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港区公共建筑综合节能途径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5:01
热度:

港区公共建筑综合节能途径的研究【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焦点。随着人类社会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变化,能源对社会发展的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焦点。随着人类社会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变化,能源对社会发展的约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能源需求不断提高,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我国应当尽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各个行业加大能源节约力度,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的研发力度。 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很高,据统计2011年建筑能耗达到社会总能耗的30%。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未来建筑能耗将超越工业能耗和交通能耗成为我国第一耗能行业,因此大力研发建筑节能技术、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对建筑节能的研究停留在比较宏观、整体的层面,缺少对于不同功能定位、不同选址布局、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进行研究细分。本文就根据以上情况对研究进行了细分,重点对我国港区公共建筑的节能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航运业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是港口的大发展大建设。全国由南至北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643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61个。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22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其中,4个港口吞吐量突破4亿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亿吨大港和集装箱大港中,我国大陆分别占12个和9个。随着港口的发展,衍生临港物流、临港工业、临港商业的发展,港区公共建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从过去简单的生产辅助功能转型为码头经营、操作、海关、检验检疫、仓储、冷藏、加工、销售等多元化功能。 结合港区公共建筑的特点,本文应用调查、模拟和交叉学科等研究方法,对港区公共建筑的综合节能进行研究。分析港区公共建筑自项目立项阶段到建设阶段再到使用阶段,不同阶段建筑节能研究的侧重点。对港区公共建筑利用各种节能途径进行分析论证,分析适用性,提出最佳的综合节能措施组合,并对其进行模拟计算,量化节能效果;同时对暂时无法利用的节能措施进行分析,提出利用条件。本文研究成果旨在论证港区公共建筑利用各种节能技术、工艺、措施的可行性,并初步量化节能效果,为进一步跨学科、系统设计计算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建筑节能 港区公共建筑 适用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0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11-14
  • 1.1 选题的背景11-12
  • 1.1.1 作者背景11-12
  • 1.1.2 项目背景12
  •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12-14
  • 2 国内外建筑耗能研究14-25
  • 2.1 世界能源状态14-18
  • 2.1.1 世界能源储备情况14-15
  • 2.1.2 世界能源消费情况15-18
  • 2.2 中国能源现状与挑战18-21
  • 2.2.1 能源供应结构18-19
  • 2.2.2 能源消费结构19
  • 2.2.3 中国能源消耗特点19-21
  • 2.3 国内外建筑节能现状21-25
  • 2.3.1 国外建筑节能情况21
  • 2.3.2 国内建筑耗能现状与趋势21-23
  • 2.3.3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23-25
  • 3 我国港口与港区公共建筑的发展情况25-28
  • 3.1 港口发展现状与问题25-26
  • 3.1.1 港口发展情况25
  • 3.1.2 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25-26
  • 3.2 港区公共建筑发展现状与问题26-28
  • 3.2.1 港区公共建筑的现状特点26
  • 3.2.2 港区公共建筑存在的问题26-28
  • 4 港区公共建筑综合节能研究28-46
  • 4.1 港区公共建筑在规划阶段的节能措施28-32
  • 4.1.1 项目自然条件28-30
  • 4.1.2 项目总平面图布置30-31
  • 4.1.3 港区公共建筑规划布局考虑节能途径应用条件31-32
  • 4.2 港区公共建筑应用太阳能的开发研究32-35
  • 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32-33
  • 4.2.2 太阳能供暖系统33-35
  • 4.2.3 太阳能发电系统35
  • 4.3 港区公共建筑应用海水源热泵的开发研究35-42
  • 4.3.1 港区公共建筑地质条件的适用性研究35-38
  • 4.3.2 港区公共建筑应用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与设备选型38-41
  • 4.3.3 港区公共建筑应用海水源热泵空调末端系统的创新研究41-42
  • 4.4 港区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研究42-43
  • 4.4.1 墙体节能研究42-43
  • 4.4.2 窗户节能研究43
  • 4.4.3 屋面节能研究43
  • 4.5 港区公共建筑自然采光与可再生能源照明的研究43-45
  • 4.5.1 自然采光研究43-44
  • 4.5.2 可再生能源人工照明的研究44-45
  • 4.6 港区公共建筑其他节能技术的研究45-46
  • 4.6.1 港区公共建筑利用潮汐能的研究45
  • 4.6.2 港区公共建筑利用生物质能的研究45-46
  • 5 港区公共建筑综合节能的模拟计算46-51
  • 5.1 大连港大窑湾某集装箱码头业务楼概况46-47
  • 5.2 大连港大窑湾某集装箱码头业务楼综合节能模拟计算47-49
  • 5.2.1 太阳能热水系统节能计算48
  • 5.2.2 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计算48-49
  • 5.2.3 、其他节能途径节能计算49
  • 5.3 实际能耗与模拟能耗对比49-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3
  • 致谢53-5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    王建国,吕志鹏

浅析海水源热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大连港大窑湾港区为例    王大方;苗润卿;许水;陆小婕;

张家口市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能耗分析    董海荣,刘加平

热泵冷热源城市原生污水的流动阻塞与换热特性    吴荣华,孙德兴,张成虎,马光兴

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材料    庄剑英

欧洲新建筑的遮阳    刘念雄

冬季特朗贝墙内置卷帘对墙体热性能的影响    陈滨;陈星;丁颖慧;陈会娟;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策略与室内的热环境    李俊鸽;李玲;

滨水码头工业区的再开发研究——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刘征

遮阳板降温规律实验研究    马明江

城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分析——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为例    喻敏;吕月娟;罗谦;

我国城市湖泊风景区发展状况及规划设想    钟岚;

“三江六岸”沿江景观带对金华城市品位定位作用的探讨    钱锦;

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策略的研究——以徐州主城区滨水地区为例    南楠;郁琢;卢笛野;

从使用者观点评价都市河岸空间规划——以重庆市南滨路三期工程为例    杨亭;杨庆媛;张安明;

莫愁湖滨水景观变迁影响因素研究    詹美旭;葛幼松;

黄河风情线景观旅游功能空间优化    李世杰;

中小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思考    李淑玲;周琼;

基于游客视角的无锡市水上旅游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吴媛媛;

从“逐水而居”到“一江两岸”——对滨江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研究    张磊;蔡克光;

突出运河景观特色 争创国家园林城市    聂慧民;李栋峰;

城市湖泊型风景区的开发与居民休闲活动——以“北方百湖之城”大庆为例    薛丹;

城市滨水风光带规划理念与设计方法探讨——结合邵阳市资江两岸滨水景观规划研究与实践    向超伟;

从“滨水区”到“水社区”的公私合作与多样性塑造    顾仕珲;龚迪嘉;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控制因素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朱琳祎;

基于城市复兴的滨水区改造对策探讨——以沈阳市百里运河改造为例    卢培云;

武汉龟山北近代工业区再开发初探    王慧娟;

国外城市滨水区业态布局的经验及借鉴意义——以伊春中心城滨水区规划为例    赵广文;柴江豪;

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何宁宁;马航;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    庄佩君

保温砌模钢筋混凝土网格框架节能结构体系性能研究    赵晓艳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李超

原生污水的紊流特性及其热泵系统的研究    秦娜

河流微污染水体的直接生物强化净化机理与试验研究    田伟君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    陈南江

长株潭(CZT)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研究    彭重华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焦胜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研究    杨凯

海洋城市滨水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与区域开发协调研究    余兴光

自然与人本视角下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丁亚琦

济南滨水绿化现状与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刘姗姗

庄河市建设北黄海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于德才

水源热泵系统在大连海事大学求生训练馆应用研究    李宏伟

论制约生态建筑发展的“症结”    颜政纲

株洲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研究    刘益明

基于CVM与TCM的城市滨水空间游憩价值评估对比    徐赫

城市滨湖游憩空间形态解析与构建    陈武昌

城市滨水空间及其环境的美学分析    黎文勤

当涂县护城河滨水区的更新改造研究    完松

中外城市沿河地带功能开发比较研究    陈玉娟

城市与水体、建筑与环境、历史与未来的结合——宁波市“核心滨水区城市设计及三江六岸概念规划”国际征集方案述评    袁朝晖,郑晓宇

城市的发展与衰退    阳建强

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    干哲新

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    张庭伟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颂,刘滨谊

都市景观的评价方法研究    袁烽

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马武定

浅谈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涵义的理解──现代城市建设应重视的几方面    周国艳

现代化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吴锐成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    龙惟定;白玮;马素贞;范蕊;

上海市公共建筑用能特征与节能策略    徐强;

做好围护结构设计是公共建筑节能的关键    杨志华

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建设;

中国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与改造制度研究    梁境;李百战;

某中学实验楼的建筑节能设计措施    李瑞;

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标准探讨    黄帝凯;

上供下回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    刘志勇;樊越胜;荆振锋;

重庆市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调查分析    吴祥生;付祥钊;谭平;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0》    

重庆市现有公共建筑能耗调查分析    吴祥生;刘兆勇;信海;付祥钊;谭平;马定平;

厦门市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    裴秀英;章少剑;陈立敏;张晓东;陈剑仙;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    龙惟定;

公共建筑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研究    刘志勇;樊越胜;

福建省建筑节能设计若干问题    赵士怀;

区域供热中公共建筑热计量相关问题的研究    柳松;宋波;柏婧;关静;董重成;

一谈公共建筑的厨房——常见“病态”现象剖析    杨纯华;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75%模拟及分析    冯乾乾;付祥钊;毛洪伟;

中外建筑能耗比较分析    张声远;杨秀;江亿;

建筑热特性与空调负荷的关系    李玉云;黄建光;

湖南:公共建筑叫停“玻璃幕墙”    曾辉 杜灿

现代技术亮相上海公共建筑节能项目    德民

建筑耗能已经占中国总耗能的30%    记者 李秀玲

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的节能途径    李玉云(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

公共建筑要进行“能源审计”    万山

26℃为何执行难?    本报记者 杨晓

新建公共建筑将集中供冷    深圳商报记者 李秀瑜

山东新建公共建筑须节能五成    记者 苏长虹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即将出台    中国楼市记者 慈冰

部分城市叫停玻璃幕墙    王选

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预警管理系统研究    范珉

公共建筑用能分项计量综合关键技术研究    王鑫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丰艳萍

公共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及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黄莺

我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研究    王洪波

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余晓平

基于系统优化的高校体育馆自然采光和通风节能设计研究    李静

基于系统优化的高校体育馆自然采光和通风节能设计研究    李静

民用节能建筑市场增量投融资研究    孙金颖

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管理研究    杨杰

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监测技术研究    贾鲁峰

构建重庆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贾遵锋

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公共建筑过渡空间被动式设计策略    殷欢欢

大跨公共建筑的性格表达研究    李欣

西安地区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研究    戴德新

湘南传统公共建筑探析    郭春

寒地公共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    凌薇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研究    谯川

港区公共建筑综合节能途径的研究    徐鲁强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宋承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