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18:14
热度:

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的研究【摘要】:近年来,支撑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除了其储量的不断减少外,燃烧过后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摘要】:近年来,支撑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除了其储量的不断减少外,燃烧过后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寻找替代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地热能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清洁能源。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巨大的天然热能,其储量丰富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资源的逐渐枯竭,地热能将成为未来新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热发电是利用工质从地层中获取热能再通过汽轮机将地热能转化成电能。然而钻井所需的巨大成本限制了地热发电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随着石油的开采,存在着许多废弃的油井,其内部储存了大量的热能。因此对现有的废弃油井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地热井,既可节约钻井花费,减少开发成本,又能解决废弃油井对环境的污染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将成为一种废弃油井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地热资源的新途径。 本文对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进行了系统研究,考虑了地层传热的影响,建立了以瞬态地层导热函数为基础的理论模型。选择R600a为循环工质,并利用同心圆管热交换器从地层中获取热量,然后驱动汽轮机进行发电。对一口井深为6000m的废弃油井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导热对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工质离开回收时的出口温度随发电系统运行时间的增长而不断降低并最终达到稳定。地层热导率增大或工质进入注入井时的入口流速减小会缩短发电系统到达稳定所需的时间,地层体积比热容对系统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影响。系统的总发电量取决于工质离开回收井时的出口温度和获取的总热量,获取的总热量会随着工质进入注入井时的入口流速增大而增大,但工质离开回收井时的出口温度会随之降低:因此对于特定的地温热源,存在一个最佳工质进入注入井时的入口流速使得系统的净发电量达到最大。 通过考虑隔热层不完全绝热时注入井和回收井中工质间的热量传递,来进一步完善理论分析模型,并分析了隔热层对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厚度的隔热层,考虑注入井与回收井中工质间的热量传递时,工质的出口温度与隔热层完全绝热时的出口温度之差,随工质进入注入井时的入口流速增大而减小,但随地温梯度或井深的增大而增大。工质离开回收井时的出口温度、工质从地层中获取的总热量和系统的净发电量都随隔热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0.03m厚的膨胀聚苯乙烯隔热层可以有效地阻止注入井和回收井中工质间的热量传递。 最后,基于考虑了地层导热影响的理论模型,对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系统的工质进行了评估。针对不同的地温热源,分析了以多种不同有机流体为循环工质的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系统的性能。同时,对闪蒸发电系统(FPGS)与直接发电系统(DPGS)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从井深小于3000m的废弃油井中获取的地热能不宜进行发电利用。对于地温梯度高于0.04K/m、井深大于3000m的废弃油井,采用直接发电系统对离开回收井时处于超临界状态的工质进行利用的效率,要高于通过闪蒸发电系统对离开回收井时处于过冷状态的工质进行利用的效率。R134a和R245fa相比于R600a、R600、propylene、R290和R143a更加适用于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系统。 【关键词】:地热发电 废弃油井 瞬态地层导热函数 隔热层的影响 工质的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61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3
  • 1.2 研究背景13-19
  • 1.2.1 地热资源的分类13-14
  • 1.2.2 地热井14-16
  • 1.2.2.1 单井系统14
  • 1.2.2.2 多井系统14-16
  • 1.2.2.3 废弃油井地热能利用的地热井形式16
  • 1.2.3 发电循环16-19
  • 1.2.3.1 单工质发电技术16-17
  • 1.2.3.2 双工质发电技术17-18
  • 1.2.3.3 全流发电技术18-19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9-20
  • 第2章 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的系统分析20-35
  • 2.1 本章简介20
  • 2.2 地热发电系统20-21
  • 2.3 同心圆管热交换器21-24
  • 2.3.1 瞬态地层传热模型22-23
  • 2.3.2 注入井中工质的动量方程23
  • 2.3.3 注入井中工质的能量方程23-24
  • 2.4 有机朗肯循环24-25
  • 2.5 计算结果及分析25-33
  • 2.5.1 发电系统稳定性分析26-29
  • 2.5.2 发电系统热性能的分析29-33
  • 2.6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隔热层对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系统的影响35-44
  • 3.1 本章简介35
  • 3.2 考虑隔热层影响的工质传热模型35-36
  • 3.2.1 回收井中工质的动量方程35
  • 3.2.2 注入井中工质的动量方程35-36
  • 3.2.3 回收井中工质的能量方程36
  • 3.2.4 注入井中工质的能量方程36
  • 3.3 计算结果分析36-42
  • 3.3.1 工质温度分析37-39
  • 3.3.2 工质获取总热量和系统净发电量分析39-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第4章 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系统工质的评估44-58
  • 4.1 本章简介44
  • 4.2 发电循环44-47
  • 4.2.1 直接发电系统45-46
  • 4.2.2 闪蒸发电系统46-47
  • 4.3 有机工质的选取47-48
  • 4.3.1 有机工质选取的基本原则47-48
  • 4.3.2 选取的有机工质48
  • 4.4 计算结果分析48-56
  • 4.5 本章小结56-58
  • 第5章 本文总结与工作展望58-60
  • 5.1 本文总结58-59
  • 5.2 工作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8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68-69
  • 致谢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螺杆膨胀动力机余热利用系统介绍及前景分析    韩巍;李志;

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和前景(上)    王庆一;

地热发电简述    周大吉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郭志梅,缪启龙,李雄

运用全流地热发电技术开发藏滇地区的地热资源    孙政,毛润治,胡亮光,吕灿仁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王贵玲,张发旺,刘志明

中低温能源全流发电螺杆膨胀机的性能及实验研究    胡亮光,庞风彪,王之安,范文伯,吕灿仁

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    唐炼

有机朗肯循环与再热式循环低温热源发电系统热力性能研究    李宁;张鑫;白皓;李晓娟;张信荣;马云翔;王景富;苍大强;

低温烟气余热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    郭浩;公茂琼;董学强;吴剑锋;

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资源计算评价——以北京市小汤山地热田为例    孙颖;许辉熙;刘久荣;薛万蓉;何政伟;张院;

近54年临汾市气温变化特征    王文义;缪启龙;段春锋;

冀京津春季冬小麦赤霉病发生期气象条件分析    袁淑杰;梁平;任红敏;曹克强;张文宗;

漳州市近48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赖焕雄;郑小琴;

安庆市气温变化若干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刘立群;朱月霞;顾卫;

气候变暖对新安县高温与低温日数的影响    张春红;杨仕贤;张财智;

高温蓄热式加热炉中的燃气流流动分析    李健;赵博宁;

寒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体质量及饮食量的影响    高振;李风森;荆晶;徐丹;哈木拉提·吾甫尔;

陕西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研究    张丽萍;

长江流域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    丁斌;顾显跃;缪启龙;

中低温地热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骆超;马伟斌;龚宇烈;

中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比    任永飞;潘翠;王海波;黄少鹏;

近52年来焦作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    张新刚;

中低温地热发电系统的应用    曲勇;骆超;龚宇烈;

岩体介质的随机固流热耦合模型    康健;赵阳升;董晓梅;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及其应用    刘婷婷;余英;赵碧光;朱春;

创新型节能减排动力机——螺杆膨胀动力机    胡亮光;胡达;陈景坤;

高耗能行业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朱亚东;徐建;吕进;于立军;

干热岩在辽沈地区冬季供暖技术分析    赵俭斌;冯晓燕;晏可奇;闫燕燕;

用全流发电系统开发我国藏滇地热资源    胡亮光;吕灿仁;

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研究    秦青林

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    孟巧荣

大型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    王哲

冲击挤密潜孔锤外表减阻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张永光

太阳能地下混凝土存取热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赵研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嗜热厌氧杆菌工程菌(Δldh)的构建及其廉价生物质乙醇发酵的研究    蔡友华

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技术研究    葛俊旭

熔融态金属催化制氢及均相催化制备3,3-二甲氧基丙酸甲酯的研究    王科

基于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热回收理论与试验研究    冯黎明

沼气发电机冷却水预热沼气进料池系统的研究    康锡龙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    黄丹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难降解有毒废水实验研究    孙茜

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    徐义洪

金属化合物催化煤燃烧规律的实验研究    姜建勋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模拟研究    安丽

户用光伏逆变电源系统研究    王恩

双馈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转子侧变流器控制技术研究    徐凤星

城市化对长江下游沿江城市气候影响的对比研究    吉中会

12MW生物质能发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刘婷婷

地热发电简述    周大吉

新仙女木事件在热带湖光岩玛珥湖的记录    王文远,刘嘉麒

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王绍武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祁连山中段春季降水的变化    王亚军,陈发虎,勾晓华

近2000年古里雅冰芯气候变化的子波分析    杨保,施雅风

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熊尚发,刘东生,丁仲礼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气候带的影响    赵昕奕,张惠远,万军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    孙力,安刚,丁立

中全新世以来黑龙江同江地区的孢粉组合与植被、气候演化    张玉兰,杨永兴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    刘晓东,安芷生,方建刚,陈广善

有机工质双循环螺杆膨胀机系统研究    黄翔超

纯低温余热发电方案设计及系统优化    王统彬

太阳能低温朗肯循环系统适用工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王晓东

低温地热发电ORC工质与系统经济性优化研究    储静娴

捷专家来华工作和讲学    

CO_2注入井井筒温度压力剖面计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英文)    王庆;吴晓东;

地下浸出法采铀    戴维斯;柴锡民;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表剂驱阶段性认识    王屹岭;石磊;

用地下浸出法提取铀    才锡民;

新疆某矿床16号线矿体地浸钻孔洗井工艺    李熙琪,张勇,王海峰,柳建祥

地浸采铀技术中的几个问题    王海峰;

应用废弃油气井获得地热能    卜宪标;马伟斌;黄远峰;

聚丙烯酰胺胶乳被确定为1989年国家级新产品    田俊

伊宁铀矿511矿床地浸采铀现场试验    王海峰,郭忠德,包成栋,胡柏石,张勇,李熙琪,肖碧泉

CO_2地下埋存分布状况及环境影响的监测    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郭凯;李元平;

新型聚合物驱注入井解堵增注技术    李国;王鑫;王庆国;王锐;

双河油田A区块二元复合驱前整体调剖设计及应用    张新宁;

注聚驱前期调剖技术在中一区Ng5-6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吴丽文;高小鹏;梅丽平;付剑;

高温岩体地热开采中出力与寿命的数值模拟研究    冯增朝;赵阳升;

孤岛油田西区三元复合驱矿场扩大试验    高小鹏;付剑;吴丽文;王冬梅;

稀油油藏蒸汽驱可行性研究——以大庆葡北油田三断块为例    侯君;程林松;房宝才;哈斯;

特低渗透油田活性水驱油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郝明强;张英芝;杨正明;刘先贵;

埕东油田西区强化复合泡沫驱油动态分析    何娟;高宝国;

CO_2-原油在多孔介质中复杂流态的运动方程    秦积舜;陈兴隆;张可;

大庆连续测井技术为油田注入新活力    通讯员 徐建庆

采油四厂多措并举促增产    刘佩服日报记者 周志刚

大规模三元复合驱工业化试验启动    记者 张郁民

世界首例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现场试验启动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郑昕

大庆采一二矿产量超90万吨    记者 王志田通讯员 黄强

采油四厂四矿 创新聚驱井洗井方法    通讯员 黄海涛

沙特尝试开发重油资源    王明辉

大庆油田三采聚驱技术获得新突破    记者 刘祥飞 王志田

大庆采油六厂沸石调剖室内试验取得重要进展    通讯员 李丹 记者 刘祥飞

华北二连技术创新实现产量箭头3年向上    特约记者 康卫东通讯员 吕素梅

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柴方源

油田生产系统整体优化理论与方法    李世军

盐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机理与地质模拟    杨芳

    Anne Nyatichi Omambia

高效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陈国福

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中CO_2的迁移转化特征    万玉玉

聚驱注入井堵塞机理及有效恢复油层渗透率技术研究    孙洪志

延长聚驱注入井解堵增注有效期技术研究    王海涛

注聚井解堵增注技术研究    朱贵宝

聚驱后期改注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王昕韵

北一二排西部二类油层聚驱开发规律研究    贾士昌

辽河锦16块二元复合驱油注采工艺设计    李均强

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的研究    李同同

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王志永

聚驱注入井深度调剖技术的优化与应用效果研究    罗庆

萨中开发区中区西部萨Ⅰ+Ⅱ组三类油层分期分质聚驱试验研究    张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