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活性炭—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1:58
热度:

活性炭—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摘要】:本文将粉末活性炭(PAC)技术与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相结合,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DMBR与PAC-DMBR对污染物

【摘要】: 本文将粉末活性炭(PAC)技术与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相结合,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DMBR与PAC-DMBR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PAC-DMBR系统中的膜通透性、PAC投加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PAC的使用周期以及PAC-DMBR的抗冲击性。 试验结果表明:在HRT为8.5小时,MLSS为4500mg/L,平均温度为29℃条件下,PAC-DMBR较单一的DMBR对COD和NH_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3%和3.3%,且PAC-DMBR系统的出水浊度低达0.99NTU。通过测得不同出水水头下的膜通量,并通过二次曲线拟合的值计算出清水透过、连续过滤24h后动态膜片以及投加粉末活性炭过滤24h后动态膜片的过滤阻力,并分析阻力值之间的关系,可知投加粉末活性炭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加速了动态膜的形成,而且PAC产生的过滤阻力在动态膜过滤总阻力中占绝大部分比重。PAC投加量对于COD、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大,对于浊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在PAC投加量为0.8g/L时,COD、NH_3-N去除效果最好,在PAC投加量为1.2g/L时,COD、NH_3-N去除效果最差,故选PAC投加量为0.8g/L为本系统最佳的投加量。通过监测PAC-DMBR系统中COD浓度变化,推断出粉末活性炭的作用在PAC-DMBR系统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粉末活性炭加速有机物降解的过程、活性炭与微生物形成生物活性炭和活性炭吸附饱和阶段。在初始流量为0.87L/h条件下,按照2倍、4倍、6倍、8倍于初始流量各冲击一小时来判断系统的抗流量冲击的能力,在流量保持为0.87L/h的条件下,再分别调整进水COD浓度为341.2mg/L、526.5mg/L、791.7mg/L各冲击一小时来判断系统的抗浓度冲击的能力。结果表明,系统具有很好的抗流量冲击性和抗浓度冲击性。 【关键词】:粉末活性炭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生物活性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23
  • 1.1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及治理9-10
  • 1.2 我国城市污水的治理技术发展10-11
  • 1.3 膜生物反应器11-15
  • 1.4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15-18
  • 1.5 生物活性炭18-21
  • 1.6 选题背景21-23
  • 2 试验系统23-27
  • 2.1 试验装置23-24
  • 2.2 试验设备24-25
  • 2.3 试验用水25
  • 2.4 试验方法25-26
  • 2.5 污泥的驯化26-27
  • 3 PAC-DMBR 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27-31
  • 3.1 运行工况27
  • 3.2 COD 的去除效果27-28
  • 3.3 对NH_3-N 的去除效果28-29
  • 3.4 PAC-DMBR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29
  • 3.5 本章小结29-31
  • 4 PAC-DMBR 中膜通透性研究31-38
  • 4.1 试验概况31-32
  • 4.2 试验结果32-37
  • 4.3 本章小结37-38
  • 5 PAC 投加量对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38-42
  • 5.1 工艺条件38
  • 5.2 试验结果38-41
  • 5.3 本章小结41-42
  • 6 PAC 的使用周期42-46
  • 6.1 活性炭再生必要性42
  • 6.2 活性炭再生方法42-43
  • 6.3 PAC-DMBR 中PAC 的使用周期43-45
  • 6.4 本章小结45-46
  • 7 PAC-DMBR 抗冲击研究46-48
  • 7.1 流量冲击46
  • 7.2 浓度冲击46-47
  • 7.3 本章小结47-48
  • 8 结论建议48-50
  • 8.1 结论48-49
  • 8.2 技术经济优势49
  • 8.3 建议与待研究的问题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5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甾体类制药废水的生物——生物活性炭氧化处理的试验研究    吴斌;王永瑞;吴立兰;赵多;

投加粉末活性炭对MBR运行性能的影响    张凤君;王顺义;刘田;沙娜;王鹤;周海林;

粉末活性炭处理焦化废水酚的研究    史晓燕,肖波,杨家宽

高COD焦化废水的吸附研究    崔晓君;谢俊;

粉末活性炭-SBR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研究    苏伟健;罗建中;陈玉成;

粉末活性炭处理工艺的应用研究    朱慧;肖志成;

关于《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联用组合工艺在净水处理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范学军,韩梅,肖国海

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微污染原水技术研究    蒋峰

粉末活性炭法去除焦化废水中的COD    吴声彪,肖波,史晓燕,杨家宽,王秀萍,江建方

采用生物活性炭法对含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车春波;苏荣军;聂千;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联用工艺去除水体藻类的特性研究    许京晶;李伟英;桂学明;谢良杰;

O_3-BAC工艺优化运行方案及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    蒋福春;孙洪伟;乔铁军;陈健;

去除水中甲基叔丁基醚的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快速启动    胡娟;黄流雅;张巍;应维琪;

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冲刷研究    尹海龙;杨扬;徐祖信;李怀正;

光催化-生物活性炭净化城市污水二级出水的研究    张彭义;李来胜;祝万鹏;

预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去除微污染原水中氨氮    鞠然;马军;刘桂芳;

活性炭吸附及组合工艺应用于自来水厂    李延锋;张景德;

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沉降研究    尹海龙;郁达;徐祖信;李怀正;

CoFe_2O_4/粉末活性炭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双酚A    邓海福;梁渲祺;张润生;姬广斌;常晓峰;Syed Ahmed Ali Tirmizi;

预氯化-粉末活性炭工艺处理藻类水的应用    唐铭;丁亮;吴强;吴再民;

活性炭在自来水供水中的应用    张素霞

国内采用物理吸附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胡新亮 陈昌华 李会龙

本埠自来水水质达历史最好水平    实习生 衣鸿飞 记者  胡占富

已储备16吨活性炭    记者 高天赋

哈尔滨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通讯员 郭闫梅 记者 吕晶

活性炭新型过滤机在浙通过鉴定    记者胡文华

“新难点”引发新技术    汪汀

活性炭超细过滤技术克服两大难题    宋显洪

南洲水厂水质达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  冯海波

采用多种技术处理制药废水    王明霞 丁乃春 冯晓环 关卫省

饮用水应急处理技术集成研究    李荣光

柑橘皮生物活性炭研制及渗滤液后续处理技术研究    谢志刚

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上海水源水研究    范茂军

微囊藻毒素在上海市水源地的分布状况及去除研究    刘成

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的控制技术及机理研究    马晓雁

高藻高有机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    侯翠荣

天津地区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集成研究    赵志伟

膜技术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王海燕

强化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MTBE微污染水源水的基础研究    胡娟

超滤组合工艺除藻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梁爽

活性炭—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王薇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嗅味物质    庞雅丽

咸潮对粉末活性炭去除突发污染物效果的影响    南喜权

城市供水突发污染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潘章斌

不同粒径粉末活性炭吸附嗅味物质实验研究    杨茜

粉末活性炭在黄浦江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杨植东

降解多环芳烃高效菌及生物活性炭的研制    蒋丽娟

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原水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试验研究    沈娜

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内置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的试验研究    王健

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水中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的研究    项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