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洁节能 > 正文

昆船工业区生活污水处理站曝气池水深与曝气效果关系的研究

关注热度:243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蒋本超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 在好氧生物处理中,氧的供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条件。因此,曝气成为进行生物处理的核心环节。目前最广泛采用鼓风曝气供氧,即鼓风机所提供的压缩空气通过安装在曝气池内的曝气器(扩散器)以气泡的形式转移到池水中,为微生物生化反应提供所需要的溶解氧,同时起到曝气池混合液的搅拌作用,保证污水的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有利于泥、水、气三相的充分接触,保证活性污泥充分利用水中的溶解氧来分解有机污染物和含N、P的营养物,因此,曝气效果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生物处理系统的效率。同时,曝气又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因而它在污水处理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污水生化处理中,处理构筑物—曝气池内的水深也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的成本。因此,有必要探索曝气池水深与曝气效果之间的关系,寻找曝气池适宜的运行水深,使其运行在最佳状况下,进而使整个污水处理系统达到处理效率高、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的目的。 为此,本课题以昆明船舶工业区生活污水处理站中的安装有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的曝气池为基础展开研究。该曝气池池深为7.5米,水深7.2米。针对曝气池的启动及稳定过程,通过观察活性污泥的特性以及曝气池运行状况的变化,分析曝气池启动过程以及完成的标志;在生活污水处理站稳定运行期间,通过定期对COD、BOD_5、SS、TN、TP等各项指标的检测,来判断曝气池对其处理效果及此处理效果占整个污水处理站的处理效果的百分比;然后就曝气池水深与曝气效果的关系,在两个曝气池内分别设置5个监测点,其中1#曝气池内监测点的位置分别在水深6.7米、4.7米、2.7米、1.2米和0.2米处,而2#曝气池内监测点的位置分别在水深6.7米、5.1米、3.4米、1.7米及0.2米处,通过研究氧转移速率、MLSS、SV、SVI、COD去除率及COD去除—污泥负荷在不同监测点处的变化规律,寻找此类生活污水站中曝气池适宜的运行水深。最后计算曝气系统在此水深下的运行成本并将其与现有条件下的曝气系统的运行成本进行比较。以上研究为昆明船舶工业区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运行提供经验数据,并为类似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曝气池深度方面的可靠、有效的数据和工程实践经验。 通过对曝气池的启动及稳定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然培菌的方法,通过近3个半月的污泥培养,可顺利完成工艺中的微孔曝气池的启动。此时,1#与2#微孔曝气池的污泥浓度分别达到1 288.8 mg/L和2 275.0mg/L,且镜检生物相丰富。在微孔曝气池的启动前期氨氮的去除率不高,这是由于在此期间曝气池内水温较低所致。曝气池出水中DO含量和pH的变化可以反映有机物的氧化和硝化作用的进程。其中COD去除量与DO增量以及NH_3-N去除量与DO增量均存在较明显的负线性相关性,关系曲线方程分别为:y=-0.0128x+7.0376和y=-0.053x+5.5073。其关联度分别为R~2=0.8609和R~2=0.9082。NH_3-N去除量与pH增量也存在明显的负线性相关性,关系曲线方程为y=-0.0056x+0.1378,关联度为R~2=0.8506。在曝气池的启动后期,COD及NH_3-N的去除量保持相对稳定,直至COD及NH_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4%和75.7%,标志着曝气池启动过程的完成。稳定运行阶段,污水处理站对COD、BOD_5、SS、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4.9%、91.0%、86.6%、69.2%和72.6%,其中曝气池对它们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3%、67.0%、57.7%、26.1%、79.8%,分别占总去除率的51.0%、32.8%、38.9%和21.6%,而曝气池对TP的去除率要高于整个生活污水站对其的去除率。 通过对曝气池水深与曝气效果的关系进行研究,综合比较两个曝气池的实验结果,可得:各个监测点处的氧转移速率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对7.2米水深的曝气池,在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每一层水体中氧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曝气池中,传递至6.7米水深附近水层中的氧量最大,为1.32kgO_2/h,2#曝气池中传递至6.7米水深附近水层中的氧量最大,为1.29kgO_2/h;在水深4.7米~5.1米之间,污泥浓度保持最大,相应地,活性污泥微生物量最多,有利于有机物降解反应的进行。同时在此水深范围内,污泥沉降比最大,污泥体积指数均小于100mL/g,说明此处污泥的结构紧密、凝聚、沉淀性能好,此外,COD的去除率也最高。同时还得出在曝气池不同水深处的污泥体积指数比较稳定的状态下,污泥沉降比与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1#曝气池中,不同水深处的污泥沉降比与污泥浓度的关系曲线为y=175.56x-1674.9,其关联度为R~2=0.945,2#曝气池中,不同水深处的污泥沉降比与污泥浓度的关系曲线为y=144.77x-851.47,其关联度为R~2=0.9194。然而在1#和2#微孔曝气池中,COD去除—污泥负荷的变化趋势不同,1#池中的趋势为先增大再减小,2#池中为逐渐增大。在1#池中,水深4.7米处COD去除—污泥负荷的值最大,为0.56kgCOD/kgMLSS·d,而2#池中在水深6.7米处,其值达到最大,为3.1kgCOD/kgMLSS·d。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结论:在昆船生活污水处理站中的7.2米水深并已安装微孔曝气器的曝气池中,水深4.7米~5.1米之间的曝气效果最佳。假定工程中将曝气池建成5.0米水深,与现有水深下的曝气池比较,在电费方面,每年可以节省3.6万元。处理每方水的曝气费用仅为0.146元。建议此类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微孔曝气池的适宜水深为5.0米。
【关键词】:昆船生活污水处理站 微孔曝气池 启动 曝气效果 曝气池水深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4
  • 第一章 绪论14-28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曝气方式概述15-18
  • 1.2.1 常规曝气方式概述15-16
  • 1.2.2 射流曝气16
  • 1.2.3 纯氧曝气16-17
  • 1.2.4 深井曝气17
  • 1.2.5 无泡曝气17-18
  • 1.3 鼓风曝气应用综述18-26
  • 1.3.1 鼓风曝气在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概述18-23
  • 1.3.2 鼓风曝气在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概述23-24
  • 1.3.3 鼓风曝气设备类型24-26
  • 1.4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26-28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6-27
  • 1.4.2 研究内容27
  • 1.4.3 本研究创新点27-28
  • 第二章 曝气的理论基础28-38
  • 2.1 氧转移原理28-31
  • 2.1.1 菲克(Fick)定律28-29
  • 2.1.2 双膜理论与氧总转移系数K_(La)29-31
  • 2.2 影响氧转移的因素31-34
  • 2.2.1 水温31-32
  • 2.2.2 水流形态32
  • 2.2.3 污水水质32-33
  • 2.2.4 污泥浓度33
  • 2.2.5 水深33-34
  • 2.2.6 污水需氧量34
  • 2.3 氧转移速率的计算34-35
  • 2.4 膜片微孔曝气器的溶氧充氧过程35
  • 2.5 曝气设备充氧性能主要评价指标35-38
  • 第三章 实验组织与实施38-45
  • 3.1 实验时间及地点38
  • 3.2 污水来源及进水水质参数38-39
  • 3.3 昆船工业区生活污水处理站工艺简介39-40
  • 3.4 实验设施及仪器40-41
  • 3.5 实验方法41-42
  • 3.5.1 微孔曝气池中污泥的培养41-42
  • 3.5.2 微孔曝气池对昆船工业区生活污水的处理42
  • 3.5.3 微孔曝气池水深与曝气效果的关系研究42
  • 3.6 实验检测指标的理论依据与检测方法42-45
  • 第四章 微孔曝气池启动及稳定过程的研究与分析45-64
  • 4.1 概述45
  • 4.2 微孔曝气池启动过程研究45-58
  • 4.2.1 微孔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培养45-47
  • 4.2.2 微孔曝气池启动过程中污泥特性及生物相47-52
  • 4.2.2.1 污泥增长及物理特性变化47-49
  • 4.2.2.2 污泥生物相49-52
  • 4.2.3 COD去除效果的变化52-54
  • 4.2.4 氨氮去除效果的变化54-55
  • 4.2.5 曝气池进出水DO和pH的变化55-58
  • 4.3 微孔曝气池稳定运行阶段研究58-62
  • 4.3.1 COD的去除情况58-59
  • 4.3.2 BOD_5的去除情况59
  • 4.3.3 SS的去除情况59-60
  • 4.3.4 TN的去除情况60-61
  • 4.3.5 TP的去除情况61-62
  • 4.4 本章小结62-64
  • 第五章 微孔曝气池深度与曝气效果关系的研究64-82
  • 5.1 概述64-66
  • 5.2 微孔曝气池中水深变化对氧转移速率的影响66-71
  • 5.3 微孔曝气池中水深变化对污泥性能的影响71-77
  • 5.3.1 微孔曝气池中混合液污泥浓度随水深的变化71-73
  • 5.3.2 微孔曝气池中污泥沉降比随水深的变化73-74
  • 5.3.3 微孔曝气池中污泥体积指数随水深的变化74-75
  • 5.3.4 微孔曝气池中不同水深处污泥沉降比与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75-77
  • 5.4 微孔曝气池中水深变化对COD去除-污泥负荷的影响77-80
  • 5.5 本章小结80-82
  • 第六章 技术经济成本分析82-85
  • 6.1 概述82
  • 6.2 两种水深条件下曝气系统的运行成本比较82-84
  • 6.3 本章小结84-85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85-88
  • 7.1 结论85-87
  • 7.2 建议87-88
  • 致谢88-89
  • 参考文献89-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9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郝晓地,张自杰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虚拟设备    蔡建安,James A.Smith

与射流曝气器充氧性能相关的一些因素    姚萌,贺延龄

溶解氧对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影响    康媞,林铁

供气式射流曝气器充氧性能研究    李燕城;邱少强;

关于微孔曝气器比较与选择的探讨    吴敏,姚念民

鼓风曝气系统氧利用率和动力效率的研究    盛义平,张晓春

曝气器工业化性能测试研究    刘景明,王淑波,韩宏,刘广秀,马岚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结构优化的可控途径研究    周可新,许木启,曹宏,徐军

曝气设备的技术指标与节能    严应政

有机废水压力式接触氧化法降解技术研究    张勇

高原与内陆好氧活性污泥性质的对比研究    胡霞

基于超微孔曝气多功能氧化沟的污水处理系统    刘宁

分散生活污水除磷脱氮净化工艺好氧部分研究    江晓明

膜曝气生物反应器(MABR)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刘强

A/O-MBR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李红瑛

生物制药废水微生物强化实验研究    石纪军,张道锋

小型医院废水处理工艺与工程实例    杜汪洋;彭书传;汪家权;陈金思;

污水处理A/O生化工艺运行故障分析及对策    项国华;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进展    杨少武;王晓青;杨顺生;

谈水在生态住宅中的可持续利用    张影;

处理条件对粉煤灰在含铬废水中除铬效果的影响    邹海明;严家平;花树佳;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堵塞现象及成因探讨    邵坚;程林;刘俊;

重金属离子对污水生物处理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刘玉年;印华斌;赵丽;

固定化小球与悬浮态菌去除氨氮的比较研究    陈前;章正勇;戴昕;

A/O工艺处理猪场厌氧发酵液研究    李卓坪;牛明芬;刘知远;侯迎;

节流器类型对空气静压导轨静特性的影响分析    龙威;宗洪锋;

基于水环境容量调控的盘龙江水质达标治理措施探讨    傅强;杨常亮;刘卫红;杨桐;杨亮秀;袁琳娜;

四种填料对模拟原位修复太湖水的生化效果研究    王红专;俞晟;林健;史乐;陈艳艳;刘景明;

强化预处理阶段渗滤液处理效能研究    段秀举;刘亚丽;

开关磁阻电机RBF神经网络滑模控制器的设计与转矩脉动优化的研究    高洁;孙鹤旭;董砚;何林;

膜分离技术与水资源和水再用    高从堦;

膜法富氧曝气提高生物反应器效能    周小玲;孙余凭;

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心受力截面非线性分析    蔡銮;徐栋;

徐州矿区矿井水利用研究与实践    刘喜坤;刘勇;张双圣;

膨化稻壳对Cu~(2+)、Pb~(2+)、Zn~(2+)的吸附特性研究    罗小庆;罗学刚;林晓艳;罗安凯;梁宣;邓再芳;

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优化理论及可靠性分析    张春玉

基于形态学多尺度图像分析的海藻细胞图像分割及特征提取    程军娜

长江口水沙运动及三维泥沙模型研究    刘高峰

基于CAS理论的地震紧急救援系统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    石云龙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ACA互连的多因素作用分析与性能优化    王正家

多屏同步三维显示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胡平平

知识型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詹越

不确定环境下的班轮企业资源管理研究    王琳

CuO-Mn_xO_y/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还原NO的性质研究    李丹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农产品冷链物流库存管理应用研究    程祥

混凝-Fenton法及白腐真菌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牛菲菲

植物纤维增强热塑性本薯淀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钟宇翔

LOFT建筑中的节能设计    俞亚明

基于RS485总线的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的研究    房传礼

A/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脱氮性能试验研究    吕晶晶

磷酸铵镁结晶法去除和回收猪场废水中氮磷    孙国平

壳聚糖改性沸石对刚果红、亮绿和酸性铬蓝K的吸附研究    韩攀

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    侯亚辉

三峡库区重庆段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研究    龚玲;钟成华;邓春光;胡霞;

一种新型悬浮填料的性能试验研究    张菊萍,孙华,周增炎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水质净化效能的关系    陈声贵,许木启,曹宏,周可新,徐军,杨向平,甘一萍,翟家骥,刘伟岩,邵永怡

富底物条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合成-能量代谢理论    刘雨,杨学富,陈光浩

膜生物反应器内泥水混合液可过滤性的研究    罗虹,顾平,杨造燕

污水的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朱文亭,颜玲

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吕锡武,李丛娜,稻森悠平

脱氮-混凝气浮-UASB-接触氧化法处理垃圾填埋渗滤液    邓正栋,李红新,杨成智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变性淀粉废水试验    徐淼,隋峰,邹克华,张志扬,孙铁夫,张圆

混凝沉淀-两段接触氧化法处理制革废水工程实践    阎玉荣,刘京伟,陈锡剑,何浩杰

昆船微孔曝气池深度对曝气效果的影响研究    马玉洁;胡开林;王正兴;蒋本超;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启动过程研究    上官璇峰,励庆孚,袁世鹰

HABR反应器处理城镇污水启动试验研究    苏鸿洋;夏雪芬;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猪场废水启动过程中AGS培养的试验研究    张杰;杨高峰;杨世关;李海华;岳建芝;张百良;

应用高分子比冰晶石启动电解槽的实践    李登峰;

埋地热油管道启动预热时间计算方法初探    辜启刚;

淀粉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王爱芹;买文宁;张波;

水解酸化-AMBBR-好氧组合工艺的启动过程研究    曹艳晓;龙腾锐;黄祥荣;

IC反应器处理维生素制药废水的启动试验研究    王慧芳;买文宁;梁允;杨峥;

DO在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中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启动的影响    李祥;黄勇;袁怡;

螺杆冷水机组启动过程动态特性    伏龙;苏祖坚;张春路;丁国良;

山西兆丰铝冶有限公司三期电解槽二次焙烧启动经验介绍    魏迎辉;

全悬挂柔性支承传动机构启动过程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苏志霄;刘宏昭;王建平;曹惟庆;

基于瞬时转速估计的涡轮泵启动过程信号阶次分析    夏鲁瑞;胡茑庆;秦国军;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电压设备选择研究    朱维志;潘立刚;孙淑芳;潘虹;刘岳山;

离心泵在瞬态操作条件下的水力特性及内部流动研究    王乐勤;吴大转;李志峰;

光复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日台贸易重新启动过程之探析    王键;

东软公司CT-C2800特殊故障维修    王仕凡;马成钢;

BSTG330MW机组旁路系统的选择    杨春;韦斌;沈海滨;

他励直流电动机电枢串电阻启动过程的分析和MATLAB仿真    吴云;康晓军;杜明娟;

电脑的启动过程    

探索启动的奥秘    辽宁 鸣涧

BIOS概览    

让系统摆脱加载错误    河南 张亚

“血与火”的洗礼    梁新

石嘴山发电 节能瞄准设备启停    丁保山

沪铝 逢低吸纳    姜伟明

计算机排故中的电流检测    广州 曾广伦

巧妙删除“正在使用”的文件    长春 邵国辉

DVI接口显卡的连接与设置方法    广东 王秀军

海底输油管道停启传热问题研究    齐晗兵

低温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同步脱氮除磷效能及其过程研究    暴瑞玲

建立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坐标变换法及其应用    胡继云

汽轮机启动过程中安全经济优化的研究    张志明

囊泡转运步骤的分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白丽

谐振腔耦合微波等离子体的光谱辐射研究    陈育明

离心泵启动过程瞬态流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李志峰

汽轮机厚壁部件的状态监测与运行优化    江宁

囊泡转运及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纯化方法与蛋白性质研究    马聪

斜流泵启动过程瞬态非定常内流特性及实验研究    李伟

昆船工业区生活污水处理站曝气池水深与曝气效果关系的研究    蒋本超

以热应力为判据的汽轮机自动启动系统    周力成

465t/h循环流化床锅炉调试研究    牛勇

ABR反应器处理低浓度废水的启动方式及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研究    林玉杰

Linux启动过程分析与优化    邱晟

带式输送机的计算分析软件和动态性能研究    张小良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启动及污泥快速颗粒化实验研究    杨建

推进剂贮箱氦气增压系统启动特性研究    石玉鹏

基于PLC的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设计及暗发酵制氢的启动    苏欣

UASB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启动研究    郑仁宏

 
关键词: 昆船生活污水处理站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