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广州市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3:46
热度:

广州市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摘要】:建筑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能源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积极贯彻实施建筑节能相关法规措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的严寒

【摘要】:建筑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能源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积极贯彻实施建筑节能相关法规措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的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已全面实行节能65%的标准,夏热冬冷地区部分城市已经颁布以节能65%为目标的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虽尚未颁布相应的节能标准,但部分居住建筑节能率也已达到65%。目前居住建筑仍是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重点,全面提高广州市居住建筑的节能率至65%可产生重大的节能效益。结合广州市建筑及气候特点本文从主要从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以及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比两个方面研究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及实现节能65%的节能技术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对广州市居住建筑信息进行了调研,抽取了2008年—2011年间广州市居住建筑的节能备案资料201份作为有效调研样本,统计分析得出广州市居住建筑特征,得出建筑节能率的高低为节能技术集成的结果,同时反映出商业决策是决定建筑节能率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根据调研统计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得到了建筑节能率与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的关系式,外窗综合遮阳系数、外墙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对建筑节能率的影响显著。 (2)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得出了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外窗综合遮阳系数>墙面积比>外墙传热系数>屋顶传热系数。通过能耗模拟量化研究建筑能耗各影响因素的节能率大小,得出外窗综合遮阳系数对建筑的节能率最大,进而研究还发现在广州地区,按照当地的人们生活习惯,外窗综合遮阳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要比全天空调开启模式下计算结果大,窗墙面积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要比全天空调开启模式下计算结果小。 (3)根据调研数据以及影响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大小,通过大量模拟计算得出满足节能65%的技术指标,该指标借鉴现行节能设计标准,并考虑了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对外墙和屋顶的传热系数进行了适当的提高,主要对建筑的综合遮阳系数进行了调整。本文还研究了实现节能65%的相关的节能技术,并采用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分析,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节能65%规定性指标的科学性及可行性,为制定广州市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广州市居住建筑 节能65% 影响因素 节能率 节能技术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01.5;TU2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居住建筑节能研究现状10-15
  • 1.2.1 国外居住建筑节能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居住建筑节能研究现状12-15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居住节能建筑信息调查与分析16-27
  • 2.1 节能建筑调查统计16-23
  • 2.1.1 居住建筑节能率的统计分析16-17
  • 2.1.2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信息统计分析17-23
  • 2.2 调查数据回归分析23-25
  • 2.2.1 多元回归分析原理概述23
  • 2.2.2 建筑调查数据多元回归分析23-25
  • 2.3 本章小结25-27
  • 第三章 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研究27-55
  • 3.1 能耗影响因素对建筑能耗影响大小的分析27-32
  • 3.1.1 正交试验法原理27-28
  • 3.1.2 正交试验设计28-30
  • 3.1.3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及分析30-32
  • 3.2 能耗影响因素对建筑能耗影响的量化研究32-48
  • 3.2.1 屋顶传热系数的节能率研究32-34
  • 3.2.2 外墙传热系数的节能率研究34-35
  • 3.2.3 外窗的节能率贡献率研究35-40
  • 3.2.4 空调能效的节能率研究40-41
  • 3.2.5 建筑通风的节能率研究41-48
  • 3.3 不同空调运行模式下建筑能耗特征48-53
  • 3.4 本章小结53-55
  • 第四章 居住建筑节能 65%技术体系的研究55-75
  • 4.1 居住建筑节能 65%技术体系的确定55-58
  • 4.1.1 空调能效比的确定55
  • 4.1.2 非透明围护结构参数指标的确定55-57
  • 4.1.3 透明部分参数指标的确定57-58
  • 4.2 居住建筑节能 65%的技术指标设计58-70
  • 4.2.1 建筑屋顶的节能设计59-61
  • 4.2.2 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61-63
  • 4.2.3 建筑外窗的节能设计63-64
  • 4.2.4 建筑遮阳的节能设计64-67
  • 4.2.5 其他节能技术概述67-70
  • 4.3 节能设计案例分析70-74
  • 4.4 本章小结74-75
  • 结论与展望75-77
  • 1. 结论75-76
  • 2.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0
  • 附录80-9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3-94
  • 致谢94-95
  • 附件9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浅谈住宅设计中的照明节能    陈海凤;

多元回归分析在建立轧制力模型中的应用    王鑫;王璐;

广东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江苏省建筑外遮阳行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李明;刘永刚;

夏热冬冷地区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闫成文;姚健;周燕;叶晶晶;

建筑节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涂逢祥,王美君

广州亚运城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方案分析    杨小山;赵立华;孟庆林;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李骥;邹瑜;魏峥;

英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十项措施    

现阶段我国主要建筑节能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杨西伟;郑瑞澄;郝斌;

建筑节能气候适应性的时域划分研究    张慧玲

重庆市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    周正

建筑节能技术选择及其政策研究    吉琳娜

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    刘刚

我国不同地区自然通风应用潜力与节能潜力研究    卜根

广州地区住宅建筑空调能耗与节能技术研究    吴智辉

办公建筑外墙传热系数对空调负荷的影响    冯劲梅;连之伟;黄宋斌;叶梦佳;

国内外节能结构体系发展现状    刘霞;叶燕华;王滋军;孙仁楼;卢吉松;

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张伟林;

广东梅州地区农村现代住宅自然通风测量    高云飞;陈韵希;

乡村绿色住宅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吴庆驰;郑涛;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措施概述    李仕国;王烨;

减碳技术在建筑产品包装中的应用    王汉青;张旺;谢世雄;

浅谈室外空气直接作为冷源的应用和研究    修鹏利;于海英;

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管理研究    刘学文;

浅议综合集成研讨厅在绿色建筑概念设计阶段的应用    武宛央;

四种有机保温材料的受热过程分析    孙诗兵;陈萌;王昭君;高庆;张银祥;杨洪昌;

农业中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浅析    贾本万;吴世刚;彭义;

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综述    张彤;李艳敏;

夏热冬暖地区某节能示范工程方案比较分析    任万辉;张吉光;杨晚生;

东莞地区建筑节能现状调查及节能对策    任万辉;张吉光;杨帅;

农村生态住宅节能设计理念分析    张权;李世峰;王辉;

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张天伟;张吉光;韩海涛;

单层建筑自然通风量的计算    姜坪;赵秉文;

基于居住实态的户式中央空调能耗分析    宋晓鹏;张瑞雪;

Computer Simul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Zhao Lei;Song Jingying;

玻璃幕墙安全性能评估及其面板失效检测技术    刘小根

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研究    姜波

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    张辉

太阳能新风系统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    杨军

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耦合作用下室内温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军莉

基于EETP指标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经济性研究    于靖华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研究    张琦

热虹吸管热回收装置传热特性及应用研究    刘挺

夏热冬冷地区人员行为对住宅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李楠

不同气候区居民热适应行为及热舒适区研究    金振星

遮阳蓬智能无线控制系统的研究    季上满

城市能源规划中建筑冷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王振江

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研究    吴庆驰

公共建筑节能评测系统研究    纪赖恩

建筑节能技术在某示范楼中的应用研究    高洋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研究    龙敏

房间自然通风、电扇调风、空调器三联控节能方法的实验研究    粟烨岭

纳米冷冻机油对制冷剂饱和蒸气压的作用机理及实验关联    娄江峰

太原地区典型酒店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分析及节能方案优化    杨凡

济南地区办公建筑能耗模拟与节能分析    郝明慧

模拟软件DeST的可应用性分析    简毅文;

1/f波动数据的产生及其舒适感分析    毛峡,朱刚

江浙地区非空调环境热舒适研究    纪秀玲,王保国,刘淑艳,戴自祝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技术途径和冷暖方案分析    余晓平,付祥钊

空气源热泵机组除霜问题分析    韩慧秋,董威

重庆市居住建筑能耗调查与分析——以某高校住宅能耗为例    余晓平;彭宣伟;廖小烽;李彦;

物候信息化及物候时空变化分析    李胜强,张福春

试论中国气候区划    陈明荣;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郑度;欧阳;周成虎;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杨勤业,吴绍洪,郑度

上海地区适应性热舒适研究    叶晓江;周朝霞;连之伟;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王怡

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    杨柳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    任俊

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郁文红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    雷红鹏

小城镇建设先进适用技术评价、优选与集成    王秀丽

杭州地区住宅能耗问题与节能技术研究    武茜

教学楼风环境和自然通风教室数值模拟研究    龚波

企业技术选择的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    莫淑华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能耗分析    黄光德

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经济评价应用研究    杨志明

深圳市居住建筑自然通风热舒适与节能效果研究    胡晓峰

广州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外墙及外窗技术要求    任俊;

建筑外窗热工性能对空调能耗与节能的影响分析    王欢;吴会军;丁云飞;周孝清;

重庆地区外窗遮阳能效模拟分析    阳江英;杨丽莉;吕忠;莫天柱;冷艳锋;

夏热冬冷地区外窗遮阳对居住建筑能耗的影响    阳江英;丛钢;彭家惠;

夏热冬冷地区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姚健;闫成文;周燕;叶晶晶;

成都地区外窗传热系数及通风模式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李晓虹;苏华;

成都地区居住建筑外窗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贾玲利;杨坤丽;韦延年;

我国炎热地区外窗性能对建筑节能影响的分析    黄夏东

广州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外墙及外窗技术要求    任俊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敏感性因素分析    蔡裕盛;

重庆地区遮阳节能潜力研究    周正;付祥钊;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王云新;赵士怀;黄夏东;

外窗对室内得热和空调冷负荷影响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赵士怀;

中空玻璃的热工性能研究    马扬;杨仕超;吴培浩;

功能性玻璃及在建筑中的应用    张威;王立雄;

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若干问题    赵士怀;

建筑外窗的有关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汤泽;李峥嵘;

山东地区建筑门窗节能技术    阎晋;崔希骏;

夏热冬冷地区处窗保温隔热性能对居住建筑采暖空调能耗和节能影响的分析    赵士怀;黄夏东;王云新;

高层玻璃幕墙建筑空调能耗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立华;潘瑜芬;孟庆林;

羽北小区节能综合改造项目    

解读玻璃应用中的光学热工参数    鲁大学

徐州保温砂浆类建筑外墙保温系统被禁用    王新

节能65%有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春华

保温与隔热有什么区别    

夏热冬冷地区门窗热工性能的冬夏季累计评价法及应用    王新春 刘德勤

高校建筑的节能设计原则    车学娅

门窗标准释放节能大动量    本报记者 王越

玻璃的遮阳系数与建筑节能    鲁大学 王丽达

建筑门窗标识节能性能将成为强制性要求    石新勇 吴洁 韩松 刘海波

太原市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研究    苗茂华

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美关系    赵淑芳

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研究    华玉妹

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影响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苏万东

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实证研究    赵一夫

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    李晓静

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毕琳

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    谈颂

3~6岁幼儿好奇心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胡克祖

小鼠精原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张晓丽

广州市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    李志红

外窗对重庆地区高层居住建筑能耗的影响及节能技术研究    阳江英

夏热冬冷地区OTTV的研究与应用    党奇

重庆地区居住建筑外窗的节能设计研究    郭静

闽南地区住宅外窗节能设计与应用    鲍培瑜

重庆某办公建筑能耗审计研究    林森

重庆地区高层居住建筑窗户与建筑节能    叶巧玲

用于故障诊断的凝汽器真空模型研究    张艳萍

浙江省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评价    王美燕

河南省卫生系统反应性影响因素的二水平模型    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