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核不扩散机制中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02:15
热度:

核不扩散机制中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研究【摘要】:二战末,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以及这种威力在日本的真实展示,激起了世界各国对核技术、核武器的高度关注,核问

【摘要】: 二战末,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以及这种威力在日本的真实展示,激起了世界各国对核技术、核武器的高度关注,核问题从此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冷战开始之后,面对日益加剧的核扩散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于1957年促使成立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机构的目的是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确保经机构本身,或在其监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致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虽然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将世界始终笼罩在核阴影之下,但在这期间逐步形成的核不扩散机制将国际原子能机构纳入了机制之中,成为机制必不可少的操作平台。至今50余年中,虽然困难重重,但国际原子能机构仍为核不扩散机制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即通过国际机制理论对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深度剖析及功能构建。文章分为五大部分,前两部分主要介绍了核不扩散机制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概况;第三部分运用国际机制理论分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功能设置,即国际社会在设立该机构时对其所持有的作用期待;第四部分对比机构的作用期待,总结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实践中的表现。因为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特别是政治性的全球组织与其功能设计总存在着差距;第五部分即是通过上述两章的分析,通过机制变革与体制进化两方面,探讨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理论指导意义下的功能发展,以期对机构在新时期的变革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际原子能机构 核不扩散机制 国际机制 功能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815.2;D813.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5-7
  • 第一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概况7-11
  • 1.1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历史沿革7
  • 1.2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组织架构7-8
  • 1.3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功能演变8-9
  • 1.4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核不扩散机制的关系9-11
  • 第二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设置的理论探讨11-20
  • 2.1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立及发展的条件11-13
  • 2.2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权力分配13-15
  • 2.3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预期效能15-20
  • 第三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实践探讨20-29
  • 3.1 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的实践活动20-22
  • 3.2 影响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实践的内在因素分析22-25
  • 3.3 影响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实践的外在因素分析25-29
  • 第四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的发展设想29-34
  • 4.1 机制变革29-31
  • 4.2 机制进化31-34
  • 结语34-35
  • 注释35-39
  • 参考文献39-4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2-43
  • 致谢43-4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核不扩散机制为何“如此受伤”    蔡落超;

原子能立法难产27年的立法反思    刘武俊;

从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问题看美印关系    荣鹰;

弃核决策:安全、收益与规范路径    颜琳;

人事动态·领导新语    

国际(2010年7月24日-7月30日)    

核峰会外交提振中国话语权    陈向阳;

中国主张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继续发展核电    刘钢;万宏;

高官动态    

核能的国际法规制    李莹;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朝核问题解决    高宁;

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协作网绿豆诱变育种品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程须珍;王素华;伍绍宇;周吉红;刘录祥;

工业和医学应用强辐射源的概率安全评价(PSA)技术的研究    尉可道;

核电安全性的现状与未来    熊本和;

硅球壳中子源伴生γ泄漏谱实验的计算分析    宋红州;张谦;张本爱;

PPS脆弱性分析及软件设计    方妮;郭超;杨健;

铀钚微粒的寻找、定位和转移    刘国荣;李井怀;李静;王林博;李安利;

国外核设施退役经验    从慧玲;

预防放射治疗意外照射    殷蔚伯;

核应急及危险源航空监测中刻度技术研究    倪卫冲;房江奇;巢哲雄;许平;

核不扩散机制“很受伤”    楚睿

《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正式生效    陈志新 于宏建 席来旺 吴云 孙广勇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合国记者 陈志新 于宏建 席来旺 吴云)

巴拉迪反对将核技术援助政治化    记者 刘钢

朝鲜中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记者 刘钢

国际原子能机构推举下届总干事    记者 刘钢

国际原子能机构新人面临新挑战    记者 刘钢

中东核困局又添敏感点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章念生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吴云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孟祥麟 本报记者 黄培昭

美促伊朗答复铀外运案,否则制裁    记者 蒋国鹏 赵毅

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称伊朗应继续提供核设施信息    记者 刘华新

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压力加大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孟祥麟

论伊朗核问题及伊朗与大国关系    徐劲鑫

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    焦世新

论核不扩散条约下的国家责任    牟文富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    余建军

核损害民事责任研究    蔡先凤

概率安全评价中人因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    张力

国际核危机及其管理研究    程晓勇

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关于联邦德国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政策研究    梁长平

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    房慧贞

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    李宝林

核不扩散机制中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研究    李进浩

论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国际核不扩散中的作用与局限    李曼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约束力研究    李小方

论美印核协议    吕学志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核能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薛洪涛

核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    张优优

论核能和平利用的国际法控制机制    孔祥凤

从“维也纳机制”到“P5+1”    易灵娟

全球核扩散形势下的欧盟核不扩散政策研究    林少彬

伊朗核问题上大国的合作与竞争    郭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