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同时处理系统优化运行策略探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07:11
热度:

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同时处理系统优化运行策略探讨【摘要】:采用倒置A2/O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的混合污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混合污水氮和有机物去除的控制因

【摘要】:采用倒置A2/O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的混合污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混合污水氮和有机物去除的控制因素;水温为23~30℃、泥龄为20d时,最优运行参数为:水力停留时间9h、DO 2mg/L、外回流比80%、内回流比200%,此时COD、NH3-N和TN去除率分别为76.4%~78.2%、95.7%~97.8%和58.9%~61.2%,出水浓度均可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当水温为13~27℃,其他工艺条件与模型试验相同时,生产性试验得出,COD、NH3-N和TN去除率分别为74.7%~87.8%、87.2%~98.6%、51.8%~67.4%;出水COD和NH3-N均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出水TN达到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与上一年同期运行效果比较,NH3-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9.4、9.9百分点,有机物去除没有改善。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
【关键词】倒置A/O工艺 垃圾渗滤液 城市污水 水力停留时间 脱氮 有机物
【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引导项目(No.2010B010900038)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07J1-Q411) 广州大学新苗计划项目(No.20071002)
【分类号】:X703
【正文快照】: 垃圾渗滤液具有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不稳定等特点[1-3],处理途径主要分为场内和场外2类。场内是指向填埋场循环喷洒或由填埋场处理站处理。场外是指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污水同时处理,因该方式简捷并可大幅节省基建投资和处理成本,近年来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过程的有机物去除特征    何品晶,付强,邵立明,薛俊峰,李国建

垃圾渗滤液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探讨    乔勇;赵国志;

生物膜法除磷的研究进展    王建翔;陈洪斌;何群彪;屈计宁;

同步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峻岭;吴正高;赵宗升;

常温短程内源反硝化生物脱氮    王少坡,彭永臻,于德爽,张艳萍,胡建阁

分级式除磷脱氮工艺探讨    龙北生,聂熹,赵勇胜,崔志新

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效果实验研究    聂熹;田曦;

养殖水体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吕善志;孟飞;李文彩;王书敏;

寒冷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及其控制    白晓慧,崔洪升,王宝贞

革新的UNITANK法处理城市污水的特性    石明岩,胡晓东,陈方肃,吕锡武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氨氮废水    刘静文,顾平,杨睿

生物法脱氮除磷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徐洪斌,吕锡武

污水脱氮过程中斜发沸石吸附再生性能的实验研究    张兵;崔福义;张学洪;

淀粉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杨宝芸

聚合物载体流化床反应器生物颗粒特性及焦化废水流化床系统生物脱氮研究    杨平

环境温度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运行特性的研究    李刚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控制技术研究    欧阳峰

焦化废水亚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研究    唐光临

催化填料研制及其变速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性能研究    方芳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的仿真研究    刘宏远

污水处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    张金炳

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系统工艺的试验研究    罗宁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的特性及调控研究    徐金兰

ABR的启动、颗粒污泥特征及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芦家娟

改进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运行性能研究    宣爱萍

水解酸化+好氧膜生物工艺处理弹药销毁废水的试验研究    郭新超

生物膜内亚硝化过程及反硝化特性研究    张小玲

垃圾渗沥液物化生化法处理试验研究    胡慧青

合建式一体化氧化沟水力性能和节能特点研究    俞天明

连续流间歇曝气工艺作缺氧变速生物滤池后处理的试验研究    赵娟

混凝法强化处理城市污水与缺氧变速生物滤池(ABF)出水的试验研究    张国庆

SBR工艺硫化物气体产生机理试验研究    孙永利

生物滤沟处理受污染城市河水运行性能试验研究    肖海文

城市污水BOD与COD关系的探讨    郭劲松,龙腾锐

垃圾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经济成分及分异    方创琳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可行性分析    张晓玲,王长明,付朝杰

SBR法在垃圾渗滤液治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谢可蓉,温旭志,谢璨楷,朱又春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的控制技术    赵宗升,刘鸿亮,李炳伟,杨苏文,袁光钰

倒置AAO工艺的设计特点与运行参数    傅钢,董滨,周增炎,高廷耀

光催化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因素    谭小萍,王国生,汤克敏

序批式反应器工艺的研究进展    廖鑫凯,张昊然,陈文谋,邓旭,李清彪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及处理技术    何厚波,熊杨,周敬超

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对填埋层甲烷产生的影响    张晓星,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技术    邹长伟,徐美生,黄虹,万金保

垃圾渗滤液、粪便污水与城市污水同步脱氮除碳小试    石明岩;冯兆继;余建恒;夏耿东;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垃圾渗滤液中的DEHP含量    唐艳红;黄宇;胡家朋;

应用加载磁絮凝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研究    孙利北;孙春宝;米丽平;张笑;刘通;

STAC有机膨润土的表征及其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王红斌;余加进;宁平;和万芬;胡春华;杨敏;

两级接触氧化联合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    王腾蛟;方闻;罗莹;余小玉;孙连鹏;

垃圾渗滤液原位处理工艺初步研究    罗立新;熊丽娟;何宇航;韦亚东;陈艳;于萍;秦旅;

垃圾渗滤液与厨余垃圾混合厌氧消化研究    王涛;张文阳;

A/O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沈建兵;袁德玉;蔡映杰;杨小俊;

管式膜MBR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膜的性能研究    吴兆飞;刘恩华;刘建森;杜启云;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张渊;郭掌珍;

填埋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分组与光谱学表征研究现状    何小松;席北斗;姜永海;袁英;安达;杨昱;刘鸿亮;

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技术研究    马铮铮;梁文;

紫外光催化氧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    郭兆凯;朱英存;

负载型Mn/RE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其电催化功效的影响    刘士莉;宋红萍;

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处理受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苏彩燕;

端面自锁连接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用于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回用    童晓岚;王瑾;杨光兴;阳华衡;

集成工艺降解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刘秀艳;谢正苗;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的泡沫形成与控制研究    姚宏;单文广;孙明东;

中老龄垃圾渗滤液氨氮短程硝化技术的优化研究    谢冰;杨学志;徐晓燕;

MAP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的试验研究    杨严;王建;

垃圾渗滤液污染要全程控制    记者 李禾

一项新技术让垃圾渗滤液达标    记者 李禾

垃圾渗滤液治污如何走出困境?    本报记者 李禾

垃圾渗滤液终于处理了    刘桂妮 董其俊

4年处理不了垃圾渗滤液    本报记者 高松

9万吨污水化清水    记者 杨麟 通讯员 万覃李

全生化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本报记者 刘蔚

MVC蒸发技术:破解垃圾渗滤液难题    本报记者 韩庆文 特约记者 王继川

蝶管式反渗透技术让垃圾渗滤液变净水    柳苇

长宁:环境优美“五个一样”    本报记者 刘宇男

光触媒作用下聚光太阳光对垃圾渗滤液有机质的降解    邓昭平

基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特征的预处理研究    张胜利

垃圾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在生化—物化处理中的降解规律    卜琳

厌氧—好氧处理垃圾渗滤液与短程深度脱氮    吴莉娜

生活垃圾渗滤液吸附降解及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    蒋宝军

城市污水与垃圾渗滤液及粪便污水合并处理技术研究    余建恒

膜生物法(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申欢

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污泥颗粒化和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魏燕杰

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实验研究及理论    李东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一级厌氧出水的研究    刘杰

垃圾渗滤液脱除烟气二氧化硫体系的研究    苏丹

垃圾渗滤液预处理工艺优化的研究    皮金武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王天烽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吕红

有机膨润土预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研究    朱丰收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物化及生物强化预处理试验研究    潘水秀

生物活性炭处理垃圾渗滤液生化尾水试验研究    黄鹤

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过程的物理化学现象与研究    何明

混凝-MAP法应用于垃圾渗滤液中的试验研究    杨严

老龄期垃圾渗滤液的陈垃圾生物反应器脱氮调控研究    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