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陆坡迁移峡谷沉积体系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11:26
热度: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陆坡迁移峡谷沉积体系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摘要】: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南海发生一次较大规模构造运动,称白云运动,使得珠江口外陆架坡折向北跃迁,沉积中心随之

【摘要】: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南海发生一次较大规模构造运动,称白云运动,使得珠江口外陆架坡折向北跃迁,沉积中心随之北移,白云凹陷演化为深水陆坡环境。13.8Ma左右,南海北部发生大规模海退,峡谷沉积体系开始发育,至今共发育了四期峡谷水道。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详细刻画了第四期峡谷水道沉积-迁移特征及峡谷中滑塌与沉积物波发育特征,并分类解释了研究区BSR反射特征及分布特征,以此分析了白云凹陷陆坡峡谷水道沉积体系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总结了研究区水合物成藏特征。 白云凹陷第四期峡谷水道发育了四个亚期次,与四次海平面变化对应。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分别解释了四个亚期水道的分布范围,结果显示了明显的溯源侵蚀和向北东方向的迁移。各个亚期的峡谷沉积相又大致由四部分组成:侵蚀基底、谷底滞留沉积相、滑塌沉积相及倾斜沉积层,并将单个峡谷水道的发育划分为侵蚀为主阶段、侵蚀-沉积共同作用阶段和沉积为主阶段。另外,通过地震解释及相干体切面技术对第三期次峡谷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第四期峡谷与早期峡谷在下陆坡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而在上陆坡延伸方向发生变化,与早期峡谷完全没有继承性。因此认为,第四期峡谷是在早期峡谷的基础上发育的,而后期溯源侵蚀过程中由于构造和沉积环境的改变,与早期峡谷发生分歧,在正常半深海沉积之上以头部滑塌和浊流侵蚀的形式而继续发育。受南海暖流的影响,白云峡谷存在明显的迁移性,造成峡谷东侧壁侵蚀速率高、沉积速率低,而西侧壁相反。似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Reflector, BSR)在峡谷脊部两侧的分布也表现出不同特征,东侧翼(峡谷西侧壁)表现出单轴、反极性和近似平行海底的特征,而西侧翼(峡谷东侧壁)则表现出多轴、杂乱强反射特征,而且横向上,BSR局部与海底不平行。分析认为沉积速率差异造成脊部两侧不同的BSR反射特征,而且将造成脊部BSR的动态变化:侵蚀侧壁地层侵蚀变薄、热流值增加,BSR变浅;沉积侧壁地层沉积变厚、热流值降低,BSR变深。随着峡谷迁移的不断进行,侵蚀侧壁BSR将向下移动,而沉积侧壁BSR将向上移动。 白云凹陷峡谷区发育了大量的滑塌体。头部滑塌是峡谷溯源侵蚀的原因,侧壁滑塌造成峡谷加宽,而较陡的东侧壁发生滑塌加速了峡谷不断向北东方向迁移。与世界上其他峡谷中的滑塌类似,白云峡谷区滑塌体规模较小,数量巨大,普遍发育。滑塌内部反射以杂乱-空白反射为特征,头部后壁为断裂形成的陡崖。在研究区发现了一个保存较完整的现代滑塌体,在海底显示出阶梯状地貌。海底滑塌与水合物稳定性具有密切的联系,该滑塌位于BSR分布区东侧,造成BSR东部反射变浅、变弱甚至局部消失。因此认为,该滑塌造成了水合物部分分解或者下部游离气的逸散。 另外,峡谷区局部也发育了沉积物波。通过地震资料对沉积物波形态分析发现,研究区沉积物波虽然表现出向陆坡迁移的现象,但并非是由于波的上陆坡与下陆坡沉积厚度差异造成的;沉积物波多个波组之间在波形、波长、波高上的相似性都比较弱,而且波脊延伸方向规律性差;另外,波组界面为向下凹形,类似铲式断层。因此认为,研究区沉积物波可能为滑塌、蠕动变形造成,波组界面即为滑移面,也可能是沉积物在崎岖海底沉积而成的波状沉积物,这需要更多的三维地震资料加以研究。另外,BSR在平面上呈条块分布,与沉积物波波组界面对应,其成因可能是滑移面造成气体泄露或者沉积物波造成的沉积相横向变化造成。 综上所述,白云凹陷陆坡沉积体系对水合物的成藏具有明显的影响,使得BSR呈动态变化,水合物在分布上呈现不均一性。 【关键词】:峡谷迁移 浊流 底流 谷壁滑塌 动态BSR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618.13;P512.2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目录11-13
  • 第一章 绪论13-18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13-15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15-17
  • 1.3 主要认识与论文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陆坡沉积体系国内外研究进展18-30
  • 2.1 深水浊流沉积18-24
  • 2.1.1 深水重力流的成因与分类18-21
  • 2.1.2 深水浊流水道21-24
  • 2.2 等深流(底流)沉积24-25
  • 2.3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25-27
  • 2.4 沉积物波27-28
  • 2.5 水合物成藏与海底沉积学28-30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30-36
  • 3.1 区域地质构造(盆地演化与断层发育)30-32
  • 3.2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沉积学概况32-36
  • 第四章 白云凹陷陆坡峡谷沉积体系特征36-59
  • 4.1 沉积体系地震相分析36-39
  • 4.1.1 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36
  • 4.1.2 地震相的划分及沉积相分析36-39
  • 4.2 白云凹陷迁移峡谷沉积-迁移特征39-53
  • 4.2.1 白云峡谷演化特征39-47
  • 4.2.2 白云凹陷峡谷成因探讨47-51
  • 4.2.3 峡谷沉积微相划分及模式51-53
  • 4.3 峡谷内滑塌体沉积特征53-58
  • 4.3.1 平面分布特征53-56
  • 4.3.2 地震反射特征56-58
  • 4.4 沉积物波特征58-59
  • 第五章 白云凹陷水合物成藏特征59-74
  • 5.1 BSR 解释59-62
  • 5.2 峡谷水道对水合物成藏影响62-66
  • 5.3 MTD 对水合物成藏影响66-68
  • 5.4 沉积物波对水合物成藏影响68-70
  • 5.5 白云凹陷水合物成藏特征70-74
  • 第六章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74-76
  • 6.1 论文主要结论74-75
  •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75-76
  • 参考文献76-8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柳保军;袁立忠;申俊;连世勇;何敏;庞雄;舒誉;彭大钧;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峡谷形成机制探讨    丁巍伟;李家彪;李军;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新近系以来沉积相及水合物成藏模式    匡增桂;郭依群;

基于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估算    王秀娟;吴时国;刘学伟;杨胜雄;郭依群;李清平;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流体运移体系    吴能友;杨胜雄;王宏斌;梁金强;龚跃华;卢振权;邬黛黛;管红香;

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响应    庞雄,陈长民,施和生,舒誉,邵磊,何敏,申俊

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南海之形成    冯志强;曾维军;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海底峡谷沉积模式    吴嘉鹏;王英民;徐强;

南海陆坡大型块体搬运体系的结构与识别特征    王大伟;吴时国;秦志亮;丁巍巍;曹全斌;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的关系    孙杰;詹文欢;丘学林;

确定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测井解释新方法    莫修文;陆敬安;沙志彬;马龙;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吴昌荣;彭大钧;庞雄;叶斌;舒誉;

珠江口盆地B凹陷断层类型及分布特征    陈骏;徐国强;

珠江口盆地新近系层序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李向阳;张昌民;张尚锋;施和生;杜家元;朱锐;罗明;

测井资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余杰;陈钢花;

神狐—一统暗沙隆起中部新生代地层层序划分及沉积演化    黎明碧,金翔龙,初凤友,李家彪,陈汉林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柳保军;袁立忠;申俊;连世勇;何敏;庞雄;舒誉;彭大钧;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元素特征与古气候变迁    宋春晖;鲁新川;邢强;孟庆泉;夏伟民;刘平;张平;

南海东北部台湾浅滩陆坡的浊流沉积物波的发育及其成因的构造控制    王海荣;王英民;邱燕;彭学超;黄奇志;

珠江口盆地的沉积充填与珠江的形成演变    邵磊;庞雄;乔培军;陈长民;李前裕;苗卫良;

影响多波束测量系统覆盖宽度的环境因素分析    郭发滨;吴永亭;孙玉星;王景川;

影响多波束测量系统覆盖宽度的环境因素分析    郭发滨;吴永亭;孙玉星;王景川;

南海东北部黑潮的入侵流套及其环流    薛惠洁;柴扉;侍茂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机制模拟与生烃    孙龙涛;陈长民;孙珍;詹文欢;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张功成;米立军;陶维祥;吕建军;

青藏高原隆升问题    李吉均;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

白云凹陷深水海域珠江组沉积特征    耿威;张训华;郑荣才;

南海北部神狐区域海底沉积层工程地质条件对水合物成藏影响    关进安;梁德青;吴能友;万丽华;李栋梁;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刘冬雁

南海次表层、中层水团结构及其运动学特征的研究    刘洋

乌尔逊凹陷南部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王江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    张运波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地质灾害机理与钻前预测    孙运宝

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    吴振利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    孙启良

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矿物学记录及其构造和古环境意义    黄杰

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属性)的神经网络识别方法及软件开发    吕琳

南海北部陆坡MIS5以来的古环境记录    刘伟

垂直式水下卡爪连接器结构设计及运动稳定性分析    杨雷

扬子浅滩成因探讨    侯志民

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对台风过程响应的模拟研究及影响因子的探讨    张冲

南海中层水、中层环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研究    王雪竹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系—下二叠统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陈晓宇

南海北部陆缘碳酸盐台地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张广旭

废黄河三角洲淤泥质海岸稳定性研究    陆勤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测井响应特征及评价    郭星旺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声学物理特性研究    程净净

基于地统计学变异函数理论的海底地形分类研究    孙啸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芬卡苏地区奥陶纪海底水道中的内潮汐沉积    高振中,K.A.Eriksson

北大西洋洛克尔海槽东北部内波沉积——深水大型沉积物波成因的再解释    张兴阳,高振中,姚雪根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内波、内潮汐沉积    高振中,何幼斌,张兴阳,翟永红,胡云扬,杨海军,李新生,李勇

从浅水陆架走向深水陆坡——南海深水扇系统的研究    彭大钧,庞雄,陈长民,舒誉,叶斌,甘其刚,吴昌荣,黄先律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彭大钧;庞雄;陈长民;朱明;黄先律;舒誉;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油气运聚机制    何家雄,黄火尧,陈龙操

南沙地块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吴世敏,周蒂,刘海龄

南海北部陆坡区新近系沉积体系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关系    于兴河,张志杰

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魏魁生,崔旱云,叶淑芬,厉大亮,刘铁树,梁建设,杨国忠,武丽,周小鹰,郝运轻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    汪品先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研究    邵大力

峡谷区河道边壁阻力    朱鹏程,蔡今

桑干河峡谷区的铁路选线及工程地质遥感解译(摘要)    滕炳煜,魏焕国

贵州喀斯特高原区与峡谷区植物群落空间分异——以清镇、花江示范区为例    杨宗周,涂卫疆,杨荣丽,吴克华

喀斯特峡谷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以贵州省为例    梅再美,殷红梅

岩质顺层滑坡的运动灾害性模拟试验研究    王效宁,杜永廉,巫锡勇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及分布特征分析    邓晓红,毕坤

新建铁路青藏线拉萨-日喀则段峡谷区地质选线    谢程;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生境特征初步研究    刘伟民;

科罗拉多大峡谷    颜楠;

GPS在江河峡谷区带状控制网中的应用与探讨    杨建军;

贵州喀斯特干热峡谷退耕还林发展花椒产业的途径与对策    张晓珊;周红;任朝辉;

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    严璧玉;

贵州连续性白云岩地区小流域石漠化成因的坡度分析    谭秋;

帕隆藏布江特大型泥石流的成灾模式及防治对策——以扎木镇-古乡段为例    曾庆利;杨志法;张西娟;尚彦军;张路青;

考虑库水位变化的地质灾害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许江;陈萍;李克钢;

谈水族地区林木分布及林地的利用    韦志勤;

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    田孝诚;徐勤;

“三江”并流区大型水电站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浅析    骆银辉;李建华;

新丰江水库应力场及2012年2月16日4.8级地震震源特征研究    赵翠萍;罗钧;周连庆;

云南划出七大地质灾害防治区    张文

恐龙园三期:投资4亿 5月开放    陈青成 崔奕

壳牌深水墨西哥湾天然气钻井开始生产    林山

新华东线:大都市圈+生态旅游    

世纪大通道    本报记者 王若竹

12万库区移民外迁将带来什么?    记者 代群 李韧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程今年启动    崔奕

中华恐龙园:东方侏罗纪    本报记者 李京淑

市场前景巨大的植物抗癌药“紫杉醇”    

太古高速公路推荐方案在省城公开展示    牛永兵

不同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因子分析    谭秋

高地应力峡谷高拱坝坝基开挖扰动效应与反弧开挖形式优化研究    白俊光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彭建

蟑螂浓核病毒的三维结构研究    李莉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两江峡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黄孔泽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陆坡迁移峡谷沉积体系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    王真真

小尺度峡谷景区观景休息点景观设计研究    王超

山西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灌丛数量生态学研究    聂二保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的生态效应规律研究    常黎

玉蒙铁路曲江大桥地震地质环境评价与桥址比选研究    李东

喀斯特生态治理区的土壤侵蚀特征空间规律研究    贺祥

贵州典型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    刘云

南海北部荔湾3-1气田管道路由区灾害地质特征研究    朱林

易贡巨型高速远程滑坡空气动力学机理研究    陈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