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类A~2/O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水处理及污泥减量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8:37
热度:

类A~2/O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水处理及污泥减量研究【摘要】: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构成了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四大难题,其中我国尤以环境和资源问题最为棘手。特别是作为一个缺水大国

【摘要】: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构成了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四大难题,其中我国尤以环境和资源问题最为棘手。特别是作为一个缺水大国,如何利用最小的能耗和投资实现污水的处理效率最大化成为广大学者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研究过程却往往受到另一个难题的制约:即伴随污(废)水治理达标的同时产生大量污泥的问题。微生物燃料电池因为具有以废水为反应底物实现去除水中污染物并兼顾产生电流的能力,开辟了污水处理工艺的新思路,非但不需要能量的投入,反而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电能,甚至报道发现具有污泥源头减量化的功效。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类A2/O式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考察MFC工艺的污水处理效果、产电性能及污泥减量效果,并进一步寻找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与制约性。 本文自主设计构建的类A2/O式MFC系统以生活污水作为处理对象,经过26d完成启动,稳定输出电压为0.515V,其中,阳极电位为-0.48V,阴极电位为0.035V。在稳定运行期间,其电化学基本性能指标为:内阻值等于421Ω,最大功率密度值为0.3067W/m3,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h的工况下,获得库伦效率为1.99%。MFC系统污水处理效果都略优于A2/O系统。其中,COD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在90%左右,总氮的去除率约为40%,总磷的去除率为68%。HRT对于氨氮的去除有较大影响,当HRT从8h增大到24h,氨氮的去除率从20%提高到90%。合理的曝气模式是曝气45min,间歇45min,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更节省了系统的能量消耗的运行费用。 本文以类A2/O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核心考察对象,对照相同构型的A2/O系统与静态实验组,在完全相同的运行工况下,分析MFC系统的污泥减量效果,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污泥龄为10d,测量反应器连续稳定运行60d的污泥累积排放量,对比MFC与A2/O两系统的好氧区活性污泥性能,观察MFC系统不同区域的污泥粒径分布,提取系统中上清液及污泥中的EPS,比较胞外聚合物的物质组成含量;对剩余污泥进行有机物组分分级,考察TOC、UV254和SUVA在污泥固相和上清液中五种有机组分的含量分布,对照MFC和A2/O对应反应区域内碳元素的含量,进一步解释MFC系统的污泥减量机制。 MFC系统剩余污泥总产量最小,A2/O系统次之,静态实验系统最大。其中,MFC系统比A2/O系统污泥总产量减少了14.53%,比静态实验系统减少62.1%。MFC系统剩余污泥Yobs与A2/O系统及静态对照系统相比平均减少11%及38%。相同工况运行条件下,MFC系统内阴极区活性污泥具有更好的污泥活性。MFC与A2/O两系统内污泥上清液与EPS中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异,EPS中蛋白质含量高于上清液。多糖在两个系统的分布与蛋白质相近,但含量远低于蛋白质。较A2/O系统,MFC系统好氧污泥中的多糖浓度量略低。MFC系统与A2/O系统在不同采样点测得的元素质量百分数有较大差异,但具备一定规律。各反应区均是碳元素的含量最多,氧元素次之,氮元素和氢元素的含量较少且相差不大,硫元素含量最少。好氧区污泥、厌氧区污泥及缺氧区污泥的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两系统中除S元素外,其余的C、N、H、O四种元素都是在好氧区污泥内质量百分含量最高,缺氧区略微高于厌氧区。 【关键词】:A2/O 污泥减量 微生物燃料电池 产电 污水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TM911.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4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污泥减量化基本原理12-14
  • 1.2.1 溶胞和隐形生长12
  • 1.2.2 解偶联代谢12-13
  • 1.2.3 内源呼吸和维持代谢13
  • 1.2.4 生物捕食13-14
  • 1.3 污泥减量技术的现状研究14-18
  • 1.3.1 常用污泥减量技术对比14
  • 1.3.2 基于溶胞-隐形生长原理污泥减量技术14-16
  • 1.3.3 基于解偶联代谢原理污泥减量技术16-17
  • 1.3.4 基于内源呼吸和维持代谢原理污泥减量技术17-18
  • 1.3.5 基于生物捕食原理污泥减量技术18
  •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18-21
  • 1.4.1 MFC 的历史发展19
  • 1.4.2 MFC 的基本原理19-20
  • 1.4.3 MFC 的构型与电极材料20-21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21-24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21-22
  • 1.5.2 主要研究内容22
  • 1.5.3 技术路线22-24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4-30
  • 2.1 实验材料24
  • 2.1.1 实验进水24
  • 2.1.2 实验接种污泥的驯化和培养24
  • 2.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24-26
  • 2.3 实验仪器与方法26-28
  • 2.3.1 主要仪器设备26
  • 2.3.2 常规水质检测指标和方法26
  • 2.3.3 污泥性能检测指标和方法26-27
  • 2.3.4 电化学检测指标和方法27
  • 2.3.5 扫描电镜(SEM)分析法27-28
  • 2.4 计算方法28-30
  • 2.4.1 COD 去除率28
  • 2.4.2 电流及功率密度28-29
  • 2.4.3 电池内阻29
  • 2.4.4 库伦效率29-30
  • 第3章 类 A~2/O 式 MFC 同步污水处理及产电性能30-46
  • 3.1 引言30
  • 3.2 类 A~2/O 生物阴极 MFC 系统的启动及稳定运行30-36
  • 3.2.1 MFC 反应器的接种与启动30-32
  • 3.2.2 MFC 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污水处理效果32-34
  • 3.2.3 MFC 反应器稳定运行后电化学特性34-35
  • 3.2.4 电极材料表面微生物特征分析35-36
  • 3.3 曝气模式对 MFC 系统的影响36-39
  • 3.3.1 曝气模式对 MFC 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37-38
  • 3.3.2 曝气模式对 MFC 系统产电性能的影响38-39
  • 3.4 水力停留时间对 MFC 系统的影响39-45
  • 3.4.1 水力停留时间对 MFC 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40-44
  • 3.4.2 水力停留时间对 MFC 系统产电性能的影响44-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类 A~2/O 式 MFC 污泥减量研究46-58
  • 4.1 引言46
  • 4.2 MFC 系统污泥减量效果分析46-52
  • 4.2.1 MFC 系统污泥减量效果47-49
  • 4.2.2 污泥性能与污泥活性分析49-51
  • 4.2.3 污泥粒径分布51-52
  • 4.3 胞外聚合物与污泥减量的关系52-53
  • 4.4 剩余污泥中有机物组分的分布特征53-56
  • 4.4.1 TOC 含量分布53-54
  • 4.4.2 UV_(254)含量分布54-55
  • 4.4.3 SUVA 含量分布55-56
  • 4.5 本章小结56-58
  • 第5章 类 A~2/O 式 MFC 物质与能量转化分析58-68
  • 5.1 引言58-59
  • 5.2 元素含量分析59-61
  • 5.3 建立碳元素质量平衡模型61-64
  • 5.3.1 质量平衡基本原理61
  • 5.3.2 碳元素质量平衡模型61-62
  • 5.3.3 MFC 系统的碳元素质量平衡分析62-64
  • 5.4 MFC 系统能量转移分析64-66
  • 5.4.1 燃烧热值的计算方法64-65
  • 5.4.2 MFC 系统能量转化分析65-66
  • 5.5 本章小结66-68
  •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75-77
  • 致谢7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化解能源危机的思考    纪占武;郑文范;

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人工湿地处理废水过程中的产电研究(英文)    李先宁;宋海亮;项文力;吴磊;

超声波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研究及发展    曹秀芹,陈珺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多元生物质产电特性与关键技术研究    王鑫

剩余污泥消减技术的研究    李守富;肖玲玲;林永波;

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初步试验研究    仉春华;白金;白春学;杨柳;张文博;

超声技术在污泥生物产氢中的应用研究    伍峰;周少奇;

污泥超声溶胞的温度效应分析    曹秀芹;陈珺;刘雷;

超声波技术在污泥减量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林楚娟;孙水裕;方明中;郑雪丹;

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陈旭鹏;王玉俊;

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系统仙女虫的产生与防治    万琼;安少锋;鲁海峰;邵军锋;彭党聪;

活性污泥的主要微生物菌群及研究方法    洪安安;刘德华;刘灿明;

印染废水的性质与污泥含水率的关系以及污泥减量化机理的研究    姚兆俊;杜道洪;刘健东;

填料强化生化池剩余污泥减量试验    仉春华;崔玉波;安晓雯;

污泥减量化的研究现状    吴俊锋;冯晓西;魏兴义;

填料强化生化池剩余污泥减量试验    仉春华;崔玉波;安晓雯;

污泥减量化的研究现状    吴俊锋;冯晓西;魏兴义;

浅谈清洁生产    靳伟;杨会珠;姜建彪;朱高云;王烁;

Simultaneous sludge reduction and nutrient removal(SSRNR) with interaction between Tubificidae and microorganisms: A full-scale study    Juqing Lou;Peide Sun;Maoxin Guo;Ge Wu;Yingqi Song;

中国玉米经济:供给与需求分析    邵飞

基于统计学和解耦算法的丙酮—丁醇蒸馏系统优化研究    王洪海

商品粮种植乡生物质废弃物回收利用规划研究    任峰

ClO_2耦合超声波破解污泥溶出机理与微生物隐性生长的污泥减量研究    王广华

解偶联代谢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作用    叶芬霞

碱减量印染废水生物处理污泥减量化研究    杨波

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    朱虹

城市污泥热解特性及资源化利用新方法试验研究    甘义群

有机废水压力式接触氧化法降解技术研究    张勇

微生物菌剂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的影响研究    李俊

丰满区化工综合废水生物膜法污泥减量化研究    张欣月

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电极材料研究    迟美玲

太阳能腔式吸热器热性能和热应力分析    康剑南

嗜热酶溶解技术处理污泥发酵产氢研究    朱小峰

三相并网/独立双模式逆变器并/脱网控制研究    刘润彪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孤岛启动及运行控制    杜翠

基于有源负序电流扰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研究    王一迪

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选育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研究    龚熠

独立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双向直直变换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陈春柳

剩余污泥中蛋白质的分离及其性质分析    秦晓

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冯雅丽;李浩然;祝学远;

熵与生物学    林传利

热力学基本推论之修正    罗凌霄

剩余污泥处置的减量化发展方向    吴健波,刘振鸿,陈季华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特性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黄霞;范明志;梁鹏;曹效鑫;

超声波技术与污水污泥及难降解废水处理    白晓慧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啤酒废水的试验研究    韩洪军,徐春艳

用超声波法减少污水中污泥量    黄汉生

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曹湘洪;

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Geobacter metallire ducens异化还原铁氧化物    周良;刘志丹;连静;李福生;杜竹玮;李浩然;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有机废水过程中的产电特性研究    尤世界

污水厂污泥作填埋场覆盖材料的试验研究    张鹏,吴志超,陈绍伟,章非娟,员小峰,秦峰,陈善平

济钢炼钢炼铁污泥的处理和应用    贺建峰

北京市第九水厂污泥处理运行介绍    陶君

污泥和废水土地处理法增加农作物产量    胡金杰

罐底石油污泥的生物修补    刘卫东

污泥处理的发展趋势    于连明

污泥造肥技术的探讨    白木,周洁

乌石化炼油厂污泥处理技术现状    宫晖,奚晓东,夏宣

污泥造肥技术的探讨    白木,周洁

一种污泥稳定新方法——污泥微氧稳定法    孙丰霞,傅钢

炭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刘静;梁轲;

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张健;

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

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    董庆海;罗继亨;

济钢球团配加利用炼钢污泥    王峰;乔庭明;南文哲;任洪华;高坤;

污泥的处置及利用技术探讨    查甫生;崔可锐;席培胜;

大力发展污泥燃料成套应用技术 推进上海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罗争峰;张景云;沈跃栋;黄伟;

深圳市污泥处理与处置模式的探讨    党清平;朱敏;

浅析我国污泥处理的现状及其意义    夏荣华;

污泥制砖发展浅谈    周炫;蔡小兵;

广州各污水厂抓紧配船运泥    刘谷华 张凯

我市首座污泥处理厂开建    薛平安 记者 赵蕴颖

一直让人头疼的污泥被这家厂废物利用了    记者 边晓丹通讯员 张耀林

南京将建处理厂专“吃”污泥    记者  毛庆 通讯员  刘华

5.5亿建设垃圾污泥发电厂    记者 余万芳 通讯员 李颐

近百万吨污泥变成燃料    记者 吴云赞

污泥发电解决环保难题    刘峰李晓航

污泥可发电 灰渣做成砖    王晓晴胡俭

广州三成污泥有望变优质水泥    杜娟

重庆:污水厂污泥变废为“肥”    记者 冉瑞成实习生 银雪

造纸脱墨污泥制造纤维板及除臭初步研究    刘贤淼

填埋场固化污泥屏障材料的阻滞特性研究    刘福东

污泥热干燥与焚烧特性研究    肖汉敏

赤红壤坡地上污泥污染物随地表径流流失的研究    陈炎辉

污泥间接薄层干燥与热压力耦合脱水干燥研究    王伟云

污泥复合燃料热利用特征与灰渣成型性能    张辉

印染污泥的生态治理    李晓阁

油污泥的流化床焚烧处理方法及其燃烧机理    刘建国

污泥的粉煤灰调理和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岳敏

污泥混煤燃烧热解特性及其灰渣熔融性实验研究    刘亮

污泥农肥化施用效果及肥料中有机质质量的评价研究    崔春红

污泥煤浆的最佳浓度、流变特性与稳定特性研究    王惠桐

污水厂污泥用于废弃地植被恢复可行性研究    竺壮凌

利用污泥制备生态水泥的初步研究    宝志强

印染污泥干燥特性和干燥工艺的研究    刘欣

污泥用作水泥工业替代燃料的工艺性能研究    张威

粉煤灰对污泥中重金属的钝化作用及其在园林绿化应用的研究    余观梅

污泥干燥焚烧工艺的实验室研究    马侠

重庆市污水厂污泥改性作生活垃圾填埋场日覆盖材料研究    焦艳静

污泥生物脱毒后土地利用对作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    路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