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多点强化氧化沟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除磷中试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9:55
热度:

多点强化氧化沟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除磷中试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快速发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收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混合型城市污水"趋势,即工业废水约为60%-80%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快速发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收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混合型城市污水"趋势,即工业废水约为60%-80%,生活污水约为20%-40%,且工业废水比例或将进一步提高。混合型城市污水具有水质成分复杂、进水负荷波动较大、C/N和B/C值较低等特点,采用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除磷脱氮效果普遍较差。 采用水解酸化-厌氧-改良Carrousel氧化沟组合的多点强化氧化沟工艺,通过前置水解酸化调控、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调控、二沉池污泥回流比调控等多点强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混合型城市污水除磷中试研究。混合型城市污水取自郑州某污水处理厂二期曝气沉砂池,自高位水箱依次通过水解酸化池、厌氧池、改良Carrousel氧化沟和二沉池,其中水解酸化池设置有一体式的集泥沉淀回流装置,实现水解酸化池污泥的自身回流;改良氧化沟经过改良设计成八廊道,并大幅度加大单廊道的深宽比,池底内部部分区域设置微孔曝气器且位置可调。 运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HRT)3h、厌氧反应池HRT4h、改良Carrousel氧化沟HRTllh、污泥回流比(R)为1时,COD和除磷效果最佳。当进水pH在6.8-7.5,各个反应器水温约在在14-30℃,进水COD、 BOD5、 NH3-N、TN、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57mg/L、143mg/L、29mg/L、40.1mg/L和5.9mg/L,总水力停留时间为17.5h、污泥回流比为1、平均DO控制在2-4mg/L及无外加碳源和碱度的条件下,出水COD、BOD5、NH3-N、TN、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9mg/L、6.1mg/L、2.8mg/L、12.6mg/L和0.91mg/L,对COD、BOD5、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1%、95.7%、90.3%、68.6%和84.6%。主要水质指标除COD、TP外其余均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中试运行表明,该工艺处理效率高、稳定可靠,可作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首选工艺。 【关键词】:混合型 城市污水 水解酸化 氧化沟 除磷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1 绪论9-12
  • 1.1 中试背景9-10
  • 1.2 课题来源10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2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9
  • 2.1 研究内容12-14
  • 2.1.1 研究内容12-13
  • 2.1.2 中试工艺13-14
  • 2.2 材料与方法14-19
  • 2.2.1 反应器14-16
  • 2.2.2 原水及接种污泥16-17
  • 2.2.3 中试设备17-18
  • 2.2.4 监测项目与方法18-19
  • 3 多点强化氧化沟长期运行结果分析19-52
  • 3.1 运行结果与分析20-44
  • 3.1.1 COD去除情况及分析20-25
  • 3.1.2 BOD_5去除情况及分析25-26
  • 3.1.3 NO_3~--N变化情况及分析26-28
  • 3.1.4 NO_2~--N变化情况及分析28-29
  • 3.1.5 TP去除情况及分析29-33
  • 3.1.6 TN去除情况及分析33-35
  • 3.1.7 NH_3-N去除情况及分析35-36
  • 3.1.8 pH对水解酸化池的影响36-38
  • 3.1.9 pH对的改良Carrousel氧化沟影响38-39
  • 3.1.10 水温对中试系统反应器的影响39-40
  • 3.1.11 生物相观察与记录40-44
  • 3.1.12 小结44
  • 3.2 运行参数的调整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及分析44-52
  • 3.2.1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水解酸化池的影响44-46
  • 3.2.2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改良Carrousel氧化沟的影响46-47
  • 3.2.3 改良Carrousel氧化沟的DO浓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47-49
  • 3.2.4 污泥回流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49-50
  • 3.2.5 小结50-52
  • 4 总磷去除影响因素解析52-59
  • 4.1 混合型城市污水中磷的来源与组分52
  • 4.2 污水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52-54
  • 4.3 污水pH对除磷效果的影响54
  • 4.4 污泥龄对中试工艺除磷效果的影响54-55
  • 4.5 出水SS对中试工艺除磷效果的影响55
  • 4.6 污水中C:N:P的比例对中试工艺除磷效果的影响55-56
  • 4.7 污水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对对中试工艺除磷效果的影响56-57
  • 4.8 小结57-59
  • 5 多点强化氧化沟工艺季节性变化影响分析59-65
  • 5.1 中试COD去除效果的对比研究60-61
  • 5.2 中试TN、NH_3-N去除效果的对比研究61-63
  • 5.3 中试TP去除效果的对比研究63
  • 5.4 中试运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及异常对策63-65
  • 6 结论与建议65-67
  • 6.1 结论65-66
  • 6.2 建议66-67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组合生物技术处理制药废水及其生物相    刘鹏;张兰英;刘莹莹;刘娜;刘峰;刘虹;崔哲;许国欣;

污水处理过程中pH值控制方法的研究(英文)    李辉,洪涛

活性污泥性状和生物相的观察与指导    肖作义;范荣华;王子瑞;

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絮体结构的关系研究    龙腾锐,何强,林刚

倒置A~2/O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    张波,高廷耀

异养硝化菌的分离及其强化活性污泥脱氮效果    杨宗政;王鑫;庞金钊;孙铁军;

改良氧化沟工艺的活性污泥异常问题及对策    姜亚敏;邢磊;黄克毅;

水解酸化/AA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及污泥减量研究    王建龙;彭永臻;刘莹;高永青;高春娣;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发展    仝武刚,王继徽,刘大鹏

河水中亚硝酸盐氮的生物降解    尹峰;

丙烯腈聚合废水的絮凝处理    陈军

噻黄隆生产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周学明;

景观水微污染控制    蔡昌凤,徐建平

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的提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凯;彭继峰;

现代居住区水景治理方法的探讨    李茂茂;

生化一体化反应器的应用及发展    李英华;孙铁珩;李海波;李晓东;

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工艺设计研究    田葳;秦翠翠;

曝气充氧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硝化过程的影响    凌芬;王国祥;刘波;许宽;周锋;杜旭;

瓜尔豆胶废水预处理的方法研究    蒋晶晶;王海梅;张芙(?);

电絮聚—SBR工艺处理采气废水    冯历;李杰;杨生辉;

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及其水处理应用    崔康平;周元祥;许为义;彭书传;

接触氧化+消毒脱氯工艺处理医院污水    潘远来;张涛;

提高城镇供水水质技术措施探讨    林仕旗;

提高城镇供水水质技术措施探讨    林仕旗;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性状与微生物关系浅析    李艳华;马学军;

FBCUSLA四联污水处理机的设计和应用    彭旭红;

造纸废水的治理    余晓;

MBR式船用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及其处理效果    李树清;李海平;李冠伦;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设计实例研究    李明明;王雁;闫世明;卢淑贤;岳江;

着色剂生产废水的治理    李瑞岩;郭宏伟;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智能化控制SBBR处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性能和微生物学研究    金云霄

超声波在城市剩余活性污泥中的传输特性的模拟及实验研究    田红

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与污水厂工艺升级改造研究    林齐

螺旋升流式SUFR-UCT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张园

温度与碳源对生物除磷系统中PAO和GAO影响及除磷效能研究    姜涛

盐土多环芳烃降解菌筛选分离及其污染修复应用基础研究    宋立超

EM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系统应用研究    王平

催化填料研制及其变速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性能研究    方芳

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系统工艺的试验研究    罗宁

泥布湾污水处理厂除臭工艺设计及研究    郭秀娟

多层生物滤塔净化硫化氢废气研究    张华新

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    侯亚辉

UCT工艺脱氮除磷运行优化试验与研究    郭姣

重金属离子对好氧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研究    赵晓宁

无外加碳源条件下剩余富磷污泥厌氧释磷机理研究    张强

节水冷却塔与双效塑料溴化锂制冷机系统的实验研究    夏巧民

旁侧化学除磷-SBR工艺处理小城镇污水工艺的研究    罗彦章

冰淇淋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陈丽琼

污泥膨胀对SBR反应器出水水质影响研究    周影涛

用物化法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前期处理    丁思慧

荆州城区几个典型水体的检测与分析    李亚男;王芳;陈大清;

温度和COD对SBR反硝化同时除磷系统除磷能力的影响    吉芳英,高茜,袁春华

养鱼慎防亚硝酸盐    姚传付;

混凝和膜分离联用处理制药废水二级出水中试试验    刘峰;张兰英;刘鹏;郎咸明;杨楠;梁淑清;

预处理/复合水解酸化/复合好氧氧化工艺处理综合制药废水    张兰英;刘峰;刘娜;

污水处理新工艺──UNITANK简介    冯生华

汉江中下游江段藻类现状调查及“水华”成因分析    况琪军,谭渝云,万登榜,张家玉

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及应用研究    王中根,刘昌明,黄友波

COD进水浓度对SBMBBR脱氮除磷效果影响    张耀斌;吴广华;邢亚彬;全燮;赵雅芝;权伍哲;

活性污泥法工艺系统优化设计模型及应用研究    庞子山

反硝化除磷脱氮机理及工艺研究    王亚宜

A~2/O工艺污水生物脱氮特性分析与~(15)N标识技术试验研究    刘亮

曝气池—氧化沟工艺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吴根树,刘妍

曝气转刷起动故障的分析与研究    都志民;

氧化沟的节能降耗运行措施    原建光;许爱红;孙娟;

采用氧化沟工艺的某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    刘泽;田欣;

氧化沟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解东;胡锋平;

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艺的研究    覃佩琛;

浦城县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余军波;

温度对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影响的研究    朱鑫昌;

Carrousel氧化沟溶解氧控制的生产应用    马福利;马晓春;王森杰;

C型膜法氧化沟工艺研究    蔡松柏,雷寤初

浅谈氧化沟工艺特点与动力控制    赵传周;李帅军;

运用SPAROTOR ACE的日立氧化沟系统    

污水处理氧化沟设计评述    周文汉;李心君;

白僵菌工业化生产新工艺的中试研究    缪文超;李廷宝;陈文辉;朱金国;吕红;

谈氧化沟工艺的优缺点    吴昊;杨传文;

Carrousel2000氧化沟工艺运行效果    姚秋江;

鼓风曝气型氧化沟工艺    苗育中;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路畅;

纳米Al_2O_3亲水改性PVDF超滤膜处理聚驱采油污水的中试研究    徐俊;于水利;时文歆;班辉;苗宝林;贾凌志;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    邢林林;曹宏斌;李玉平;

引进氧化沟工艺日处理污水3.5万吨    钟国明 特约记者 何青松

国祯环保建国内最大 氧化沟工艺成套设备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 卢 俊 通讯员 杨晓宝

氧化沟工艺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水平    本报记者 刘群 特约记者 张宇 赵娜

国家水专项东莞中试研究基地揭牌    本报记者 黄观平

新型氧化沟工艺专除氮磷    李杰

新型氧化沟工艺去除氮磷有招数    罗开林段舰

我市一水专项技术课题通过国家立项论证    记者 田远进 通讯员 宁桂忠

我省污水处理运行技术有突破    通讯员 朱甲华 楚传荣 记者 张书喜

利川抓实清江源头治污    刘洪浩通讯员 任茂盛

膜法海水烟气脱硫中试成功    陈颖

Carrousel氧化沟单沟脱氮优化条件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刘艳臣

卡鲁塞尔氧化沟同步脱氮除磷研究    夏岚

基于节能减排的改良型氧化沟流场优化与污泥制备建材的探索    杨晓

双功能葡激酶突变体(RGD-Sak,DGR)的中试研究及其PLGA缓释微球的研制    贺进田

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的优化设计与中试研究    胡学斌

真空/生物脱氮及对废水C/N值影响的研究    左椒兰

新型重组双功能葡激酶(RGD-SAK)的中试和临床前研究    陈宏山

类水滑石吸附和蓝铁石沉淀回收污水中磷的研究    程翔

SBR法生物强化处理低温低C/N比污水的研究    马秀兰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决策模型研究    唐然

多点强化氧化沟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除磷中试研究    胡广杰

改良氧化沟工艺节能降耗优化策略与工程实践研究    程庆锋

Carrousel氧化沟工艺改良前后处理效果研究    王汝举

氧化沟工艺处理适用性比较分析研究    刘聪

氧化沟液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赵鑫

氧化沟优化运行的CFD模拟及实验研究    杨寅

多点强化氧化沟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脱氮技术研究    魏锐

改良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启动与运行研究    郭敦纯

Orbal氧化沟在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中的调试运行研究    冀宝友

DE型氧化沟处理乌鲁木齐城市污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钟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