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洁节能 > 正文

混凝-滴滤-超滤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性能及DOM特性分析

关注热度:170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刘金利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 目前采用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存在着曝气能耗大、污泥产量多等缺点,因此开发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经济节能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势在必行。本课题提出了混凝-超滤工艺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该系统处理污水的性能,并在分析该系统出水水质的基础上联合滴滤池形成混凝-滴滤-超滤工艺,探讨其对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溶解性有机物(DOM)在混凝-滴滤-超滤系统中的特性变化。 在混凝-超滤系统中,混凝使颗粒粒径分布移向更大区域,去除3~100k Da之间的有机物,降低污染物负荷,从而有效地改善膜通量。混凝剂投加量为影响后续膜通量的重要因素。膜污染阻力分布分析和Field模型都显示过滤混凝水时膜阻力主要来自滤饼层。反冲洗对膜通量的恢复效果随次数增多而减弱,NaClO清洗可恢复初期通量的90%。混凝-超滤系统可去除95%的SS、60%~70%的COD、85%的总磷,氨氮去除效果不佳。 为进一步去除COD、氨氮等,选用滴滤池联合原有系统形成混凝-滴滤-超滤工艺。滴滤池碳氧化和硝化功能启动运行分别需要10d和30d;表面水力负荷在3~6.3 m3/(m2·d)时,滴滤去除70%~85%的COD和80%的总磷,氨氮去除效果随水力负荷增加而降低。随着COD容积负荷的增大,COD去除效果稳定(73%以上),氨氮去除率先升后降。当进水氨氮负荷小于0.04kgNH4+/(m3·d)时,水力负荷增加不影响氨氮去除,出水氨氮在15mg/L以下。滴滤池前0.6m去除89%的COD、71%的总磷,0.6~2.4m硝化作用显著。超滤膜阻力主要来自浓差极化。系统出水水质良好,可回用作为城市绿化用水。此工艺由于采用的混凝剂价格低廉,滴滤池能耗低、污泥产量小、土建费用低,超滤自动化程度高,出水可回用等优点,适合作为处理回用城镇污水的优选工艺。 通过XAD系列树脂将混凝-滴滤-超滤工艺各级出水分成5个组分:亲水性物质(HPI)、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有机中性物质(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和过渡亲水性有机中性物质(TPI-N)。结果表明,生活污水DOM以HPI和HPO-A为主,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3.5kDa,主要荧光物质为类蛋白II物质,HPO-A含有较多羧酸类物质,TPI-A中醇类物质含量较高,HPO-N中脂肪族化合物较多,TPI-N中含有最多的酰胺类物质。混凝去除HPI、HPO-N、TPI-N效果明显,使DOM分级组分的分子量分布移向高分子量区域,通过吸附作用去除了HPO-N、TPI-N、TPI-A组分中的部分类蛋白物质,对有机物官能团影响较小。滴滤池降解HPI中的类蛋白物质,HPO-A、TPI-A的类蛋白物质、羧酸类和多糖类物质,降解效果明显;也可以降解HPO-N、TPI-N的脂肪族化合物和蛋白质,但效果不明显;使除HPO-A外DOM分级组分的Mw降低。超滤膜可以截留10%的DOM各分级组分,出水中各组分的Mw和Mn均降低;截留部分类腐植酸、类富里酸物质和HPO-A、TPI-A的羧基、羟基类物质;对类蛋白物质和HPO-N、TPI-N中酰胺类物质截留效果不佳。
【关键词】:生活污水 混凝 超滤 滴滤 DOM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7
  • 1.1 课题研究背景10-11
  • 1.2 混凝11-15
  • 1.2.1 混凝机理11-12
  • 1.2.2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12-13
  • 1.2.3 常用的混凝剂13-14
  • 1.2.4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14
  • 1.2.5 粉煤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4-15
  • 1.3 滴滤池15-18
  • 1.3.1 滴滤池概述15-16
  • 1.3.2 滴滤池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16-17
  • 1.3.3 滴滤池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17-18
  • 1.4 超滤18-23
  • 1.4.1 超滤的基本理论18-20
  • 1.4.2 超滤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0-21
  • 1.4.3 超滤膜污染的研究21-23
  • 1.5 溶解性有机物23-25
  • 1.5.1 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特性23-24
  • 1.5.2 溶解性有机物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24-25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25-27
  •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25-26
  •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26-27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7-35
  • 2.1 试验装置与材料27-30
  • 2.1.1 试验装置27-29
  • 2.1.2 试验材料29-30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30
  • 2.2 试验方法及试验分析方法30-35
  • 2.2.1 试验方法30-32
  • 2.2.2 溶解性有机物分级方法32-33
  • 2.2.3 试验分析方法33-35
  • 第3章 混凝-超滤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性能35-47
  • 3.1 混凝剂投加量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35-38
  • 3.2 颗粒粒径与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变化38-39
  • 3.3 膜污染分析39-42
  • 3.3.1 颗粒物质和溶解物质对膜阻力的贡献40-41
  • 3.3.2 膜污染阻力的分析41-42
  • 3.4 超滤膜污染模型42-44
  • 3.5 反冲洗和化学清洗效果44-45
  • 3.6 混凝-超滤工艺出水水质状况45
  • 3.7 本章小结45-47
  • 第4章 混凝-滴滤-超滤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性能47-60
  • 4.1 滴滤池挂膜启动47-48
  • 4.2 滴滤池性能48-56
  • 4.2.1 表面水力负荷对滴滤池性能的影响48-51
  • 4.2.2 有机容积负荷对滴滤池性能的影响51-53
  • 4.2.3 滴滤池深度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53-56
  • 4.3 超滤单元性能56-58
  • 4.3.1 滴滤池出水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56
  • 4.3.2 超滤膜过滤滴滤池出水阻力分布56-58
  • 4.4 混凝-滴滤-超滤工艺出水水质分析58-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第5章 系统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DOM 的特性分析60-74
  • 5.1 生活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特性60
  • 5.1.1 生活污水DOM 分级组分的DOC 特性60-65
  • 5.1.2 生活污水DOM 分级组分的分子量分布61-62
  • 5.1.3 生活污水DOM 分级组分的三维荧光特性62-64
  • 5.1.4 生活污水DOM 分级组分的官能团特性64-65
  • 5.2 混凝-滴滤-超滤系统中DOM 分级组分的特性变化65-72
  • 5.2.1 系统对DOM 各分级组分的DOC 的去除65-68
  • 5.2.2 系统中各级出水DOM 分级组分的分子量分布68-69
  • 5.2.3 系统中各级出水DOM 分级组分的三维荧光特性69-70
  • 5.2.4 系统中各级出水DOM 分级组分的官能团特性70-72
  • 5.3 本章小结72-74
  • 结论74-76
  • 参考文献76-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86-88
  • 致谢8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超声波—厌氧消化处理不同种类污泥的效果研究    刘广益

粉煤灰资源化的现状    李醒

荧光分析法在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吴志皓,唐尧基,李桂敏,李德亮,王金中,刘绣华,范顺利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CEPT)技术    邱慎初

不同中水回用模式的技术经济分析    王效琴;王启山;李金河;王秀艳;胡晓亮;贾丽娜;

滴滤池/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戴世明;白永刚;吴浩汀;吕锡武;

H_2S、NH_3混合臭气在生物滴滤池中的净化研究    周炜煌;陈凡植;祝光;陈卓楷;

超滤技术在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中的应用    彭日亮,陈泽萍

粉煤灰混凝剂预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宋晓敏,顾广颐,张学才

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铝水处理混凝效果对比试验    潘阳;陈人毅;

生物法净化有机污染物的酶反应动力学修正    何坚,顾国维

膜法处理回用生活污水及UF膜过滤生活污水膜污染机理的研究    孙德栋

粉煤灰合成沸石固磷机制及固磷能力强化技术研究    陈建刚

土壤含水层处理技术去除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薛爽

城市垃圾渗滤液的特性分析及厌氧处理试验研究    刘可

海洋微藻产生溶解有机物及东海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研究    任保卫

粉煤灰及改性粉煤灰对DNBP的吸附行为研究    韩立娟

垃圾渗滤液中DOM特性分析及去除性能研究    刘国强

酸溶粉煤灰制备混凝剂及其在“CEPT-湿地”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汤凤

粉煤灰改性及改性粉煤灰除氟性能研究    卢俊

二级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在土壤含水层处理中的迁移及转化    魏亮亮

聚合物粘度的测量标准及特性粘数的获得    刘元俊,陈惠钊,李珍

废旧塑料鉴别方法的初步研究    高建国,陈世山,高玫,蔡发,王英杰,宗成中,刘玮健

一种低温固化的环氧树脂/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刘琳;黄杰;林文庆;益永達則;

聚丙烯膜表面光接枝MBA的合成及研究    吴珊珊;程晓敏;汪乐春;唐根;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聚丙烯腈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分布的研究    刘爱民

小型医院废水处理工艺与工程实例    杜汪洋;彭书传;汪家权;陈金思;

聚合氯硫酸铁絮凝剂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研究    卫艳新;许俊翠;

PVDF有机膜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陈天放;梅凯;孙文全;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进展    杨少武;王晓青;杨顺生;

Nano-SiO_2改性氧化淀粉/PVA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汪文娟;王华林;

四种填料对模拟原位修复太湖水的生化效果研究    王红专;俞晟;林健;史乐;陈艳艳;刘景明;

填埋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分组与光谱学表征研究现状    何小松;席北斗;姜永海;袁英;安达;杨昱;刘鸿亮;

污水处理厂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施昌平;

高分子“PVF”微滤功能膜的研制生产与开发应用    银永发;贺才富;

聚酰胺-壳聚糖荷正电微孔滤膜的制备    朱孟府;龚承元;苏建勇;

中空纤维膜元件的优化设计    郭春禹;曹兵;杜启云;

纳滤和离子交换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核及生物毒剂废水的试验研究    侯立安;左莉;刘晓敏;袁长安;郭坤敏;

耐污染超滤膜的研究    商盈;彭跃莲;王阳;孙娜;

中水回用中不同材质平板膜的污染机理分析    刘美;王湛;周翀;王婷;

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许荣鹏;

单个油气包裹体检测技术及应用    杨爱玲

海洋优势菌种附着腐蚀Fe_3Al及其复合材料界面与机理研究    常雪婷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    陈向东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TiO_2基光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光催化降解VOCs性能与机理研究    孙松

地中海贫血筛查指标的FTIR/ATR光谱分析方法研究    尹浩

红柱石的浮选分离技术及机理研究    周灵初

细粒难选金红石矿分步浮选工艺及理论研究    高利坤

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冯燕

荧光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陈国庆

芦笋中黄酮和多糖的复合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段雅庆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分子印迹聚合物、量子点及其复合微球的制备    杨卫海

混凝-Fenton法及白腐真菌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牛菲菲

芳香炔醇的合成及其与硝基爆炸物的荧光猝灭效应研究    刘勇

疏水性SBA-15/PDMS杂化膜制备及分离乙醇/水的研究    王倩

喜树碱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陈晓英

锰氧化物改性沸石(MOCZ)对罗丹明B和4-氯苯酚的吸附研究    马江雁

城市给水管网改扩建优化设计模型研究    李京京

A/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脱氮性能试验研究    吕晶晶

污泥超声溶胞的温度效应分析    曹秀芹;陈珺;刘雷;

低浓度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动力学    王宇亮;王捷;贾辉;

常温常压催化湿式氧化降解偶氮染料废水的研究    史玲;董社英;柏世厚;白雪莲;

Characteristics of sewage sludge and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in plants with amendment of sewage sludge    

IC反应器中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王光辉;于冰;张志凡;张洪林;

超声波促进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    杨飞黄;杨顺生;潘海泽;刘向远;

热处理对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陈文花;刘常青;张江山;赵由才;

石化污泥与煤混烧的流化床多环芳烃排放特性    朱葛;赵长遂;李永旺;鲁端锋;

超声破解对污泥特性的影响机制与零剩余污泥排放工艺研究    王芬

碱和超声波预处理技术促进污泥厌氧消化效能及机理研究    杨洁

酸溶粉煤灰制备混凝剂及其在“CEPT-湿地”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汤凤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评估    姚金玲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应用于污泥消化的研究    林亮

粉煤灰处理含氟废水单因素实验研究    邹海明;严家平;徐迟;

土壤磷、硅吸附性能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许箴

物化法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沈玉梅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张全忠,韩春梅

膜分离技术用于电镀废水处理的发展与问题    高以?,王黎霓

沸石去除养殖水体中氨氮的作用研究    高红梅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及其研究现状    王罗春,赵由才,陆雍森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    王薇,俞燕,王世和

粉煤灰复合吸附剂的研制及其在工业废水除氟中的应用    杨家玲,于桂生,胡守国

粉煤灰吸附高浓度有机实验室废水    宣晓梅,金朝晖,孙雁,李海莹,李胜业

生活垃圾填埋场腐殖垃圾腐殖质表征及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初步研究    吴军

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物化处理的工艺与机理研究    胡晨燕

粉煤灰漂珠活化处理废水的研究    段雪梅

城市垃圾渗滤液的特性分析及厌氧处理试验研究    刘可

城市生活垃圾(MSW)有机物降解和变形规律研究    方云飞

PDMDAAC改性粉煤灰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    曹先艳

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工艺的研究    张徵晟

填埋结构对渗滤液回流效果影响的中试研究    田艳锦

城市污水再生用于地下水回灌及健康风险评价    王丽娜

混凝过程机理研究及其物理模型    湛含辉,张晓琪

预臭氧化对有机物混凝影响的探讨    高法涛;申世超;黄高飞;李芳芳;张丽;

“陈化”对煤气废水水质及其混凝效果的影响    李生敏,张文启,赵仁杰

铁法烟气脱硫制备聚合硫酸铁及其混凝效果研究    李承禹;张玉;周集体;刘万涛;郭士元;

无定型水合氧化锰应用于原水混凝处理的研究    杨威;

混凝法预处理洗车废水的试验研究    张砚;刘旭东;尹敬杰;解英丽;

水处理中混凝过程的强化    彭定一;欧天立;徐福源;

流体剪切优化PAC混凝过程的研究    钟乐;翟万京;白卫东;

电化学氧化法和高铁混凝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雷阳明;申哲民;贾金平;陈玉胜;王文华;

混凝沉淀预处理还原段DSD酸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    严媛媛;孙力平;

混凝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赵宗升;章双霜;柴峰;贾维靖;

单宁酸对硫酸铝混凝的影响研究    王晓荣;陈忠林;沈吉敏;王斌远;

As(Ⅴ)/As(Ⅲ)在FeCl_3混凝过程中的行为比较    关小红;李朝阳;王琪;

新型絮凝剂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    沈健;赵赫;曹宏斌;张懿;

加强混凝对有机物的去除    邹伟国;李春森;

SCD反馈的复合环自动加药系统及其对加强混凝的证明    江家登;

水中悬浮纳米碳管的混凝去除及影响因素    刘嫦丽;李婷婷;林道辉;

微絮凝—深床直接过滤工艺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    何华;李桂平;朱文芳;

聚合硫酸铁的形态表征及单晶制备的研究    杨波;廖宏兴;陈蓉;焦世珺;张鹏;余炳宏;朱国成;郑怀礼;

化学絮凝法处理洗浴污水的研究    曹玉龙;费庆志;许芝;张寿通;郭海艳;

破解矿井地下涌水处理困局    本报记者 陈玮英

基于射流流场的微藻混凝共聚气浮采收基础研究    张海阳

适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农村饮水浸没式超滤组合工艺研究    张伟

颗粒表面有机物吸附对混凝和沉淀影响的研究    钟润生

超滤膜净化滦河水运行工艺与净化效果的研究    张耀宗

三种预处理技术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刘婷

混凝絮体破碎再絮凝机理研究及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俞文正

高铁酸盐去除水中双酚A和磷酸盐的效能研究    马维超

物化–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与焚烧厂渗滤液研究    Abdul Hussain Abdul Kareem Abbas

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    于富玲

纳米Al_(13)的混凝行为、絮体特性及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许伟颖

糖厂二压汁高pH混凝及强化澄清研究    玉泉

天然水中分级有机物的膜混凝特性及机理分析    王正阳

混凝吸附强化分离浓缩生活污水    王忺

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滦河水中试研究    冯颜颜

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对城市小区雨水处理与回用实验研究    岳志芳

预氧化—混凝—沉淀对铜绿微囊藻与SOC复合污染的去除    侯振灵

混凝过程中絮凝体的标度可变性及其分形仿真模拟    冯永宁

臭氧—混凝交互作用初步研究    高艳雄

混凝-气浮用于海水淡化预处理技术研究    李爱斌

混凝滤布过滤—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研究    李江雯

 
关键词: 生活污水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