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洁节能 > 正文

污水处理水灌溉后土壤中病原菌的代谢与传输

关注热度:184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周利霞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加,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作为灌溉的替代性水源,对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重要途径之一。 一些研究报告指出通过污水处理水灌溉增加了作物产量,但城市污水处理水排放与灌溉需求间存在时空上的矛盾,且成份复杂,在灌溉的同时可能含污染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土壤、植物和人类的健康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代谢及传输过程,将是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安全性的基础性研究和前提工作。 对于污水处理水灌溉后土壤中病原菌的代谢特性研究,设计综合对比实验分析研究了土壤的颗粒级配、含水率、pH、温度、营养物质等环境因子对污水处理水灌溉后土壤中病原菌代谢的影响。一方面明确了在其它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环境因子对土壤中病原菌数量的量化作用效果,找出了病原菌代谢环境的临界点;另外对各环境影响因子的作用大小进行了综合对比,为后期采取措施降低病原菌的健康风险的实施力度提供了参考;最后通过研究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采取人为控制措施降低污水处理水灌溉的健康风险,实现低成本污水回用。 对于污水处理水灌溉后病原菌的传输特性研究,分为土壤水饱和与非饱和状态两部分进行研究。在土壤水饱和的传输试验中,以大肠埃希式菌为研究模型,建立了大肠菌动态吸附曲线,借助吸附曲线对灌溉后土壤中具有直接危害性的病原菌量、潜在危害性的可逆吸附菌量和失去危害性不可逆吸附菌量进行了定量划分,从而使土壤的吸附性得到准确预测。在土壤非饱和试验中测定了土壤深度和污水处理水中微生物浓度对病原菌的吸附特性的影响,为污水处理水灌溉后土壤中病原菌的健康风险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于污水灌溉后土壤中病原菌的风险评价,借助土壤中病原菌的代谢与传输过程的研究结果,以影响病原菌代谢的环境因素温度、PH值、含水率、营养物质、颗粒级配和影响病原菌传输的土壤深度、污水中病原菌浓度、可逆吸附量、游离于土壤孔隙中菌量为评价指标建立了污水处理水灌溉后病原菌危害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通过综合指数法对土壤中病原菌的可能危害进行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污水资源化 土壤污染 病原菌 农田灌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273.5;S15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5
  • 1.1.1 研究背景9-15
  • 1.1.2 研究意义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7
  • 1.3 研究内容17-19
  • 1.3.1 试验菌种的选择17
  • 1.3.2 病原菌在土壤中的代谢研究17
  • 1.3.3 病原菌在土壤中的传输性研究17-18
  • 1.3.4 病原菌的风险评价18-19
  • 2 病原菌在土壤中的代谢特性研究19-30
  • 2.1 试验目的19
  • 2.2 材料与方法19-22
  • 2.2.1 试验材料19-20
  • 2.2.2 试验方法20-22
  • 2.3 结果与分析22-27
  • 2.3.1 颗粒级配对菌量的影响22-23
  • 2.3.2 含水率对菌量的影响23-24
  • 2.3.3 pH 值对菌量的影响24-26
  • 2.3.4 温度对菌量的影响26-27
  • 2.3.5 营养成分对菌量的影响27
  • 2.4 环境因子对土壤中病原菌的作用比较27-28
  • 2.5 针对不同环境因子采取的灌溉措施28-30
  • 3 病原菌在土壤中的传输特性研究30-41
  • 3.1 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吸附原理30-32
  • 3.1.1 吸附反应步骤30
  • 3.1.2 影响吸附反应的作用力30-31
  • 3.1.3 土壤颗粒对细菌的吸附作用31-32
  • 3.2 土壤水饱和状态下土壤对病原菌的吸附研究32-37
  • 3.2.1 试验目的32-33
  • 3.2.2 试验材料33-34
  • 3.2.3 试验方法34-36
  • 3.2.4 结果分析36-37
  • 3.3 土壤水不饱和状态下土壤对病原菌的吸附研究37-41
  • 3.3.1 试验目的37-38
  • 3.3.2 材料与方法38
  • 3.3.3 试验步骤38-39
  • 3.3.4 结果与分析39-41
  • 4 土壤中病原菌风险评价41-45
  • 4.1 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41
  • 4.2 IAHP 法对评价指标赋权41-43
  • 4.3 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土壤中的病原菌进行危险评价43-45
  • 5 结论与建议45-47
  • 5.1 结论45-46
  • 5.2 建议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1-52
  • 作者简介52-53
  • 致谢53-5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薄荷油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研究    朱爱萍;赵杰;

小白杏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庄新霞;江英;叶青任;雷厉;刘忆冬;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煤矿区生活污水研究    秦树林;荣伟国;

丝瓜伤流液对宣木瓜基原病原菌活性作用的研究    章晴;盛娟;李程斌;何家宝;郑艳;

缺氧诱导因子1在吞噬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洪杨;冯琳;刘扬;姜俊;周小秋;

玉米制种田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赵玉山;白彩章;

毕节市白菜黑斑病的病害研究及病原鉴定    张国辉;陶敏;张文华;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余汉党;

辣椒细菌性疮痂病病原菌分类、检测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陈新;刘清波;赵廷昌;

枯草芽孢杆菌拮抗病原菌对细胞微丝的影响    叶小兰;李鹏成;杨倩;

中国水业创新问题杂谈    甄建伟;

ZnAl-LDH的合成及应用于污水处理    杜尚丰;陈运法;梁云;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黄鸥;

四川天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γ-丁内酯系列产品项目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韩小清;

充气水力旋流器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刘洪敏;郭绍辉;闫光绪;

我国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策略    王宝贞;

环流塔式曝气石化废水处理过程的人工神经网络仿真研究    陈筛林;李飞;范轶;丁富新;

浅议UNITANK技术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杨波;陈兰;

关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的研究    王军;王淑燕;郑飞;翟帆;

大力推进自动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李国银;

污水处理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胡涛

污水处理6项目延至年底开工    彭青林

污水处理:难以承受的成本之重    本报记者 陈建中

西部污水处理中心成“白鹭乐园”    本报记者 李欣汪洋

日本企业组团开拓中国污水处理市场    胥会云任绍敏

污水处理得好 国家发“奖金”    特约通讯员 谢占全 记者 董连辉

污水处理电价降1毛/千瓦时    记者 朱桂芳 通讯员 高诒茜

“奥运膜”正式投产污水处理摆脱进口依赖    记者 万一

中南建筑设计院创建三峡污水处理新模式    记者 杨捷 通讯员 费天翔

专业化道路破解污水处理难题    本报记者 王忠陆

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    张成

污水处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    张金炳

金刚石薄膜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李学敏

固定化藻类去除污水中氮磷及其机理的研究    邢丽贞

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机理研究    沙爱华

特种电源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李冬黎

缺氧变速生物滤池污水处理系统混合智能控制研究    冯裕钊

抗菌肽在动物乳腺中的表达及对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抑制效应研究    张锦霞

新型复合生物反应器    王然

弧菌琼胶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筛选、分析以及免疫应用    张卫卫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建设与运营模式探讨    党超

污水处理中的COD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    谢源

基于PLC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研究    蔡晓霞

农村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工艺研究    王芳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经济与管理政策的研究    李壮

渤南油田水质处理技术研究    陈君

污水处理水灌溉后土壤中病原菌的代谢与传输    周利霞

污水处理中溶解氧模糊控制的研究    欧林林

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软测量预测预报系统开发    彭云峰

淄博市污水处理与排放的监测和控制研究    吴忠东

 
关键词: 污水资源化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