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城市污水处理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与能效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34:21
热度:

城市污水处理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与能效分析【摘要】:针对我国南方城市污水水质特征及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从简易污水处理思想出发,以倒置A2/O及经典SBR工艺过程及时空

【摘要】: 针对我国南方城市污水水质特征及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从简易污水处理思想出发,以倒置A2/O及经典SBR工艺过程及时空关系为基础,并在一体化氧化沟固液分离基础上,创造性的将三相分离器概念引入一体化同步脱氮除磷反应器,开发出新型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CIBR)。CIBR通过三相分离器将反应区与沉淀区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实现了单池连续流恒水位进出水运行、节省污泥回流能耗,还从构造上解决一体化脱氮反应器固液分离不彻底等问题,提高了出水稳定性。研究表明: (1)CIBR兼性生化模式处理效果受水温影响较大,当水温低于12℃时,处理效果会明显下降且污泥流失严重。在低温条件下采用化学兼性生化模式,可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减少污泥流失,但无法改善系统硝化及脱氮效果。当水温偏低或进水NH3-N浓度较高时,单独采用兼性生化模式或化学辅助兼性生化难以满足处理要求,需要变换运行模式以提高系统硝化效果及出水稳定性。 (2)CIBR间歇曝气模式最佳工艺参数为HRT为12h、MLSS为3000mg/L、SRT为15d。CIBR间歇曝气模式处理效果受到曝气/搅拌/静沉时间、曝气比、曝气功率、碳源、污泥负荷Ns及平均能耗等影响。虽然进水COD浓度较低,但由于采用连续进水方式运行,在保证充分的好氧硝化及缺氧反硝化时间条件下,控制各阶段合理的时间比例、提高平均能耗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CIBR化学辅助间歇曝气模式在有机物去除上未表现出协同作用,但在脱氮除磷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并提高了出水稳定性;投加絮凝剂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亚硝化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NH3-N去除效果。 (3)通过CIBR间歇曝气模式三种典型工况条件下氮形态、MLSS、COD/MLSS、COD/NOX-N及COD、NH3-N、NO3--N、NO2--N、TN、TP等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曝气及搅拌状态下反应器整体为完全混合状态,静沉阶段为推流流态;充分的好氧曝气与缺氧搅拌是高效脱氮的前提与保证;连续进出水不但有利于减少好氧阶段有机物异养菌对硝化自养菌的抑制作用,还可以为缺氧反硝化补充碳源,缓解进水C/N偏低对脱氮效果的不利影响;揭示了CIBR间歇曝气模式在碳源不足情况下获得高效同步脱氮除磷的理论根据。 (4)受连续进水影响,CIBR间歇曝气与SBR脱氮除磷工艺在线参数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区别,但CIBR间歇曝气模式有机物降解及同步脱氮除磷过程可以通过在线DO/ORP/pH曲线及dORP/dt及dpH/dt辅助曲线联合进行判断并可获得三个特征点,即易降解有机物完成点与硝化反应开始点(A点)、硝化反应完成点或停止点(B点)及反硝化反应完成点与厌氧释磷开始点(C点)。 (5)多种模式交互过程易出现硝化效果下降、脱氮效率降低、释磷等现象及出水不稳定等问题,采用化学辅助间歇曝气模式可以加快系统TP去除效果恢复速度,但COD、NH3-N及TN去除效果几天内难以恢复。而采用CIBR间歇曝气模式变工况运行时,COD、NH3-N、TN及TP去除率平均值依次为76.40%、82.33%、66.24%、及70.18%,系统稳定性远远高于CIBR变模式运行。采用CIBR生物-波形潜流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组合工艺进行城市污水处理,根据季节性水质及生态单元处理功能变化调整CIBR生物单元运行工况,以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及稳定性,并降低运行能耗。CIBR生物单元四季分别采用工况II(2-1-1)、工况V(2-0-2)、工况VIII(3-1-2)及工况VII(3-2-1)运行,系统总体出水稳定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 (6)为揭示CIBR生物处理工艺节能原理,建立了CIBR生物处理单元能量衡算黑箱模型和火用平衡分析灰箱模型,对CIBR生物单元用能结构和用能效率进行了研究。首次引入了火用分配系数λ概念,可以根据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单元需求灵活调整工艺运行参数来调节剩余污泥产量与耗散火用之间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总体运行能耗目标。在传统能量评价指标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比火用耗概念,节能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比火用耗,节省外界投入作为推动力的化学火用。通过CIBR生物单元四季比能耗、热效率、热力学效率及比火用耗指标对比分析可知,比火用耗较之比能耗、能量利用率及目的火用效率评价指标更为客观和严密。通过比火用耗及能耗折算分析表明,生物生态组合工艺节火用效率高,相比于A2/O工艺及Bardenpho工艺吨水处理电耗分别节省了37.59%及57.84%。由此可见,CIBR生物/波形潜流人工湿地生态组合处理工艺节能效率是建立在生态单元低耗脱氮除磷及CIBR生物单元变工况节能运行共同作用的基础上。 【关键词】:城市污水 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波形潜流人工湿地 能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41
  • 1.1 城市污水处理现状12-19
  • 1.2 脱氮除磷理论发展19-24
  • 1.3 脱氮除磷工艺发展24-33
  • 1.4 脱氮除磷控制发展33-38
  • 1.5 脱氮除磷能效与能耗38-39
  • 1.6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内容39-41
  • 2 CIBR 系统构建41-55
  • 2.1 CIBR 系统总体框架的构成41-42
  • 2.2 CIBR 反应器构建42-46
  • 2.3 CIBR 三相分离器设计46-50
  • 2.4 试验材料和方法50-54
  • 2.5 本章小结54-55
  • 3 CIBR 兼性生化模式试验研究55-65
  • 3.1 兼性生化模式影响因素55-56
  • 3.2 兼性生化低温恒工况试验56-58
  • 3.3 兼性生化常温恒工况试验58-60
  • 3.4 化学辅助兼性生化协同作用研究60-64
  • 3.5 本章小结64-65
  • 4 CIBR 间歇曝气模式试验研究65-94
  • 4.1 CIBR 间歇曝气模式工艺参数65-73
  • 4.2 CIBR 间歇曝气模式工况研究73-81
  • 4.3 CIBR 间歇曝气模式影响因素81-88
  • 4.4 化学辅助CIBR 间歇曝气模式协同作用研究88-92
  • 4.5 本章小结92-94
  • 5 CIBR 间歇曝气模式时空序列试验研究94-127
  • 5.1 CIBR 间歇曝气模式总体分布规律94-99
  • 5.2 工况II 时空序列分布规律99-107
  • 5.3 工况VII 时空序列分布规律107-113
  • 5.4 工况VIII 时空序列分布规律113-119
  • 5.5 CIBR 在线控制参数119-126
  • 5.6 本章小结126-127
  • 6 CIBR 模式变换与运行稳定性研究127-154
  • 6.1 间歇曝气与兼性生化模式交互过程研究127-130
  • 6.2 间歇曝气、兼性生化与化学辅助模式交互过程研究130-134
  • 6.3 间歇曝气模式多工况交互过程研究134-138
  • 6.4 CIBR-波形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研究138-143
  • 6.5 生物-生态四季协同作用试验研究143-152
  • 6.6 本章小结152-154
  • 7 CIBR 工艺能量建模与能效分析154-179
  • 7.1 污水处理能量模型中的基本概念154-157
  • 7.2 污水处理能量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157-164
  • 7.3 CIBR 生物处理单元能量平衡分析研究164-174
  • 7.4 生物生态协同作用能效分析174-178
  • 7.5 本章小节178-179
  • 8 结论与建议179-183
  • 8.1 结论179-181
  • 8.2 创新点181-182
  • 8.3 建议182-183
  • 致谢183-184
  • 参考文献184-195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95-196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9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社区污水处理一体化FIBR工艺研究    高兰

间歇曝气MBR中短程硝化系统启动及脱氮研究    汪作炜

IBR内不同工况的EPS特性与污泥性状分析研究    袁卓雅

山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研究    魏瑾

人工景观生态湖滨净化带植物的遴选    刘斌;章北平;程伟;章芳;钱晓良;

废水除磷工艺中聚磷菌及其缺氧态下吸磷现象    魏琛,张晚凉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低浓城市污水研究    杨殿海,卢峰,夏四清

一体化CIBR反应器的低温脱氮除磷中试    刘礼祥;章北平;周红燕;吴云生;颜岗;

CIBR/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研究    刘礼祥;章北平;陆谢娟;颜岗;周红燕;

利用 ORP 作为 SBR 法反应时间的计算机控制参数    彭永臻,邵剑英,周利,黑田正和,许燕青

一体化氧化沟侧沟固液分离器分离效果研究    王涛,邓荣森,潘江浚,陈江北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中的三相分离器    郝晓刚,余华瑞,石炎福

波形潜流湿地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    曾祥英;章北平;孙高升;

生物化学协同除磷研究    侯红娟;周琪;邱兆富;王洪洋;李彤;

螺旋升流式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豆俊峰

单池分区优化及能量模型的研究    王涛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顾华详

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效果研究    尹志高;陆志波;杨健;刘静;

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    付飞;李异;张健;

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    张洪波;徐苏宁;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    崔木花;

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    汪少波

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黄晓霓;

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    王守敬;

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孟祥健;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郑家欢;吴志祥;

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胡建一;

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常慧娟;

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    李毅;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    王娜;邱琦;

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

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黄璜;

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    汪清蓉;

A/O-MBR处理生活污水低温启动试验研究    刘慧君;许晓毅;朱跃敏;肖瑞;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杜熙茹

海洋优势菌种附着腐蚀Fe_3Al及其复合材料界面与机理研究    常雪婷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    邢坤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    胡雪梅

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汪慧玲

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陈春常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    董国强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    李玉凤

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高晓辉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    闫恒超

优势脱氮菌的筛选及工业化应用基础研究    孙菲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旭

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    刘鹏

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    亓玉栋

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谭啸

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研究    楚伟伟

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    史玉岩

序批式生物膜(SBBR)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研究    蒋山泉;郑泽根;肖海文;翟俊;

胞外聚合物EPS对污泥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鹿雯;

SBR中不同基质对好氧颗粒污泥的性状影响研究    孙飞云;杨成永;李久义;

炭载体MBR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效能研究    李军;江定国;宋玮华;杨晓东;张刚;李佟;

蛋白质测定方法评价    路苹;于同泉;王淑英;王建立;杨柳;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组成及其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罗曦,雷中方,刘翔

胞外聚合物及其表面性质对活性污泥沉降性的影响    龙向宇;龙腾锐;唐然;

膜分离活性污泥法的研究    林喆,赵庆祥,陆美红,祁世民,翟亚连

厌氧—好氧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彭宗银

螺旋升流式反应器与SBR生物除磷系统的比较研究    罗固源,豆俊峰,支银芳

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染控制    耿静;王元刚;李秀荣;徐金凤;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能量平衡分析研究和应用    高旭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用水健康循环与污水资源化研究    王鹏飞

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系统工艺的试验研究    罗宁

非溢流双层滤料滤池及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开发应用研究    胡明忠

粗滤料反粒度过滤技术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肖伟民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微环境特征及膜污染控制    杨小丽

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周边环境污染及防治初步研究    桂红艳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研究    刘征兵

SUFR反应器流型分析及导流参数对其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    季铁军

UniFed SBR工艺脱氮除磷特性及其自动控制研究    赵晨红

均质滤料过滤技术研究——滤料粒径和滤层厚度对过滤特性的影响关系研究    张宇

给水处理新工艺池型计算绘图标准化设计研究    王旭芳

胞外聚合物(EPS)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及其在生物除磷中的作用研究    吴志高

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及胞外多聚物对颗粒化影响研究    廖青

贫营养条件下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王盛勇

赤峰市某镇污水治理工程实例    翟稚会;

蜂窝煤渣的改性及其在水溶液中的吸附特性    郝存江

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    卢宏玮,曾光明,金相灿,焦胜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治对策    郑亚西,王关民

螺旋升流式反应器与SBR生物除磷系统的比较研究    罗固源,豆俊峰,支银芳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低温低浓度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赵自成,刘颖,雷彬

低温条件下生物除磷系统的强化启动和运行    吉芳英,袁春华,许晓毅

中国湖泊渔业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孙刚,盛连喜,冯江,郎宇,李振新

兼氧技术——有机废水处理的新方法    奚旦立,陈季华,刘振鸿

水力条件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世和,王薇,俞燕

城市污水处理能耗能效研究进展    高旭,龙腾锐,郭劲松

人工湿地填料截污规律试验研究    刘真

波形潜流湿地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徐伟伟

连续流间歇曝气氧化沟处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研究    乔海兵;王淑莹;李桂荣;侯红勋;彭永臻;郭东良;

活性污泥-生物膜法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研究    董滨;梁娅;周增炎;高廷耀;

提高生活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工艺研究    秦晓,高廷耀

折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强化脱氮除磷效能的研究    周健;刘明月;龙腾锐;何强;李志刚;吴迪清;

间歇曝气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实验    韦彦斐;梅荣武;周刚;杨继飞;

较高负荷条件下活性污泥-生物膜联合系统对氮磷的去除    董滨,周增炎,高廷耀

连续/间歇曝气改良一体化氧化沟处理生活污水对比试验研究    胡锋平;解东;戴红玲;

一体化间歇曝气多级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低浓污水    周健;林明波;龙腾锐;姜文超;王国冬;

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发展展望    黄天寅,孙更民

浅谈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蔡高松;

城市污水回灌处理技术的研究    周松颖;

关于城市污水处理设计的若干问题    沈光范;

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决策与工艺方案选择研究    郑兴灿;张悦;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装备国产化与成套化发展政策的若干分析    王家廉;

再生水用于洗车用水处理技术研究    

浅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适用技术的重要性    闫水松;王春红;

西安市城市污水资源化研究    曹立坤;甘宗胜;刘玉玲;

贫困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探讨    张鑫珩;

城市污水处理与一体化氧化沟技术    邓荣森;王涛;李伟民;张贤彬;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分析与探讨    王阿华;

赢创获德国2009国际能效奖第三名    孙瑶

节能补贴启动 产品能效升级加速    本报记者 黄俐

科龙发动一级能效空调普及大战    若叶

节能惠民工程助推空调能效升级加速    孙圆

最佳减碳方式:提高能效    本报记者 唐烨 本报实习生 王文清

第五批能耗标准出台 低能效家电将被禁止    何丹婵

国家空调能效新标准将从6月1日起实施    记者 马文生

房间空调能效国家新标准颁布    记者 罗晖

首批建筑能效交易签约    本报记者 郭文生

国内能效交易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李志豹

城市污水处理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与能效分析    刘礼祥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能量平衡分析研究和应用    高旭

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的研究    杨帅

卡鲁塞尔氧化沟同步脱氮除磷研究    夏岚

A~2/O工艺脱氮除磷及其优化控制的研究    吴昌永

A~2/O工艺脱氮除磷及其优化控制的研究    吴昌永

污水处理中脱氮功能微生物特性及固定化应用研究    杨新萍

螺旋升流式SUFR-UCT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张园

基于A/O/A运行模式的SBR工艺脱氮除磷效能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    姜欣欣

透水混凝土生态膜法处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实验研究    万雨龙

东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两种工艺的对比研究    欧彩丹

交互式反应器处理南方城市污水的研究与应用    徐晓宇

A~2O-BAF工艺强化同时脱氮除磷    王建华

胞内碳源对A~2/O工艺脱氮除磷影响研究    王蕴杰

大型水生植物净化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程伟

人工湿地除磷基质研究及同步脱氮除磷填料的开发    张文娟

城市污水变模式生化前处理试验研究    李敏

城市污水处理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    唐春忠

固定化小球藻脱氮除磷对比研究以及重金属和各种营养盐对其生长的影响    颜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