,玉米根、玉米茎下部、玉米叶、大豆叶的CO2累积排放量(约160μmol·g-1)显著大于其他秸秆;而除大豆叶外,大豆秸秆61 d的CO2累积排放量均比玉米秸秆大.前21 d CO2累积排放量与秸秆含碳量的比值(CR)和秸秆的C/N、含氮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而61 d的CO2累积排放量与秸秆的C、N含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综上,在还田条件下,秸秆类型对土壤CO2的排放有明显影响;大豆秸秆比玉米秸秆容易分解,但与长时间分解不同,大豆秸秆还田最初阶段的分解速率小于玉米秸秆;秸秆的C/N、含氮量只对还田最初阶段的土壤CO2排放有较大影响.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温室与加工作物研究中心;
【关键词】秸秆还田 C/N 土壤CO排放 黑土 土壤固碳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83,41101241)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TZ-16-0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DLSYQ12003) 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2 ZKHT-02)资助
【分类号】:S154.1
【正文快照】: 加工作物研究中心,安大略N0R 1G0)秸秆还田不仅可以避免其焚烧对大气的污染[1],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减缓温室气体的释放[2-3].随着国际社会对农田土壤固碳的日益关注,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成为许多科研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农田土壤的固碳效果很大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_2的贡献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有机碳变化规律    于君宝,刘景双,王金达,刘淑霞,齐小宁,王洋,王国平

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晓玥;孙波;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库去向的影响    张春霞;谢佰承;贾松伟;

土地开垦年限对研究土地退化的作用——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    吕妍;张树文;杨久春;

九三农场不同开垦年限农田黑土养分分析    宋秀丽;谷思玉;郭爱玲;王伟鹏;

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模型的验证与灵敏度分析    于永强;黄耀;张稳;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    黄耀;

东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趋势研究    奚小环;杨忠芳;崔玉军;孙淑梅;于成广;李敏;

松嫩平原典型黑土分布区土壤呼吸研究    刘国栋;杨柯;崔玉军;李瑛;

鹤山3种人工林土壤N_2O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周俊岸,周丽霞,林永标,丁明懋,傅声雷,蚁伟民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    许文强;陈曦;罗格平;蔺卿;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时空分异规律    柳红东;张凤华;李玉义;崔志霞;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    刘敏;

不同碳氮比植物残体施用对三峡库区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胡荣桂;林杉;高璟赟;聂文婷;

枫香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罗佳

侵蚀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及土壤碳、氮含量与特性研究    王祥

枫香人工林养分季节动态研究    王珍珍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季节动态研究    刘贤词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红松更新与生长规律    张国春

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果园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差异研究    葛玺祖

湖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陈仕栋

枫香人工林养分归还动态研究    张希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刘燕萍

长白山区不同森林群落中主要树种植物功能性状与固碳能力初探    袁帅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代静玉,周运超,张平究

我国果树业生产现状和待研究的问题    束怀瑞

秸秆直接还田的土壤生物学效应    季立声,贾君永,张圣武,赵秉强

不同施肥水平对苹果砧木根冠发育的影响    胡艳丽;毛志泉;沈向;邹岩梅;束怀瑞;

晋城市苹果产区果园营养状况调查与施肥管理浅析    王悦梅;杨扎根;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许晓静;张凯;刘波;兰长春;徐小牛;

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彭少麟,刘强

不同退化沙地土壤碳的矿化潜力    苏永中,赵哈林,张铜会,赵学勇

神农架米心水青冈-曼青冈群落的地形异质性及其生态影响    张谧,熊高明,陈志刚,樊大勇,谢宗强1

温度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杨钙仁,张文菊,童成立,吴金水

三江源区植被固定CO_2释放O_2功能评价    刘敏超;李迪强;温琰茂;

CO_2施肥对大棚梨树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晓刚;杨青松;蔺经;王中华;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CO_2施肥技术的研究    齐士福,王克伟

液态CO_2对香菇速冻的工艺研究    赵吉顺;樊建;赵天瑞;许源;

大气CO_2倍增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付凯;曹建中;白克智;

长期CO_2加富对玉米(粤甜1号)光合生理与生长发育的研究    惠俊爱;叶庆生;

温室CO_2环境及其调控技术    东方

温室大棚机械化臭氧杀菌和CO_2增施技术    

CO_2与未来的森林    John S.Hoffman;隆义华;

干冰(CO_2)处理家蚕卵诱发精核、卵核发生的研究    李伟清;

新型抗CO_2缓蚀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柴成文;路民旭;张玉芳;

荣成超高压榴辉岩带石榴石中高密度纯CO_2包裹体:麻粒岩相叠加的证据    范宏瑞;郭敬辉;沈昆;胡芳芳;金成伟;

二氧化碳(CO_2)制冷系统内部换热器的设计    韩吉田;曹先齐;

CO和CO_2分子在缺陷石墨纳米带上的吸附研究    彭盛霖;欧阳方平;

生态温室系统中作物冠层的CO_2分布    孟海玲;董仁杰;邢雅楠;刘再亮;刘广青;

慢性低O_2高CO_2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陈松芳;王小同;黄汉津;邵胜敏;

跨临奅CO_2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李倩;郭宪民;李卫国;

O_2/CO_2气氛下循环流化床煤燃烧污染物排放的试验研究    毛玉如;方梦祥;王勤辉;吴学成;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知母宁对慢性低O_2高CO_2大鼠肺小动脉结构型和诱导型NOS基因表达的影响    黄晓颖;王良兴;李明;陈少贤;

功能化离子液体固定-转化CO_2的研究    王轶博;钱枫;边森;唐玉佳;王瀚铎;

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及其膜过程模拟和优化研究    杨东晓

钯催化CO_2、CO的转化及C-N键偶联反应的研究    戴耀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反应和CO_2分离中的应用    彭慧

界面聚合法制备分离CO_2固定载体复合膜    赵卷

多级孔整体式炭质CO_2吸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郝广平

CO_2催化加氢合成醇、醚等含氧化合物的Cu基催化剂及其机理研究    齐共新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    时秀焕

CO_2安全阀及其下游管路中的堵塞特性理论和实验研究    黄冬平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定向制备及用于吸收燃煤烟气中SO_2和CO_2的研究    任树行

缸内喷射CO_2对柴油准均质压燃燃烧影响的研究    曲栓

CO_2电化学还原制取CO的研究    金红丽

CO_2气提耦合真空闪蒸进行发酵乙醇的在位分离    张立峰

单钩舌CO_2自动堆焊控制系统的设计    崔正波

以CO_2为原料气流床气化制高浓度CO合成气研究    林益安

空间站用CO_2去除装置吸附剂性能试验研究及原理样机研制    谢振刚

CO_2热泵技术在供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周英涛

多相体系中CH_4、CO_2、O_2直接合成乙酸的研究    张翠红

洪河湿地CO_2排放通量响应研究    杨帆

利用污泥脱水液和CO_2培养产油小球藻的研究    郭志博

基于有机胺法的CO_2吸收—解吸工艺试验研究及捕获系统能耗分析    姚梦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