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常温条件下复合式ABR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3:46
热度:

常温条件下复合式ABR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试验研究【摘要】:为了寻找经济有效的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分析了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优缺点,考虑到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能够(ABR)实现SM

【摘要】:为了寻找经济有效的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分析了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优缺点,考虑到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能够(ABR)实现SMPA工艺的思想,具有结构简单、出水水质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大等特点,采用实验室规模的ABR反应器加后续好氧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通过对反应器的启动、重新启动及温度、水力停留时间、碱度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验证了ABR反应器在常温条件下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可行性。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 ABR反应器启动速度较快,3隔室ABR反应器在温度24.8℃,HRT为18.6h,进水COD均值为465.4mg/L的条件下,启动运行41天后,C3(反应器第3隔室)出水COD为97.7mg/L,继续运行至53天后,C3出水COD浓度基本稳定,其均值为56.1mg/L。 (2) 温度在16.7℃~24.8℃,单个隔室HRT在6.2h~4.2h之间,3隔室和2隔室ABR反应器都能快速重新启动,温度和HRT对反应器重启速度影响较小。 (3) 温度在16.7℃~24.8℃,单个隔室HRT在6.35h~4.2h之间,ABR反应器C2出水为100~110mg/L,HRT的变化对C2出水COD值影响较小,但随着单个隔室HRT缩短,厌氧颗粒污泥的粒径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好氧段单个隔室的HRT在3.25h~6.35h范围内对COD去除率没有太大的影响;提高2隔室好氧段的HRT有利于提高氨氮去除率,氨氮去除主要发生在C4。 (4) 当3隔室ABR的单个隔室平均HRT为6.2h,温度从24.8℃降到16.7℃时,COD去除率从85.8%下降至83.2%,只下降了2.6%,说明温度对污泥活性的影响较小。 (5) 一般生活污水采用厌氧生物处理不需添加碱度。维持硝化反应隔室中碱度在110mg/L以上是确保适宜硝化细菌生长的pH值的重要条件,去除氨氮浓度低于30mg/L的生活污水中的氨氮一般不必额外添加碱度。 (6) 2隔室ABR后续2隔好氧隔室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在温度16.7℃~24.8℃,HRT在25.3h~16.8h,进水COD514.0mg/L~380.4mg/L,出水COD均值小于40mg/L、氨氮浓度小于10mg/L,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要求。 【关键词】: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 常温条件 模拟生活污水 反应器启动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703
【目录】:
  • 第1章 绪论9-19
  • 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9-11
  • 1.2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机理11-12
  • 1.3 厌氧与好氧处理技术比较12-13
  • 1.4 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13-17
  • 1.4.1 温度13-14
  • 1.4.2 有机负荷14-15
  • 1.4.3 污泥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15
  • 1.4.4 接触与混合15
  • 1.4.5 营养物质15-16
  • 1.4.6 抑制及毒性物质16
  • 1.4.7 pH值及消化液缓冲能力16
  • 1.4.8 氧化还原电位16-17
  • 1.4.9 废水特性17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17-19
  • 第2章 ABR工艺综述19-32
  • 2.1 ABR的工艺思想19-21
  • 2.2 ABR反应器的发展21-23
  • 2.3 ABR反应器的水力特性23-24
  • 2.4 ABR反应器的污泥特性24-25
  • 2.5 ABR反应器抗冲击负荷特性25-27
  • 2.6 ABR反应器的研究应用现状27-30
  • 2.7 ABR反应器的研究趋势30-32
  • 第3章 试验目的及研究方法32-35
  • 3.1 试验目的32
  • 3.2 试验设计32
  • 3.3 试验装置32-33
  • 3.4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33
  • 3.5 试验阶段33
  • 3.6 本章小结33-35
  • 第4章 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35-58
  • 4.1 反应器启动35-39
  • 4.1.1 启动试验35-36
  • 4.1.2 启动过程及结果分析36-39
  • 4.2 反应器重启动39-43
  • 4.2.1 温度对ABR反应器重启速度的影响42
  • 4.2.2 HRT对ABR反应器重启速度的影响42-43
  • 4.3 水力停留时间HRT43-51
  • 4.3.1 改变HRT不同方式43
  • 4.3.2 HRT对厌氧隔室COD去除率的影响43-45
  • 4.3.3 HRT对污泥的形态影响45-46
  • 4.3.S HRT对好氧隔室COD及氨氮去除的影响46-51
  • 4.4 温度51-52
  • 4.5 碱度52-56
  • 4.5.1 碱度对厌氧运行的影响52-53
  • 4.5.2 碱度对好氧运行的影响53-56
  • 4.6 本章小节56-58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58-60
  • 5.1 结论58-59
  • 5.2 问题与建议59-60
  • 参考文献60-64
  •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4-65
  • 致谢6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冬季环境下蒜苗、小葱、青菜净化生活污水的水培试验    程凯;朱静平;宋宝增;

ABR反应器结构对水力特性的影响    胡细全,刘大银,蔡鹤生

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    苏鸿洋,夏雪芬,董发开

ABR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的启动运行    邱波,郭静,邵敏,李朝辉,李武,姚武松

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ASBR)特性研究    傅大放,靳强,周培国,周学峰,马运才

折流板厌氧生物接触池处理城镇污水(中试)    傅嘉媛,董发开

ABR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学特性    徐金兰,黄廷林,王志盈

ABR 反应器的性能及水力特性研究    郭静,李清雪,马华年,王冬云,史长林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的工艺特性及其运用    黄永恒,王建龙,文湘华,钱易

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启动及其影响因素    周律

ABR处理低浓度废水的启动研究    胡细全,李兆华,蔡鹤生,信欣

环境温度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运行特性的研究    李刚

常温条件下UASB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运行特性研究    王捷

应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方玲玲;周元祥;

UASB-两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制药废水    丁凯;詹忠庆;

噻黄隆生产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周学明;

甲烷产生菌的特性及其工业前景    杨薇;

UASB处理蛋白废水的实验研究    俞珊珊;刘锋;马三剑;王秋云;

UASB工艺处理秸秆乙醇废水的厌氧研究    乔华军;蒋文化;姜涛;马三剑;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进展    杨少武;王晓青;杨顺生;

加压厌氧反应系统的实验运行研究    於胜洪;华喜萍;姜涛;蒋京东;

UASB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    周宇昭;蒋文化;张晔;戴庆武;马三剑;

涤纶短纤维废水中试研究    周宇昭;

四种填料对模拟原位修复太湖水的生化效果研究    王红专;俞晟;林健;史乐;陈艳艳;刘景明;

EGSB工艺在啤酒废水处理改造中的应用    边伟伟;王国懿;王晶日;张华;

EGSB反应器中毒后快速恢复活性    黄益平;夏伟;邹鑫;刘毅;徐景富;刘爽;

畜禽废水的处理方法及畜禽养殖的清洁生产    傅学起;谭海周;

微生物在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黄小兰;陈建耀;

炼油碱渣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赵华;曹青青;

浅谈中小型马铃薯淀粉厂污水处理方案    王子戡;徐考群;

论国内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吴坚;罗春;马立实;周超平;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湿法烟气脱硫产物的实验研究    赵毅;陈诚;

半化学草浆废水处理和运行成本核算    张义华;张华东;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常温下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    袁志宇

厨余物厌氧产氢过程控制因素优化研究    赵明星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    李广

铵态氮在包气带介质中的吸附机制及转化去除研究    陈坚

利用两种大型海藻制备生物能源的探索研究    冯大伟

超声预处理组合技术改善污水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    刘畅

餐厨垃圾制沼及膜法沼气提纯一体化系统设计及理论研究    尼姝丽

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    焦安英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烟道气微生物脱硫反应器研究    马岩岩

高碳煤矸石与采残煤矿井下生物转化可燃气研究    唐敏

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及“酸化”研究    沈小华

林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    牛娜

旋流内循环厌氧反应器(EIC)处理酒精废水的试验研究    丁玉

SMBR处理维生素类制药废水中试研究    胡雪利

A/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脱氮性能试验研究    吕晶晶

一种新型厌氧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启动试验研究    孙延格

磷酸铵镁结晶法去除和回收猪场废水中氮磷    孙国平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其应用    程伟,程丹,李强

水生经济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研究    由文辉,刘淑媛,钱晓燕

5种水生植物去污抗逆能力的试验研究    黄蕾,翟建平,聂荣,王传瑜,蒋鑫焱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    汤显强;黄岁樑;

两种程度富营养化水中不同植物生理生态特性与净化能力的关系    葛滢,常杰,王晓月,徐青山

水培经济植物对污水中磷的吸收利用及去除效果    徐晓锋;史龙新;许海;杨林章;

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处理城市废水的现状与发展    周琪,胡纪萃,顾夏声

UASB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自接种启动    周琪,刘青岩,胡纪萃,顾夏声

新型厌氧处理工艺──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沈耀良

厌氧污泥的最大比产甲烷速率(U_(max.CH4))的间歇试验测定法    吴唯民,胡纪华,顾夏声

两相厌氧消化的容积比与酸化时间的试验研究    周帆

厌氧过程中相分离对污泥性能及其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严月根

城市污泥两相厌氧消化的试验    吴华明,高廷耀,周增炎

厌氧流化床处理低浓度污水动力学模式研究    龙腾锐,郭劲松,郭佳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    郭静,郑培福,杨秀文,田淑媛

厌氧消化过程中甲烷菌的无机营养需要    李亚新

酒精糟液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张芹芹;

常温厌氧处理真丝印染废水的技术研究    沈东升;刘新文;

啤酒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方春玉;周健;张会展;

新型废水厌氧处理工艺——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甘树福;徐文彬;王国胜;刘玲;

低质量浓度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动力学模拟及工程实践    王辉;杨幸;陈勇;

新型厌氧复合反应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李平;孙世群;

膨胀颗粒污泥床在中国制药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田在锋;王路光;王靖飞;王强;贾璇;

厌氧膨胀颗粒床(EGSB)反应器在有机废水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柏丽梅;石玉明;孙兴滨;

硫酸盐制浆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吴国强;梁文芷;

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金炎龙;周鹏;王锐;

平光整液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实验研究    刘金成;

有机磷农药废水处理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    谢奕民;陈绮皓;谢绍舜;

造纸废水处理中厌氧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刘永红;周孝德;贺延龄;梁继东;

UASB厌氧生物处理机理探讨与应用    张东安;王清照;李咏梅;毛宏伟;

木质纤维素原料厌氧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杨世关;李继红;孟卓;郑正;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山梨酸废水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张萍;冼萍;杨剑;邓清华;

EGSB低浓度常温条件下快速启动及关键因素影响    华兆哲;李秀芬;杨云军;陈坚;

有机污染物是生物质能的宝贵资源    贺延龄;

废水处理技术的比较与发展    施汉昌;

杨木P-RC APMP废水污染特征及污染物分析    丁来保;房桂干;施英乔;盘爱享;蔡群欢;符芳蓉;

废水处理技术的比较与选用    施汉昌(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啤酒工业废水排放将有“国标”    汪震宇

我国水处理专利申请发展趋势    管运涛 杨宏伟

内江“治癣”治污有新招    黄荐科 记者 董世梅

微电脑污水处理设施进农家    记者 蒋丽英

废水处理添新工艺    宗华

可对多种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习文江

重庆推出一批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记者 肖芸香

我国水处理技术创新发展迅速    张正贵

东硕环保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萧猊

垃圾渗滤液生物、物化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    潘云霞

养猪废水中有机物厌氧生物降解机理的分子生物学解析    李平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朱葛夫

猪场废水处理新工艺研究    邓良伟

化工合成制药废水的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周莉莉

抗生素与重金属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的抑制效应及其调控对策    孙建平

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    郑国臣

常温条件下复合式ABR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肖志伟

厌氧生物处理中丙酸降解的控制条件研究    孙绪顺

ABR-SBR工艺处理中药废水的研究    朱金秀

厌氧消化—光催化联合法处理工业酒糟废水的实验研究    黄晓霞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厌氧处理工艺研究    张清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水力混合特性研究    方玲玲

复合式折流板厌氧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的实验研究    杜春山

复合式折流板厌氧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感光洗印废水的实验研究    孟宪明

两段厌氧工艺处理含硫酸盐和氨氮废水的研究    任飞

大庆油田化工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张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