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利用DRAINMOD模型进行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仿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4:11
热度:

利用DRAINMOD模型进行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仿真研究【摘要】:污水土地处理是一种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陆地生态系统来净化污染物的污水处理方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水资源化途径。本论

【摘要】: 污水土地处理是一种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陆地生态系统来净化污染物的污水处理方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水资源化途径。本论文针对西安地区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问题,参照当地污水灌溉制度的经验值,采用田间水管理模型DRAINMOD对西安地区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利用溶质运移理论对DRAINMOD模型仅从水力角度研究污水土地处理的水力负荷加以补充,对不同排水条件下的出流浓度进行了预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不同排水条件下土地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不同。排水间距较小时,地面排水条件对系统能够处理的污水量影响不大,但随着排水间距的增大,地面排水条件的改善可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在相同的地面排水条件下,污灌量随排水沟/管间距的增加而减少,当排水沟间距增加到一定值时,系统可处理污水量基本上不受排水间距的影响。 2.少灌勤灌的灌溉制度能够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对于不同灌溉制度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少灌勤灌的灌溉制度能够更频繁的满足污灌前对土壤空隙的要求,提高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 3.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年处理能力受制于年降水量分配。为了提供一个满足于污水灌溉的不饱和区域,地下水位应当降低到某一特定深度。对地下水位与污灌量关系的研究表明,在湿润年,虽然排水量大,但湿润的田间环境使地下水位维持在较高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水平,不能满足污水灌溉对地卜水位的要求,污水处理量较小,干旱年则正好相反。 4.对DRA困MOD模型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导水率以及不透水层深度 变化对污灌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进行模型参数选取时应慎重考虑。 5.分析了溶质在人_[排水条件卜流场中的运移时间以及污染物在十壤中的降解 过程。在20、100和500m间距情况卜,当灌溉污水中硝态氮浓度为40m酬时, DRAINMOD模拟的排水中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5、2和1 .2mg/l,造成浓度递减趋势 的主要原因是灌溉量的减少。 【关键词】:DRAINMOD模型 仿真 污水灌溉 水力负荷 溶质运移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X703
【目录】:
  • 1 绪论9-31
  • 1.1 背景及目的9-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8
  • 1.2.1 污水灌溉的发展12-13
  • 1.2.2 污水灌溉的研究现状13-17
  • 1.2.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发展及现状17-23
  • 1.2.4 溶质运移理论发展简介23-28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28-31
  • 1.3.1 研究内容、方法28-29
  • 1.3.2 关键问题和难点29-30
  • 1.3.3 技术路线30-31
  • 2 DRAINMOD模型概况31-41
  • 2.1 模型研究背景及发展31-32
  • 2.2 模型基本原理及流程框图32-35
  • 2.3 模型组成部分35-39
  • 2.4 模型中的田间水管理系统39-41
  • 3 DRAINMOD模型用于污水土地处理研究41-61
  • 3.1 模型输入参数41-44
  • 3.1.1 气象资料41
  • 3.1.2 土壤资料41-44
  • 3.1.3 作物资料44
  • 3.2 模拟地区概况44-47
  • 3.2.1 自然地理概况44-46
  • 3.2.2 西安市水资源概况46-47
  • 3.3 地表及地下排水对土地处理系统处理量的影响47-59
  • 3.3.1 排水系统参数选取47-48
  • 3.3.2 DRAINMOD模型主要输入参数48-49
  • 3.3.3 地下及地表排水条件对污水处理量的影响49-51
  • 3.3.4 灌溉制度对系统可处理污水量的影响51-54
  • 3.3.5 地下水位深度与污灌量的关系54-57
  • 3.3.6 系统中排水量与污灌的关系57-59
  • 3.4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59-60
  • 3.5 结论60-61
  • 4 运用溶质运移理论对DM模型各种排水条件下出流浓度的预测61-74
  • 4.1 溶质运移时间的计算61-63
  • 4.2 理论应用63-66
  • 4.3 DRAINMOD模拟结果及转换工作66-67
  • 4.4 结果与分析67-74
  • 4.4.1 不同排水间距下出流浓度变化研究67-70
  • 4.4.2 同一间距下不同灌溉量对于出流浓度的影响70-71
  • 4.4.3 不同间距下平均出流浓度及其实际应用研究71-74
  • 5 结论74-76
  • 5.1 结论74-75
  • 5.2 进一步工作75-76
  • 参考文献76-83
  • 致谢83-84
  • 附录84-9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农田排水系统管理及氮素流失模拟研究    景卫华

楚雄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分析    彭燕梅,王雪波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与污水资源化    何江涛,钟佐燊,汤鸣皋,陈鸿汉

关中地区水资源污染损失分析    王西琴,周孝德,李怀恩

中国西部开发与城市污水回用    肖锦,陈元彩

污水灌溉过程中离子交换问题的研究    刘凌,王瑚,王则成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贾宏宇,孙铁珩,李培军,台培东,周启星,常士俊,马学军

污灌区与非污灌区的地下水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及对比研究    高洪阁,高宗军,李白英,陈丽惠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应用分析    郭笃发,姜爱霞

氮对地下水的污染预测模型    刘翔,刘兆昌,朱琨

污水土地处理水旱轮作条件下磷素在土层中迁移特征的模拟实验    刘忠翰,彭江燕

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封丹;严群;李健昌;赖兰萍;韩磊;黄俊文;罗仙平;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现状及对策    王丽红;王开章;刘锋范;孔凡亮;

新亚铵法制浆中段水灌溉对地下水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肖辉;郭良进;高贤彪;

盐碱土改良技术回顾与展望    李志杰;孙文彦;马卫萍;尹红娟;李怀军;曲善功;曹卫东;

砂滤池系统处理北方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王艳芹;袁长波;边文范;姚利;李国生;张昌爱;刘英;

北方某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分析    孙道林;汪家权;

钡钨阴极中钡的供应机制研究    宋建华;张红卫;

Pb、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毒害作用    朱纯;鲁先文;

泰安市种植业污染综合评价与研究    王琦;骆洪义;李传华;李龙;周海燕;

潮棕壤土水分特征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刘伟群;陈晓飞;张和喜;李玲;

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传质行为研究进展    方俊伟;康毅力;游利军;李相臣;

Forchheimer型非达西渗流系统的数值模拟    邵九姑;许友生;

阜阳地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及控制    谢成龙;

热流固耦合动态边界理论研究    王建省;董勤喜;

RTM整体成型复合材料结构制造缺陷逆向分析    程泽林;熊峻江;彭勃;罗楚养;

基于概率分析的渗流计算方法及应用    魏海;沈振中;

复合材料起落架的铺层设计及RTM工艺模拟    罗云烽;段跃新;肇研;

生物渗滤床处理养殖废水的技术经济性研究    王守伟;祝明;赵燕;朱百泉;万波;

畜禽废水的处理方法及畜禽养殖的清洁生产    傅学起;谭海周;

论国内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吴坚;罗春;马立实;周超平;

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及加固防渗研究    席本强

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王齐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    邢坤

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    左远志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    鲁洪娟

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转化与迁移特征研究    郑顺安

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    陶高梁

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和猪场废水研究    李淑兰

土壤镉污染及农艺调控对苹果树体镉积累影响的研究    于祎飞

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    李承力

采空区风流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王海生

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    孙锐

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    桑培淼

羊皮革的吸水性能研究    吕诚业

一种新型厌氧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启动试验研究    孙延格

UCT工艺脱氮除磷运行优化试验与研究    郭姣

A~2/O~2在工艺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脱氮试验研究    李石磊

污水灌溉对苜蓿生长、品质及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志华

强内热源多孔介质条通道流动换热实验技术研究    丁铜伟

淮北小麦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冯沛;范学东;赵涛;李芳;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的土壤水特征    张国瑞,罗抗美,陈现平

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分析    仲全胜,吴亚莉,陈若礼,陈玉琪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养分状况及其空间变异    李录久;郭熙盛;王道中;孙义祥;何传龙;吴萍萍;

淮北的气候特点与夏玉米栽培    陈洪俭,李祥昭

淮北地区小麦施肥技术    周习芳

小麦施肥技术    吴海燕;张翠玲;王蕾;

棉花施肥技术    张倩;

滇池周边地区农田土壤硝酸盐迁移累积特征    曹娜;张乃明;

用排水资料确定潜水蒸发参数    王文焰;李智录;

    王建民

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    林鹏生

基于DRAINMOD的农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动态模拟    洪林;罗文兵;

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    周启星,宋玉芳

污水土地处理试验工程慢速渗滤系统对优先有机污染物的净化    刘庆余,王菊先,饶欣,朱瑞芝,齐英,戴树桂

中国西北地区的水系统与环境问题    高前兆,王润

生物处理法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邓志光

姚江饮用水源生化工艺除污染总结    肖羽堂,许建华

微污染原水的生物流化床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于鑫,李旭东,杨俊仕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贾宏宇,孙铁珩,李培军,台培东,周启星,常士俊,马学军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应用分析    郭笃发,姜爱霞

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乃明

重金属在土壤-作物中分布规律研究    丁中元

土壤水力特性分形特征的研究    詹卫华

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陈牧霞;地里拜尔.苏力坦;王吉德;

污灌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白瑛

苏联的污水灌溉    郭汉文;

污水处理后的应用研究    谷宁

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廖林仙;邵孝侯;钟华;

污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张慧文;马剑英;陈发虎;吕光辉;

某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唐家黎;李洪香;曹志全;

浅析污水灌溉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    张淑丽;

铅锌矿污水灌溉区种植结构调整试验    何金富;陆智勇;凌乃规;

污水灌溉后土壤中病原菌的传输特性研究    王鹏飞;周利霞;刘俊良;

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及防治措施    刘伟佳;吴军虎;张铁刚;裴青宝;

污水灌溉安全性评价研究    周振民;黄永奇;

臭氧氧化法处理猪场“厌氧-好氧”深度水的研究    赵翔涌;樊栓狮;杨向阳;祝慧;梁得清;

土壤污染与健康    谭凤珠;

农田污水灌溉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王雅楠;

河南某市北郊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状况及评价    韩光亮;席景砖;李翠梅;王守英;张苗;蒋志刚;

不同潜水埋深污水灌溉硝态氮运移试验研究    齐学斌;亢连强;李平;樊向阳;黄仲冬;乔冬梅;

汽车液压制动传动系统波动效应的仿真研究    王琰;关强;

六自由度运动摇摆模拟器动力学仿真研究    周跃发;李宏量;纪祥春;

污水灌溉区几种动物性食品中汞蓄积量調查    張幼辰;

城郊农民截流污水灌溉问题将彻底解决    记者周龙

以色列:污水灌溉的利与弊    方舟

合理利用污水灌溉    九石宣

河北对超标污水灌溉说不    刘富亭

以色列污水灌溉利弊分析    童国庆

期待“污水灌溉”回归科学本义    谢群

灌区污水灌溉补偿效益应被重视    本刊记者 谢群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吕梁市环保局 潘小云

污水灌溉稻田会加剧温室效应    胡必强 陈晓春

我想拯救每一滴水    本报记者 杜娟

不同潜水埋深污水灌溉氮素运移及对作物影响试验研究    齐学斌

污水处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    张金炳

城镇生活污水杨树林地慢速渗滤生态处理研究    白保勋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    刘家宝

污水和污水污泥资源化对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张永利

污灌区土壤、大气和水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迁移机制的研究    张娟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除磷研究    张晟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许文来

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效应价值的综合评价研究    杨志新

折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的特性及其除磷脱氮效能研究    严子春

利用DRAINMOD模型进行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仿真研究    程慧艳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刘志勇

人工湿地改善湖泊水质试验研究    谭琴

污水灌溉与施肥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动态的初步研究    甘露

人工湿地系统实现中水回用实验工艺研究    王俊

垃圾渗滤液回灌过程中氮元素及其它污染物的转化规律    胡海

天然沸石填料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性能和生物再生研究    李冰

低密度沸石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低浓度氨氮实验研究    钱福国

污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及重金属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    邵洪波

污水灌溉条件下重金属分布规律的研究    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