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活性污泥在适应不同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进化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9:21
热度:

活性污泥在适应不同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进化研究【摘要】:本研究在摇瓶和连续运行反应器两种体系条件下,利用454高通量测序、定量PCR以及功能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分析

【摘要】:本研究在摇瓶和连续运行反应器两种体系条件下,利用454高通量测序、定量PCR以及功能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分析研究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在适应印染废水和造纸废水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演化过程,取得如下创新性结果: (1)城市污水厂中的活性污泥在摇瓶条件下对印染废水和造纸废水的处理结果。在摇瓶条件下,将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分别接种到造纸和印染废水中,分别经过41天和85天的驯化培养,造纸废水在处理周期为12h,进水COD和色度为916-1140mg/L、80-128倍的条件下,出水COD、色度分别为96-295mg/L、16-32倍,COD、色度去除率分别为76.49%-91%、60%-80%;印染废水在处理周期为24h,进水COD、色度分别为2360-3510mg/L、128-200倍条件下,出水COD和色度分别为356-2680mg/L和32-160倍,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20.2%-91.1%、10-75%; (2)城市污水厂中的活性污泥在摇瓶条件下适应印染废水和造纸废水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进化过程。利用DAPI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了造纸废水、印染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体系中微生物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三个系统中微生物总数达到3.4×10~(13)-8.9×10~(14)个/g干污泥,其中细菌数量为4.38×10~(13)-1.68×10~(15)个/g干污泥,真菌数量为3.8×10~7-4.6×10~9个/g干污泥,三个系统中真菌与细菌的比例都是随着反应体系的运行逐渐降低。454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三种废水处理体系中的优势细菌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城市污水活性污泥中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37.4%),其中α-亚纲比例达到61.32%;城市污水活性污泥适应不同的工业废水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适应印染废水后,优势菌群仍为变形菌门(69.6%),其中α-亚纲比例达到92.9%;适应造纸废水之后,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56.4%),其中芽孢杆菌纲比例高达98.5%。 (3)生物活性碳反应器连续运行条件下对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分别构建了7.1L的活性炭反应器、活性污泥负载活性炭反应器和混合酵母菌负载活性炭反应器进行造纸废水常规物化处理后的出水的深度处理系统。经过245天连续处理,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16h,进水COD和色度分别为363-454mg/L、120-160倍的条件下,纯活性炭反应器的出水COD为110-285mg/L,色度为16-64倍,COD去除率为26.2-72.6%、色度去除率为37.5-68.9%;活性污泥负载活性炭反应器出水COD为128-261mg/L,色度为16-40倍,COD去除率为47.3-73.6%、色度去除率为75-86.7%;酵母菌负载活性炭反应器出水COD为126-273mg/L,色度为16-64倍,COD、色度去除率分别为32.1-66.7%、73-86.7%。运行50天之后,生物活性碳反应器的处理效果明显高于纯活性炭,酵母菌负载活性炭反应器对造纸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佳,系统稳定时的COD去除率在66%左右,活性污泥负载活性炭反应器在系统稳定时的COD去除率维持在52%,而纯活性炭反应器在系统稳定时的COD去除率仅维持在44%。 (4)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对造纸废水连续深度处理条件下功能微生物群落的进化研究。分别对三种反应器不同运行时期取样进行定量PCR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细菌数量为1.95×10~(10)-7.18×10~(14)个/g活性炭,真菌数量为5.56×10~4-7.34×10~9个/g活性炭,在所有反应器中的不同运行时期细菌始终占据优势地位,真菌次之;真菌与细菌的比例在酵母菌负载活性炭反应器中明显高于另外两种反应器,但其随着反应的运行逐渐降低。对PAH双加氧酶功能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三种反应器中,该基因在活性污泥负载活性炭反应器中含量最高,革兰氏阳性菌PAH双加氧酶基因丰度略高于革兰氏阴性菌;这些功能基因的丰度在种污泥中较高,其在活性污泥负载活性炭反应器中随着系统运行,含量逐渐下降,但至系统稳定至180天时,其丰度逐渐升高,甚至超过种泥。每个反应器样品中分别挑取50个克隆进行PAH双加氧酶基因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反应器中该基因的多样性差别不显著,革兰氏阳性PAH双加氧酶酶基因主要分布在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地杆菌属(Terrabacter)、假黄色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红球菌属(Rhodococcus)等;革兰氏阴性PAH双加氧酶酶基因主要分布在从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 【关键词】:典型工业废水 生物活性炭 454高通量测序 Q-PCR 微生物群落进化 降解PAH功能基因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X1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前言12-32
  • 1.1 我国水污染特点及现状12
  • 1.2 我国典型工业废水特点及污染现状12-13
  • 1.3 国内外对于典型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现状13-16
  • 1.4 生物活性炭在废水深度处理中的作用机理及特性16-17
  • 1.5 白腐真菌、酵母菌对造纸废水的降解作用机理17
  • 1.6 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17-22
  • 1.7 环境微生物常用的分子生态分析方法22-26
  • 1.7.1 16srRNA 进行克隆文库的构建22-23
  • 1.7.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23
  • 1.7.3 基因芯片(又称 DNA 芯片、生物芯片)23-24
  • 1.7.4 荧光定量 PCR(Q-PCR)24-25
  • 1.7.5 454 高通量测序技术25-26
  • 1.8 废水中难降解物多环芳烃(PAHs)的危害26
  • 1.9 微生物对 PAHs 降解的代谢途径26-27
  • 1.10 PAH 降解功能基因的研究现状27-28
  • 1.11 本课题背景和意义28-30
  • 1.12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30-32
  • 第二章 摇瓶条件下种污泥适用于不同类型工业废水体系中的微生物群落进化研究32-58
  • 2.1 前言32
  • 2.2 材料与方法32-36
  • 2.2.1 活性污泥样品采集32
  • 2.2.2 水样采集32-33
  • 2.2.3 实验室摇瓶废水处理体系的构建33
  • 2.2.4 三种废水处理不同时期的样品简介33-34
  • 2.2.5 DAPI 染色法对废水处理体系中微生物总数的分析34
  • 2.2.6 废水处理体系中微生物菌群的实时定量分析(Q-PCR)34-36
  • 2.2.7 454 高通量测序分析细菌群落的动态演替36
  • 2.3 结果与讨论36-55
  • 2.3.1 三种废水处理体系中的 COD 及色度的处理效果36-39
  • 2.3.2 废水处理体系中生物相与活性污泥状态的相关性分析39-41
  • 2.3.3 DAPI 染色对三种废水处理体系中的微生物总量的分析、基于 Q-PCR 的微生物丰度的动力学进化分析41-44
  • 2.3.4 454 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变化44-55
  • 2.4 小结55-58
  • 第三章 反应器条件下生物活性炭对造纸废水深度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进化及功能的研究58-76
  • 3.1 前言58
  • 3.2 材料与方法58-64
  • 3.2.1 颗粒活性炭的预处理58
  • 3.2.2 反应器构造58-59
  • 3.2.3 实验室规模的废水处理小试系统的构建59-60
  • 3.2.4 造纸废水水质指标60-61
  • 3.2.5 Fenton 试剂氧化对造纸废水处理的方法61
  • 3.2.6 生物活性炭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样品简介61
  • 3.2.7 降解 PAH 芳环羟基化双加氧酶基因功能的实时荧光定量(Q-PCR)分析61-63
  • 3.2.8 降解 PAH 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制备63-64
  • 3.3 结果与讨论64-74
  • 3.3.1 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对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效果64-69
  • 3.3.2 Fenton 试剂氧化与生物活性炭对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效果的比较69
  • 3.3.3 Q-PCR 对生物活性炭中微生物菌群、降解 PAH 双加氧酶功能基因的定量分析69-73
  • 3.3.4 生物活性炭中降解 PAH 双加氧酶功能基因的多样性分析73-74
  • 3.4 小结74-76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76-78
  • 参考文献78-84
  • 致谢84-8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5-8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填料法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庞金钊;刘瑶;杨宗政;周秀凤;

制浆造纸废水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的研究    张瑞超;缪效真;马厚悦;隋金明;于鹏;

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任国领;黄永红;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用于菌群分析的效能研究和评价    张守印;郭学青;李振军;叶长芸;赵爱兰;徐建国;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类型、特点与应用    袁亚男;刘文忠;

O_3/UV+BAC深度处理废纸制浆造纸废水    吴迪;张璇;孙星凡;李天增;

生物活性炭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桂震;黄运平;蔡亚君;

对我国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连进元,赵彦红

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和回用钢铁工业废水    徐竟成;黄翔峰;王祯贞;朱晓燕;

制浆造纸废水的处理技术    张佳;张安龙;景立明;

PAC和CPAM复合处理造纸厂二级生化出水    苏振华;冯文英;徐明;张升友;林乔元;丁建平;张羽;

制浆造纸中段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    刘洋

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废水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菌落结构    李娜

超声对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    张连军;殷福才;程建萍;潘成荣;陈长琦;

宣纸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余灏;朱永红;黄杰;

菲降解体系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段佩玲;王振宇;赵更丰;刘国生;

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张安龙;潘洪艳;张佳;王娟娟;

荧光定量PCR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马晓燕;张会彦;贾春凤;李慧;王羽;张先舟;张伟;

乡镇印染废水处理研究    徐乐中;李翠梅;蒋光洁;谈旭辉;

玉米和苜蓿青贮发酵体系中菌群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    韩吉雨;杨凯;侯先志;郭天龙;赵子夫;

亚麻印染煮漂废水治理研究    郝醒华,陈丽春,李冬茹

印染废水脱色的研究进展    薛锐,赵美玲

废纸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肖翔;齐宇勃;章广德;

制浆废水处理工艺优化及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    农天恒;黄显武;胡光勇;

用DGGE技术分析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分布    姜昕;马鸣超;李俊;李力;钟佐燊;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实例分析    李洁;

ClO_2氧化/粉煤灰吸附协同体系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    鲁秀国;翟建;黄君礼;张全兴;陈金龙;

水解酸化-复合生物反应器-BC法——复合过滤器组合工艺对草浆造纸中段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研究    范迪;王娟;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吴海;张朝红;张志琼;董殿波;赵哲;张华春;

内电解提高印染废水处理效果分析    王毅;

牛仔布加工印染污泥资源化途径研究    何国伟;刘灵辉;朱孟德;范彬;

反渗透技术在印染废水回用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徐丽嵘;平丽;

小纸厂废水治理    卓祥和;林春明;陈新芳;

大棚蔬菜连作障碍机理研究    闵红

德兴铜矿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多样性研究    谢学辉

光催化氧化联合工艺处理不同污染物的研究    张峰

聚环氧氯丙烷胺及其聚合氯化铝复合混凝剂的脱色性能研究    王元芳

蛭石基吸附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其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机理    于旭彪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发掘小麦内参基因及抗赤霉病相关基因    龙翔宇

电渗析-微生物技术修复油污土壤的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万春黎

几种水生动物肠道细菌的分子生态学分析    李可俊

黄土高原枸杞根际微生态特征及其共生真菌调控宿主生长与耐旱响应机制    张海涵

改性稻秆吸附剂表征及处理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性能研究    刘澜

鹅CYP7A1基因克隆、表达调节及表达规律的研究    杨堃

棉花抗细胞凋亡基因GhDAD1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龚文芳

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细胞GADD45A和nm23-H1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萍

PVFM泡沫塑料对阳离子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贾玉春

厌氧折流板—好氧反应器处理染废水中试试验研究    呼冬雪

褐煤对含染料废水的吸附与絮凝作用研究    郭喜亮

卤族元素掺杂纳米TiO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樊丽霞

亲油缓释肥料的制备及在溢油污染潮间带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吴亮

海绵铁过滤—水解酸化—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李冰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转录水平的影响    王建立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标

白腐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梁帅;周德明;冯友仁;

水解酸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    肖文胜,徐文国,杨桔才

三种磁水机处理对自来水电导率影响的比较    计晶晶,张长在,任建梅,张涛,梁彩云,杨煜荣

影响羟基自由基在O_3/UV体系中生成规律的因素    吴迪;刘淼;董德明;刁伟力;焦昕倩;王丽;钱进;

生物活性炭作用机理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沈顺雨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低浓度甲醇废水    宋志文,陈冠雄,马放,杨基先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新技术    杨宗政,庞金钊,张涛,孙永军,张颖

欧洲造纸废水零排放的进展    吴福骞

中段废水深度处理方法探讨    韩金梅;

印染废水处理机理与技术研究    范迪

加压曝气增氧生物炭滤池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特性研究    肖玉南

DGGE指纹图谱分析太湖富营养化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吴鑫

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长江口低氧区和黄海冷水团的细菌群落组成    刘敏

造纸废水生物强化活性炭脱色深度处理研究    于鹏

运行温度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    吴成强,杨金翠,杨敏,吕文洲

污水厂活性污泥生物的指示作用    聂英进,罗翠华

驯化活性污泥对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的降解    李文兰,杨玉楠,季宇彬,于蕾,范玉奇

多点进水活性污泥反应器需氧量计算    代华军,杨晓芳,顾建新

用污泥生物指数评价活性污泥的运转效能    周可新,许木启,曹宏,仝恩丛,马向民,李志杰,郁伟杰,张树奎

低负荷下污水厂活性污泥的培养    张金流;

活性污泥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特征及作用    邵巧霞

活性污泥对水资源保护的探讨    孙晓霞;么玉金;

活性污泥与灭活污泥的吸附性能比较    蒋礼源;刘绍根;王国明;

活性污泥中细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卞阿虎;费平;任璐;吕爱军;温洪宇;

污水厂活性污泥生物的指示作用    聂英进;罗翠华;

固定化活性污泥磁性微球制备条件优化    吴鑫颖;王朝宇;邱树毅;

四溴双酚A在硝化活性污泥中的降解及其产物研究    李芳捷;姜炳棋;Philippe Corvini;季荣;

水平电场作用下活性污泥的脱水研究    季雪元;王毅力;冯晶;

利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分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呼吸醌    张昱;高孟春;杨敏;胡建英;

活性污泥的显微镜观察    马厚悦;赵树明;张风山;龙柱;刘燕韶;

微生物去除活性污泥中重金属的试验研究    冯春晖;王娜;张金鸿;王连生;

活性污泥中过氧化氢酶特性分析    崔璟宜;尹军;王建辉;赵可;

快速生物降解性试验活性污泥酶活测定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梅承芳;李斯颖;孙国萍;曾国驱;许玫英;

活性污泥中短链氯化石蜡的环境分布    曾力希;王亚韡;江桂斌;

追踪污水变清的奥秘    本报记者 来洁

活性污泥法的调试技术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康明春

化腐朽为神奇    本报记者 庞惠文

7个“婆婆”管不好1个污水厂    本报记者 桂运安

武石化废弃物“三泥”变成宝    钱大新

用生物法进行污水处理    罗敏

污水处理全过程    陈希

“捞”出来的经济效益    本报通讯员 马太秋 孔炯 记者 高杰

环保:“第一关口”变“高速入口”    记者 刘艳芳 通讯员 方洪科

维也纳 运用先进污水处理技术保护水资源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王宝锟

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    江映翔

四氢呋喃对淡水、污水和活性污泥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生物降解    吕振华

用于活性污泥性能评价的微生物群落芯片的研制    金敏

活性污泥利用挥发性脂肪酸储存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李金娟

基于生物捕食的剩余活性污泥减量研究    陈晓飞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宋现财

颗粒态有机物及胞外聚合物对活性污泥结构和特性影响研究    王彬斌

胞外聚合物及其表面性质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    龙向宇

城市污水活性污泥生物脱氮模型及模拟研究    鞠兴华

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功能微生物的强化研究    周盛

活性污泥及高岭土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    杜鉴瑜

声光磁电能场对活性污泥细菌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冯霞

活性污泥合成聚羟基烷酯的条件优化    黄皓

调整运行参数和添加水丝蚓对活性污泥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杨秀芬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参数校正    夏伟

驯化活性污泥处理含铬(Ⅵ)废水的研究    张晓晖

剩余活性污泥改性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白素贞

配合态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生长影响的研究    段晓飞

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强化城镇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任雪锋

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现场试验及其机理分析    孙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