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高盐高氮磷榨菜有机废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脱氮除磷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7:31
热度:

高盐高氮磷榨菜有机废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脱氮除磷研究【摘要】:随着三峡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库区的特色支柱产业榨菜的生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规模愈来愈大,榨菜企业产生的高盐高氮磷有机

【摘要】:随着三峡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库区的特色支柱产业榨菜的生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规模愈来愈大,榨菜企业产生的高盐高氮磷有机废水也逐年增加。按照环境管理要求,榨菜生产废水由企业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后排放进入城市下水道,通过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虽然该类废水已实现了达标排放(COD<500mg/L、SS<400mg/L)的环境管理目标,但却构成了另一类低碳源(COD含量200~500mg/L)、高氮(TN含量200~280mg/L)、高磷(TP含量25~40mg/L)、高盐(NaCl盐度20~35g/L)废水。长期以来,城镇污水厂受企业这种高盐、低C/N比和低C/P比榨菜废水尾水的冲击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尤其是除磷脱氮效果不好,超标现象严重。 为了实现接纳榨菜废水尾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排放的目标,论文从榨菜废水尾水和城镇污水协同处理系统活性污泥耐盐性能入手,研究了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的耐盐限值。针对协同处理系统C/N比偏低生物脱氮效果差及进水总磷浓度高且生物除磷有限等问题,开展了强化生物脱氮和生物-化学协同除磷的研究并得出了运行参数,构建了有利于低碳源条件下生物脱氮运行模式及不同除磷剂的除磷模型,分析了除磷剂对协同处理活性污泥的影响,为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依据并进行生产性试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①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耐盐运行特征研究。 论文以脱氢酶活性作为活性污泥耐盐性能评价指标。研究发现,在榨菜废水尾水掺入比为5%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盐度越高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越低且处理效率越低,当盐度由1g/L升高至10g/L时,脱氢酶活性由4.83μgTF/mgMLSS·h降低至4.13μgTF/mgMLSS·h,处理系统在10g/L盐度范围内能够实现对有机物COD、氨氮、总氮和SS的达标排放。当处理系统盐度高于10g/L时,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且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效果尤其是脱氮除磷效果差。研究同时发现,盐度越高污泥产率系数越低,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生物除磷受污泥产率系数下降而受影响,当盐度大于5g/L时,污泥产率系数小于0.3kgMLVSS/kgBOD,生物除磷效率低,需辅以化学除磷实现磷的达标排放。 论文进一步研究了盐度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含盐废水作用下,盐度越高越有利于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沉降,但对出水SS不利,当盐度由1g/L升高至10g/L时,活性污泥沉降指数SVI由108mL/g降至78mL/g,出水SS由5mg/L升高至19mg/L;盐度冲击可以改变发生污泥微膨胀处理系统的污泥沉降性能,当冲击盐度小于原处理系统盐度时SVI升高且可诱发污泥膨胀,当冲击盐度大于原处理系统盐度时SVI降低且可抑制污泥膨胀。 ②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生物脱氮研究 论文以不外加碳源条件下协同处理系统满足低碳源生物脱氮的C/N比作为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系统生物脱氮的碳源需求,采用甲醇和榨菜废水为碳源进一步提高协同处理系统中榨菜废水尾水的掺入比并进行生物脱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外加碳源且榨菜废水尾水的掺入比为5%~10%及盐度为1.2g/L~2.5g/L条件下,当混合进水C/N比为4.5~5时协同处理能够实现生物脱氮且出水COD、氨氮和总氮满足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当分别以甲醇和榨菜废水为碳源并控制进水C/N比为4.5~5时,可分别提高协同处理系统中榨菜废水尾水的掺入比至25%和20%,且在掺入比范围内协同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生物脱氮和有机物COD的去除,并使出水COD、氨氮、总氮满足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 论文还从C/N比、盐度和碳源对协同处理脱氮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C/N比为3:1时,容易造成亚硝态氮的积累,协同处理系统脱氮效果差且出水总氮不达标;当C/N比为4:1和5:1时,协同处理系统脱氮效果较好且总氮去除率达70%以上。在6.5g/L盐度范围内,盐度越高亚硝态氮的积累率越高,系统的比反硝化速率越高,反硝化速率的提高更多地表现为亚硝酸盐型反硝化脱氮。对比甲醇和榨菜废水为碳源条件下协同处理系统的脱氮效果表明,榨菜废水为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的外加碳源开辟了一条新的碳源选择途径,实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③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及强化生物-化学协同除磷研究 论文从污泥产率出发分析了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效能,研究发现,盐度越高协同处理系统污泥产率越低,生物除磷因污泥产率下降而受影响。在不外加碳源条件下,当榨菜废水尾水掺入比为5%~10%时,混合进水盐度为1.2g/L~2.5g/L,污泥产率系数为0.33~0.35,协同处理系统通过生物除磷可以使总磷出水达标排放且总磷的去除率为82.2%~84.3%;在分别以甲醇和榨菜废水为碳源条件下,当榨菜废水尾水掺入比为11%~15%时,混合进水盐度分别为3.5g/L~4.0g/L和4.0g/L~4.5g/L,平均污泥产率系数分别为0.32和0.30,协同处理系统通过生物除磷可以使总磷出水达标排放且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1%~78.7%;当榨菜废水尾水掺入比大于15%时,混合进水盐度大于5g/L,协同处理系统污泥产率系数低于0.3,生物除磷难以使总磷达标排放需辅以化学除磷实现对磷的去除。 针对协同处理系统在高掺入比条件下进水总磷含量高且生物除磷达标难的特点,采用强化生物-化学协同除磷手段,研究了掺入比为20%,以甲醇为碳源条件下,除磷剂对协同处理的除磷规律及除磷剂对活性污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投加除磷剂中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进水总磷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值进行除磷剂的投加,得出投加不同除磷剂出水总磷浓度与投加比的除磷规律:1)氯化铁,y=5.466e-2.38x(R~2=0.998);2)硫酸铝,y=5.539e-2.00x(R~2=0.990);3)聚合硅酸铁,y=5.060e-3.06x(R~2=0.977);除磷效果依次为:聚合硅酸铁氯化铁硫酸铝。由除磷剂对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污泥活性的研究发现,除磷剂的投加可以提高出水COD和SS水质,增强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及改善污泥絮体结构,投加铁盐明显优于铝盐,其中投加聚合硅酸铁的效果最明显;聚合硅酸铁和氯化铁的投加对活性污泥的OUR和脱氢酶活性影响甚微;硫酸铝的投加对亚硝化菌的OUR影响强于硝化菌和异养菌,但污泥脱氢酶活性并没有因为硫酸铝的投加而显著降低。 ④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生产性试验 根据三峡库区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榨菜废水尾水流入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中试研究结果在该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生产性试验,得出以下结论:生产性试验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运行期间,榨菜废水掺入比在9%~10%和12%~13%两种情况下,分别不外加碳源和投加甲醇提高C/N比至4.5~5,投加量为65~70mL甲醇/(m~3水),生产性试验出水达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生产性试验在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榨菜废水掺入比为20%,榨菜废水掺入后生产性试验进水C/N小于3,采用投加甲醇补充碳源且甲醇投加量为108~117mL甲醇/(m~3水),并在曝气停止前一个小时投加聚合氯化铝进行生物-化学协同除磷,在补充碳源提高C/N为4.5:1~5:1及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5g/m~3条件下,生产性试验出水达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 高盐高氮磷榨菜有机废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脱氮除磷的研究成果,可为规模化的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榨菜废水 含盐废水 协同处理 耐盐性能 生物-化学除磷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5
  • 1 绪论15-41
  • 1.1 研究的背景15
  • 1.2 榨菜废水的产生及危害特征15-19
  • 1.2.1 榨菜废水的产生及水质特征15-18
  • 1.2.2 榨菜废水的危害特征18-19
  • 1.3 榨菜废水尾水处理达标排放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分析19-22
  • 1.3.1 榨菜废水尾水达标排放处理存在的问题19-20
  • 1.3.2 榨菜废水尾水处理达标排放可行性分析20-22
  • 1.4 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2-24
  • 1.4.1 盐度冲击对活性污泥性能影响的问题22-23
  • 1.4.2 低 C/N 比和低 C/P 比条件下协同处理生物脱氮除磷问题23-24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24-37
  • 1.5.1 含盐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24-28
  • 1.5.2 盐度冲击对活性污泥性能研究现状28-30
  • 1.5.3 含盐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研究现状30-33
  • 1.5.4 低 C/N 比废水生物脱氮研究现状33-36
  • 1.5.5 废水生物-化学强化除磷研究现状36-37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37-41
  • 1.6.1 主要研究内容37-38
  • 1.6.2 关键技术38-39
  • 1.6.3 课题来源39-41
  • 2 试验装置及测试分析方法41-45
  • 2.1 试验装置41-43
  • 2.1.1 反应器的构造41
  • 2.1.2 行方式与控制参数41-42
  • 2.1.3 反应器运行原理42-43
  • 2.2 试验用水及水质43
  • 2.3 测试分析方法和主要仪器设备43-45
  • 2.3.1 测试分析方法43-44
  • 2.3.2 主要仪器设备44-45
  • 3 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耐盐运行特性研究45-59
  • 3.1 反应器启动45-49
  • 3.1.1 启动方法45-46
  • 3.1.2 启动结果46-47
  • 3.1.3 启动结果分析47-49
  • 3.2 盐废水作用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特性49-54
  • 3.2.1 试验方法49-50
  • 3.2.2 有机物及 SS 去除耐盐运行特性50-51
  • 3.2.3 生物脱氮耐盐运行特性51-53
  • 3.2.4 生物除磷耐盐运行特性53-54
  • 3.3 盐废水作用下活性污泥沉降特性54-56
  • 3.3.1 盐度对活性污泥沉降特性分析54-55
  • 3.3.2 盐度冲击对活性污泥沉降特性分析55-56
  • 3.4 盐废水作用下污泥活性特征56-57
  • 3.4.1 盐度对活性污泥 SOUR 特征分析56-57
  • 3.4.2 盐度对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特征分析57
  • 3.5 本章小结57-59
  • 4 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生物脱氮研究59-81
  • 4.1 试验设计59-60
  • 4.2 不外加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脱氮效果60-62
  • 4.2.1 试验水质及运行条件控制60
  • 4.2.2 不外加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脱氮分析60-62
  • 4.3 以甲醇为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脱氮效果62-67
  • 4.3.1 试验水质及运行条件控制62-63
  • 4.3.2 以甲醇为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脱氮分析63-67
  • 4.4 以榨菜废水为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脱氮效果67-72
  • 4.4.1 试验水质及运行条件控制67-68
  • 4.4.2 以榨菜废水为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脱氮分析68-72
  • 4.5 协同处理系统生物脱氮影响因素分析72-79
  • 4.5.1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72-73
  • 4.5.2 C/N 对协同处理脱氮的影响73-75
  • 4.5.3 盐度对协同处理脱氮的影响75-76
  • 4.5.4 碳源对协同处理脱氮效果的影响76-79
  • 4.6 本章小结79-81
  • 5 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及强化生物-化学协同除磷研究81-99
  • 5.1 不外加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81-83
  • 5.1.1 试验水质及运行条件控制81-82
  • 5.1.2 不外加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效果82-83
  • 5.2 以甲醇为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83-86
  • 5.2.1 试验水质及运行条件控制83-84
  • 5.2.2 以甲醇为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效果84-86
  • 5.3 以榨菜废水为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86-89
  • 5.3.1 试验水质及运行条件控制86-87
  • 5.3.2 以榨菜废水为碳源协同处理系统生物除磷87-89
  • 5.4 协同处理系统强化生物-化学协同除磷研究89-91
  • 5.4.1 试验条件89
  • 5.4.2 除磷剂投加量的确定89-91
  • 5.5 协同处理系统强化化学除磷分析91-97
  • 5.5.1 除磷剂对协同处理出水的影响91-92
  • 5.5.2 除磷剂对协同处理絮体结构的影响92-94
  • 5.5.3 除磷剂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94-97
  • 5.6 本章小结97-99
  • 6 榨菜废水尾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生产性试验99-111
  • 6.1 协同处理生产性试验简介99-101
  • 6.1.1 协同处理生产性试验背景99-100
  • 6.1.2 生产性试验处理工艺及规模100-101
  • 6.2 生产性试验运行条件控制101-104
  • 6.2.1 榨菜废水尾水的掺入量101
  • 6.2.2 生产性试验进水水质101-103
  • 6.2.3 运行工况及条件控制103
  • 6.2.4 生产性试验启动103-104
  • 6.3 生产性试验运行结果分析104-109
  • 6.3.1 COD 的去除效果分析104-105
  • 6.3.2 氨氮的去除效果分析105-106
  • 6.3.3 总氮的去除效果分析106-107
  • 6.3.4 总磷的去除效果分析107-108
  • 6.3.5 SS 的去除效果分析108-109
  • 6.4 本章小结109-111
  • 7 结论与建议111-115
  • 7.1 结论111-113
  •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13-115
  • 致谢115-117
  • 参考文献117-125
  • 附录125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5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125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12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有机碳源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好氧脱氮的影响    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

嗜盐菌与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郭艳丽;张培玉;于德爽;成广勇;

嗜盐菌的神奇功能    方陵生

循环活性污泥复合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技术及其评价    孙大群,张文华,边德军

盐度对活性污泥驯化前后生物活性的影响    李玲玲;郑西来;李梅;

高盐度有机废水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耀辰;鲍建国;周旋;信欣;万红霞;

A-A~2/O工艺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除磷脱氮效果    周爱姣;陶涛;张太平;张勇;

盐度冲击对活性污泥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周鹏;

海水盐度对二沉池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张雨山,王静,蒋立东,徐梅生,顾平,李方方

生物除磷脱氮技术的研究动向    林燕,杨永哲,袁林江,彭党聪,王志盈

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效果研究    尹志高;陆志波;杨健;刘静;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进展    杨少武;王晓青;杨顺生;

SBR工艺处理含盐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    唐海;徐先锋;

嗜盐菌HBCC-3的培养特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温洪宇;韩宝平;周玉楼;吕爱军;杨柳;

低碳氮比污水中氨氮降解动力学研究    马秀兰;张凤君;田珍;田娇;

一株污水处理耐盐突变菌株的生物学活性及降解特性研究    刘娟;宁淑香;马晓梅;王关林;

降低盐度(TDS)对制药废水活性污泥法的影响    熊贞晟;刘锐;张永明;余彬;陈吕军;

不同pH值和溶解氧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基质去除率的影响    马秀兰;田娇;曹国军;王晓龙;

嗜盐古菌Haloferax sp. H4蛋白质表达差异研究    刘杰;高凯;陈晨;陈绍兴;

倒置A~2/O工艺处理混合污水的研究    石明岩;冯兆继;余建恒;夏耿东;

分散型生活污水的低耗高效脱氮除磷    袁林江;杨凯;

A/O-MBR处理生活污水低温启动试验研究    刘慧君;许晓毅;朱跃敏;肖瑞;

SBR短程硝化影响因素研究    韩晋英;傅金祥;许岩岩;齐建华;

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分析    姜昕;马鸣超;李俊;钟佐燊;

论国内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吴坚;罗春;马立实;周超平;

长江上游三峡库区低温、低C/N城市污水中TN去除对策分析    雷晓玲;叶方剑;刘贤斌;陈文华;

咸蛋清的利用和研究现状    肖丹华;林捷;郑华;

UBF+CAS系统处理抗生素生产废水    赵胜利;毛全贵;韩德全;张永红;汉国旗;

出水循环强化人工湿地处理效能    何连生;刘鸿亮;席北斗;朱迎波;

水体中磷的转化与循环    左梅梅;王华军;丁昭霞;

Ectoines高效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郎亚军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    邢坤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    胡安辉

氨氧化细菌强化倒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蒋波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铵态氮在包气带介质中的吸附机制及转化去除研究    陈坚

严重受污染河道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及重金属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令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许文来

好氧颗粒污泥-膜组合工艺低温条件下脱氮除磷效能    王玉兰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优势脱氮菌的筛选及工业化应用基础研究    孙菲

混凝-Fenton法及白腐真菌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牛菲菲

A/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脱氮性能试验研究    吕晶晶

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    侯亚辉

UCT工艺脱氮除磷运行优化试验与研究    郭姣

几种工业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    赵婷婷

双氧水、活性炭、沸石不同组合对污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    李海洋

活性炭和膨润土强化SBR工艺脱氮性能研究    于群

不同养殖密度对两种鲆鲽鱼类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赵霞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    陈小燕

复合高效微生物处理高含盐石油开采废水    魏呐,王祥河,李风凯,张英筠,郭怡

AB法A段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探讨    周健,魏小松,龙腾锐

海水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籍国东,姜兆春,赵丽辉,丁蕴铮,袁星

高盐度有机废水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耀辰;鲍建国;周旋;信欣;万红霞;

集成膜过程    高从堦,俞三传,金可勇

利用海水冲厕对城市污水处理的影响研究    张雨山,王静,蒋立东,徐梅生,顾平,李方方

染料废水的物化处理    刘振华,李顺成,安鼎年,张俊贞

海水盐度对二沉池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张雨山,王静,蒋立东,徐梅生,顾平,李方方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    袁林江,彭党聪,王志盈

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特性研究    李玲玲

高盐难降解工业废水微生物处理的污泥驯化研究与应用    何健

华南地区11种高等水生维管植物净化城镇污水效益评价    陈毓华,汪俊三,梁明易,童红云,李龙滩,蔡信德

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副补主”的探索    张汉明,许秧男

抚顺市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效果的评价    韩熔红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浅释    马世豪,何星海

构建生态湿地系统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成功实践    秦文宪;

广西出台措施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李新雄;

云南加速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广西:48位市长、县长因治污不力被通报批评    

A-O生物滤池工艺处理城镇污水    杜文华,吴一蘩,杨健

EM应用于间歇反应器处理城镇污水的高效节能问题    邵青,雒文生

浅谈广西小城镇污水特点及处理工艺研究    陈永青;张茜;何晓俊;

浅析二氧化氯在城镇污水消毒中的应用    徐光;王斌;

水泥工业中废物协同处理——瑞士(Holcim)公司经验    王焕忠;

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城镇污水土地处理可行性初探    董泽琴;

利用土地渗滤技术处理寒冷地区小城镇污水的初步研究    刘哲人;于文柱;刘万元;单丽莎;王彦军;盖赫丽;程慧;吴海娟;周宴敏;骆彦军;郭铁南;王鑫;

城镇规划设计中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朱玉琦;崔凯;于树利;王旭东;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水质系列国家标准的研究    黄金屏;张大群;

目前水泥厂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几种方式    朱大来;宋立华;

深井曝气技术在处理小城镇污水中的应用    张明友;

一种支持多节点协同实现图像融合的视频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陶丹;马华东;

努力完成全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实习记者 陈艳艳

湘潭城镇污水不再直排湘江    记者 李光华 通讯员 陈冠军 彭娟

我市获中央资金4950万    韶关日报记者 魏生革 通讯员 王婧 刘佰骐

楚雄州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速    记者 周永源 吕瑾

今年23亿建设城镇“污垃”处理设施    记者梁佳佳 通讯员宁国用

城镇污水纳管展开“百日攻坚”    吴骏

省人大环资委来我州调研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    记者 李天涛

一个引人注目的跨越    本报记者 莫艳萍 本报通讯员 宁国用

省政府治污项目专项督查组到我州开展专项督查    本报记者 武爱萍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城镇污水纳管工作    陈文闵怡

高盐高氮磷榨菜有机废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脱氮除磷研究    司马卫平

新型后置反硝化工艺处理低C/N(C/P)比城镇污水性能研究    刘钢

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和猪场废水研究    李淑兰

外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城镇污水新工艺及数学模型研究    张选军

EBV与TPA分别及协同处理CNE2细胞诱导基因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江培洲

回用中水超声及其协同紫外消毒效能与机制研究    张胜华

5-氨基乙酰丙酸对丙酯草醚胁迫下油菜和牛繁缕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张文芳

水滑石型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污泥脱水性能    綦峥

超高压处理对猕猴桃果汁杀菌钝酶效果和品质的影响    方亮

小城镇污水A/O/A工艺同步脱氮除磷特性及盐度影响研究    赵庆

高盐高氮磷有机废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丁文静

高盐高氮有机废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试验研究    赵俊

城镇污水物化法处理成套技术研究    王振兴

CASS工艺协同处理库区渗滤液与城镇污水达标排放技术研究    徐洲

我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制度的构建研究    韩冰

土壤渗滤处理小城镇污水的试验研究    田立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镇污水厂深度净化及其仿真研究    张青

曝气吹脱-倒置A~2/O协同处理渗滤液与城镇污水的中试研究    万鹏

小城镇污水处理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鄢恒珍

一级强化处理城镇污水及其在关中地区适用性研究    金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