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7:28
热度:

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摘要】: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简称下组合)已进行油气勘探50多年,累计钻探井五十多口(威远气田以1口井计),并主要分布于乐山

【摘要】: 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简称下组合)已进行油气勘探50多年,累计钻探井五十多口(威远气田以1口井计),并主要分布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和周边造山带地区。下组合在四川盆地内获气田1个(威远气田),震旦系探明储量408.6×10~8m~3(2000年),寒武系威远气田已获气井五口(威42、威52、威78、威92井和水2井);含气地区1个(资阳含气区),控制储量102x10~8m~3;其它地区见气显示井6口(Z-4口,O-2口)。目前,除威远气田外,完钻层位在震旦系-志留系的几十口探井中,仅有五口井(资3井、东深1井、河深1井、五科1井和太13井)是工业气井,成功率不超过10%,勘探效果不够理想。 论文首先通过对四川盆地隆升过程分析,研究下组合能量场的演变历史和烃态变化进程。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了强烈的隆升运动。隆升速率超过100m/Ma,隆升幅度超过4200m。其隆升过程可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差异隆升阶段,大部份地区处于隆升状态,但隆升的速率有差异;第二阶段:整体隆升阶段,全盆地都处于隆升状态,整体隆升幅度大,速率一般大于40m/Ma,隆升幅度超过1000m:第三阶段:快速隆升阶段,全盆地的隆升速率除川西外均大于100m/Ma,隆升幅度超过1500m。晚白垩世以来,总体隆升幅度大,一般大于3000m。喜马拉雅期如此大规模的隆升作用,时间短,速率快,一方面控制了现今构造的形成,另一方面引起能量场调整(压力和温度效应),促使地层势能的转换,油气的再运聚,对油气最终运聚起重要作用。 隆升前四川盆地下组合存在深埋作用,由于深埋致使高地温,四川盆地下组合天然气均为油裂解气,烃类经历古油藏→古气藏的演化过程;由于原油裂解天然气产生异常高压,致使天然气(甲烷)在较高的压力和温度下至少有一部分天然气曾以水溶气的形式存在。 第二,论文通过威远-资阳地区构造和丁山构造两个地区详细剖析了四川盆地下组合天然气成藏特征和机理。 资阳含气区的成藏过程为:(资阳--威远)古油藏→原油裂解→气顶天然气→隆升调整→现今(残留)含气区,其天然气藏是隆升调整成藏,是在原古气藏的基础上改造残留而成。 威远地区的成藏过程则是:(资阳--威远)古油藏→原油裂解→天然气大量溶于水中→隆升使得带有大量天然气的水向威远运移和天然气脱溶→现今(新生)气藏,属天然气的脱溶成藏。 丁山构造的成藏破坏过程是:古油藏→古油藏破坏→二期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隆升、断裂活动破坏保存条件,使得天然气逸散。 最后,论文概括与总结了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成藏的特点。四川盆地下组合是老的储层+老的烃源岩+多期成藏,演化时间长,因此也决定了油气成藏条件的苛刻性,成藏过程的复杂性和成藏模式的多样性。 油气早期成藏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液态烃为主,成烃高峰期参差不齐,供烃时间长,供烃中心具迁移性;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三叠纪末是早期成藏的主要时期。 发生于中侏罗世及以前的原油热裂解产生天然气、沥青和异常高压过程,导致天然气中期成藏,其主要特征是深埋高温、油气转化。 晚白垩世喜马拉雅期开始的隆升过程,造成了圈闭的改造、隆升脱气、天然气的重新分配等一系列效应,致使天然气晚期成藏或破坏,其主要特征是隆升剥蚀、晚期调整成藏。这决定了叠合盆地深层天然气成藏的苛刻性。 【关键词】:成藏过程 成藏机理 碳酸盐岩储层 元古宇-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四川盆地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24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18
  • 1.2.1 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及古生界油气田形成地质条件主要特征12-13
  • 1.2.2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13-18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18-20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3.2 技术思路19
  • 1.3.3 可行性分析19-20
  • 1.4 取得的认识及创新性成果20-24
  • 1.4.1 主要认识20-22
  • 1.4.2 创新性成果22-24
  • 第2章 四川盆地元古宇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现状24-36
  • 2.1 四川盆地元古宇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勘探历程24-27
  • 2.2 四川盆地元古宇震旦系勘探情况27-32
  • 2.2.1 四川盆地元古宇震旦系总体勘探情况27-30
  • 2.2.2 威远气田震旦系勘探情况30-31
  • 2.2.3 资阳含气区元古宇震旦系勘探情况31-32
  • 2.3 四川盆地寒武系勘探情况32-33
  • 2.4 四川盆地奥陶系勘探情况33-34
  • 2.5 四川盆地志留系勘探情况34-36
  • 第3章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36-50
  • 3.1 四川盆地区域构造-沉积背景36-42
  • 3.1.1 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背景36-37
  • 3.1.2 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沉积背景37-42
  • 3.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形成演化42-50
  • 3.2.1 加里东期前43-44
  • 3.2.2 加里东-海西期44
  • 3.2.3 海西运动后,三叠纪前44-45
  • 3.2.4 印支期,晚三叠世前45
  • 3.2.5 印支二幕后,侏罗纪前45-46
  • 3.2.6 燕山运动后,喜马拉雅运动前46-47
  • 3.2.7 现今构造47-50
  • 第4章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烃源岩特征50-54
  • 4.1 四川盆地震旦系烃源岩50
  • 4.2 四川盆地寒武系烃源岩50-52
  • 4.3 四川盆地志留系烃源体系52-53
  • 4.4 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烃源讨论53-54
  • 第5章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能量场演变和烃态变化54-92
  • 5.1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54-66
  • 5.1.1 威远背斜喜马拉雅期的隆升作用54-61
  • 5.1.2 四川盆地喜马拉雅期的隆升作用61-64
  • 5.1.3 四川盆地周缘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特征64-65
  • 5.1.4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隆升史特征对比及与青藏高原形成的关系65-66
  • 5.2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原油裂解气66-77
  • 5.2.1 原油裂解气生成机理与条件66-69
  • 5.2.2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原油裂解气69-77
  • 5.2.3 原油裂解产生天然气和沥青的发生时间77
  • 5.3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水溶气77-92
  • 5.3.1 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水溶气的确定78-86
  • 5.3.2 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中水溶气的确定86-87
  • 5.3.3 水溶气的捕获过程87-88
  • 5.3.4 威远震旦系天然气的水溶特征88-92
  • 6 四川盆地元古宇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92-162
  • 6.1 威远-资阳地区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92-124
  • 6.1.1 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气藏的流体充注期次92-99
  • 6.1.2 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油气演化模型99-105
  • 6.1.3 威远气田和资阳含气区震旦系油气成藏差异性105-112
  • 6.1.4 威远地区震旦系与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差异性112-119
  • 6.1.5 川西南(威远-资阳)地区地裂运动与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119-124
  • 6.2 川东南丁山构造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破坏)过程124-145
  • 6.2.1 川东南丁山构造演化124-129
  • 6.2.2 丁山1井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分布特征129-132
  • 6.2.3 丁山1井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特征132-137
  • 6.2.4 丁山构造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破坏)过程探讨137-145
  • 6.3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145-162
  • 6.3.1 威远地区与高石梯构造带和丁山构造带震旦系天然气成藏比较146-150
  • 6.3.2 有机质成熟生烃和排烃过程产生的油气早期成藏特征150-152
  • 6.3.3 龙女寺古隆起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152-155
  • 6.3.4 原油热裂解产生天然气和沥青过程引起的天然气成藏特征155-158
  • 6.3.5 喜马拉雅期圈闭形成和隆升剥蚀过程产生的天然气成藏特征158-162
  • 结论162-165
  • 致谢165-166
  • 参考文献166-17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川西南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杨荣生,张铭杰,张同伟,李立武,唐俊红

碳酸盐岩系TSR系统中铁的硫化物生成模拟实验研究    岳长涛,李术元,丁康乐,钟宁宁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为例    楼章华;程军蕊;金爱民;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解习农,王增明

上震旦统灯影组中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    方少仙,侯方浩,董兆雄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王兴志,穆曙光,方少仙,黄继祥,侯方浩

花垣铅锌矿床包裹体气相组份研究——MVT矿床有机成矿作用研究(Ⅱ)    刘文均,郑荣才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叶加仁,杨香华

威远、资阳震旦系干酪根与油裂解气的鉴别    尹长河,王廷栋,王顺玉,林峰

四川资阳地区灯影组滩相沉积及储集性研究    王兴志,穆曙光,方少仙,侯方浩,黄继祥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油气藏形成演化研究    杨家静

扬子地块西南缘铅锌成矿作用与分散元素镉镓锗富集规律    付绍洪

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储昭宏

MVT铅锌矿床中分散元素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研究——以四川天宝山、大梁子铅锌矿床为例    李发源

四川甘洛则板沟铅锌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探讨    曾令刚

我国不同赋存状态烃类气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晓宝,徐永昌,沈平,刘文汇

活动热流体与成藏、成矿动力学研究进展    陈红汉,李思田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赵锡奎,孙玮

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及其对火山碎屑岩的改造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李春柏;张新涛;刘立;任延广;孟鹏;

试从地裂运动探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罗志立

蛾眉山玄武岩地球化学和大陆地幔演化    汪云亮;S.S.Hughes;童纯菡;熊舜华;李巨初;周蓉生;李建林;

川东南区深部作用与盖层构造演化及气藏分布关系    童崇光;

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地裂运动及找气新领域    刘树根,罗志立,庞家黎,曾庆庸

从实验岩石变形过程探讨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机制    刘顺,罗志立,熊荣国,宋颖辉

四川盆地威远背斜的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    刘顺

苏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动力学特征    陈安定;肖秋生;刘玉瑞;

中国天然气勘探的2个新领域:根缘气和页岩气    张金川;聂海宽;薛会;卞昌蓉;王艳芳;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    胡明;

鄂西渝东地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沉积特征    盛贤才;梁西文;何文斌;刘晓宇;肖传桃;

中扬子区志留系“满坳含烃”的条件分析及勘探方向探讨    陈学辉;

影响天然气保存的TSR反应动力学研究    岳长涛;李术元;

论昆仑——巴颜喀拉海及其与特提斯洋演化关系    郝子文;俞如龙;

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新研究    黄汲清;

略论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    罗志立;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    侯增谦;莫宣学;

复杂断裂油田小构造及剩余油研究    蒲玉国

辽宁青城子铅锌银金矿集区成矿条件与成矿预测    李基宏

热成因天然气生成动力学模拟及其地质应用    张海祖

储层中矿物与油气组分相互作用研究    于林平

潍北凹陷北部洼陷带孔店组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马在平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天然气储层与输导体系研究    刘成林

江苏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成藏过程研究    刘东鹰

西秦岭构造演化与喷流成矿研究    范效仁

复杂断块油藏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李继红

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    袁炳强

建昌—喀左盆地烃源岩系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杨春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侏罗系延安组沉积相与油气聚集规律研究    袁珍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储层特征研究    张新涛

煤层气矿藏水——气两相流作用关系的基本理论及试验研究    王锦山

煤成烃热模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刘全有

模糊模式识别在储层精细评价中的应用    母智弘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藏成藏动力学研究    张克银

测井储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高建华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油气关系    周鹏

徐家围子地区co_2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王剑秦

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林茂炳,吴山

龙门山唐王寨滑覆构造分析    吴山,林茂炳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    马永旺,杨尽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构造特征    胡新伟,邓江红

龙门山山前带北段油气远景评价    童崇光,胡受权

干酪根的类型及其分类参数的有效性、局限性和相关性    黄第藩,李晋超,张大江

缺氧环境及地球化学判识标志的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腾格尔,刘文汇,徐永昌,陈践发

广西第三系煤系地层油砂的地球化学特征    曾凡刚,周世新,王关玉,李贤庆,霍永忠,蔡春芳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沈渭洲,方一亭,倪琦生,刘燕,林雨萍

倍半萜类分布和组成与低熟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研究    汪立群,包建平,马达德,党玉琪,朱翠山,朱俊章,陈琰

湘黔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陈兰

辽河稠油井下改质催化体系的研制与应用    陈尔跃

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张臣

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孙樯,谢鸿森,郭捷,苏根利,丁东业

黑龙江塔源地区金银铜成矿系统研究    杨永强,李颖,范继璋

大港滩海区沙一段下部方解石脉的地球化学与包裹体特征——以港深 67井为例    刘立,孙晓明,董福湘,马锋,马艳萍

试从地裂运动探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罗志立

峨眉山区晚二叠世大陆裂谷边缘玄武岩系的特征    熊舜华 ,李建林

川中是一个古陆核吗    罗志立

康滇地轴结晶基底的时代归属    袁海华 ,张树发 ,张平

川中内江—合川一带地震反射异常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    罗志立 ,宋鸿彪

龙门山中北段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宋鸿彪,刘树根

烃类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及其在油源和成藏分析中应用    王飞宇;张水昌;Simon C.George;Manzur Ahmed;Robinson A.Quezada;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关系研究    党犇

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成矿作用与矿床定位预测研究    唐菊兴

川西乡城—稻城—得荣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    陈生华

油裂解成气实验产率特征及成烃动力学研究    郭春萍

构造抬升卸压与油气成藏效应    姜振学;庞雄奇;田丰华;夏淑华;

吐哈盆地丘东-温吉桑聚集带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    梁世君;李华明;梁浩;王志勇;

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初探    赵文智;邹才能;谷志东;陶士振;

页岩气和根缘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研究    徐波;郑兆慧;唐玄;郭华强;聂海宽;张培先;

围岩含油饱和度控制岩性油藏成藏的物理模拟    王永卓;董春晖;姜振学;李宏义;

中国页岩气勘探研究现状    左学敏;时保宏;赵靖舟;白兆华;

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    唐鹏程;郭平;杨素云;杜建芬;

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    褚会丽;檀朝东;宋健;

页岩气及其聚集机理研究    白兆华;时保宏;左学敏;

西湖凹陷中南部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及成藏机理    王闯;闫洁;王丽顺;

大型气田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    

深盆气成藏机理研究    金之钧;张金川;张金功;

大型气田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    

塔中西北部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的储层流体分析-以中1井为例    钱一雄;邵志兵;陈强路;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王兆明;罗晓容;刘楼军;吴鉴;张秉良;陈瑞银;武明辉;

页岩气与煤层气的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对比    邵珠福;钟建华;于艳玲;吴琼玲;孙红华;

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达江;

东海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机理    廖宗廷;贾健宜;周祖翼;

前言    汤良杰;

概述深部地质作用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    耿树方;易荣龙;

探寻高含硫天然气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    江其勤

“973”计划今年向12领域倾斜    记者 滕艳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获重大突破    特约记者 王孝祥

羌塘盆地发现巨大古油藏带    记者 赵凡

破解海相油气勘探世界级难题    江泳

我发现最大海相整装气田 储量超3000亿立方米    胡木成

海相油气勘探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孝祥

石油二次创业结硕果    通讯员  王孝祥 记者  任维东

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    本报记者 文永红

化工自主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李宏乾

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    孙玮

渤南洼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蔡忠东

车镇凹陷层序地层与石油地质研究    张本琪

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    孙平

济阳坳陷第三系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吕希学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天然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    汪华

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运聚规律研究    李丕龙

惠民凹陷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杨子成

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    常象春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形成机理    刘新社

通过成藏过程与开发过程油水置换模式的对比研究探索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    缪云

深盆气藏的成藏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文彩霞

泥质岩裂缝油气藏的成藏机理——以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为例    焦婷婷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陈莹

金湖凹陷东部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何胜

沾化凹陷四扣洼陷及周边沙四段礁灰岩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刘鑫金

苏北盆地E_1f_4-E_2d、E_2s(!)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周艳

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沙四段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林辉

饶阳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研究    徐昊清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古压力演化及天然气成藏机理    罗荣涛