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我国采暖地区低技术集合住宅节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6:30
热度:

我国采暖地区低技术集合住宅节能研究【摘要】:摘要:在世界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的社会背景下,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道路势在必行。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其中重要一枝,也将成为未来建筑

【摘要】:摘要: 在世界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的社会背景下,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道路势在必行。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其中重要一枝,也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新领域。 本文以我国采暖地区集合住宅为研究对象,探讨适应我国国情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低技术节能设计方法。低技术的节能设计方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节能体系,并且需要结合建筑实地气候因素进行适应性的设计。文章从能源利用的角度,从被动式采暖和被动式降温两方面对低技术节能设计进行研究、总结。 由于阳光间兼具被动式采暖和降温的双层功能,本文将其作为重点,对其在我国采暖地区集合住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ecotect不境分析软件对阳光间的节能策略进行模拟分析,将集合住宅节能设计中的定性分析与检验式的热工计算向技术方向推进,使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并具预见性。同时,本文以阳光间为核心的节能设计研究,旨在将集合住宅设计中的使用形式与建筑构造、材料、节能技术整合于一体,达到建筑节能设计一体化的目的,并探索一条具有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邻里交往概念的集合住宅节能设计途径。文章最后通过设计实践对以阳光间为核心的低技术集合住宅节能策略进行验证,总结出适合我国采暖地区集合住宅的低技术节能设计策略,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低技术 被动式 阳光间 节能 集合住宅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241;TU201.5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研究背景11-14
  • 1.1.1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11-12
  • 1.1.2 居住建筑与低技术节能设计12-14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14-19
  • 1.2.1 采暖地区14-16
  • 1.2.2 低技术节能设计16-17
  • 1.2.3 附加阳光间17-18
  • 1.2.4 集合住宅18-19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9-24
  • 1.3.1 国外19-23
  • 1.3.2 国内23-24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24-25
  • 1.4.1 研究意义24
  • 1.4.2 研究目的24-25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5-27
  • 1.5.1 研究方法25-26
  • 1.5.2 技术路线26-27
  • 第2章 低技术节能理论相关研究27-49
  • 2.1 被动式节能设计概述27-28
  • 2.2 应用于集合住宅的被动式采暖设计28-32
  • 2.2.1 直接受益式28-29
  • 2.2.2 集热蓄热墙式29-30
  • 2.2.3 附加阳光间式30-31
  • 2.2.4 屋顶池式31
  • 2.2.5 对比小结31-32
  • 2.3 应用于集合住宅的被动式降温设计32-43
  • 2.3.1 隔热设计32-35
  • 2.3.2 自然通风设计35-40
  • 2.3.3 遮阳设计40-43
  • 2.4 阳光间在集合住宅中的应用分析43-47
  • 2.4.1 阳光间在集合住宅中的使用现状44-46
  • 2.4.2 阳光间在集合住宅中存在问题46-47
  • 2.5 小结47-49
  • 第3章 采暖地区以阳光间为核心的低技术节能策略49-75
  • 3.1 阳光间平面设计49-64
  • 3.1.1 阳光间的分类49-51
  • 3.1.2 独用型阳光间设计51-59
  • 3.1.3 合用型阳光设计59-63
  • 3.1.4 公共使用型阳光间与单独使用型阳光间的结合设计63-64
  • 3.2 阳光立面设计64-67
  • 3.2.1 阳光间立面肌理设计64-66
  • 3.2.2 阳光间立面分隔设计66-67
  • 3.3 阳光间剖面设计67-69
  • 3.3.1 阳光间与双层楼板设计67
  • 3.3.2 阳光间剖面整体设计67-69
  • 3.4 阳光间整合表皮设计69-72
  • 3.4.1 阳光间整合结构构件设计69-70
  • 3.4.2 阳光间整合绿化设计70
  • 3.4.3 阳光间整合可变表皮设计70-72
  • 3.5 小结72-75
  • 第4章 采暖地区及技术集合住宅概念设计实例75-97
  • 4.1 项目概况75-76
  • 4.1.1 背景介绍75
  • 4.1.2 气候条件75-76
  • 4.1.3 设计思想76
  • 4.2 设计说明76-83
  • 4.2.1 总体布局设计77-78
  • 4.2.2 单元平面设计78-79
  • 4.2.3 立面设计79-81
  • 4.2.4 剖面设计81-83
  • 4.3 Ecotect节能设计分析验证83-96
  • 4.3.1 总体采光分析83-84
  • 4.3.2 A户型室内环境分析84-86
  • 4.3.3 B户型室内环境分析86-88
  • 4.3.4 C户型室内环境分析88-90
  • 4.3.5 D户型室内环境分析90-92
  • 4.3.6 E户型室内环境分析92-94
  • 4.3.7 F户型室内环境分析94-96
  • 4.4 本章小结96-97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97-99
  • 5.1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97-98
  • 5.2 相关启示98-99
  • 参考文献99-102
  • 附录A102-113
  • 附录1:1500进深阳光间模型各房间逐时温度数据102-108
  • 附录2:2100进深阳光问模型各房间逐时温度数据108-113
  • 作者简历113-117
  • 学位论文数据集11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对于中国传统民居环境的研究    夏为,陆艳伟

太阳能住宅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研究    王艳红;

低技术化的节能建筑设计——被动式节能的应用    周烨恒;常荣杰;

简易阳光间的太阳能应用分析    聂雨;

住宅可变表皮研究    王霄飞;吕爱民;

福建传统民居节能技术初探    缪小龙;

城市住宅阳光间热屏蔽效应测试与应用研究    霍小平;

多层住宅中被动式太阳房建筑设计的探讨    冯佑葆

“双层皮”幕墙类型分析及应用展望    李保峰

集合住宅中太阳能技术应用研究    辛同升;杨昌鸣;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节能优化设计    王焱

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郁文红

上海高层住宅建筑节能控制方法与技术策略研究    夏博

北方地区集合住宅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策略及应用分析报告    张宁

寒冷地区住宅建筑采暖节能综合设计与分析    陈华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邓蕾

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形态解析    王璞

寒冷地区被动式多层住宅设计策略研究    李东辉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室内能耗研究    赵景伟;姚鑫;徐明磊;吕京庆;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初探    姚芳;邱灿红;焦胜;

南京台城景观保护与可持续设计初探    韩颖;方晟岚;绳勇;

外围护结构保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张杰;

谈个性化时代住宅的细部设计    刘艳梅;

武汉市住宅建筑能耗调查与分析    叶隽;李运江;

简析绿色住宅设计九要素    方蓉;季强;

试析居住建筑节能控制方法    葛军;王晓岷;吴庆;

苏北地区既有住宅外墙节能改造研究    巩艳;田梅清;罗海艳;

银川地区新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研究——以银川市西夏区华西村农民住宅为例    燕宁娜;

生态环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张喆;任乃鑫;

智能化控制系统在铁路车站节能中的应用    陈西虎;

太阳能综合试验房技术    江猛;舒水明;胡新华;丁国忠;吴一梅;

论会所设计    王娅;吴骅堃;

生态建筑在可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    李晓春;

工业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策略    晁阳;

双层玻璃幕墙风压分布特性的试验研究    黄鹏;顾明;

内幕墙开孔时双层幕墙风压分布和风荷载取值    汪小娣;楼文娟;

寒冷地区建筑节能分析    冯巍;李慧敏;徐丽;

创造良好物理环境双层表皮的运用    马淳靖;

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    夏桂平

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    曾志辉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研究    代学灵

混凝土多孔砖墙体裂缝控制的相关力学性能研究    李妍

集成GUD系统的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    石峰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研究    张琦

毛细管格栅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    刘学来

西北荒漠化地区生态民居建筑模式研究    张群

小的应该是美好的    王志刚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Quadri-Carbon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研究    刘朝

地方建筑适宜性节能设计研究    葛志伟

通风系统对地坑窑结构性能影响的研究    刘源

城市能源规划中建筑冷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王振江

热计量模式下居住建筑耗热量分摊模型研究    王仁瑾

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研究    吴庆驰

论制约生态建筑发展的“症结”    颜政纲

论东北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设计理念的启示    刘治保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    丁翠

华北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储能及其经济性分析研究    王臻

建筑节能技术在某示范楼中的应用研究    高洋

采暖系统节能措施    蔡志涛

徽州民居文化的现代诠释    吴永发

北京奥运村施工现场绿色技术展示应用介绍    徐亚坷;

城市“屋顶花园”对城市气候影响方法研究    骆高远

燃气空调是中国空调发展方向    张跃

今夏长三角地区缺电原因探析    

冬冷夏热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    杨维菊

寒区住宅节能设计体型与朝向探讨    张淑红,段毅

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探析    王战友;

建筑外观造型对体形系数的影响    赵玥;龚七一;彭家惠;

集热器构件化——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必由之路    袁莹;王国栋;王子文;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王怡

燃气机热泵仿真与优化匹配研究    张世钢

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    李保峰

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    周伟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    赵群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    尼宁

型式的技术解读——高技生态建筑解析    李继龙

夏热冬冷地区多层住宅被动式太阳能设计策略研究    孙喆

北京农村住宅采暖节能研究及太阳能—蓄热地板传热特性理论分析    李涛

雷姆·库哈斯——福冈香椎集合住宅    郑曦;

集合住宅,日本中小套型住宅的典范    开彦;

日本集合住宅近况    赵冠谦;马韵玉;

代官山西区集合住宅(第7期),涩谷区,东京,日本    刘小波

江田集合住宅,横滨市,神奈川县,日本    

面向22世纪的集合住宅    古川,徹钱强

20世纪集合住宅的前卫设计——住宅’67    周静敏

板桥住宅区    

集合住宅中太阳能技术应用研究    辛同升;杨昌鸣;

安藤与六甲集合住宅的设计    

两岸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代化之比较研究:以西安张锦秋与台北李祖原集合住宅作品为例    殷宝宁;

寒冷地区保温哨楼主被动太阳能采暖与室内热环境    裴清清;张国强;

九二一地震灾后住宅重建与社区防灾及建物安全之推动    丁育群;

中国七城市住宅能耗现状调查及分析    姜中天;吉野博;

浅谈炼钢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设计    金亚飚;

纺织厂建设的全面节能设计    涂前文;

从节能设计IFC数据生成IDF数据的机制及关键算法    马智亮;曾统华;魏振华;冯妍;

带不采暖地下室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王传芝;戎卫国;

某红外相机装调实验楼除湿方案节能设计分析    徐选才;马达;邹瑜;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软件的开发及其应用    赵志安;邱相武;

汲取精华 促进人居发展    林培

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 刘东卫

美国房地产行业出现新动向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吴琦幸

日本小户型住宅的形成机理及其特点    严涛

周燕珉:中小套型住宅向日、韩学什么?    周燕珉

建筑节能:东瀛视角看中国    本报记者 李佳

从住宅变迁看文化融合    韦然

日本集合式住宅是小面积的典范    开彦

人居委将组织建筑师赴日本考察节能设计    记者 李佳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断层还是传承    柏可

中国城市集合住宅类型学研究(1949~2008)    熊燕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    任俊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传输技术研究    袁勇

无线传感器网络虚拟MIMO接收技术研究    程波

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节能住宅投资决策研究    王恩茂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节能优化设计    王焱

我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研究    王洪波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丰艳萍

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研究    姜波

西北荒漠化地区生态民居建筑模式研究    张群

我国采暖地区低技术集合住宅节能研究    王佳

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发展历程研究    邱伟立

基于《物权法》的城市旧集合住宅区再生研究    苏喆丰

集合住宅名家名作品析    张虎

集合住宅范式解析——多层集合住宅    成佩

集合住宅范式解析    刘雨夏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与设计策略研究    孙晓娜

建筑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城镇)集合住宅地震防灾对策之研究    徐梦一

集合住宅名家名作品析    李明亮

浅谈现代集合住宅的灰空间设计与研究    段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