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32:29
热度: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摘要】:由于全球升温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等各个方面带来的灾难日益严重,温室效应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

【摘要】:由于全球升温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等各个方面带来的灾难日益严重,温室效应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是气候变化最为主要的原因,这就促使国际社会在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方面寻求方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作为其具体化制度安排的《京都议定书》是迄今为止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最有影响力的协议,它规定了各个国家具体的减排义务和具体的减排目标。由于各国间存在减排成本差异,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起点《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帮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减轻其承担减排义务费用的三个灵活交易机制: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在保证全球气候完整性的同时,允许在各缔约国间实现碳排放权的交易。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由此诞生,并得到快速发展,而中国也快速参与到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但人们却忽视了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给我国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本文将环境要素作为交换的标的物,通过对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分类理解和系统分析,又通过对产权理论、科斯定理及H-O要素禀赋系列模型进行研究推理和假设举例,得出在客观条件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是不合理的、可比较性差的、价格非透明化的,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有使我国论为发达国家廉价减排工具的危险;发达国家在碳交易机制中已经形成控制和垄断,会在我国接受量化减排的同时谋求利益最大化;并且资本运动本质下的碳交易市场具有不稳定性,这些客观影响对我国长期的节能减排策略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就如何解决我国的节能减排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对外政策方面,应当加大CDM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在《京都议定书》中的话语权,争取早日获得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在对内政策方面,我国应当加强自主创新、挖掘减排潜力、培养专业人才、使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 H-O模型 消极影响 京都议定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3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7
  •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10-11
  • 1.1.1 研究意义10-11
  • 1.1.2 研究目的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13-14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5
  • 1.3.1 研究方法14-15
  • 1.3.2 技术路线15
  • 1.4 研究内容15-17
  • 2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理论基础17-21
  • 2.1 所有权与产权理论17-19
  • 2.1.1 所有权与产权的定义17
  • 2.1.2 所有权与产权的界定与分类17-18
  • 2.1.3 所有权与产权的特征18
  • 2.1.4 所有权与产权应用于碳排放交易18-19
  • 2.2 科斯定理19
  • 2.3 H-O理论19-20
  • 2.4 本章小结20-21
  • 3 碳排放交易与节能减排的博弈分析21-36
  • 3.1 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现状21-23
  • 3.2 二氧化碳污染与治理的博弈分析23-33
  • 3.2.1 氧化碳污染成因研究的阶段性发展23-26
  • 3.2.2 气候变化与人类节能减排的博弈26-33
  • 3.2.2.1 气候变化与人类博弈的历史现实26-27
  • 3.2.2.2 气候变化与人类博弈的关系分析27-29
  • 3.2.2.3 气候变化与人类博弈的利益分析29-30
  • 3.2.2.4 气候变化与人类博弈的策略选择分析30-33
  • 3.2.3 气候变化与我国节能减排的博弈关系33
  • 3.3 碳排放交易中的国际节能减排博弈关系33-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4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概况与特征36-54
  • 4.1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概况36-49
  • 4.1.1 《京都议定书》的概述和实施效果36-39
  • 4.1.2 国际碳排放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39
  • 4.1.3 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历史进程和各阶段成果39-43
  • 4.1.4 《哥本哈根协议》(2009)43
  • 4.1.5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三种履约机制43-49
  • 4.1.5.1 国际排放贸易(IET)44-45
  • 4.1.5.2 联合履行机制(JI)45
  • 4.1.5.3 清洁发展机制(CDM)45-49
  • 4.2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特征分析49-51
  • 4.2.1 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迅速49-50
  • 4.2.2 私人公司自愿采取减排措施50
  • 4.2.3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卖方市场50-51
  • 4.2.4 交易市场流动性差使得发展不完善51
  • 4.2.5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剧烈51
  • 4.2.6 交易平台逐步增多51
  • 4.3 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51-53
  • 4.3.1 项目交易成本高52
  • 4.3.2 议价能力弱52
  • 4.3.3 缺乏项目技术支持52
  • 4.3.4 投资风险评估不足52-53
  • 4.3.5 未来政策方向尚不明晰53
  • 4.4 本章小结53-54
  • 5 基于经济学理论演绎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影响分析54-68
  • 5.1 基于科斯定理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应用54-55
  • 5.1.1 科斯定理的经济学定义54
  • 5.1.2 科斯定理下碳交易的形成54-55
  • 5.2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模型构建55-58
  • 5.2.1 要素禀赋理论下碳交易的形成55
  • 5.2.2 碳交易市场的模型构建55-56
  • 5.2.3 碳排放交易环境要素充裕度56
  • 5.2.4 碳排放交易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构建56-57
  • 5.2.5 碳排放交易封闭经济均衡57-58
  • 5.2.6 碳排放交易开放经济均衡58
  • 5.3 经济学基础理论推导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影响58-67
  • 5.3.1 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我国节能减排的积极影响58-61
  • 5.3.1.1 为我国积累碳排放交易合作经验59
  • 5.3.1.2 促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59-60
  • 5.3.1.3 推动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建立60-61
  • 5.3.2 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我国节能减排的消极影响61-67
  • 5.3.2.1 发达国家在碳交易机制中形成控制和垄断61-63
  • 5.3.2.2 我国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廉价减排工具63-64
  • 5.3.2.3 发达国家在我国接受量化减排的同时谋求利益最大化64
  • 5.3.2.4 非二氧化碳CERs项目的研发减缓温室效应的改善64-65
  • 5.3.2.5 市场的不稳定性影响我国节能减排的进度65-66
  • 5.3.2.6 资本运动本质下的碳交易阻碍我国节能减排的运行66-67
  • 5.4 本章小结67-68
  • 6 中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条件下应采取的对策68-76
  • 6.1 中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条件下的对外政策68-71
  • 6.1.1 加大CDM项目的可持续性68-69
  • 6.1.1.1 设施的可持续性68
  • 6.1.1.2 政策的可持续性68-69
  • 6.1.2 加大在《京都议定书》中的话语权69-70
  • 6.1.3 以获取定价权促进减排高效进行70-71
  • 6.2 中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条件下的对内政策71-74
  • 6.2.1 以自主创新为我国带来减排效益71-73
  • 6.2.1.1 研发减排技术71-72
  • 6.2.1.2 优化能源结构72-73
  • 6.2.2 以挖掘减排潜力加快节能进度73
  • 6.2.3 以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减排体制73
  • 6.2.4 以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导向73-74
  • 6.2.5 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74
  • 6.3 本章小结74-76
  • 结论76-77
  • 参考文献77-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1-82
  • 致谢82-8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碳交易研究综述及展望    侯宁;刘娜;朱思翘;顾凯平;苏建兰;

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中心发展CDM项目    郑相宇;卢开聪;陈群;

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    刘华;李亚;

四个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程会强;李新;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    冯巍;

碳排放权交易的产权分析    于天飞;

排污权交易与清洁发展机制    赵惊涛;

基于一级密封拍卖的排污权交易博弈模型    陈德湖;

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李建建;马晓飞;

清洁发展机制的局限性和系统风险提示    刘铮;陈波;

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    于天飞

碳排放权交易的双向拍卖博弈研究(英文)    刘娜;何继新;侯宁;顾凯平;

Over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Research    

中国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邹丽梅;王跃先;

碳排放权交易的双向拍卖博弈研究    刘娜;何继新;周俊;顾凯平;

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刁军;董晓明;刘凤芝;贺明慧;

排污权交易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王成勇;

薯渣生料发酵制乙醇的节能工艺研究    曾舟华;徐振强;曾昆;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付慧;

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分析    毛雁冰;

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分析    张保胜;

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刘小军;祖林丽;

我国石油行业低碳发展途径刍议    岳勇;邓皓;罗凯;谢加才;

1990—2007年英国减排路径及策略分析    殷培红;武翡翡;崔学勤;杨小明;

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变暖的博弈与中国的低碳发展    李凤至;

中国绿色发展探析    赵建军;卢艳玲;

建设低碳城市的环保应对措施初探    穆军;孟小兰;覃路燕;

北京市碳强度目标的路径选择研究    崔铁宁;

主体功能区补偿机制创新——从政府到市场的转变    王云峰;

低碳经济对沈阳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道路的启示    韩越;

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制度的生成、演化与未来走向——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    杨春瑰;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    徐婷

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    陈俭

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    宋俊荣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    周莉荔

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    姚宇

中国医疗服务规制非均衡研究    申笑颜

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    刘娜

影响中国排污权市场交易意愿因素的实证分析    黄宇健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    李年君

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肖彦

建筑业企业低碳经济系统化模式研究    李怀亮

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李晓芬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孙云文

我国排污权交易对市场结构影响研究    席亚军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构    李瑜婷

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    巫锡平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研究    马辉

基于低碳经济的A钢铁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周朋

基于社区的森林碳汇交易机制研究    王静

基于复杂网络的海洋排污权配置及其交易机制研究    贾琳

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申红帅;王乃昂;邵彩梅;

总量控制中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研究    汪俊启,张颖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    卿树涛,彭捷

让蔬菜吃掉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顾钢;

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    刘华;李亚;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及存在问题研究    薛俭

具有服从有限马尔可夫链机波动的期权定价问题    谢赤

寡头垄断和排污权初始分配    陈德湖,李寿德,蒋馥

《京都议定书》机制下碳贸易与环保制约的协调    杨红强 ,张晓辛

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问题研究    穆红莉;马慧景;

跳-扩散过程的期权定价模型    陈超

森林碳汇经济问题研究    李顺龙

水权期权交易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陈洁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胡春冬

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立法思考    骆月亮

国际碳排放交易对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影响    张芳

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制度研究    周莉

首部碳交易管理办法有望出台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完善    李文增;李拉;

碳金融:不仅仅是机会    袁鹰;

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框架    张爽;张硕慧;

广东省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与预测    刘尚余;赵黛青;骆志刚;

节能减排 科学发展    陈谦;

节能减排推动广东华丽转身    董文茂;

发展改革委2007年将采取八项措施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考量节能减排    李天星;

节能减排志在必胜    由然;

我国应尽快介入国际碳交易并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    吴世亮;

全球碳交易市场现状及成效分析    冀宾;

从技术层面探讨热工工程及工业窑炉设计中节能与减排的关系协调及处理    干大川;

铸造生产线节能减排的对策和效果    唐和雍;易红;

关于推进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对策思考    郑红玲;

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林乐芬;边浩;

中国的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减排成本分析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

浅谈传统齿轮制造业的节能减排    李石求;

节能减排,打造生态唐钢    苏福源;

“节能减排”——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论“节能减排”与企业效益和发展的关系    朱康亮;成庆林;

方兴未艾的碳交易所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林伯强

碳交易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 夏文燕

加科学院院士陈镜明谈加拿大减排政策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

我省减排项目有了跨区域交易平台    记者 赖文忠 实习生 陈志源

“熊猫标准”推动国内自主碳交易市场    本报记者 姬宪恒

我国节能减排碳交易路径亟待扩大    商报记者 张涵

首部自愿减排碳交易管理办法有望出台    本报记者 周婷

北京环交所首批碳交易项目挂牌    王刘芳

如何实现公平的“减排达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中心主任 研究员 刘军红

碳市场前景不明 自愿减排有望先行    特约撰稿 袁媛 本报记者 李桂琴

碳交易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    李通

青岛市节能减排内涵、评价和战略研究    陆婕

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    刘洪斌

造纸企业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林永居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    沙之杰

中国减排成本及减排政策模拟:CEEPA模型的拓展研究    姚云飞

基于动态博弈的税收减排机制研究与设计    李长胜

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赵书新

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    吉宗玉

税收促进节能减排研究    刘喜丽

上海市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及应用    罗岑

我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时倩瑶

区域节能减排的系统分析与能耗结构关系研究    张云飞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评价研究    周广艳

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    崔秀平

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法律问题研究    曹炜

青岛市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评价及其对策建议    于鹏飞

城市集中供热电厂节能减排后评价研究    葛素琴

中美低碳经济与减排战略比较分析    吴皓炜

在用车辆节能减排检测技术方案研究    任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