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活性污泥一接触氧化气提式内循环一体化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3:07
热度:

活性污泥一接触氧化气提式内循环一体化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摘要】:目前,分散式生活污染源所产生和排放的污水没有经过很好的治理,随意就地排放,最终汇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等水体

【摘要】: 目前,分散式生活污染源所产生和排放的污水没有经过很好的治理,随意就地排放,最终汇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等水体,对地面和地下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对水生生态造成的破坏日渐突出。为此,建设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要求对分散式生活废水进行就地处理以达标排放。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多地少的现状来看,研究开发高效低耗且高度集成、便于管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新工艺新设备便成了当务之急。 本文研究与开发了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气提式内循环一体化反应器,通过曝气动力实现混合液内循环,将组合型填料置于曝气区,使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优势,扬长补短,以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污水处理效果。 为实现该装置的设备化及广泛地应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开发设计提供依据,本试验重点考察了该一体化装置的反应区容积比、曝气强度、总水力停留时间和活性污泥污泥龄4个影响因素,确定了反应器的最佳反应控制条件。研究表明:当反应区容积比为1∶1 .21、曝气强度为4.5 m3/(m~2·h)、总水力停留时间HRT=16.7 h、活性污泥泥龄SRT=10 d时,装置运行效果最佳; 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0.5%、84.3%、62.5%、73.2%; COD和氨氮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B标准;总氮和总磷去除率较高,但由于原水属低C/N污水,污水中的氮含量较高,致使出水总氮总磷略偏高,在排放标准上下波动。此外,本文还进行了装置运行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装置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装置停运恢复能力。在试验基础上,本文推导出该反应器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该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气提式内循环一体化装置实现了反应区和沉淀区一体化,故占地面积小,基建费用相对较低;由于采取气升式内循环方式,省掉了混合液回流设备;且该装置稳定性强,传质效率高;故管理方便,运行节能。因此,该装置经进一步的优化,可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分散式生活污水 活性污泥 生物膜 一体化装置 内循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99.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前言8-20
  • 1.1 我国分散生活污水处理现状8-10
  • 1.1.1 我国分散生活污水水质特征8-9
  • 1.1.2 分散生活污水的危害9
  • 1.1.3 我国分散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发展9-10
  • 1.2 一体化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15
  • 1.2.1 一体化装置研究现状与应用10-14
  • 1.2.2 一体化装置发展趋势14-15
  • 1.3 活性污泥+生物膜工艺研究现状15-18
  • 1.3.1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工艺16-17
  • 1.3.2 活性污泥+生物膜联合工艺17-18
  • 1.4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内容18-20
  • 1.4.1 课题的提出18
  • 1.4.2 研究目的18
  • 1.4.3 研究内容18-20
  • 2 一体化装置、试验流程及运行20-32
  • 2.1 一体化装置的设计20-27
  • 2.1.1 基本设计思路20-24
  • 2.1.2 装置构造设计24-26
  • 2.1.3 装置构造特点26-27
  • 2.2 试验场地27
  • 2.3 试验流程27
  • 2.4 试验污水水质27-28
  • 2.5 试验安排28-30
  • 2.5.1 试验影响因素及水平确定28-29
  • 2.5.2 试验安排29-30
  • 2.6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30
  • 2.7 试验装置的启动30-32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32-62
  • 3.1 试验结果32-41
  • 3.1.1 装置反应区容积比单因素试验结果32-34
  • 3.1.2 曝气强度单因素试验结果34-37
  • 3.1.3 总水力停留时间单因素试验结果37-39
  • 3.1.4 活性污泥泥龄单因素试验结果39-41
  • 3.2 试验结果分析41-57
  • 3.2.1 有机物去除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41-44
  • 3.2.2 脱氮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44-53
  • 3.2.3 除磷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53-57
  • 3.3 微生物性能分析57-62
  • 3.3.1 装置启动阶段生物相演变过程57-59
  • 3.3.2 装置运行过程中的微生物形态59-62
  • 4 装置稳定性分析62-66
  • 4.1 装置抗冲击负荷能力62-63
  • 4.2 装置短时间停运后的恢复能力63-66
  • 5 动力学模型研究66-72
  • 5.1 动力学模型的推导66-68
  • 5.1.1 与模型有关的假设66
  • 5.1.2 理论基础66-67
  • 5.1.3 动力学模型的推导67-68
  • 5.2 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求解68-70
  • 5.3 动力学模型检验70-72
  • 6 结论与建议72-74
  • 6.1 结论72-73
  • 6.2 建议73-74
  • 致谢74-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    石明岩;郑海良;刘嘉宇;萧灿强;

曝气强度对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系统的影响研究    王升;方芳;杨运平;郭劲松;

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研究    刘明祥

炭载体MBR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效能研究    李军;江定国;宋玮华;杨晓东;张刚;李佟;

半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工程应用    杨林梅,石虹

前置厌氧池DAT-IAT的工艺特性试验    张芳,刘国田,张大群,徐伟锋

分散式生活污水污染源的治理技术与方法述评    郭永龙,武强,王焰新,蔡鹤生

亚微观传质在水处理反应工艺中的作用    王绍文

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结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    刘俊新,丛丽,王宝贞,J.W.vanGroenestijn,H.J.Doddema

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源水的设计参数    李怀正,傅威,白月华,张杰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医院污水    丁杭军,文湘华,黄霞,刘若鹏,刘锐

开发厌氧/好氧序批式一体化反应器的构想    肖隆文,匡敬忠

一体化A/O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    蒋展鹏,钟燕敏,师绍琪

基于电极生物膜法对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反硝化脱氮实验研究    傅振鹏;

生化一体化反应器的应用及发展    李英华;孙铁珩;李海波;李晓东;

固定化微生物滤池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王凤;叶正芳;

给水厂污泥用做地下渗滤系统基质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王小玲;贺电;邹仲勋;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装置对污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袁少雄;陈文音;陈章和;

无纺布填料影响生活污水自净作用的基础研究    袁少雄;陈文音;陈章和;

我国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综析    黄琳丽;潘晶;孙铁珩;李海波;

谈中水回用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    王强;陈长浩;

谈高校中水回用    王强;

分散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及应用    潘晶;孙铁珩;李海波;

系统优化法解决氨氮高浓度条件下氧化沟稳定运行技术研究    石寿林;仪献福;孙泽锋;

我国自生动态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媚;孙雁;张毅;

重庆市某小城镇地表水污染控制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    唐燕秋;熊强;张可;

利用摇动载体—生物膜法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    杨乃鹏;梁鹏;

厌氧好氧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处理发酵废水的研究    黄钧;杨航;李毅军;张云昭;

曝气生物滤池去除二级出水中NH_3-N的试验研究    王岽;郦和生;刘德华;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特性及发展应用    邱娜;江建权;

污水处理脱氮除磷过程建模与控制的研究    穆秀春;杨马英;杨晓红;李军;

六箱一体式活性污泥工艺运行特征研究    窦月芹;吕锡武;

不同填料对反应器充氧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刘晓旭;费庆志;巴徐;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严重受污染河道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及重金属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令

人工湿地预处理引黄水库水的试验研究    修春海

三沟式氧化沟工艺数值模拟与优化运行研究    杨跃

螺旋升流式SUFR-UCT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张园

活性污泥过程生物除磷模型参数的可识别性及优化估计    张天

絮凝搅拌能耗分布优化模式及其实验验证    陈威

等离子体协同光催化剂处理微污染水    金玲

己内酰胺废水的生物脱氮技术及水资源综合利用    刘国华

水流对混凝沉淀影响研究    詹咏

M-CASS工艺处理酒精废水实验研究    马永鹏

无纺布膜的亲水改性及其抗污染性能研究    冯冉冉

悬浮载体SBR工艺处理污染河水的脱氮性能研究    李茜

生物砂滤工艺用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试验研究    徐宇峰

石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与絮凝反应器的研究    柴峰

絮凝动力学及其在石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章双霜

旁侧化学除磷-SBR工艺处理小城镇污水工艺的研究    罗彦章

电絮凝法深度脱氮除磷的研究    吴剑坤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李哿

基于塌缩球体堆积模型的MBR膜面滤饼渗透性分析    高继峰

一体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黄咏洲;徐建斌;黄玮;

新型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处理PVA废水的实验研究    王星骅;柳林;奚旦立;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发展与现状    张薇,史开武,孔惠

气浮浮渣、剩余污泥回流初沉池的改造    王文,王连卿,王志广,于洪亮

水解-UNITANK工艺处理制药废水工序的优化    郎咸明,魏德洲,崔振强,甘丽华

气升式一体化A/O生物膜反应器脱氮研究    郭海燕;周集体;张秀红;

小城镇发展现状与水污染问题    陈长太,阮晓红

城市污水一级强化处理的研究    吕名云 ,程爱华

小城镇污水处理实用技术研究    张真真;王龙;姜瑞雪;刘铮;张丽;

混凝法强化城市污水厂一级处理的试验研究    姜应和,李玲玲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复合工艺的特性及运行效能研究    丁永伟

活性污泥-生物滤池一体化反应器装置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    刘智萍

生物絮凝强化一级处理+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    李冰璟

倒置A~2/O型一体化氧化沟处理城镇污水技术研究    杨星宇

反硝化脱氮补充碳源选择与研究    李基东

剩余污泥吸附法水处理工艺的探索    张晗

生物滤池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高红;刘可新;揣玉多;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研究现状    董景;翟宇超;周湘杰;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陆梁油田的应用    何明杰;梁雪蓉;杨磊;路得浩;

GSBR和HBR处理城市污水的效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李超

膜—序批式生物膜法(MSBBR)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试验研究    侯健

固定化生物技术深度处理造纸终端混合废水的研究    阳超

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吕锡武,李丛娜,稻森悠平

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与发展    许劲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一种新型填料——悬浮填料    刘翔,高廷耀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工艺及膜材料的选择    王猛,柴晓利

废水生物除磷工艺中聚磷菌的作用机制及运行控制要点    沈耀良,玉宝贞

混凝动力学的涡旋理论探讨(上)    王绍文,姜安玺,孙喆

倒置A~2/O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    张波,高廷耀

微生物絮凝剂用于污水强化一级处理    杨开,康健雄,张永波,吕斌,王宏宇

SMSBR中PAC对膜污染的防治作用    李春杰,耿琰,周琪,顾国维

SBRI艺新DAT-IAT法及新型滗水器    张大群,王秀朵

活性污泥层在新型复合生物系统中的作用    宋瑞平,刘红

运行温度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    吴成强,杨金翠,杨敏,吕文洲

污水厂活性污泥生物的指示作用    聂英进,罗翠华

驯化活性污泥对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的降解    李文兰,杨玉楠,季宇彬,于蕾,范玉奇

多点进水活性污泥反应器需氧量计算    代华军,杨晓芳,顾建新

用污泥生物指数评价活性污泥的运转效能    周可新,许木启,曹宏,仝恩丛,马向民,李志杰,郁伟杰,张树奎

低负荷下污水厂活性污泥的培养    张金流;

活性污泥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特征及作用    邵巧霞

活性污泥对水资源保护的探讨    孙晓霞;么玉金;

活性污泥与灭活污泥的吸附性能比较    蒋礼源;刘绍根;王国明;

污水厂活性污泥生物的指示作用    聂英进;罗翠华;

固定化活性污泥磁性微球制备条件优化    吴鑫颖;王朝宇;邱树毅;

四溴双酚A在硝化活性污泥中的降解及其产物研究    李芳捷;姜炳棋;Philippe Corvini;季荣;

水平电场作用下活性污泥的脱水研究    季雪元;王毅力;冯晶;

利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分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呼吸醌    张昱;高孟春;杨敏;胡建英;

活性污泥的显微镜观察    马厚悦;赵树明;张风山;龙柱;刘燕韶;

微生物去除活性污泥中重金属的试验研究    冯春晖;王娜;张金鸿;王连生;

活性污泥中过氧化氢酶特性分析    崔璟宜;尹军;王建辉;赵可;

快速生物降解性试验活性污泥酶活测定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梅承芳;李斯颖;孙国萍;曾国驱;许玫英;

活性污泥中短链氯化石蜡的环境分布    曾力希;王亚韡;江桂斌;

追踪污水变清的奥秘    本报记者 来洁

活性污泥法的调试技术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康明春

化腐朽为神奇    本报记者 庞惠文

7个“婆婆”管不好1个污水厂    本报记者 桂运安

武石化废弃物“三泥”变成宝    钱大新

用生物法进行污水处理    罗敏

污水处理全过程    陈希

“捞”出来的经济效益    本报通讯员 马太秋 孔炯 记者 高杰

环保:“第一关口”变“高速入口”    记者 刘艳芳 通讯员 方洪科

维也纳 运用先进污水处理技术保护水资源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王宝锟

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    江映翔

四氢呋喃对淡水、污水和活性污泥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生物降解    吕振华

用于活性污泥性能评价的微生物群落芯片的研制    金敏

活性污泥利用挥发性脂肪酸储存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李金娟

基于生物捕食的剩余活性污泥减量研究    陈晓飞

胞外聚合物及其表面性质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    龙向宇

城市污水活性污泥生物脱氮模型及模拟研究    鞠兴华

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功能微生物的强化研究    周盛

影响活性污泥产率的环境因素研究    李冰

交替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市政废水试验研究    李军

活性污泥及高岭土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    杜鉴瑜

声光磁电能场对活性污泥细菌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冯霞

活性污泥合成聚羟基烷酯的条件优化    黄皓

调整运行参数和添加水丝蚓对活性污泥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杨秀芬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参数校正    夏伟

驯化活性污泥处理含铬(Ⅵ)废水的研究    张晓晖

剩余活性污泥改性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白素贞

配合态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生长影响的研究    段晓飞

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强化城镇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任雪锋

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现场试验及其机理分析    孙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