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低碳经济下中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实证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5:42
热度:

低碳经济下中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实证研究【摘要】: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能源紧缺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各国政府和学者也在从产业结构、技术革新、

【摘要】: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能源紧缺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各国政府和学者也在从产业结构、技术革新、行政干预以及市场化方法等诸多角度研究应对措施,试图做到“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化石能源的消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环境和能源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突现,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也因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环境和能源问题,因此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成了我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石化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本文就我国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有关问题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首先基于1998-2007年历史数据,建立迪氏平均对数指数(LMDI)因素分解模型,定量研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耗强度三个因素对我国石化行业能源消耗的影响;然后同样基于LMDI,构建中国石化行业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三个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后再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和情景分析的方法,并引入不同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模拟研究如果未来在行业内部实施碳交易制度将对我国石化行业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石化行业的经济发展总体来看是推动石化行业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因为其他因素的牵制,并不是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总体能耗量和碳排量的增加,如果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能够发挥最大的减量作用,也会带来总量的降低;产业结构因素对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是节能减排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因素,即本文中所指的技术效应,在本研究中未表现出稳定的对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其减量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本文所研究的三种碳配额分配方案中,“均衡型”、“经济发展水平偏好型”和“历史排放水平偏好型”三种分配方案下,分别对应的石化行业总体GDP变化为-0.88%、-1.01%、-0.75%,即可以理解成在这三种分配模式下均导致净的减排成本,从石化行业全局经济发展来看,只有“历史排放水平偏好型”这一方案造成的GDP总量损失最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方案可能是比较合适的。 【关键词】:石化行业 节能减排 LMDI 碳交易 情景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06;X322;F426.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10-13
  • 1.2 选题意义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15-18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论文框架16-18
  • 第2章 文献综述18-28
  • 2.1 中国石化行业概况18
  • 2.2 低碳经济研究18-21
  • 2.2.1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研究现状18-19
  • 2.2.2 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回顾19-21
  • 2.3 碳排放量、能耗量变化影响因素研究21-24
  • 2.3.1 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21-23
  • 2.3.2 能源消耗量变化的影响因素23-24
  • 2.4 碳交易制度研究24-28
  • 2.4.1 碳交易制度24-28
  • 第3章 基于LMDI的我国石化行业能源消耗影响因素研究28-37
  • 3.1 引言28
  • 3.2 方法与数据来源28-31
  • 3.2.1 基于LMDI的能源消费因素分解模型28-29
  •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29-31
  • 3.3 分析与讨论31-35
  • 3.3.1 中国石化工业1998-2007年能源消费变化31
  • 3.3.2 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石化工业终端能源消耗量变动影响31-32
  • 3.3.3 产业结构效应对我国石化行业终端能源消耗量变动的影响32-33
  • 3.3.4 技术效应对我国石化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变动的影响33-35
  • 3.4 结论与政策建议35-37
  • 3.4.1 结论35
  • 3.4.2 政策建议35-37
  • 第4章 基于LMDI的我国石化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37-45
  • 4.1 引言37-38
  • 4.2 方法与数据来源38-40
  • 4.2.1 碳排放计算38
  • 4.2.2 基于LMDI的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38-39
  •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39-40
  • 4.3 分析与讨论40-43
  • 4.3.1 中国石化行业1998-2007年碳排放变化40-41
  • 4.3.2 经济规模对我国石化行业碳排放的影响41-42
  • 4.3.3 产业结构对我国石化行业碳排放的影响42-43
  • 4.3.4 技术效应对我国石化行业碳排放的影响43
  • 4.4 结论与政策建议43-45
  • 4.4.1 结论43
  • 4.4.2 政策建议43-45
  • 第5章 碳交易制度对我国石化行业碳减排影响研究45-56
  • 5.1 引言45-46
  • 5.2 方法与数据来源46-51
  • 5.2.1 碳排放计算与数据处理46
  • 5.2.2 能源与GDP数据的预测46-50
  • 5.2.3 碳配额的分配机制50-51
  • 5.2.4 碳交易对工业部门GDP的影响51
  • 5.3 结果与讨论51-55
  • 5.4 研究不足55-5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6-61
  • 6.1 主要结论56-57
  • 6.2 政策建议57-59
  • 6.3 研究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7-68
  • 附录68-70
  • 卷内备考表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    刘华;李亚;

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    吴巧生;成金华;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    李国璋;王双;

四个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程会强;李新;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    史丹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    庄贵阳

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排放定价机制形成的障碍与对策    许广永;

石油化工行业低碳经济发展关注点    白颐;

基于STIRPAT模型的环境压力空间差异分析——以能源消费为例    王立猛;何康林;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史丹,张金隆

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    刘兰翠

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    崔长彬

Over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Research    

发展低碳经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创新研究    魏冬捷;刘新跃;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    刘娜;顾凯平;

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

中国碳交易研究综述及展望    侯宁;刘娜;朱思翘;顾凯平;苏建兰;

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    李志英;陈江美;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付慧;

盐城市低碳农业探索和实践    秦光蔚;陈爱晶;周祥;徐汉亿;孙进;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陈铭泽;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    吴未;路平山;

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刘小军;祖林丽;

“十二五”经济转型中低碳化发展体系营建    邓舒洪;施育青;金旸;王莉红;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探    沈贵生;苏伟;陈明辉;

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    刘小军;涂俊;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李鸿雁;王建华;

基于RBF神经网络煤炭消费预测    张登峰;

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徐安;

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    刘小勇;张传具;任大江;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研究    费珊珊;

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

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    姚宇

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    刘娜

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    刘建

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    董战峰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孙起生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    李年君

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    郑晶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肖彦

建筑业企业低碳经济系统化模式研究    李怀亮

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李晓芬

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    吴栋

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王姗姗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研究    马辉

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    李良玉

基于Aspen Plus的水泥预分解窑过程大气污染排放和能源利用分析    曹慎雪

基于低碳经济的A钢铁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周朋

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    喻毅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黄晟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王中英;王礼茂;

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    徐中民,程国栋

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析    陈六君,王大辉,方福康

重新重工业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    简新华,余江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    彭水军;包群;

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    吴巧生;成金华;

“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    段宁,邓华

对排污权交易理论的反思    胡平生,袁磊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张雷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徐中民,程国栋,邱国玉

    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气候变化与清洁发展机制工作组 谈尧

    吴瑞林

    宣能啸

国际碳排放交易对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影响    张芳

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构    孙良

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周耀东;

建立节能减排的标准和法规是关键    

中国涂料行业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问题    李广中;沈浩;

静脉产业、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    孟耀;於嘉;

风险投资—“节能减排”新视角    陈琛;

关注长三角节能减排的基本态势    胡建一;

徐州市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史伟;魏晓平;

节能减排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    刘玉忠;

对当前节能减排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许祥左;

加强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建设    李秀香;

杭州气候变化与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措施浅述    张立峰;

节能减排中清洁技术应用的策略分析    丁丽;

关注合成氨工业的节能减排——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应用    刘化章;

节能减排与档案工作初论    韩静;杨华;李长江;

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最新动态分析    张菲菲;刘刚;

在线分析仪器在石化企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解怀仁;张莉;

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应用适宜性评价    王贵玲;刘云;蔺文静;李元杰;师永霞;

筒子(经轴)半浴法染色的生产实践    李晓健;任进和;于光;

通信业创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郑大永;郑宏剑;

节能减排 科学发展    刘珍祥;马龙宝;

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绿色电价研究    谷志红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魏楚

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安伟

中国产业结构多目标动态随机优化模型    董琨

节能发电市场交易调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葛亮

钢铁联合企业煤气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分配研究    张琦

发酵与分离耦合高强度生产L-乳酸的研究    卢正东

现代数控机床多源能耗特性研究    胡韶华

电力行业环境效率评价及碳减排综合优化研究    戴攀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刘建勋

节能减排政策下山煤集团行政管理体制改进研究    卫巍

促进节能减排的自愿协议制度研究    李红祥

基于能源视角的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研究    李全良

推动节能减排的绿色税收体系研究    苗田

道路运输节能减排问题研究    习江鹏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中国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杜莉

完善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制度的对策研究    张旭

基于节约型社会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林鹭

“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研究    刘绍东

基于节能减排的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王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