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低温地热能ORC发电系统涡轮膨胀机流场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18:11
热度:

低温地热能ORC发电系统涡轮膨胀机流场模拟研究【摘要】:在全球化石能源紧缺、环境日益恶劣的大形势下,新能源开发、余热利用成为解决当下日趋恶劣的能源状况的必要举措。利用有机朗肯循环技

【摘要】:在全球化石能源紧缺、环境日益恶劣的大形势下,新能源开发、余热利用成为解决当下日趋恶劣的能源状况的必要举措。利用有机朗肯循环技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对地热能进行高效利用,将极大地缓解当下的能源紧张情况。向心式涡轮膨胀机作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核心部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中低温热源回收利用的场合,采用向心式涡轮膨胀机可实现较高的转换效率。本文利用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对95℃低温地热能进行机理分析,设计地热能ORC发电系统,对低温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并对系统蒸发温度、过热度及过冷度等主要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基本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循环热效率和膨胀机输出功随蒸发温度的升高成递增趋势,膨胀机进出口温差的增大可显著提高系统的循环热效率;过热温度对ORC系统的影响与普通朗肯循环的影响不同,它与有机工质的热物性和系统工况有关。随着过热温度的增大,系统循环热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出现最大循环热效率及最优过热温度。根据系统参数对50kW涡轮膨胀机进行热力学计算,导叶和叶轮的三维设计,利用Ansys软件中CFX模块对导叶及叶轮内部流场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方法,对涡轮膨胀机叶轮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在叶轮叶片前缘及尾缘存在冲击损失及尾迹损失,在叶轮30%相对弦长处存在过度膨胀,产生局部低压区,同时存在由轮毂至轮缘的二次流流动。在合理的取值范围内采用较小的轮径比可以减少叶轮流道流动损失;在相对弦长30%左右靠近轮缘区域,工质流动方向发生较大转折,与轮缘壁面产生局部低能团,存在较大熵增区;在叶轮出口尾缘处,由于尾迹损失存在低速流动气流,并且低速流体与主流体发生混掺效应,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工质的热能,造成损失的进一步加大;轮缘与轮毂侧由于附面层的存在,较中间区域熵增明显;在取值范围内采用较大的子午面流道宽度,叶轮对出口气流控制作用增大,有利于减少叶轮流道流动损失,提高膨胀机效率。 【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 低温地热能 涡轮膨胀机 流场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符号说明8-10
  • 1 绪论10-25
  • 1.1 研究背景10-13
  • 1.2 地热能ORC发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3 地热能ORC发电技术膨胀机研究进展18-22
  • 1.4 涡轮膨胀机内部流动及结构优化研究进展22-24
  • 1.5 本文研究内容24-25
  • 2 地热能ORC发电系统热力循环理论分析25-44
  • 2.1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机理分析25-29
  • 2.1.1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组成25-26
  • 2.1.2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分析26-29
  • 2.2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及系统参数确定29-34
  • 2.2.1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质选择29-31
  • 2.2.2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参数确定31-32
  • 2.2.3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参数计算结果32-34
  • 2.3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基本工况计算与分析34-43
  • 2.3.1 蒸发温度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34-35
  • 2.3.2 冷凝温度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35-37
  • 2.3.3 过热温度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37-41
  • 2.3.4 过冷温度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41-43
  • 2.4 本章小结43-44
  • 3 地热能ORC发电系统涡轮膨胀机热力学设计44-60
  • 3.1 涡轮膨胀机工作过程及原理44-46
  • 3.2 涡轮膨胀机一维气动设计46-54
  • 3.2.1 涡轮膨胀机一维气动设计初始参数47-48
  • 3.2.2 涡轮膨胀机一维气动设计可变参数48-52
  • 3.2.3 涡轮膨胀机气动设计初步计算结果52-54
  • 3.3 导叶及叶轮三维叶型设计54-59
  • 3.3.1 叶片参数化造型方法55-56
  • 3.3.2 导叶三维设计56-57
  • 3.3.3 叶轮三维设计57-59
  • 3.4 本章小结59-60
  • 4 涡轮膨胀机流场数值模拟60-78
  • 4.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60-63
  • 4.2 网格划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63-67
  • 4.3 CFX边界条件及收敛性标准67-68
  • 4.4 涡轮膨胀机设计工况流场性能研究68-76
  • 4.4.1 涡轮膨胀机整级流场性能分析68-69
  • 4.4.2 涡轮膨胀机导叶性能分析69-72
  • 4.4.3 涡轮膨胀机叶轮性能分析72-76
  • 4.5 本章小结76-78
  • 5 涡轮膨胀机叶轮优化设计78-91
  • 5.1 均匀设计试验方法78-79
  • 5.2 叶轮叶型优化设计方案79-81
  • 5.2.1 目标函数79-80
  • 5.2.2 均匀设计试验80-81
  • 5.3 优化结果分析81-89
  • 5.3.1 叶轮流道流动损失分析82-86
  • 5.3.2 子午面流道宽度对叶轮流道流动分析86-89
  • 5.4 本章小结89-91
  • 总结与展望91-93
  • 参考文献93-98
  • 附录98-102
  • 致谢102-10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103-10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消除膨胀机系统的安全隐患    范宏

二氧化碳摆动转子膨胀机的受力分析    李敏霞;马一太;李丽新;杨俊兰;

膨胀机进水的检修    甄宏续;

膨胀机停车故障分析与处理    姚琳;陈保权;魏福平;

膨胀机振动信号电缆的改造    林少荣;杨学军;朱莹;

膨胀机增压后冷却器漏水事故分析    王树林;

膨胀机后冷却器泄漏引起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李美玉;郑祥领;李正平;

50─110/12型膨胀机的改进    申忠芳

55-210型膨胀机在不停分馏塔下检修    古信清

55-201型膨胀机维修简介    苏荣礼

喷嘴对能量回收用冲击式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马静;赵远扬;李连生;束鹏程;

大焓降、高转速膨胀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加雷;

常规工质双转子膨胀机的分析与试验介绍    马一太;赵丽;

低温余热回收用涡旋膨胀机模拟及性能测试    王冰圣;赵远扬;李连生;束鹏程;

快速压缩膨胀机中柴油喷雾火焰的壁面碰撞传热(英文)    李世文;神本武征;

100万方/日7.0MPa天然气膨胀机的研制    闫家义;

CO_2热泵摆动转子膨胀机样机的研制开发    李敏霞;马一太;刘圣春;苏维诚;

CO_2跨临界膨胀机循环最佳高压压力计算    杨俊兰;马一太;刘圣春;管海清;

CO_2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实验研究    张美兰;马一太;李敏霞;

采用蜗旋式膨胀机的小型ORC系统实验研究    韦伟;刘杰;陈江平;

借“前车之鉴”保设备稳定运行    本报记者 戴敬华

上士钟永林一手绝活饮誉高原    谭四祥 本报特约通讯员 汪建军

国产PTA膨胀机已达到国际标准    钱文

基于单螺杆膨胀机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研究    张业强

应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的涡旋膨胀机非稳态流动特性研究    宋盼盼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转子式膨胀机的分析与实验研究    李敏霞

逆循环中能量回收涡轮膨胀机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张振迎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膨胀机的研究与开发    查世彤

制冷与热泵循环中膨胀部件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赵丽

CO_2跨临界循环滚动活塞膨胀机和涡旋压缩机的研究    曾宪阳

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及两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研究    姜云涛

CO_2滚动转子膨胀机内部相变膨胀过程机理分析与可视化试验研究    安青松

CO_2跨临界循环膨胀机理与转子式膨胀机—压缩机研究    管海清

一种耦合跨临界与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王晓琼

一种完全基于风能的供暖系统的基础研究    彭国勋

型线结构对涡旋膨胀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张臣

自由活塞膨胀机-直线发电机集成装置开发及试验研究    赵光耀

二氧化碳工质的低温热源郎肯循环发电系统研究    赵戈平

低温地热能ORC发电系统涡轮膨胀机流场模拟研究    苑善通

逆循环装置中代替节流阀的双转子膨胀机的设计与模拟    赵丽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涡旋膨胀机工作过程分析与实验研究    严雨林

基于涡旋膨胀机的车用小型余热回收系统开发    吴锡江

多级单阀膨胀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薛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