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洁节能 > 正文

混合软测量方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

关注热度:184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王胜光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过的ASM1和ASM1-CN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简化的机理模型(SPM)。相对于其他模型来说,该简化模型结构更加简单,参数更少,实际应用起来也更加方便。另外,由于污水处理过程中,鼓风机的风量控制是节约成本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该简化模型中加入了风机的风量控制过程,根据曝气池里面的溶解氧的浓度来进行调解鼓风机的风量,可以节约水厂的运行成本。 简化模型是在以前复杂模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模型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跟以前模型相同的参数,但参数值的大小应该重新确定,所以,在简化模型使用之前,要根据实际运行数据通过遗传算法(GA)对其参数进行优化。 污水处理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微生物反应过程,其中包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包括不同的操作工况、天气、进水状况等,单纯数学模型的预测肯定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所以,本文采用神经网络来对机理模型进行偏差校正,建立了一种混合软测量模型。 混合模型的基本实现步骤如下: 1.用已经建好的机理模型来对实际过程进行预测,求得预测值跟实际值(采样值)的偏差; 2.选用合适的神经网络,并根据现有数据的情况进行选择,确定神经网络各层的节点数; 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步骤1中所得误差作为网络的输出,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由机理模型和神经网络组成混合模型; 4.对于现场新来的数据,分别输入机理模型和神经网络部分,两者的输出之和即为混合模型的预测值。 仿真结果显示,该混合模型对实际过程具有很好的拟合预测效果,特别是对实际处理时间地预测,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处理量,说明了这种混合软测量方法(SPM+GA+NN)的准确性和可应用性。
【关键词】:污水处理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混合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课题背景描述及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现行的污水处理方法介绍13-14
  • 1.3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14-18
  • 第二章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的分析18-21
  • 2.1 活性污泥处理过程的图解剖析18-19
  • 2.2 污水的主要水质参数及出水水质标准19-21
  • 第三章 软测量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21-24
  • 3.1 辅助变量的选择21
  • 3.2 数据处理21-22
  • 3.3 软测量模型的建立22-23
  • 3.4 在线校正23-24
  • 第四章 废水处理过程的相关参数及测量方法24-30
  • 4.1 浊度24
  • 4.2 悬浮固体24
  • 4.3 沉降性能24-25
  • 4.4 电导率25
  • 4.5 溶解氧(DO)的测量25-26
  • 4.6 酸度的测量26
  • 4.7 BOD(生物化学需氧量)26
  • 4.8 COD(化学需氧量)26-27
  • 4.9 TOC(总有机碳)27
  • 4.10 氨氮27-28
  • 4.11 硝酸氮和亚硝酸氮28
  • 4.12 有机氮28
  • 4.13 污泥呼吸速率28-30
  • 第五章 沉淀和澄清过程的建模30-35
  • 5.1 过程分析30-31
  • 5.2 多层模型31-32
  • 5.3 沉淀通量模型32-33
  • 5.4 澄清33
  • 5.5 分格模型33-35
  • 第六章 活性污泥1 号模型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35-47
  • 6.1 模型的基本结构及描述的机理35-39
  • 6.1.1 异养微生物的充氧生长35
  • 6.1.2 异养微生物的缺氧生长35
  • 6.1.3 自养细菌的需氧生长(硝化作用)35
  • 6.1.4 异养微生物的衰减35-36
  • 6.1.5 自养微生物的衰减36
  • 6.1.6 可溶性有机氮的氨化作用36
  • 6.1.7 水解36
  • 6.1.8 模型的必要假设36-37
  • 6.1.9 模型结构37-39
  • 6.1.10 开关函数的使用39
  • 6.2 模型参数的介绍39-44
  • 6.3 模型入流组分的测定及划分标准44-47
  • 第七章 简化机理模型(SPM)的建立47-51
  • 7.1 ASM1 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47
  • 7.2 基于实际情况的合理假设47-49
  • 7.2.1 反应过程的简化47-48
  • 7.2.2 加入了新的控制量48
  • 7.2.3 模型组分和参数的变化48
  • 7.2.4 简化模型的建立48-49
  • 7.2.5 相关参数的确认49
  • 7.3 基于遗传算法(GA)的参数优化49-51
  • 第八章 混合模型的建立51-57
  • 8.1 机理模型在实际使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51
  • 8.2 神经网络在非线性拟和中优势与局限性51-55
  • 8.3 基于机理模型和神经网络的混合模型的建立55-57
  • 第九章 基于MATLAB 的模型验证57-62
  • 9.1 不同进水条件下的总出水状况预测比较57-58
  • 9.2 相同进水条件下,不同时刻的处理情况预测比较58-59
  • 9.3 基于混合模型的处理时间和费用的控制59-60
  • 9.4 混合模型对实际处理时间的预测60-62
  • 第十章 基于实际水厂数据的模型预测效果验证62-68
  • 10.1 基本处理工艺62-63
  • 10.2 机理建模的出发点63-64
  • 10.3 数据的处理64
  • 10.4 根据机理模型的预测值计算偏差64-65
  • 10.5 RBF 神经网络的训练65
  • 10.6 仿真结果65-68
  • 第十一章 全文的总结与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5
  • 致谢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目录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及其软测量的研究    徐方舟

模糊控制理论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    张博

ASM-CN模型中主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研究    刘芳,陈季华,顾国维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应用中的参数校核    卢培利,张代钧,严晨敏,刘颖

间歇曝气活性污泥系统神经网络水质模型    郭劲松,龙腾锐,高旭,黄天寅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季民,霍金胜,胡振苓,马文杰,刘文亚,张宝祥

AS M1中化学计量系数的测定与计算    甘立军,刘建勇,顾国维,李咏梅

基于 BP 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建模研究    田禹,王宝贞,周定

ASM1中污水水质参数与化学计量系数的估测    王波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应用进展与问题讨论    李茹莹,季民,任智勇,胡振苓,马文杰

ASM1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郭亚萍,顾国维,裘晓光,石瑾

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 第三讲 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荣冈,金晓明,王树青

城市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柳春平

安徽沿淮地区潮土理化性质及低养分机理研究    宋晓梅;桂和荣;陈兆炎;

模糊神经网络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综述    张思梅;张炳传;

关于吉林市人工湿地生态环境规划的设想    吴春英;胡庆余;

吉林市人工湿地建设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吴春英;

校园生活污水分质处理及循环利用的管理对策    张瑜;黄曦涛;

壳聚糖在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方面的应用    梅纳新;

养殖污水进入红树林后水质变化分析    陈志力;李诗川;周青青;洪美玲;张健;李翠;李真;辛琨;

海南省椰树集团第二工业城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马云;高艳玲;黄志茹;黄应忠;

废水除磷技术及进展分析    夏宏生;向欣;

运用活性污泥一号模型对缺氧—好氧生物废水处理工艺的模拟    胡晓东;

水-岩相互作用对矿床底板突水的影响分析——以我国首份河南夹沟铝土矿床突水为例    李满洲;

The Application of Soft-sensor Technology in Measuring Water Boiling Point    

我国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策略    王宝贞;

养猪废水的治理工程设计和运行    刘惠成;熊代群;陈航;

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于广平;苑明哲;赵海燕;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城市污水处理水质参数软测量    杨马英;周芳芹;李军;

人造花果染色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刘惠成;陈航;

A/O接触氧化法处理厕所污水的工艺流程    刘伯红;

微波技术应用在化学合成实验室废水处理中的探索    鲁胜利;周黎明;卢彩虹;周建梅;彭凤武;

软测量技术及其在烧结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杨伟;陈雪波;于政军;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污水生化处理的智能建模与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    杨红

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和猪场废水研究    李淑兰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不同生态因子下LMBR处理制药废水运行效能及数学模型    白羽

铁矿石烧结过程智能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向婕

交流异步电力测功机系统及其软测量技术研究    陈鸿蔚

反硝化同步除磷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改善MSBR性能中的应用    汪林

自动呼吸—滴定测量系统开发及其在监测短程硝化反硝化中的应用    张欣

小波熵与小波网络在多相流参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韩骏

人工神经网络在游戏寻路中的应用研究    荆东星

悬浮载体SBR工艺处理污染河水的脱氮性能研究    李茜

基于PLC控制的生活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    姚白莹

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工艺诊断及优化运行研究    肖伟

松原市哈达山水库生活饮用水源地规划研究    屠长青

Fenton试剂氧化法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应用研究    周赞民

德士古气化炉炉温软测量建模    毕伟

虚拟环境中虚拟人路径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盛俊文

SBR法曝气池DO的模糊PID控制研究    张兴吾

含砷污水的混凝—氧化—吸附处理研究    王正兴

支持向量机及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英文)    刘解放;侯振雨;姚树文;

基于神经网络的污水出水COD预测模型    聂勋科;

基于Modbus协议的控制器远程监控系统    卢文俊,冷杉,杨建军

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的优化及其应用    顾峻,沈炯,陈来九

台达:高端PLC提升企业品牌    张绍坤;

自适应变异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吕振肃,侯志荣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卢培利,张代钧,刘颖,王飞

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简介    杨青,甘树应,陈季华,刘振鸿

变参数活性污泥系统的最优鲁棒控制法    冯裕钊,龙腾锐,郭劲松,庞煜

基于线性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光谱端元选择算法    王立国;邓禄群;张晶;

污水处理过程的模糊建模与控制    杨婷

预测控制在污水处理A~2/O过程的应用研究    常辉

基于Benchmark的污水生化处理过程控制策略研究    郑敏洁

污水处理中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    孙晓宇

活性污泥模型ASM2的简化及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赵麟菱

基于活性污泥模型的污水处理过程预测控制方法研究    谢生钢

基于自联想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在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吴洲

基于强化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的数值模拟    牟丽英

支持向量机模型研究及应用    梁宏霞

污水处理过程中DO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研究    许贵生

软测量技术在工业上的实施探讨    王红艳;

基于对角递归神经网络的粘度软测量模型    曹柳林,陶斌军

活性污泥模型NO.1及“SSSP程序”在中国污水厂适用性的初步探讨    汪慧贞,曹秀芹

卡鲁塞尔氧化沟在中段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李树勇,杜恩勋,王洪星

活性污泥过程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    张晶,姚重华

污水处理微机控制系统简介    刘星萍

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展望    庞真勇

神经网络在软测量技术中的应用    田野,李平,张爱新

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的结构化模型    黄勇,杨铨大,王宝贞

活性污泥系统中曝气机的速度控制    姚加飞,林德全,王晓静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季民,霍金胜,胡振苓,马文杰,刘文亚,张宝祥

炼油污水处理介绍    

肉类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活性污泥吸附再生法浅层曝气简介    齐金声;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测定在生化处理试验中的应用    朱名钫;

葛化有机磷农药废水生化处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邓家齐,顾曼如,涂炎香

两段活性污泥再曝气法处理含酚废水过程动力学分析    孙福德;满春生;

介绍Bhnke的吸附活性污泥两段生物法    

废水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微生物动力学及其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向    吴献花,吴龙江

对活性污泥过剩摄磷发生条件的新认识    刘延华,冯生华

海藻酸钠包埋活性炭与活性污泥的固定化技术    赵亚乾,杨镭,李康敏,黄晓晖 ,方志健

SBR活性污泥闲置期的保养    陈霄燕

保定鲁岗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运转效能的生物评价    周可新;许木启;曹宏;徐军;

低rbCOD及VFAs下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活性污泥水解技术    崔成武;

活性污泥生化法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运用    杨芸;

利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分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呼吸醌    张昱;高孟春;杨敏;胡建英;

五氯酚对好氧颗粒污泥与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李光伟;刘和;云娇;陈坚;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膜生物反应器中同时硝化反硝的研究    王源;孟凡刚;周忠波;黄国城;高贵和;

磁生物反应器试验研究    易洋;周勉;曾茂军;

活性污泥凝絮体的形成过程    李培睿;李宗义;王振宇;王海磊;贾蕴丽;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污水处理厂水质净化效能的关系研究    陈声贵;许木启;周可新;曹宏;

光合细菌和活性污泥耦合制氢    杨占春;陈晓晔;朱建良;

从污水中找出“钱景”    薛燕 胡敦明

制药污水成为湖北环保新难题    邓国军

追踪污水变清的奥秘    本报记者 来洁

市污水处理厂通过省环保专项验收    李平

“机器人”吞污泥吐肥料治蓝藻    记者 燕冰通讯员 蔡晓臻

活性污泥法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夏昕

污水处理全过程    陈希

节能减排靠人力资源保障    阮莉珠

西朗污水处理项目技术领先    徐琦

资源“死”变“活”    本报记者 王丹云 通讯员 冯茂芬

固定化活性污泥与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    卢永

活性污泥利用挥发性脂肪酸储存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李金娟

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    陈玮

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    陈玮

基于生物捕食的剩余活性污泥减量研究    陈晓飞

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    江映翔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性质及其对污泥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刘翔

热水解联合氯化钙改善活性污泥脱水性能    于洁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刘俊建

海洋钻井平台废弃税基泥浆生物降解技术研究    杨知勋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天山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改造中的模拟研究    赵振

磷钙废水生物处理工艺选择试验    石小锋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范石美

基于ASM3的活性污泥模型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李玉新

高压静电场促进活性污泥絮体沉淀和改善其活性的研究    朱现信

循环活性污泥—生物膜工艺(CAS-BT)污水处理设备的优化设计    黄平

固定化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的探索研究    王传花

城市污水活性污泥系统模拟    李志颖

缺氧滤池—连续流间歇曝气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试验研究    程志鹏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式一体化反应器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鲜吉成

 
关键词: 污水处理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