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试论炭黑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4:08
热度:

试论炭黑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摘要】:节能降耗是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同时,随着作为炭黑生产所用原料供应的日趋紧张以及价格的节节高涨,如何节能降耗也成为企业是否

【摘要】:节能降耗是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同时,随着作为炭黑生产所用原料供应的日趋紧张以及价格的节节高涨,如何节能降耗也成为企业是否能盈利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国内炭黑装置生产工艺的现状,在借鉴一些炭黑行业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外出同行业炭黑生产装置的考察学习和深入的经济技术及可行性论证分析,结合大为制焦有限公司实际情况,确定了炭黑生产过程中如何再次利用系统余热、节约能源,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的工程技术设计。其主要内容:第一,充分整合、利用公司盈余焦炉煤气、煤焦油、纯氧等现有资源,运用在公司的新建炭黑生产装置上,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设置设计合理、高效的在线换热设备,充分利用炭黑烟气的物理显热来预热燃烧用空气、原料油等物料温度,并产生低压蒸汽,用于生产系统管道、油罐等的伴温及操作室的取暖;第三,设置尾气锅炉,回收利用炭黑尾气的化学热,产生5.29MPa、480℃的过热次高压蒸汽用于发电;第四,采用富氧生产工艺,提高装置产能,降低生产能耗;第五,设置尾气脱水装置,将炭黑尾气中的水蒸汽脱除,提高尾气热值,将高热值的尾气用于尾气锅炉发电,或用于替代部分炼焦用回炉焦炉,从而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性和甲醇装置的生产负荷,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益。 投产后两年的生产运行效果表明:第一,在线高温预热器、余热锅炉等换热设备的应用,充分利用了炭黑烟气的物理显热,提高了燃烧用空气和反应炉燃烧室的温度,每年创造了约687.7万元经济效益,而且还起到提高炭黑收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的作用;第二,富氧节能技术等新生产工艺的采用,提高单条炭黑生产线的产能达19%,并起到提升全油收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原料油单耗的作用,每年创造了约1300万元的经济效益;第三,将炭黑尾气的化学热烧锅炉发电、供热,每年至少可以创造2800万元的经济效益;第四,尾气水洗塔的设置,一方面脱水后的尾气热值可从2700KJ/Nm3增加到4174KJ/Nm3,较脱水前提高了54.68%。尾气热值的提高,使火焰长度减短,火焰燃烧的理论温度也相应从1458℃提高到1642℃,提高了184℃,燃烧更加稳定,有利于锅炉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将脱水后的尾气送到炼焦炉,将部分回炉焦炉煤气置换出来用作甲醇生产原料,以焦炉煤气的热值作当量计算,每年可创造约2100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尾气中炭黑粉尘的脱除,排放的炭黑尾气达到国家标准,可以取得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本课题实施的炭黑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技术及装置的运用,取得了节能、环保、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 【关键词】:炭黑 换热设备 水洗塔 余热利用 节能降耗 生产费用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127.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言10-24
  • 1.1 炭黑产品及其用途10
  • 1.2 炭黑原料及生产的现状和前景10-15
  • 1.2.1 我国炭黑工业的产量、产能及能耗现状10-14
  • 1.2.2 炭黑原料及生产的前景展望14-15
  • 1.3 国内外硬质炭黑生产节能降耗措施简述15-22
  • 1.3.1 富氧节能技术16
  • 1.3.2 设置急冷锅炉16
  • 1.3.3 设置在线高温空气预热器16-17
  • 1.3.4 设置在线余热锅炉17
  • 1.3.5 原料油预热器17
  • 1.3.6 尾气锅炉发电17-18
  • 1.3.7 催化剂技术18
  • 1.3.8 大面积、广泛采用变频技术18
  • 1.3.9 尾气用作反应炉燃料18-19
  • 1.3.10 设置尾气水洗塔19-20
  • 1.3.11 等离子体法炭黑生产技术20-21
  • 1.3.12 尾气生物法制酸、醇类等产物21
  • 1.3.13 炭黑与其它化工过程的联合生产21-22
  • 1.4 本文选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22-24
  • 第二章 节能降耗工程设计24-59
  • 2.1 研究对象24
  • 2.2 技术设计方案24-56
  • 2.2.1 设置新型反应炉25-27
  • 2.2.2 设置在线高温空气预热器27-36
  • 2.2.3 设置在线余热锅炉36-37
  • 2.2.4 设置原料油预热器37-39
  • 2.2.5 设置尾气水洗塔39-49
  • 2.2.6 尾气送尾气锅炉发电49-50
  • 2.2.7 将脱水后尾气送炼焦装置置换焦炉煤气50-51
  • 2.2.8 采用富氧技术51-56
  • 2.2.9 大面积、广泛采用变频技术56
  • 2.3 炭黑生产工艺流程56-59
  • 第三章 节能装置实际运行的技术效果及稳定性分析59-68
  • 3.1 各换热设备的换热效果59-61
  • 3.1.1 空气预热器59
  • 3.1.2 余热锅炉59-60
  • 3.1.3 原料油预热器60-61
  • 3.2 富氧投用实际运行效果61-66
  • 3.3 炭黑尾气的化学热利用66
  • 3.4 尾气水洗塔的运行效果66-67
  • 3.5 将脱水后尾气送炼焦装置置换焦炉煤气67-68
  • 第四章 装置实际运行的经济效果及社会意义68-71
  • 4.1 在线换热器68-69
  • 4.1.1 空气预热器68
  • 4.1.2 余热锅炉68-69
  • 4.1.3 原料油预热器69
  • 4.2 富氧投用69-70
  • 4.3 炭黑尾气的化学热利用70
  • 4.4 炭黑尾气水洗塔70
  • 4.5 将脱水后尾气送炼焦装置置换焦炉煤气70-71
  • 第五章 结论71-73
  • 致谢73-74
  • 参考文献74-77
  • 附录A77-78
  • 附录B78-79
  • 附录C79-80
  • 附录D80-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新工艺湿法造粒炭黑完全取代干法造粒炭黑    丁丽萍;

从废气到资源——炭黑行业尾气综合利用进展    范汝新;

炭黑生产的节能环保措施    孙轶刚;

炭黑尾气利用    刘海满

炭黑尾气在黑猫炭黑公司综合利用的实践    陈忠斌;

炭黑工业与环境保护    张慧明;

炭黑工业节能技术浅析    于希椿

国外动态    

宣炭利用炭黑尾气效益卓著    李文广

炭黑尾气用于精煤干燥技术的研究    庞秀英;

换热设备动态特性仿真系统设计    张冠敏;林颐清;周守军;田茂诚;

火用分析法在换热设备中的应用    林洪亚;林榕端;

换热设备污垢的预测、监测和对策——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杨善让;翟国冬;徐志明;王建国;王升龙;孙灵方;

空调和冷冻行业换热设备的技术进展    朱冬生;庄礼贤;谭盈科;

变换气冷却系统换热设备改造对生产稳定性及能耗的影响    吕伟;徐骏;

低温热源驱动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实验研究    张伟;朱家玲;董瑞芬;李志强;刘立伟;

烷基化装置换热设备氢氟酸腐蚀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项忠维;

三相循环流化床在线强化传热及防垢技术    张少峰;

蒸汽输送管道及换热设备等的材质选用问题    刘林沛;许晶晶;

氨用热交换器的新进展    周启瑾;

华青实业“燃”废变宝 节约资金上千万元    特约通讯员 李宝林 通讯员 杨红忠

从“黑色”到“绿色”的蜕变    祝德增

换热设备基地新落地项目14个    驻昌图县记者 张建利

6家企业签约换热设备产业基地    记者 袁海洋

辽宁换热设备产业基地落户项目32个    通讯员/王海东 驻昌图县记者/张建利

换热设备产业基地10个新项目开工    记者 袁海洋

换热设备产业基地今年又引进13个项目    记者 袁海洋

换热设备博览会高峰论坛举行    记者 崔博

打造换热设备产业基地 全力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辽宁省昌图县县长 王跃

创新,企业发展的动力    本报记者 廉士传

间歇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发现方法研究    侯迪波

城市污水流动与换热及污垢增长特性研究    吴学慧

换热网络多级综合策略研究    靳遵龙

污水源热泵系统取水换热过程流化除垢与强化换热方法    毕海洋

冷却水污垢对策评价与预测方法及装置研究    曹生现

换热表面污垢特性的研究    张仲彬

球面不连续波纹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    宋继伟

绿色汽车燃料—液化天然气冷量回收汽车空调系统研究    王强

转锥式生物质闪速热解装置设计理论及仿真研究    李滨

基于能级分析和场协同原理的歧化系统节能技术研究    夏翔鸣

试论炭黑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    崔庆渊

新型换热设备零部件特征建模技术研究    李成刚

新型换热设备三维造型技术研究与应用    钱亚东

换热设备CAD技术及HECAD系统升级研究    安万辉

新型纵向流换热器零部件CAD/CAE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曹海亮

新型高效节能换热设备装配模块研究与开发    古新

换热设备CAD网络化系统研究与应用    赵红兵

电厂换热设备污垢影响及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刘利超

新型纵流壳程换热设备智能CAD技术研究与开发    耿志强

热力系统换热设备CAD系统二次开发及升级研究    王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