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环霸县洼槽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方向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13:58
热度:

环霸县洼槽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方向研究【摘要】:霸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资源丰富,近几年是华北油田勘探的重点。但该区天然气资源潜力特别是成藏作用均不清楚。本文综合利用石

【摘要】: 霸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资源丰富,近几年是华北油田勘探的重点。但该区天然气资源潜力特别是成藏作用均不清楚。本文综合利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霸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分布、演化及天然气生气潜力均作出了评价,同时对油气运聚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霸县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评价结果得出Es3中-下和Es4上烃源岩为主力烃源,霸县凹陷成熟-高熟油气资源丰富。霸县洼槽是成熟-高熟烃源灶的主要分布区,同时也是霸县凹陷的生烃中心。环霸县洼槽构造带油气均来自霸县洼槽:岔河集-高家堡地区低熟油气来自下伏Es3中-下烃源岩;二台阶地区油气源为牛东断层下降盘Es3烃源岩;文安斜坡油气主要来自洼槽内Es3烃源岩,斜坡外带混有Es1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 环霸县洼槽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断裂和储盖组合特征。针对不同构造带分析其断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同时对储集层和储盖组合作出定量的评价。断层泥比率(SGR)是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的有效参数:SGR0.6封堵油藏,SGR0.7封堵气藏;储盖层排替压力差(ΔPd)是储盖组合评价参数:ΔPd3、2~3、1~2、1分别为好、较好、中、差储盖组合;建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标准。 对环霸县洼槽各个构造带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分析其成藏主控因素,建立4种油气成藏模式:文安斜坡油气远距离运移差异聚集模式、二台阶早散失晚聚集油气成藏模式、深层断块潜山高成熟油气成藏模式和岔河集-高家堡滚动背斜低熟油气成藏模式。结合成藏模式和各构造带成藏条件指出环霸县洼槽潜山和洼槽区岩性圈闭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环霸县洼槽潜山包括二台阶潜山、牛东断阶潜山和文安斜坡内带潜山。对牛东断阶潜山和文安斜坡内带潜山进行优选,分析了洼槽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关键词】:霸县洼槽 沙河街组 成熟-高熟油气 控制因素 成藏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前言10-15
  • 1.1 选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 天然气成藏作用研究进展10-12
  • 1.2.1 油气成藏作用研究10-12
  • 1.2.2 霸县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现状12
  • 1.3 研究工区概况及存在问题12-13
  • 1.3.1 研究区地质及勘探概况12
  • 1.3.2 存在问题12-13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4
  • 1.4.3 主要认识和成果14-15
  • 第2章 油气成藏背景研究15-38
  • 2.1 区域地质背景分析15-18
  • 2.1.1 构造特征及演化15-17
  • 2.1.2 沉积背景分析17-18
  • 2.2 沙河街组烃源岩评价18-26
  • 2.2.1 烃源岩评价方法18-21
  • 2.2.2 沙河街组各层段烃源岩分布与评价21-26
  • 2.3 环霸县洼槽的藏-源关系分析26-38
  • 2.3.1 文安斜坡26-34
  • 2.3.2 霸县二台阶34-35
  • 2.3.3 岔河集-高家堡35-38
  • 第3章 环霸县洼槽断裂特征和储盖组合分析38-57
  • 3.1 文安斜坡38-47
  • 3.1.1 断裂系统的分布和特征38-39
  • 3.1.2 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研究39-44
  • 3.1.3 砂岩储层及储盖层组合评价44-47
  • 3.2 霸县二台阶-牛驼镇凸起47-53
  • 3.2.1 牛东断层特征研究47-49
  • 3.2.2 牛东断层活动性研究49-50
  • 3.2.3 牛东断层输导性研究50-52
  • 3.2.4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52-53
  • 3.3 岔河集-高家堡53-57
  • 3.3.1 断层活动期次53-54
  • 3.3.2 断层封堵性54-55
  • 3.3.3 储盖组合评价55-57
  • 第4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57-65
  • 4.1 文安斜坡内外带差异油气成藏模式57-59
  • 4.1.1 油气藏基本特征57
  • 4.1.2 成藏期分析57-58
  • 4.1.3 运移通道和保存条件分析58
  • 4.1.4 油气聚集模式分析58-59
  • 4.2 二台阶早散失晚聚集油气成藏模式59-61
  • 4.2.1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59-61
  • 4.2.2 油气聚集模式分析61
  • 4.3 霸县深层断块潜山油气成藏模式61-63
  • 4.3.1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61-62
  • 4.3.2 油气聚集模式分析62-63
  • 4.4 岔河集-高家堡滚动背斜油气成藏模式63-65
  • 4.4.1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63-64
  • 4.4.2 油气聚集模式分析64-65
  • 第5章 油气有利勘探方向预测及评价65-75
  • 5.1 环霸县洼槽潜山65-69
  • 5.1.1 霸县洼槽深层潜山优选65-68
  • 5.1.2 霸县二台阶天然气勘探潜力预测68-69
  • 5.2 霸县洼槽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分析69-71
  • 5.2.1 霸县洼槽油气资源潜力分析69
  • 5.2.2 霸县洼槽区沙河街组沉积特征69-70
  • 5.2.3 洼槽区岩性圈闭发育特征70-71
  • 5.3 文安城东和长丰镇地区E51和Ed有利区优选71-75
  • 5.3.1 油气产层分布规律及特征72
  • 5.3.2 Es_1和Ed圈闭发育及有利区优选72-75
  • 主要结论和认识75-76
  • 参考文献76-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9-80
  • 致谢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渤海海域蓬莱19-3油田油气成藏特征新认识    郭永华;周心怀;凌艳玺;李建平;王飞龙;王军;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下白垩统储集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陈亦寒;杨德相;李振远;张光扬;苏燕;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吕百顺;王忠贵;王方;王秋玲;袁进;高毅;

    

    

    

    

    

    

    

柴参1侧1井油气源对比研究    朱忠云;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油气源特征与成烃模式    向宝力;康素芳;廖健德;杨淑梅;杨海波;

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规律与中石化区块勘探前景    徐希坤;沈扬;赵宏亮;庄新明;黎剑;

若尔盖-阿坝地区区域构造与地球化学场的关系研究    荣发准;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LS36-1构造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郭永华;于水;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运移特征    孙永红;黄春艳;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李铁军;张涛;张永贵;马丽娟;李明娟;

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的气源及烃源条件研究    陈盛吉;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带中上侏罗统层序地层研究及岩性圈闭类型预测    梁全胜;刘震;金博;常迈;邬长武;韩军;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聚集与分布    吕修祥;金之钧;皮学军;李启明;

东海油气源源不断进华东    王造国

东北新区勘探目标逐渐明朗    苏玉山

华北油田擂响油气勘探战鼓    李兵 通讯员 张彦民

勘探新技术找出5000万吨以上油田十多个    

华北油田完成年度油气勘探储量任务    宋晓瑞

征战塞外建功业    岳双才 本报通讯员 刘英 杨启彪

梁山建安工程处新疆工地捷报频传    张玉民

华北油田加紧实施“4966”勘探部署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张彦

增储上产 谋求突破    岳双才 特约记者 刘英

走出“瓶颈”    岳双才

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黄劲松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典型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    张斌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油气运聚历史与成藏规律    甘华军

东濮古近纪伸展断陷构造样式    程秀申

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刘晓

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李军辉

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理论与实践    易士威

冀中坳陷马西地区构造地层演化及岩性油藏预测    王玉柱

饶阳凹陷中北部构造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    宋永东

二连盆地含油断陷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区带与成藏机制研究    王权

环霸县洼槽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方向研究    吴峰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塔南凹陷油气来源研究    高俊红

塔南凹陷断裂生长变形机制及控制作用    沙威

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斜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于倩

乌南地区古地貌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孙文峰

辽西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JZ25-1(S)地区油源对比    杨兰君

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油田油气水地球化学研究    伍新和

文卫地区三叠系油藏评价研究与实施效果    冯红霞

武清凹陷西部沙河街组—东营组地震相与成藏条件分析    范立新

齐家古龙凹陷内部四区块成藏规律研究    李松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