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A~2MO-M工艺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效能及机制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35:45
热度:

A~2MO-M工艺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效能及机制研究【摘要】: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污水污泥排放标准也逐步提升,污水及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强化污水处理与原位污

【摘要】: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污水污泥排放标准也逐步提升,污水及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强化污水处理与原位污泥减量技术的联合成为必然。针对我国环保领域面临的挑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工艺系统(A stage-aerated anaerobic, anoxic, micro-aerobic, and oxic system combining a micro-aerobic starvation sludge holding tank, A2MO-M system),并以好氧-沉淀-厌氧系统(oxic-setting-anaerobic system, OSA system)为对比工艺,比较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对OSA及A2MO-M系统原位污泥减量、出水有机物去除以及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同时,本论文结合数学模拟方法分析了OSA及A2MO-M系统内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SMP)的生成代谢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OSA及A2MO-M工艺中好氧、微氧、缺氧及厌氧条件下ASM2D-UAP及ASM2D-BAP形成与降解的数学模型。开展了A2MO-M系统中微氧饥饿污泥停留池参数的优化研究,并以OSA系统作为参照工艺,优化了A2MO-M系统原位污泥减量的HRT,试验结果表明:当控制OSA系统中厌氧污泥停留池的HRT为12h时(OSA3#系统),OSA系统排泥量最少;而控制A2MO-M系统中微氧饥饿污泥停留池的HRT为9h时(A2MO-M2#系统),A2MO-M系统排泥量最少。且相比传统活性污泥系统、强化污水脱氮除磷系统、及OSA3#系统,A2MO-M2#系统污泥产量分别减少了45.08%、42.46%及16.08%。通过对A2MO-M及OSA系统原位污泥减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OSA3#及A2MO-M2#系统,能量解偶联代谢作用分别占据了两系统原位污泥减量的9.68%和16.67%;污泥衰减引起的原位污泥减量分别占据了两系统原位污泥减量的23.23%和21.15%。同时,454高通量测序的分子生态学分析显示,A2MO-M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丰富,且A2MO-M群落中的发酵细菌(Stenotrophomonas、 Osenella、及Paludibacter)及慢速生长细菌(Ramlibacter)的相对丰度均大于OSA群落。因此在A2MO-M系统中,慢速生长细菌的富集及发酵细菌引起的隐性生长作用也是A2MO-M系统强化原位污泥减量效果的重要原因。开展了OSA及A2MO-M系统出水有机物(effluent organic matters, EfOM)、 SMP、基质代谢相关型产物(Utilization-Associated Products, UAP)以及生物量相关型产物(Biomass-Associated Products, BAP)的物化特性的定性定量研究,明晰了不同HRT下OSA及A2MO-M系统出水中UAP及BAP的特性及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在活性污泥生物污水处理系统中,BAP的累积对出水水质的恶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OSA系统出水BAP的累积量明显大于A2MO-M系统出水BAP的累积量;同时研究发现,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浓度是影响BAP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通过对比OSA及A2MO-M系统出水的脱氮除磷效果表明,相比OSA3#系统,A2MO-M2#系统的平均出水总氮、氨氮及总磷去除效果分别提高了20.61%,12.46%及42.20%,且高通量群落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固氮菌、氨氧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及去磷菌等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细菌在A2MO-M群落的相对丰度要大于OSA群落。建立了OSA及A2MO-M系统中不同DO条件的ASM2D-UAP和ASM2D-BAP数学模型。将SMP、BAP、UAP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的产生及降解机理引入到ASM2D模型中,基于ASM2D-UAP和ASM2D-BAP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研究,对好氧、微氧、缺氧、厌氧条件下的SMP、UAP及BAP的生成代谢过程进行数学模拟,结果表明: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中DO浓度对出水UAP的影响较小,而对出水BAP的影响很大;厌氧条件下产生的BAP浓度最大,其次是好氧条件,而微氧和缺氧条件下BAP产生的量较小,且浓度相差不大。通过ASM2D-UAP和ASM2D-BAP数学模拟,本研究充分证明了OSA和A2MO-M系统中控制不同DO条件对系统出水水质影响较大。相比A2MO-M系统,OSA系统内的污泥在厌氧-好氧的环境中交替,会引起大量BAP的累积,从而导致系统出水水质的恶化。 【关键词】:原位污泥减量 脱氮除磷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溶解氧浓度 微生物群落结构 数学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7
  • 第1章 绪论17-38
  • 1.1 国内外剩余污泥的产生现状17
  • 1.2 原位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现状17-32
  • 1.2.1 强化微生物隐性生长的原位污泥减量技术18-24
  • 1.2.2 解偶联代谢的原位污泥减量技术24-28
  • 1.2.3 微生物捕食的原位污泥减量技术28-31
  • 1.2.4 改进及新型的原位污泥减量技术31-32
  • 1.3 原位污泥减量工艺污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32-35
  •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意义35-38
  • 1.4.1 课题来源35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35-36
  • 1.4.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36-38
  • 第2章 试验材料装置与方法38-58
  • 2.1 污泥来源与驯化38
  • 2.2 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工艺38-41
  • 2.2.1 A~2MO-M工艺概述及其显著优势38-39
  • 2.2.2 A~2MO-M工艺的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39-41
  • 2.3 A~2MO-M及OSA工艺控制参数的优化试验41-51
  • 2.3.1 厌氧污泥停留池与微氧饥饿污泥停留池控制参数的优化试验41-42
  • 2.3.2 原位污泥减量及污水处理效果的比较试验42-45
  • 2.3.3 能量解偶联代谢的原位污泥减量的研究试验45-46
  • 2.3.4 污泥衰减的原位污泥减量的研究试验46-47
  • 2.3.5 出水EfOM的比较试验47
  • 2.3.6 出水SMP生成代谢试验47-51
  • 2.3.7 不同溶解氧浓度对SMP、BAP、UAP的动态形成过程影响的序批式试验51
  • 2.4 试验仪器设备51-52
  • 2.5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52-56
  • 2.5.1 水质和污泥检测指标及方法52-53
  • 2.5.2 生物化学分析53-54
  • 2.5.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54
  • 2.5.4 红外光谱分析54
  • 2.5.5 紫外光谱分析54-55
  • 2.5.6 OUR/SOUR测试55
  • 2.5.7 ATP活性的测定55-56
  • 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56-58
  • 2.6.1 A~2MO-M及OSA工艺活性污泥DNA提取56
  • 2.6.2 16S rRNA基因扩增56-57
  • 2.6.3 高通量16S rRNA基因焦磷酸测序57
  • 2.6.4 生物信息学57-58
  • 第3章 A~2MO-M工艺原位污泥减量效果及减量机制58-89
  • 3.1 引言58
  • 3.2 A~2MO-M工艺微氧饥饿污泥停留池最佳参数的确定58-67
  • 3.2.1 单因素试验优化微氧饥饿污泥停留池控制参数58-61
  • 3.2.2 响应曲面优化微氧饥饿污泥停留池污泥减量控制参数61-63
  • 3.2.3 微氧饥饿污泥停留池控制参数的优化及模型验证63-67
  • 3.3 OSA工艺厌氧污泥停留池最佳参数的确定67-74
  • 3.3.1 单因素试验优化厌氧污泥停留池控制参数67-69
  • 3.3.2 响应曲面优化厌氧污泥停留池控制参数69-70
  • 3.3.3 厌氧污泥停留池控制参数的优化及模型验证70-74
  • 3.4 A~2MO-M及OSA工艺原位污泥减量效果的比较研究74-77
  • 3.5 A~2MO-M及OSA工艺原位污泥减量机制的研究77-87
  • 3.5.1 能量解偶联代谢作用引起的原位污泥减量的研究77-81
  • 3.5.2 污泥衰减引起的原位污泥减量的研究81-84
  • 3.5.3 微生物种群结构引起的原位污泥减量的研究84-87
  • 3.6 本章小结87-89
  • 第4章 A~2MO-M工艺污水处理效果及其机理89-115
  • 4.1 引言89-90
  • 4.2 A~2MO-M及OSA工艺EfOM的组分分析与影响因素90-94
  • 4.2.1 EfOM的物化特性的定性定量研究90-91
  • 4.2.2 EfOM的EEM分析91-94
  • 4.3 A~2MO-M及OSA工艺EfOM中SMP的组成成分与影响因素94-108
  • 4.3.1 BAP的组成成分及含量分析94-96
  • 4.3.2 BAP生成代谢中DOM的EEM分析96-99
  • 4.3.3 BAP生成代谢中污泥EPS的EEM分析99-102
  • 4.3.4 BAP生成代谢中DOM的FTIR分析102-104
  • 4.3.5 UAP的组成成分与含量分析104-108
  • 4.4 A~2MO-M及OSA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比较研究108-112
  • 4.4.1 出水总氮的变化108-110
  • 4.4.2 出水氨氮的变化110-111
  • 4.4.3 出水总磷的变化111-112
  • 4.5 A~2MO-M及OSA工艺污水处理效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12-114
  • 4.6 本章小结114-115
  • 第5章 A~2MO-M与OSA工艺出水有机物的形成与降解的动力学模型115-138
  • 5.1 引言115-116
  • 5.2 SMP、BAP及UAP形成和降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116-119
  • 5.3 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119-134
  • 5.3.1 对UAP形成过程的敏感性分析119-121
  • 5.3.2 对BAP形成过程的敏感性分析121-134
  • 5.4 污染物的形成与降解134-137
  • 5.5 本章小结137-138
  • 结论138-139
  • 创新点139-140
  • 参考文献140-1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64-168
  • 致谢168-170
  • 个人简历1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剩余污泥减量性能和机理研究    金文标;王建芳;赵庆良;林佶侃;

多孔微生物载体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污水处理特性    刘则华;邢新会;冯权;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影响因素    王建芳;赵庆良;刘志刚;林佶侃;

污泥重金属生物沥滤和电动去除的技术研究    彭桂群

光合细菌利用低分子有机酸产氢的试验研究    陈明

A+OSA污泥减量工艺物质能量转化及其微生态特性研究    贾丽

水蚯蚓污泥减量机制及工艺初步研究    沈晓明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及其资源化研究进展    郭小品;毕东苏;

葡萄糖酸钠发酵中底物-产物作用对氧传递的影响及发酵过程优化    郭茸恺;王泽建;庄英萍;黄明志;郭美锦;储炬;

污水处理厂污泥过程减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英俊;周振;李进民;王罗春;黄超;李峰;

Fenton氧化处理剩余污泥的作用机制    宋相国;张盼月;张光明;董金华;李娟;吴珍;张海燕;

脱水污泥厌氧发酵搅拌动力需求试验研究    盛金良;严敏东;赵志永;龚莹;

印染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玉;徐勇军;方战强;

导流板厌氧/限氧循环反应器的污泥减量效果研究    许晓毅;谢恩;罗固源;阕添进;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屈佳玉;

基于ORP的控制策略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苏高强;彭永臻;

生物法实现污泥减量技术综述    党俐;徐岳阳;曹雯;张伟军;

超临界氧化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陈广银;

氨氧化细菌的研究进展    魏伟伟;叶春;李春华;

污泥生态化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银奕;周晓琴;李子富;王向荣;张宁;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中试研究    黄瑛;余磊磊;王瑞慧;武剑;

耦合SND与反硝化除磷的SBR系统运行影响因素研究    朱光灿;王佳;雷晓芬;余冉;吕锡武;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机理与技术研究    樊小龙;

Simultaneous sludge reduction and nutrient removal(SSRNR) with interaction between Tubificidae and microorganisms: A full-scale study    Juqing Lou;Peide Sun;Maoxin Guo;Ge Wu;Yingqi Song;

膜生物反应器ASM-CFD耦合仿真研究进展    杨敏;徐荣乐;袁星;罗南;郁达伟;魏源送;樊耀波;

净水工艺对二氧化氯消耗和亚氯酸盐/氯酸盐形成的影响    赵彩霞;张玉玲;胡志光;

废水PVA高效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研究    郭莉萍;刘永红;于兴峰;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    李广

固定化脱氮菌群处理含氮污水的研究    肖晶晶

己内酰胺废水的生物脱氮技术及水资源综合利用    刘国华

杯伞(Clitocybe sp.)AS 5.112胞外多糖发酵、生物活性及结构分析    王允祥

脂肪酶催化猪油酸解制备功能性脂的研究    赵海珍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生产大豆活性多肽的研究    余勃

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DN2烟碱降解途径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研究    袁勇军

好氧—厌氧耦合体系污泥减量化的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    于安峰

抗氧化新型冬虫夏草胞外多糖的制备、结构与溶液特征研究    闫景坤

棉籽抗氧化多肽和ACE抑制多肽的研究    高丹丹

光合菌群产氢特性及其秸秆发酵制氢初探    张国欣

厌氧微生物载体生物膜的形成及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王真真

重庆市城市污泥堆肥农用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研究    曹春梅

铁屑流化床中流动状态对传质效果的影响    杨佩

MBR用于中水回用试验研究    魏旭

发酵法生物制氢系统接种污泥预处理方法及效果研究    王淑静

污泥用于矿山废弃地植被重建的效果分析    徐慧

太原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重金属分析及农用潜力    孙瑞卿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EBPR系统除磷特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朱明山

污泥制备磁性多孔陶粒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郭磊

生活污泥的性质和农业利用可行性研究    吴新民

混合厌氧微生物产氢研究    赵玉山,腾晓峰,张鹏,谭天伟

海藻酸钠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胞拆分D,L-泛解酸内酯    王雪梅;于明锐;谭天伟;

污泥在番茄上的应用    刘善江

控制活性污泥法中剩余污泥产生的新技术研究    刘雨,王歧东,吴效华

富底物条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合成-能量代谢理论    刘雨,杨学富,陈光浩

S_0/X_0对剩余污泥产率的影响研究    谢敏丽,刘雨,杨学富

城市污泥超声波处理技术    张光明,吴敏生,张维昊,张锡辉

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减量新技术    王启中,宋碧玉

污泥臭氧化减量技术的影响因子    何圣兵,薛罡,王宝贞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能量平衡分析研究和应用    高旭

两种微型动物减量污泥的初步研究    白润英

剩余污泥解偶联减量工艺与能量转化途径研究    卢艳华

A+OSA工艺污泥减量机理与热力学特征研究    范莹

污水厂污泥作填埋场覆盖材料的试验研究    张鹏,吴志超,陈绍伟,章非娟,员小峰,秦峰,陈善平

济钢炼钢炼铁污泥的处理和应用    贺建峰

北京市第九水厂污泥处理运行介绍    陶君

污泥和废水土地处理法增加农作物产量    胡金杰

罐底石油污泥的生物修补    刘卫东

污泥处理的发展趋势    于连明

污泥造肥技术的探讨    白木,周洁

乌石化炼油厂污泥处理技术现状    宫晖,奚晓东,夏宣

污泥造肥技术的探讨    白木,周洁

一种污泥稳定新方法——污泥微氧稳定法    孙丰霞,傅钢

炭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刘静;梁轲;

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张健;

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

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    董庆海;罗继亨;

济钢球团配加利用炼钢污泥    王峰;乔庭明;南文哲;任洪华;高坤;

污泥的处置及利用技术探讨    查甫生;崔可锐;席培胜;

大力发展污泥燃料成套应用技术 推进上海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罗争峰;张景云;沈跃栋;黄伟;

深圳市污泥处理与处置模式的探讨    党清平;朱敏;

浅析我国污泥处理的现状及其意义    夏荣华;

污泥制砖发展浅谈    周炫;蔡小兵;

广州各污水厂抓紧配船运泥    刘谷华 张凯

我市首座污泥处理厂开建    薛平安 记者 赵蕴颖

一直让人头疼的污泥被这家厂废物利用了    记者 边晓丹通讯员 张耀林

南京将建处理厂专“吃”污泥    记者  毛庆 通讯员  刘华

5.5亿建设垃圾污泥发电厂    记者 余万芳 通讯员 李颐

近百万吨污泥变成燃料    记者 吴云赞

污泥发电解决环保难题    刘峰李晓航

污泥可发电 灰渣做成砖    王晓晴胡俭

广州三成污泥有望变优质水泥    杜娟

重庆:污水厂污泥变废为“肥”    记者 冉瑞成实习生 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