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季风暖湿输送带与北方冷空气对“7·21”暴雨的作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58:54
热度:

季风暖湿输送带与北方冷空气对“7·21”暴雨的作用【摘要】: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暴雨,北京地区许多台站日降水量创下1951年以来的历史

【摘要】: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暴雨,北京地区许多台站日降水量创下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纪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降水资料,对引起此次特大暴雨的大尺度条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7·21"大暴雨与赤道辐合带、亚洲夏季风以及菲律宾-南海洋面上热带气旋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亚洲夏季风的异常北进作为暖湿输送带所携带的大量偏南暖湿空气为这次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它与同时来自北方低槽冷涡的高空强冷平流相遇,形成了明显的不稳定层结。没有这种强烈的水汽输送,仅靠来自中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作用,这次暴雨不会达到破纪录的强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北推与亚洲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的活跃期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季风涌触发和维持了季风暖湿带的迅速向北推进过程。另外,通过与另一次严重影响华北地区的1963年8月上旬的"63·8"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条件的比较发现,这次暴雨过程中也观测到明显的季风暖湿输送带,正是由于它与北方冷空气的强烈相互作用,从而也造成了破纪录的大暴雨发生。因此,强的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北进可以说是北方特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北京“·”大暴雨 亚洲夏季风 暖湿输送带
【基金】:973项目(2012CB417205、2013CB430202) 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1130960) 行业专项(GYHY201406018)共同资助
【分类号】:P458.121.1
【正文快照】: 1引言华北大暴雨是6—8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典型暴雨类型,暴雨出现次数虽然较少,但强度较强,极易形成气象灾害。暴雨的发生总是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充足的水汽供应条件相联系[1-2]。对于华北大暴雨过程来说,大体可分为5型:1型为台风与低槽(低涡)远距离相互作用;2型为低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北京区域性暴雨的个例分析    刘还珠;王维国;邵明轩;王秀荣;

华北夏季强降水的水汽来源    梁萍;何金海;陈隆勋;李薇;

陶诗言先生在中国暴雨发生条件和机制研究中的贡献    丁一汇;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基本气候特征分析    柳艳菊;丁一汇;

导致“7.21”特大暴雨过程中水汽异常充沛的天气尺度动力过程分析研究    廖晓农;倪允琪;何娜;宋巧云;

1948-2009年塔里木盆地空中水汽输送时空分布特征    吴永萍;王澄海;沈永平;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张驰;范广洲;周定文;华维;

天津夏季降水演变规律及其城市效应    俞烜;杨贵羽;周祖昊;王建华;秦大庸;

我国南方夏季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    左金清;任宏利;李维京;张培群;杨明珠;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    汪会;罗亚丽;张人禾;

新疆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史玉光;孙照渤;

北京降水特征与西太副高关系的若干统计    王秀荣;王维国;刘还珠;王宏;

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夏季旱涝的联系    周浩;刘晓冉;程炳岩;

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空中水汽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周长艳;蒋兴文;李跃清;蔚国才;

2008年初我国南方冻雨雪天气环流及垂直结构分析    李登文;乔琪;魏涛;

一次副高边缘局地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肖杰;张新刚;卢学锋;张珍;李艳红;

秦皇岛“7.15”低涡暴雨成因分析    吴正琪;邢进;齐义君;

亚洲夏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水凝物垂直结构    罗亚丽;汪会;张人禾;

南海气候平均季风系统的主模态时空特征    董静舒;黄菲;黄少妮;

副热带高压不同状态影响下汶川地震灾区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张芳华;曲晓波;

我国一小时雨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姚莉;薛峰;周兵;张静;韩强;曹莉;赵翠光;赵声蓉;邵明轩;熊敏诠;万丰;张辉;胡景高;

我国东部地区一小时雨强年变化趋势的特征分析    姚莉;邵明轩;赵翠光;胡争光;赵瑞霞;刘小魏;曹莉;万丰;

“2010.8.5”秦皇岛暴雨过程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吴正琪;郭鸿鸣;杨宗记;薛玉敏;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    汪会;罗亚丽;张人禾;

冀中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诊断    于雷;马翠平;王志超;徐明娥;

气候变化对塔里木河流域大气水循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吴永萍

新疆区域面雨量及空中水汽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史玉光

华北汛期降水的多尺度变化及其大尺度降水条件的演变研究    刘海文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遥相关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刘芸芸

太行山脉对华北暴雨影响的研究    闫冠华

渤海西岸两类强对流系统的结构演变及闪电活动特征的诊断研究    易笑园

东亚大陆的潜热反馈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与维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金琼

北半球平流层最后增温过程及其与南亚夏季风爆发的联系    胡景高

华北空中水资源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海—陆温度变化的关系    张书萍

南海季风与海气界面通量的季节循环及其相互联系    连漪

基于遥感的南海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高姗

春季地气温差分布异常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刘颖

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    王丽娟

拉格朗日气块追踪分析法在水汽输送研究中的应用    任伟

MC区域及其邻近海区大气的CLFO及与中国夏季降水变化    靳振华

2010年吉林省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王宝书

华北冷涡暴雨分析及雷达预报追踪的应用研究    李茜

河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统计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黄鹏

中国华北旱涝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遥相关分析    郭其蕴

1998 SCSMEX期间亚洲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的分析(英文)    陈隆勋,祝从文,王文,张培群

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及机理(英文)    张耀存 ,钱永甫

一次黄河气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有关暴雨分析预报的一些问题    陶诗言

1975年8月上旬河南特大暴雨的研究    丁一汇,蔡则怡,李吉顺

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研究    陶诗言,丁一汇,周晓平

1979年季风试验期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时期的观测研究    陶诗言,何诗秀,杨祖芳

1980—1987年华北地区上空水汽输送特征    樊增全,刘春蓁

华北地区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季风    孙继松,李晓艳,丁德平

东南亚夏季风的爆发与演变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    陈艳

从暖干转向暖湿西北气候面临巨变    问远;

北京暖湿季节温湿脉动某些特征    陈炎涓,李诗明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新疆现代与历史暖湿化过程及对生态环境影响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张国威,丁永建,胡汝骥,康尔泗

博州气候暖湿化中若干其他气候特征的变化    辛渝;陈洪武;张广兴;卢戈;张新;盛晓琼;

下垫面上暖湿“气泡”浮升的启动条件    姚元卿

《西北气候环境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及其影响评估》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沈永平

近50a金昌市气候逐渐转入相对暖湿分析    滕水昌;赵明瑞;翟诚;殷玉春;王生元;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暖湿化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暖湿气流“撞上”独特地形    本报记者 张明禄 桑剑 通讯员 廖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    记者王朝霞

青藏高原“暖湿化” 气候变暖是推手    记者 黄兴

青藏高原迈向“暖湿化”拐点    张曦

中国西北部现代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探讨    施雅风等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及工程研究所

冷空气活跃、暖湿气流强盛是主因    王慧峰

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出现暖湿迹象    记者 郭起豪

四川大地震与北方大旱关联度不大    石镇

提醒关注干旱导致连锁灾害    本报记者 王德民 通讯员 倪永强

胡杨林再绿塔河两岸    王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