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细菌—水藻—水蚤串联系统用于污水处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0:15
热度:

细菌—水藻—水蚤串联系统用于污水处理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人口的剧增,使得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污水的主要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物化及生物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人口的剧增,使得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污水的主要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物化及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方法,由于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被广泛应用,有80%采用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但最大的弊端就是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因此,剩余污泥的处理及剩余污泥减量化是当今研究的核心。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慢速生长细菌的原位代谢影响剩余污泥减量的机理研究》(项目号:50978050)为依托。论文中的实验以城市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为基础,利用微生物的捕食,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达到了剩余污泥减量化的目的。在生物砾石接触氧化反应器经过启动、挂膜、稳定运行后,从反应器中分离及富集培养出细菌、水藻、水蚤。通过实验确定细菌、水藻、水蚤的最佳生长条件,并将其组成一个串联系统,即进水→细菌→水藻→水蚤→出水,同时以细菌、水藻,细菌、水蚤,水藻、水蚤的共生系统以及它们的串联系统作为对照组,对各个反应器中的水质分别进行监测,对比得到细菌、水藻、水蚤串联系统对污水处理的效果及优势。由于从生物砾石接触氧化反应器中分离得到的水藻为螺旋藻及小球藻,因此,对这两种水藻所构成的处理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细菌、水藻、水蚤不同组合在同一反应器和串联系统出水水质的比较得出,对污水处理效果较好的是细菌-小球藻-水蚤串联系统,同时达到剩余污泥减量化的目的。 (2)没有水蚤存在的共生系统中,小球藻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优于螺旋藻,但在有水蚤共生系统中,处理效果则低于螺旋藻。 (3)水藻、水蚤的反应器中不需要进行曝气,因此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成本。 【关键词】:细菌 水藻 水蚤 废水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9-11
  • 1.1.1 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9
  • 1.1.2 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现状9-11
  • 1.2 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11-13
  • 1.2.1 剩余污泥处理现状与进展11-12
  • 1.2.2 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12-13
  • 1.3 应用细菌、水藻及水蚤处理污水的现状13-15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15-16
  • 第二章 细菌、水藻、水蚤的分离及富集培养16-20
  • 2.1 生物砾石接触氧化反应器的运行16-17
  • 2.1.1 反应器运行条件及设备16
  • 2.1.2 反应器的运行16-17
  • 2.1.3 反应器内微生物的观察17
  • 2.2 细菌、水藻、水蚤分离及富集培养17-19
  • 2.2.1 细菌的分离及富集培养17-18
  • 2.2.2 水藻的分离及富集培养18-19
  • 2.2.3 水蚤的分离及富集培养19
  • 2.3 小结19-20
  • 第三章 细菌、水藻、水蚤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实验研究20-26
  • 3.1 细菌、水藻、水蚤最佳生长条件的确定20-23
  • 3.1.1 细菌最佳生长条件的确定20-21
  • 3.1.2 水藻最佳生长条件的确定21-22
  • 3.1.3 水蚤最佳生长条件的确定22-23
  • 3.2 细菌、水藻、水蚤不同组合在同一反应器中对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23-24
  • 3.2.1 细菌、水藻在同一反应器中对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23
  • 3.2.2 细菌、水蚤在同一反应器中对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23-24
  • 3.2.3 水藻、水蚤在同一反应器中对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24
  • 3.2.4 细菌、水藻、水蚤在同一反应器中连续进水对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24
  • 3.3 细菌、水藻、水蚤串联系统对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24-25
  • 3.4 实验中注意事项25-26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26-48
  • 4.1 细菌、水藻、水蚤最佳生长条件26-33
  • 4.1.1 细菌最佳生长条件26-30
  • 4.1.2 水藻最佳生长条件30-31
  • 4.1.3 水蚤最佳生长条件31-33
  • 4.2 细菌、水藻、水蚤不同组合在同一反应器中对污水处理效果33-43
  • 4.2.1 细菌、水藻在同一反应器中对污水处理效果33-37
  • 4.2.2 细菌、水蚤在同一反应器中对污水处理效果37-38
  • 4.2.3 水藻、水蚤在同一反应器中对污水处理效果38-39
  • 4.2.4 细菌、水藻、水蚤在同一反应器中连续进水对污水处理效果39-43
  • 4.3 细菌-水藻-水蚤串联系统对污水处理效果43-47
  • 4.3.1 细菌-小球藻-水蚤串联系统对污水处理效果43-45
  • 4.3.2 细菌-螺旋藻-水蚤串联系统对污水处理效果45-47
  • 4.5 总结47-48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48-50
  • 5.1 结论48-49
  • 5.2 建议49-50
  • 参考文献50-53
  • 后记5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倪政胜;

新型污泥减量技术研究    付丽丽;

不同磷浓度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罗固源;朱亮;季铁军;唐刚;康康;

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ASBR)特性研究    傅大放,靳强,周培国,周学峰,马运才

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魏源送,樊耀波

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许敬亮,高勇生

污泥减量化研究进展    王大伟;韩爱荣;苏朋;刘宗耀;

污泥减量化的分析与研究    张峥嵘;黄少斌;

城市水污染控制的应用    梁洁;

小球藻生物量的快速测定技术研究    黄美玲;何庆;黄建荣;黎祖福;

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    朱虹

污泥减量工艺OSA系统影响因素研究    张斌

砾石球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主要功能    金玉花

水蚤对污泥减量效果的研究    张建男

Cu~(2+)与解偶联剂协同作用污泥减量化    石先阳;凌晨慧;鲍婷;谢继峰;周芬;盛雅琪;

我国超声波处理污泥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春红;杨顺生;戴本林;

制革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孙阿惠;柳莹;李琛;

偕肟胺螯合纤维循环复用处理镀铜废液的研究    蔡家胜,陶庭先

小型医院废水处理方案探讨    徐国胜;

造纸污泥焚烧灰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浸出特性    李婉君;刘敬勇;胡勇毅;陈子龙;李艳芳;林茂焕;

城市污泥综合利用研究    卢年春;李萍;凌云;赖发英;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及其生态工程模式    刘伟;陈庆锋;马君健;高新国;丁世刚;

微生物对污水的生物处理作用    付丽丽;

新型污泥减量技术研究    付丽丽;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许莹;吴畏;

污泥干燥处理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汪茜;柳海波;杨煊;戢伟;王晓星;

污泥堆肥化技术研究进展    谢佳;徐惠风;

城市污泥在水泥生产中的资源化利用    钱晓倩;甘海军;

废气治理措施在生活垃圾焚烧厂中的应用    张泽生;杜志丽;

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探讨    刘红姝;刘东方;李克勋;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废水处理初探    玉显恒;

敦化市近二十年大气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郗红毓;

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刘欣;

纳米二硫化钼的形态可控合成及其催化与润滑性能研究    胡坤宏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常温下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    袁志宇

不同生态因子下LMBR处理制药废水运行效能及数学模型    白羽

固定化脱氮菌群处理含氮污水的研究    肖晶晶

医院污水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泥消毒处理的研究    张景丽

以菌糠为调理剂的餐厨垃圾好氧堆肥技术及其机制研究    邹德勋

污泥制备陶粒轻集料及其热动力学特性研究    何必繁

螺旋升流式SUFR-UCT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张园

微囊藻抑制—AgBiO_3应急处置与酵母菌生态抑制法的研究    于晓娟

内源性营养盐对藻类生长机制的影响与调控研究    黄传灵

泥布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案研究    马杨

鸡粪堆肥过程中养分损失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魏宗强

新型螺旋膜组件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徐晓静

无纺布膜的亲水改性及其抗污染性能研究    冯冉冉

抗铅联合苯酚降解多功能菌的构建    彭冉

钢渣—龙须菜系统对富营养化海水中硝酸盐、磷酸盐去除的实验研究    唐丽

对虾池塘精养环境的综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陈爱玲

城市污水混凝预处理及污泥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明磊

海洋微藻快速生长及油脂富集技术的初步研究    焦媛媛

固定化小球藻净化市政污水的初步研究    许丹妮

富底物条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合成-能量代谢理论    刘雨,杨学富,陈光浩

德国的污泥利用和处置(Ⅰ)    姚刚

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进展    张彤,曹国民,赵庆祥

德国的污泥利用和处置(Ⅱ)(续)    姚刚

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减量新技术    王启中,宋碧玉

膜生物反应器无剩余污泥排放的研究    杨造燕,匡志花,顾平,田淑媛

城镇污水资源化技术发展状况    张智,阳春,曾晓岚

我国城市污水几种处理工艺简介    靳国正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邓洪权,杨平,潘永亮

海藻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潘进芬

清澜港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细菌16S rDNA的多态性研究    王岳坤

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效果试验研究    张恒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李俊生;王兴戬;谷芳;左金龙;

两段错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    司马卫平;董建威;

生活污水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氧化阶段N_2O产生量研究    张静蓉;王淑莹;尚会来;彭永臻;

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的改进及污水净化效果的研究    唐皓,项学敏,周集体

填料对新型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效能试验研究    司马卫平;龙剑波;

SBR法处理化粪池出水的工艺研究    徐放;高廷耀;瞿永彬;

SBR反应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王凯军,宋英豪,崔志峰

简述磁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李帅;边炳鑫;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与污水处理    朱启忠;张玉波;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煤矿区生活污水研究    秦树林;荣伟国;

中国水业创新问题杂谈    甄建伟;

ZnAl-LDH的合成及应用于污水处理    杜尚丰;陈运法;梁云;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黄鸥;

四川天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γ-丁内酯系列产品项目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韩小清;

充气水力旋流器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刘洪敏;郭绍辉;闫光绪;

我国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策略    王宝贞;

环流塔式曝气石化废水处理过程的人工神经网络仿真研究    陈筛林;李飞;范轶;丁富新;

浅议UNITANK技术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杨波;陈兰;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张向怡;秦立娟;

关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的研究    王军;王淑燕;郑飞;翟帆;

青岛城乡污水处理迈向全覆盖    本报记者 霍峰

污水处理:节水治污一举两得    

四川成都将建城乡污水处理体系    何晓蓉 王眉灵

湖北五项制度推进污水处理工作    记者 胡贵玉

我市污水处理项目获中央投资2100万    谈锡华 陆智国

加速推进污水处理管网建设    吴瑶 记者 赵丹

湖北襄樊污水处理特许经营三项目签约    付理群

财政部检查我市污水处理资金使用情况    通讯员 王子豪

宜章多措并举抓污水处理    通讯员 张利芳

污水处理二期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回眸    刘海红 本报记者 张爱桐

北京郊区旅游型小村镇污水处理研究    葛静茹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系统及应用研究    崔育倩

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    张成

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脱氮试验研究    高艳玲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黄宏坤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复合工艺的特性及运行效能研究    丁永伟

污水处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    张金炳

金刚石薄膜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李学敏

固定化藻类去除污水中氮磷及其机理的研究    邢丽贞

新型复合生物反应器    王然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建设与运营模式探讨    党超

污水处理中的COD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    谢源

农村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工艺研究    王芳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经济与管理政策的研究    李壮

渤南油田水质处理技术研究    陈君

污水处理中溶解氧模糊控制的研究    欧林林

BSFCOR反应器处理特性及应用基础研究    王西峰

多级重力跌水曝气生物膜法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肖唐俊

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软测量预测预报系统开发    彭云峰

淄博市污水处理与排放的监测和控制研究    吴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