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冷能和尾气余热的温差发电系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10:55
热度:

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冷能和尾气余热的温差发电系统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飞速地发展,汽车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导致燃料的

【摘要】: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飞速地发展,汽车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导致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汽车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为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各国政府不断完善限制机动车对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各种汽车先进技术的研究单位也投资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进行新型能量转换装置的开发。 利用汽车废热进行温差发电的系统成为各大企业、高校及其研究机构的关注热点,该装置可以将汽车排放的尾气中的废热转换为电能,有效地解决了内燃机对燃料燃烧能量的利用率低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视为提高了汽车的燃油利用率,而且进气温度的升高可以减少部分有害排气的排放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价值。 本文在对国内外LNG汽车方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液化天然气(LNG)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广,但目前利用汽车尾气废热的温差发电系统存在的输出功率小、转换效率低等缺点,而LNG汽车自身具备的低温冷源为提高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功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需要对温差发电装置在LNG汽车上的应用可靠性及性能进行分析,首先对装置中与废热回收利用率紧密相关的换热器进行流-固耦合分析,仿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善温差发电模块安装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分析其对传统排气系统的影响,为增大温差发电模块冷热端的温差提供有效途径。以对流体力学的学习为前提,利用UG建立了三种不同内部结构的尾气温差发电装置换热器三维模型,运用ANSYS Fluent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多物理场的耦合分析,据此分析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换热器通道内的高温气体流动与传热过程。通过分析相关机构的研究方法,获得对应的有限元模型和边界条件,经过软件计算收敛后得到了三种换热器温度、压力和流场仿真结果,对比光滑表面、“一”字肋片和“人”字肋片三种换热器通道仿真结果,分析得到三者中最优的换热器结构,得到其温差发电模块安装表面的温度分布云图,确定合理的模块安装方式,为后续的仿真计算提供了基础条件,并考虑接触热阻对模块端面温度的影响,从接触热阻影响因素着手对接触传热进行优化。 另外,本文对该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进行热-固和热-电耦合分析,加载换热器热-流耦合分析得到的温度载荷,分析得到了汽车尾气温差发电器件的应力和应变云图,并与以冷却水为冷源的温差发电单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满足使用要求,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LNG汽车 温差发电模块 多场耦合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63.6;TM9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3
  • 1.2 温差发电材料的研究进展13-17
  • 1.2.1 温差发电材料类型14-16
  • 1.2.2 提高温差发电材料转换效率的方法16-17
  • 1.3 温差发电装置的研究进展17-21
  • 1.3.1 国外研究17-19
  • 1.3.2 国内研究19-20
  • 1.3.3 主要研究单位20-21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温差发电装置理论研究23-33
  • 2.1 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23-26
  • 2.1.1 Seebeck 效应23-24
  • 2.1.2 Peltier(帕尔贴)效应24-25
  • 2.1.3 Thomson(汤姆逊)效应25
  • 2.1.4 温差发电材料的优值系数25-26
  • 2.2 温差发电的传热基本控制方程26-27
  • 2.3 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表达方式27-30
  • 2.3.1 输出功率27-28
  • 2.3.2 转换效率28-30
  • 2.4 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因子30-31
  • 2.4.1 传导热对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的影响30
  • 2.4.2 汤姆逊热对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的影响30-31
  • 2.5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换热器及强化换热设计方法33-41
  • 3.1 液化天然气汽车(LNGV)冷能利用方式33-35
  • 3.2 换热器的特点及作用35-36
  • 3.3 强化传热技术36-38
  • 3.3.1 强化传热技术发展与分类36-37
  • 3.3.2 增加换热面积的措施37-38
  • 3.4 最小传热单元数设计法38
  • 3.5 接触热阻对换热器的影响38-39
  • 3.6 本章小结39-41
  • 第四章 温差发电换热器的流-固耦合传热分析41-57
  • 4.1 Fluent 仿真软件介绍41-42
  • 4.2 建立流-固耦合分析模型42-44
  • 4.2.1 建立平板式换热器几何模型42-44
  • 4.2.2 划分网格44
  • 4.3 流-固耦合传热边界条件确定44-47
  • 4.3.1 控制方程44-45
  • 4.3.2 流体物性参数选择45
  • 4.3.3 仿真边界条件的确定45-47
  • 4.4 流-固耦合分析47-52
  • 4.4.1 热端换热器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47-50
  • 4.4.2 换热器流场仿真分析50-51
  • 4.4.3 换热器压力场分析51-52
  • 4.4.4 温差发电模块的布置方式52
  • 4.5 接触热阻对温差发电模块的端部温度影响52-55
  • 4.5.1 不同 V 型槽角度对传热的影响53-54
  • 4.5.2 不同沟槽形状对传热的影响54-55
  • 4.6 本章小结55-57
  • 第五章 温差发电器件热-电-固耦合分析57-71
  • 5.1 ANSYS 软件介绍57-58
  • 5.2 温差发电材料参数特性58-60
  • 5.3 模块热-电-固耦合仿真结果分析60-65
  • 5.3.1 温差发电装置建模及参数设置60-62
  • 5.3.2 热电器件的温度场分析62-63
  • 5.3.3 冷端温度对热电器件热应力的影响63-64
  • 5.3.4 热电器件热电耦合分析64-65
  • 5.4 温差电源控制系统结构65-69
  • 5.5 本章小结69-7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1-73
  • 6.1 总结71-72
  • 6.2 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7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氧化物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张忻;张久兴;路清梅;张艳峰;刘延秦;刘旭;

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赵建云;朱冬生;周泽广;王长宏;陈宏;

温差发电的热力过程研究及材料的塞贝克系数测定    贾磊;胡芃;陈则韶;

车用内置式温差发电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于广;黄维军;余流;张征;

发动机温差发电仿真系统研究    张征;王能欢;

温差发电技术及其在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利用中的应用    张征,曾美琴,司广树

商用软件GAMBIT的解析和应用    刘小平;张敏;刘晶;许彬;

冷却液温度对天然气发动机性能影响试验    邓义斌;黄荣华;王兆文;程伟;

高效利用LNG冷能的途径探析    余黎明;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中热电模块的散热方式研究    邢号彬;范文;王计广;陆磊;

汽车尾气热电发电技术研究及应用仿真    靳鹏

汽雾冷却条件下转炉炉体瞬态温度场    李晓燕;林恒;

工艺因素对电渣感应连续定向凝固过程稳定性的影响    常国威,袁军平,王自东,吴春京,王新华,胡汉起

钢板强适应横向冷却曲线    王邦文,李谋谓,赵永忠,朱起健,王峰丽

流射沸腾冷却强化机理    王邦文,李谋渭,吴宗健,刘国勇,李生勇,崔乃忠,靳哲

锡青铜表面多孔管烧结的新工艺    刘阿龙,徐宏,王玉成

化学镀非晶态Ni-Cu-P合金镀层作为新型弹药包装材料的耐环境试验研究    傅孝忠;张勇;崔海萍;安振涛;

局域非平衡条件下微尺度超常传热特性及研究进展    商福民;董伟;

发动机排气管余热发电研究    刘洪阳;刘万钊;贺强;杨晓光;赵力;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陈东勇;应鹏展;崔教林;毛立鼎;于磊;

Bi_2Sr_2Co_2O_y热电陶瓷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    邹平;李智东;赵昆渝;

适应性非线性前馈控制系统在钢轨热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吴鹏松;吴朝野;周东华;

强化管外降膜蒸发的机理分析    程彬;李敏霞;马一太;

斜翅型冷凝强化换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张同荣;欧阳新萍;姜帆;司少娟;

Turbo-B类池沸腾双侧强化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姜帆;欧阳新萍;李海珍;张同荣;

温差发电在燃气热水器上的应用研究    吴红霞;赵建云;漆小玲;区煜广;刘力千;朱冬生;

强化沸腾传热表面的研究进展    赵红霞;韩吉田;徐永田;邵莉;王美霞;

制备Ca_3Co_4O_9材料的溶胶-凝胶法工艺研究    张丽鹏;于先进;董云会;李德刚;李忠芳;

上下冲击式速冻装置内静压箱流场的均匀性研究    张珍;谢晶;

EHD强化垂直管内凝结换热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万金庆;李瑞阳;郁鸿凌;

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性能的数值模拟    陈莹;高飞;高冈大造;徐林虓;李维仲;左建国;

东北地区温室生物质能量供给系统及控制方式研究    王治刚

换热器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郭江峰

双循环多级水幕反应器脱硫性能研究    田立江

基于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热回收理论与试验研究    冯黎明

突片激励射流传热和混合特性研究    余业珍

膜吸收过程传质强化研究    李江

基于能级分析和场协同原理的歧化系统节能技术研究    夏翔鸣

汽车尾气热电发电技术研究及应用仿真    靳鹏

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    杨天麒

管内强化换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郭剑

变压吸附管道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苏超

窄扁管水—水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王刚

板式换热器结构参数优化及其传热性能研究    何光文

自支撑型高效扭曲管换热器传热与流动阻力性能研究及应用    于洋

低温纳米热电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疏敏

板壳式换热器波纹板间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赵力伟

管壳式换热器脉冲流动传热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汪威

整体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应力状态研究    张羽翔

Bi系Co基氧化物热电陶瓷及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邹平

Na_xCoO_2体系材料的制备与掺杂研究    胡春飞

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的温差发电    董桂田

青藏高原上汽车发动机余热的利用    黄建设;

发动机排气管余热发电研究    刘洪阳;刘万钊;贺强;杨晓光;赵力;

纳米超晶格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朱文,杨君友,崔崑,张同俊

氧化物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张忻;张久兴;路清梅;张艳峰;刘延秦;刘旭;

热电材料发展动态    于军;徐桂英;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厉英;王淑兰;张大勇;姜茂发;

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动态    徐亚东;徐桂英;葛昌纯;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陈东勇;应鹏展;崔教林;毛立鼎;于磊;

车用发动机增压系统的选型及计算分析    张有,顾宏中

发动机温度精确控制的研究    纪光霁

火花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    马志超

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和展望    汤广发;李涛;卢继龙;

太阳能驱动温差发电技术    宋祺鹏;尹忠东;单任仲;薛金会;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的实验研究    徐立珍;李彦;杨知;陈昌和;

发动机温差发电仿真系统研究    张征;王能欢;

教学型温差发电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    王颖;吕晶;

半导体温差发电器件应用探讨    吴郅俊;廖承菌;廖华;杨培志;张跃;

一种温差发电模块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    马洪奎;高庆;

微燃烧温差发电系统的研究进展    张硕果;曹海亮;

浅谈温差发电的模拟实验及应用前景    冯平;温亚东;石俊;邓泽宇;

利用雪进行温差发电    俞佩瑶;

温差发电在燃气热水器上的应用研究    吴红霞;赵建云;漆小玲;区煜广;刘力千;朱冬生;

工业余热温差发电系统的模拟实验    康正东;高俊岭;张建中;陈旻;

一种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    陈允成;吕迎阳;林玉兰;陈忠;

基于温差发电的锂电池充电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陈威威;张睿;王建中;

温差发电模块批量生产    林明东

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湖北 朱亚洲 编译

华能清能院:巧搭技术积木 储备绿色潜能    本报记者 万斯琴

白雪发电    龚畅

汽车发动机尾气余热温差发电装置热电转换技术研究    袁晓红

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    柳长昕

基于材料耦合效应的环境能量回收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张祺

LNG冷能利用与低温半导体温差发电研究    贾磊

废热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褚泽

热水器烟气余热温差发电与系统优化    赵建云

车用内置式高强度温差发电系统研究    张腾

中高温余热回收半导体温差发电热系统设计研究    白忠恺

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研究及电热式试验台设计    叶剑锋

大型天然气发动机温差发电系统的研究    唐栩宸

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装置模态分析    李校杨

多场耦合条件下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研究    鄢小平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热应力分析及优化    陈后涛

温差发电芯片在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实验研究    张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